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

摘要: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的“教学门户”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专项教师借专选班“自立门户”、学生“独学一师”和“游学他师”、“门户争斗”以及维护门户荣誉五种体现,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中国传统师承文化提供了人文环境,专项教师权威地位的树立提供了前提条件,以及教师制定的“个人法”构建了门户制度.“教学门户”的存在能够较好地保证教学效率和效果,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项目先进技术或理论的学习诉求,保证学生技能学习的专业性以及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但同时“我是他非”的“门户之见”也限制了学生对于项目技能学习、探索的范围.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教学;体育技能培养;门户现象

“门户”本是存在于武术界的关于流派、拳种的概念,具体指某一拳种的某一流派于某一代的某一具体武术共同体[1].武术技术产生的向心力将一群人聚集在门户,对武术技术的传授、学习、练习等构成了这群人共同生活的主要内容[2]83.实际上,“门户”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延传千年的现实,不只存在于武术社会中,各类传统技艺、文学派别中,“门户”亦随处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专项课程借助运动技术产生的向心力构建起有着师生共同教学生活的“门户”共同体,而这个“门户式”的教学共同体迅速实现了课堂外的时间延伸、学校外的空间扩展以及专项教师外的师资增长.我们拟结合体育教学理论和社会学知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的“教学门户”现象的成因和利弊进行分析,这对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培养质量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1“教学门户”现象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的五种体现

高校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经历或运动经历,其可被认为是出自体育这个大“门派”中的不同“流派”,且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越高其“自立门户”的可能性越大,而体育技术教学是“门户”共同生活的主要内容.跟传统武术界不同的是,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技术的传授者和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者,由于受到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影响,其连接技术创造者和学习者的桥梁身份往往会被学生淡化,学生甚至不会去探寻技术创造者的身体话语,而是把专业课程教师或导师直接授予的技术作为探寻新体验和发展技能水平的基础,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的“教学门户”现象往往是一种抛开了技术创造者的“师门”现象.

1.1专项教师借专选班“自立门户”

“门户”是一个差异的空间,以差异作为出发点,又以差异作为终点[2]84.专项教师通过对运动技术产生新体验和进行差异化生产奠定门户根基,而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和大学教师的专业化职业特性为其借助专选班“自立门户”和成为“掌门人”提供了空间[3],如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所言:“大学教师常常认为他们就是大学,教学和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这种使命正掌握在他们手中”[4].从运动技术发展上看,差异化生产就是“创新”,而技术的合理性、有效性存在的相对性为运动技术创新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创新源自于探索和实践,专项教师的运动实践、教学实践和其建立在学历基础之上的技术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为其进行技术动作、战术、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心理能力和心理基础.

1.2学生“独学一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使“独学一门”成为普遍的“教学门户”现象.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只追随一师,比如有意识地选择或者被强制安排地进入某位体育教师的门下,而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教学方式等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受到学生的肯定,学生一直追随直至毕业.在独学内容上,表现为只学习一位教师教授的内容,而教师对于某项运动某种技术的独特体验是学生“独学一师”的保障.学生将教师授予的运动技术差异化生产内容运用于与其他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比拼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往往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强化己优的“我是他非”的门户话语,这不仅是学生“独学一师”的心理暗示,其作为教学反馈也是教师传授个性技术的精神动力[2]88.

1.3学生“游学他师”

高校师资条件和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使“游学他师”成为可能.“游学他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对教师进行否定后“另学他师”,另一种是学生为了丰富、提升知识技能水平“转学他师”.学生“另学他师”前的否定既可能是对教师技术技能的否定,也可能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否定,还可能是情感等方面的否定,最终导致其作出“另学他师”的决定,比如有学生在专项课程的学期前段提出转班申请,或是当面对教师提出转班诉求.而“转学他师”则没有对教师进行否定,它既可能是技术新体验的自觉驱动,也可能是教师对于学生技能发展的精心策划,例如在接受某一教师教授的同时,于课余时间向其他教师求教,或是受到教师指路或推荐,转学于某一技术技能水平高一级的教师,等等.

1.4“门户争斗”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不同项目运动方式、特点的不同决定了个人竞技和集体竞技的存在,但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竞技,有了以师生体育技术教学为核心的不同共同体的存在,就必然存在“门户争斗”.课堂教学比赛、课后私约比赛、学校运动会、试讲试教评比等都是门户“争斗”的空间,并可能由一次性的比试繁殖为接二连三的较量,表现为失败一方挑起的“二番战”、失败一方所在教学共同体的其他成员或成员组的“讨回面子”式的“替代性比试”以及胜负双方之外的各自教学共同体中的成员或成员组的“替代性比试”[5].

1.5维护门户荣誉

不容否认的是,通过门户的显性和隐性“争斗”引发的门户荣誉感是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途径之一.师出于不同教师的学生为获得比赛胜利和赢得桂冠使出自身所学,那一刻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师门”,而这种门户荣誉感在竞技比赛中教师现场指导和观赛下变得异常强烈,赛后胜者一方教学共同体的欢乐庆祝和败者一方教学共同体的失落表情都表达出对门户荣誉的强烈追求.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的“教学门户”现象成因

2.1中国传统师承文化提供了人文环境

师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学术、技艺等方面的一脉相承,包括学习并继承知识、文化、技艺等的师传徒承行为和其中包含的各种关系.中国的传统技艺中,武术、京剧、中医、相声等的传承方式都是以师承方式为主流的,且形成了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为核心的师承道德文化.我国历来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而且极其讲究同门道义,“师兄弟之间,恩同骨肉,同门之谊,亲如手足”,这是传统师承文化的具体体现,亦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大众对此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教与学之关系作为传统技艺传承和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共同存在,很快地实现了门户在实体空间上的移植和增生,也产生了门户精神空间.

2.2专项教师权威地位的树立是“教学门户”形成的前提

专项教师“掌门人”地位的确立主要依靠权威地位的树立,而权威地位的树立主要依靠技术权威和情感权威的树立.从技术权威来看,专项教师通过探究行为对某项运动技术技能形成新体验,从而进行差异化生产实现“自立门户”,而其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的技术威信和在服务社会中收获的技术赞誉让其树立了技术权威地位.从情感权威来看,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之上的师生情感是大学里最主要和最活跃的情感,专项教师通过道德、才能、学识、感情等感染和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情感权威.技术权威和情感权威的双重作用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动力,并对教师的言行表现出倾慕、接受和认同,同时效仿于教学实习与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专项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地位一旦树立,便能完全实施自己的教学意志[6].

2.3教师制定的“个人法”构建了门户制度

如果把各高校、院系制定的有关某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看做是“门派”制度的话,那么任课教师就教学活动制定的“个人法”就是门户制度.就专项教师来讲,其有着建立在不同教学个性上的教学意志,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其一般会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对师生的教学行为做一些个人的要求,是作为“个人法”存在的,涵盖了课堂、课后,这些要求不论是口头命令或成文规定,都大大制约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而在高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负责制的影响下,这些“个人法”往往有着不容侵犯的权威性.

3“教学门户”现象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的利弊

3.1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首先,专项教师作为门户的缔造者,其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意志凭借的是自己将对某项运动技术技能的新体验和差异化生产成果教之于学生,而新体验和差异化生产成果是建立在教师系统化的技术技能学习基础之上的,并以现实效果作保证,于是在教学门户中学生收获了技术学习和技能发展的学习实惠.第二,在教学门户内,频繁的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能使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能发展状态以及心理动态,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3.2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项目先进技术或理论的学习诉求

主宰大学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大学[3],因此大学教师的社会圈子是围绕学科建立起来的,而体育教师的社会圈子可以具体到围绕某一运动项目建立.专项教师能够通过动用围绕某一运动项目建立的社会圈子提供的人力、物力、平台等资源,为学生的专项技能学习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和尽可能多的机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于获得某一项目先进技术、理论的诉求,例如动用私人关系推荐学生到专业运动队学习,邀请圈内专家来校教授学生最前沿的运动技术,等等.

3.3保证了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专业性

相对于体育普修课程而言,专项课程更具专业性,而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职业特点使得其在两类课程教学中的教之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如果把普修课程学生比作是传统武术界某师门的普通弟子和“入室弟子”的话,那专项课程学生更像是“亲传弟子”,只有“亲传弟子”才能得到“师傅”的真传.

3.4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

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和教学门户内的师生情感、门户荣誉感的情感驱动下,高校体育教师自主性工作方式、服务社会的活动和其社会关系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专项教师可通过动用一切可动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教师借助担任体育运动会裁判长的职务之便安排学生参与裁判工作;教师动用私人关系安排学生到学校、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和体育协会等进行教学实习,等等.

3.5“我是他非”的“门户之见”限制了学生对于项目技能的学习、探索范围

专项课程教学中,教师把对项目技术的新体验和差异化生产成果灌输给学生,并通过教学行为极力强调和表现这些新体验和差异化生产成果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而当学生受益于这些优越性和先进性的时候,“教学门户”内“我是他非”的心理已经产生,且强烈程度与受益程度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理在教师权威、师生情感和“门户荣誉”等的影响下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偏执的心理,体现于无视技术的合理性、有效性存在的相对性,固执己见,结果给自身对于项目技能的学习、探索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围墙.

4结语

高校体教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养中的门户现象集中体现为“教学门户”,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门户形成基本条件支撑起了门户行为,类似的门户现象也存在于高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中.教师对运动技术的新体验和差异化生产作为教学门户形成的基础要素,其丰富了运动技术内容,充实了运动技术体系,有利于运动项目的发展.门户式教学行为中,专项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其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局限可以有效遏制其教师权威的滥用,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负责制使其门户行为有着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集中指向,加上高校体育教师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门户式教学存在的深厚师生情感、高度的教学契合,使得教学共同体的教学活动有着高效率、高质量和“学以致用”的三重保证.但是,我们在肯定“教学门户”现象对学生专项技能培养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亦不能忽视“我是他非”等“门户之见”造成的负面影响等弊端,要遵循教学规律,使“门户式”教学朝着有利于提高学生专项技能培养质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铭贤.新科学观[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8.

[2]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李立国.大学教师职业特性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1):66-71.

[4]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5.

[5]戴国斌.武术比试的社会学分析[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9-187.

[6]陈超,顾淑霞.研究生培养中学术门户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41-46.

作者:朱承敏 王琼 李荣峰 单位:昭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