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现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今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是以“学徒式”教学方式为主,而平时体育课程中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传授贫乏,而体育理论不仅影响人们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而且在终身体育意识、科学锻炼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进而提出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体系建构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理论;体育课程;现状反思;体系建构

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传授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为“学徒式”,通过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发展出高水平的工作技能;而另一种则为“实验室式”,通过设计实际体验从而学习技能和理论知识,其认为学徒式学习方式是以照搬以往经验和传统,这种教育方式因受多种因素局限而狭隘,而实验室式教育方式则更为科学[1]。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几乎都是“学徒式”教学方式,这也源于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体育是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的学科;但是学徒式体育教育在现今逐渐出现认知偏差,甚至逐渐转换为对体育学科的偏见:你们也有理论课?不是跑步吗?“体育成为一门无理论、无深度、谁都可以进行教学的学科。”上述症结产生之主要根源,主要源于体育理论知识贫乏导致的认知偏差。查阅国内相关研究,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相关研究较多,而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研究几乎没有,学科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应该与实践同步进行,而不是在大学教育期间进行突破性学习。因此,中小学体育理论教育已迫在眉睫。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开设体育理论课程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理论教学方式的建构方法,为体育更好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提供参考,也为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提供借鉴。

1理论与实践关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究竟应是怎样的关系,对此长期以来没有定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一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2]。同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也是如此,体育理论是体育实践认知的抽象集合,在体育学科教育中,体育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反馈于理论之中并完善理论。不得不承认,人一生时间和精力有限,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极为有限,必须学习理论来扩展知识层次,也要在实践中践行所学理论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科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缺乏理论则学科发展难以传承,缺乏实践则学科难以前行。

2中小学理论课程开设现状及意义

2.1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研究及开设现状

当前,我国在体育教育学中,专项技能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3],理论课开课率不足,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缺乏,45.2%学生偶尔开课,13.0%的学生不安排体育理论课[4],体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可有可无[5]。中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是以技能传授的“学徒式”教学为主,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体育理论传授主要是与体育项目相关的技战术等相关浅显知识,而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训练学、保健学等相关理论传授上几乎没有,部分体育理论的知识主要是掺杂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6]。对上海市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仅有22.6%的体育老师每学期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每学期3次的理论课教学[7]。在对2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体育理论课程没有进行专门授课,部分采用实践课顺带进行,部分直接未进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在访谈中还发现有的小学“有体育场地,但是未开设体育课程”,此处便不多提。在研究上,输入“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进行主题检索,仅有18篇相关文献,且大部分期刊与中小学理论课程无关。综上可知,我国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不仅在开设上严重短缺,在科研上也极度缺乏。媒体报道学生运动致死、运动致伤新闻更是屡见不鲜,学生对自身身体情况缺乏清楚认知,更有甚者进行突然性大强度锻炼,而此前则是几乎不参与体育锻炼得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原因和理论知识的匮乏促使人们突然增大运动量,给自身造成损伤甚至死亡,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理论知识缺乏造成。学生体育运动成绩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进行大强度、长时间运动前必须做出科学准备。因此,中小学体育课程理论教育匮乏和急需开设体育理论课程的需求已经显现。

2.2中小学开设体育理论课程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对于未来自身的认知发展重要性毋庸置疑,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终身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人的好奇心较高,探索未知和学习新事物的兴趣更浓,环换句话说,人难免在判断之时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中小学开设体育理论课程,(1)青少年时期自身经验知识较少,此时的体育理论教育可以尽可能少的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也显得更为纯净;(2)人在青少年时期的运动损伤在后面累积显现后更是难以康复,所以,青少年的体育理论教育不仅可以指导未来避免损伤,以科学的方式去锻炼,而且在培养正确体育认知、终身体育意识、科学锻炼方式等方面也是不可替代,同时也能避免出现“体育还有理论课?体育不就是跑步吗?热身干什么,浪费时间。”等认识浅薄的情况出现。

3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体系建构

体育理论课程的开设宏观上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而在微观上,需要从教材上、授课学时、教学手段上进行设计,科学、灵活的安排体育理论课程开展,既不能过度占用技能教学,也不能开设不足,使学生学习知识过于浅显。

3.1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编撰

教材是组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现行体育教材内容信息量过大、适应性不强、内容重复部分众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导致教师教学难以选择项目,而学生学习内容较未庞杂且学习效果欠佳[8]。在生理学、保健学、运动损伤预防等理论知识上,还未有专门理论知识教材。新课标也将更多的自主权划分到学校,给教师更多自主安排空间,但是我国体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在教材编写上还不能完全能够胜任。因此,我国应该由国家主导,组织体育界专家学者编撰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材编撰内容可按东西南北四个板块划分区域,编撰出精简、实用的体育教材,除了纸质教材之外,更要编撰网络课程等电子教材,不仅利于教师教学,也利于学生学习;在理论知识板块设计,应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互相交叉,以便于教师更好教学和学习更好的学习;在教材内容上,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知识浅显易懂并且实用性较强,例如人体骨骼、肌肉、体育保健、锻炼时间、损伤预防等理论知识应该作为编撰重点。

3.2体育理论授课学时

授课学时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中小学生学习任务对比高中阶段更为轻松,而小学阶段主要是以基础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良好习惯为主。教师对于授课学时的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时安排不够则学生会出现学不懂、学不会,体育理论学时安排过多,则会占用学生的技能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技能学习。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总体授课学时主要是教育部门直接安排为主,但是在授课内容学时安排上主要是教师自行安排。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理论内容,教师应该掌握适度原则,合理计划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合理权衡理论和技能学习。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技能与理论配合和理论独立授课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中需要理论知识支撑的时候,就采用理论与技能同步进行教学,而对于需要系统学习的知识,则进行独立授课形式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如此尽可能的使得学习效益最大化。

3.3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手段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实体工具”,例如学生练习腾空步过程中所涉及的“踏跳板”、“跳箱”、“气球”等[9]。好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渐更新,现今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外,体育理论课程更可以利用好现今的软件平台,现今的网络平台具有规模化、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的特点[10],与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的契合度极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专家编撰的电子教材进行适当布置,使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课内课外相互融合,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4体育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行为。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11]。我国一直以来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但是由于体育课程理论界没有注意到义务教育对于课程评价的制约性,使得现在的统一量化评价不符合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12]。不仅要对教师实施教学评价,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体育理论课程的评价更是可以借鉴别的理论学科的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上,主要考核教师对于体育理论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采取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学期教学内容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择学期开始前,是因为人是不能避免遗忘的自身特性,教师在准备考试时候可以对理论知识学习,便于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而对学生的考核上,主要采取期中、期末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考试方式,而只要掌握就可以的知识,就采用考核方式进行。此外,教育部门应该把评价结果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些许挂钩,以此鞭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避免体育理论课程开设成为空谈。

4结语

体育理论课程的开设已经刻不容缓,体育理论课程开设不仅关乎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使体育不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科,更是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科学锻炼、健康生活等与人自身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是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R.莫顿(RobertK.Merton,1910-2003)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幸运之神能保证某一天社会科学会适用于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在本研究上亦然。本研究只是对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的初探,而具体措施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和学界专家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得以更好开设并逐步完善。

作者:柳印 杨洋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