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及创新探究(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教育及创新探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育教育及创新探究(5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策

摘要:为使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更好地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接,运用文献资料梳理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适表现,提出应对基础教育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应对策。旨在进一步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校;课程设置;体育教育专业

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来源基地,应把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卓越体育教师作为出发点,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专业体育教育人才。其中,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门类、结构、学时数等将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立足高校课程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理应主动顺应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求。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未能完全实现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需求相接轨,进而导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基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需求导向,探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1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1.1课程标准中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课程标准》中,基础教育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么,根据基础教育各教学阶段的不同要求,其培养目标也应有所相同,即小学段的目标要求是培养学生兴趣;初中段的目标是养成锻炼习惯和掌握健身知识;而高中段的目标要求则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但在梳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研究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仍存在对课程标准中目标理解存在偏差,不同学段课程目标不明确、价值取向偏颇,课程目标间尚未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未能体现。目标理解存在偏差进而引起实践偏误,使得增强体质目标被弱化,学生知识技能、运用能力的学习目标淡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

1.2各学段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相脱节且偏重于竞技运动项目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而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的体育观。但部分省市地区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面贯穿教育培养的始终,各学段课程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理念不相符,教学内容枯燥、片面、单一,教学内容递进关系上存在断裂、重复、混乱、无序等现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存在经验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学生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农村中小学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其次,课程内容仍然偏重于运动技术教授,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至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缺乏思考。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应是按照竞技运动训练体系来培养专业运动员,而应是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1.3学校监管失位下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教育监管是教学改革实施的有力措施,能够较好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学校监督制度的完善是课程教学得以良好实施的先决条件。目前,基础教育学校对一线体育教师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首先,不同地区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之间存在很大个体差异,但由于学校监管力度不足,体育教师缺少入职前后再培训制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但培训机构的层次级别较低,导致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难以体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其次,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重视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等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但部分学校基础教育管理者仍然存在不重视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体育课缺课、被挤占的现象仍然存在,因而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也相对较低,在职称评审、获奖评优上处于劣势,这就大大消减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所以,学校监管失位下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也是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1.4不同地区学校间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同地区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方案,提出适合本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策略、教学内容标准以及体育场地与器材配备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师资理念、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各学校间对课程改革存在不同的需求与价值导向,就不同城市和农村之间而言,城市地区更多地考虑到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费缺乏,场地器材和师资条件落后,其考虑更多地是利用当前条件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所以,不同地区由于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适表现

2.1课程培养目标的表面化、形式化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研究发现,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不到位,课程培养目标与《课程方案》目标要求相背离,部分高校课程目标制定较合理,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注重于技能传授、训练与竞赛等目标培养,其培养目标的理念是体育教练而不是体育教师,学生培养上明显带有竞技体育色彩,至于培养目标中的其它目标要求未能达到或未涉及。在应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上,课程培养目标设立与实施亦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需要,导致课程培养目标设立的表层化、形式化。

2.2课程内容设置脱离基础教育需求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服务于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项目丰富多彩,但大部分项目的普及程度不高,课程内容设置不具高校特色且脱离基础教育需求,竞技运动的教学内容体系仍根深蒂固。中小学即将淘汰的教学内容高校仍在传授,且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上,忽视学生“会讲”、“会做”、“会教”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教法上缺乏创新性,各种练习方法和开展游戏教学的教材教法内容比例太小,结果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应对改革后中小学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时感到束手无策。其次,理论课内容比重有所增加,但内容仍有缺失,譬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采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内容中既缺乏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又缺少独生子女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研究。此外,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部分理论课程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法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未涉及,课程教学内容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忽视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3课程体系中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缺乏

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重要指标。根据高等教育对体育师资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缺少入学教育、专业技能实践、教育实习、毕业教育等教育教学实践类内容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是检验学生入学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也为后续基础教育教学提供铺垫。由于课程体系中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缺乏,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进行课程设计、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进而使得学生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凭借感觉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混乱。

2.4课程设置结构相似,自身特色不突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当前我国部分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相似,效仿现象明显,自主权不足,除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几门符合教育特点的课程之外,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开设课目均存在相似之处。课程体系均过于注重专业课的开设,忽视基础课的设置,只注重本课程的纵深发展,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忽视课目之间的横向知识交融,课程群结构建设力量不足。甚至很多高等体育院校都选取了相同的教材,缺乏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区域特色的专业性教材,也缺乏根据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学校所在区域特点、地方对体育人才需求的特色课程。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设置的选择上未能体现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

3基础教育需求导向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3.1落实课程培养目标覆盖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努力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提倡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目标。纵观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基本完善。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对基础教育需求培养层面,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着重加强学生教学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迎合基础教育中的“快乐体育”、“阳光体育”,摆脱偏重于技能掌握、训练和竞赛工作目标的培养,助推课程培养目标全覆盖面的实现,此外,各高校应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场馆设施的不同,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及课程目标设计上应当有所差异,但要全面落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要求,以彰显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2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为适应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应突破重视竞技运动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保持体育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又要强调基础教育需求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首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置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技能的课程,把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健身的方法手段。在保留学生必须掌握的田径、体操、武术以及传统球类,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基础上,建议增加中、小学就常见娱乐性的时尚运动项目(如花样跳绳、拓展训练、体育舞蹈等),进而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接轨;其次,重视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如着重掌握体育文化类、体育健康类、体育健身类和体育休闲类课程。

3.3增设实践类课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应增设实践类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增设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变建立交往合作、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多给他们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方法的研讨,引导大学生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解析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体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规范、班级管理以及工作机制与过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与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教师互助培训课程,一方面高校帮助中小学培训在职教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使培养出来的师资能与中小学的需要有效对接。最后,延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见习、实习,体验教学过程,查漏补缺,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

3.4突出师范特点,彰显课程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师范教育的能力,还要能满足完成社会需求的各项体育工作任务,体育教师仍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需进一步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类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它院校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证。所以,应完善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改革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除了增加教育类课程外,还要较大幅度地增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重视学生的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培养,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体育教师奠定基础。此外,课程设置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彰显地方特色,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卓越型体育教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依托立足地方,面向农村、城镇、城市,服务全国的体育人才培养观念,并依据地方院校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加强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形成课程特色,突出体育院校办学的时代特色,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为社会培养特色教育教学人才。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紧密联系。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需要高校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去完成。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直接关系。所以,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培养目标覆盖面,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彰显课程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此外,高校教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以及基础教育体育人才都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吸取新的教育理念,真正立足于学生教育,以实现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求相接轨。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1-3.

[4]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9(2):1-4.

[5]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9(3):70-73.

[6]季浏,汪晓赞,汤利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77-81.

[7]关北光,李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8-31.

[8]高松山,云林森.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98-100.

[9]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88-94.

[10]殷荣宾,季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现实诉求与路径[J].体育学刊,2015,22(3):75-80.

作者:宋德海 刘路 巢小春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作用

摘要: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包括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社会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高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终身体育原则。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有:转变高校体育培养观念,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修订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加强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学习,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能力;大学生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按照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大纲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且根据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互动活动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科学锻炼的好习惯。体育能力是指在完成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能力,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才能,表现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是由知识、技能、技术和智力等所构成。就是指能够成功顺利地完成一系列身体活动的实践。

1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

1.1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1.1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设置的影响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受到了教学课程目标和设置的制约,欠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学校已推行选项课模式,但在课堂中还是强调整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体育能力。强调体育教育的“育体”功能,忽视体育的“育心”功能,重视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参与身体锻炼,养成终身科学锻炼意识的培养。

1.1.2体育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现代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组织的知识传承系统,评价则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闭合环节。自高校体育教育各项纲领颁布以来,,虽然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评价改革理论的理解尚存在一定认识上的模糊,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因而在体育学习上对于大学生体育能力高低的评价不够客观,对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针对性。

1.1.3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贯彻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核心要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的体育教师应该是不仅仅拥有体育专项能力的人才,还是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体育教师不再只是体育技能和技术的传授,更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指导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2社会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2.1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问题

社会教育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着一些问题。理论上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重智轻体现象一直在社会中存在,在社会固有的观念中体育没有处于理论上应当处于的重要地位。在高校中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体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是将体育成绩达标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并没有将体育锻炼看成是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必要手段。从而制约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体育能力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

1.2.2体育活动的普及化不足

社会体育活动也可称为大众体育、国民体育和业余体育,一些发达国家把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度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但是,在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性还比较低。有关资料表明:从年龄特征上来比较,美国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普及率为90%,而我国的普及率仅为41.1%。社会体育活动普及性的差距与国家的经济水平、公民的文化素养以及社会不完善的体育体系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1.2.3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存在不足

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必要物质保证。在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锻炼的场地,很多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体育能力的机会,只能通过每周1-2次的体育课来进行锻炼。因此,场地因素也对学生的体育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需要国家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加强学校体育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大众体育建设。

1.2.4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有责任让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机会。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很多学生的体育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要想明显提高公民的体育能力,家庭体育锻炼观念是必不可少的。

2高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原则

2.1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需要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有步骤、有目的的采取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不仅在要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日常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

2.3终身体育原则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变化。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体育需求,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经成为社会体育的新潮流。高校体育更应该以终身体育为原则,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把终身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3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

3.1转变高校体育培养观念,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未来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了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模式更改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模式上来。高校体育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文件要求,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向学生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2修订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加强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学习

在高校体育教育和实践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大纲的修订要充分考虑到现代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新教学大纲的改革和修订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多选择一些难度较小且容易开展并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以满足学生提高体育能力的需要。在加强学生体育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是成年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思维,是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佳时期,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修订教学大纲时,高校体育应当安排一定的体育理论学习时间,以保证学生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3.3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

增加学生体育课时时长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从时间上保证学生将体育课中所学到的内容理解并加以练习,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的基础上,扩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领域,做到多种渠道培养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在课外体育时间,学校让学生担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何种体育运动,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课外体育时间学生担当了组织者与参与者,在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3.4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国家制定了很多的纲领来要求与激励学生体育锻炼,有《体育课考试标准》、《锻炼标准》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这些标准在高校中由于实际应用难度大、结构复杂等问题所以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很多高校实际实施的教学评价都低于国家公布的评价标准,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及格的成绩,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体育能力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这样的标准并不能很好的来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就不能落实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所以,高校需要在国家制定的评价体系上,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并且可以贴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评价体系,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体育能力。所以,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涛.试论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培养[J].群文天地,2011,20:155.

[3]武东晓.高师体育教学对师范生组织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韩新君.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6(1):52-54.

[5]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80-83+87.

[6]吴洪革.关于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9(6):41-42.

[7]师富春,周月红.浅谈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184-186.

[8]宋振镇.论篮球运动对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85-86.

[9]刘卫红.培养学生合作运动能力的探究[J].成才之路,2015(29):34.

[10]王寿秋.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24):163.

作者:高尚 单位:济宁医学院

第三篇:初中体育教育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初中体育学科也面临着教育模式创新的问题,而本文针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展开对现阶段初中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分析体育教育现状,从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今后社会发展方向,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作出一系列改革创新建议,希望能够寻求一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模式;建议

体育学科对比其他初中阶段的学科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实践。因此要想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实现创新,首先就要针对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现阶段在初中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分析,总结现阶段教育的问题以及不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方向,进而针对教育目标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初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体育教育受到学校及教师的忽视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体育教育都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仍然将升学率作为教育目标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以及教师的不重视必然会使得整个教育体系中对于体育教育的忽略,体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一直被当做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甚至很多初中学校剥夺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权利,将体育课占据为其他文化课程,让学生待在教室内进行文化课程的练习。另外一部分初中学校虽然设置了体育课程,但是学校对于该课程的忽视,在体育器材以及场地方面投入有限,导致不能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和设备,体育师资力量的短缺也是造成体育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很多初中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完成的,教师自身对于体育知识和实践的缺失自然不会给学生带来相应专业的授课,因此此类的体育课堂形同于自由课堂,没有起到任何体育教育的实质意义。这种学校和教师对于初中体育教育的忽视现象在目前我国初中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也使得我国体育教育质量日益下降。

(二)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很难突破

虽然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寻求创新,并提出了各种改革措施,素质教育也一直在进行,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目前很多教育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素质教育,但是实质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而体育学科作为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集合—示范—模仿—解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体育教育的真正知识传授出来,当然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应试教育众多考试学科中的一门,在体育教学模式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内容进行的,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考核什么内容,教师和学生就将学习重点放在哪方面内容上,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创新意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落实“终身体育”观念,同时也阻碍了体育教育的创新模式开展,无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对于现阶段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先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就是灵活运用教材,例如将体操环节转变为体操比赛,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根本不重视教材内容,甚至在体育学科中没有教材,很多教师对于学校分发的教材并不重视,也不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在创新模式中,对于教材应该做到有效地充分利用,教材是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体育教师也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的知识并有效结合外在的条件和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识,通过教材知识更标准的进行体育实践。其次就是对于教材内容要有所改进,例如将单一的跑步运动,转变为“两人三足”活动,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材内容看似技术性强,知识点也很丰富,但是不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创新模式改进过的教材内容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体育需求出发,更准确地抓住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学习需求,如果教材能够符合学生的需求特点,满足学生的喜爱就能够更加容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另外就是教师的教学手段,采用竞赛式、活动式、游戏形式、合作形式等效果会更好,体育学科与传统文化学科有所不同,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单纯的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但是也不能完全不注重理论知识一味的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学科的喜爱程度也来源于对教授该门学科教师的印象,因此教师应该思路大胆,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体育。因此转变教学手段和观念有利于推进创新体育教育模式。

(二)有效利用校园体育资源

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创新性教学应该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尤其是针对体育教育,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对于体育实践教学而言,离不开一些体育器材的应用以及周边资源的运用。例如学校准备一些充分的体育器材,跳绳、球类,在进行体育课程户外活动时可以利用这些器材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通过一些竞技类比赛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再者,通过充分利用体育资源能够开展“小型运动会”,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开展比赛与评比,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巧妙运用“游戏法”教学,将体育活动转变为游戏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玩性”,因此单纯的理论授课模式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特点和心理,会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特点,寓教于乐,将游戏教学法引入到体育教学模式中,将体育活动转变为游戏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还能够让学生在娱乐中吸收知识。例如一些男生喜欢打篮球,体育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班级篮球比赛,并在赛前跟学生讲明规则以及评分标准,学生能够通过竞技类的活动规范自身的球技动作,不仅能够满足其打球的娱乐需要,还能让他们通过比赛掌握正确的篮球技巧。也可以开展“定点投篮”游戏,采用轮换式模式,输的学生要做10个蹲起,从而让学生乐此不疲。有效开展创新教学模式首要条件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模式的设定和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关考核时,不能仅仅通过结果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会极大地打击一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例如初中班上一名学生由于自身体型的问题,即使在平时训练中十分努力,但也不能达到合格的标准,如果教师一味按照结果来对其进行不及格的评判极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畏惧体育教学,如果能够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不仅能够让学生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够促进其更加发奋图强。

三、总结

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当然教师要转变自身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创新意识对于开展体育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只有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利因素才能不断促进未来初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初中体育教学中游戏“去体育化”运用的思考[J].才智,2016(32).

[2]李青山.初中体育教学中初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3]王开.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单元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作者:蒋纯洁 单位: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

第四篇: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

摘要: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却始终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很多学生都只是为了上体育课而上体育课。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进行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学中的直观感与新鲜感。随着对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创新体系势在必行。目前在我国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本文对体育教育现状进行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育;身体素质;体能训练;创新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个重心。全民体育也成了一个热词,体育教育的汉族要目的在于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相关技能,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基本形式。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其身体免疫力,激发学生兴趣,就需要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协调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对环境适应力以及身体系统与器官的免疫能力,同时还能塑造健美体形。但目前许多学生没有对体育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较差,甚至一部分学校将体育课堂安排在室内,并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能训练,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体育教育现状

(一)学校缺乏体育教育重视

尽管我国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仅仅关注到学生文化课成绩,为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推行效果不尽人意。一部分学校在判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唯一标准为文化成绩,甚至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文化课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不断地减少体育课时间。由于学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从而便导致在体育教学设施方面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缺乏有效锻炼的条件与机会。除此之外,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培训时,过于注重对动作以及技巧的传授,没有重视对体能的锻炼。

(二)教师忽略体育教学重要性

在教师方面,体育教师也未对体育课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为其他文化课让课时,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这些问题均表明我国目前大部分教师没有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同时不完善的体育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正常锻炼时间,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一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局限于死板的教学内容,未能够突破禁锢,从而导致体育教育内容在项目设置内容及数量上严重滞后于整体体育教学的工作需求。

(三)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兴趣

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起得早,睡得晚,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学生营养过剩,而运动少,从而便导致近年来我国超肥胖的学生比例迅速增加。但由于学习压力过大,使得学生缺乏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造成学生的柔韧、力量以及耐力素质出现明显下降。

二、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

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效果,不断地提高体能训练的整体水平,就需要采取科学创新的训练方案。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掌握高效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鉴于此,就需要构建一个体能训练创新体系。

(一)提高教师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

在体能训练中体育老师应该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并且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专业化的训练指导。除此之外,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与身体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及训练强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能训练开展前,必须详细地了解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者是否存在某些疾病以及暂时身体不适。而体育教师在制定训练方式及强度时,应该充分地结合相关因素,确保体能训练计划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身体需要。为了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及效果,还需要确保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能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及选择训练方法、训练技巧以及对相关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因此,对于实施体能训练的体育教师而言,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

(二)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作为体能训练教师,在对学生实施体能训练前需要端正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告知学生体能训练不是短期项目,而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训练过程,因而其训练成果的现象还需要学生的长期坚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为了能够达到学生理想的锻炼目标,就需要在训练的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如此便能使学生建立一个长期的锻炼计划,同时也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能训练的意义,防止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因在短期内看不到训练效果而中途放弃的状况。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实施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身体素质状况以及课堂时间等多种因素对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保证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当学生对安排的训练内容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后,体育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后期训练制定科学有效的计划,而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无法很好地完善训练情况,需要全面且仔细的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当确定当前制定的训练内容难以被学生完成时,应该降低训练难度,并且及时地更换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三)创新体能训练方法

在体能训练中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专项训练,而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训练方式及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能训练教师可通过全能型的小游戏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例如让学生运足球,在此过程中需要首先考察学生运足球的速度,接着便是学生运足球过障碍,最终比较足球谁提的更远,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力量情况。通过一整套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兴趣爱好,介于此,我们要根据这些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分组。体育分组教学模式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从。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来分组,不仅符合分组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还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例如,当老师在进行球类项目的教学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集体进行球类训练,而是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球类项目进行练习,因为一般女生都会喜欢排球、羽毛球等几项运动,而男生都比较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不同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分组,并因材施教。当然学生在进行分组体育训练时,大胆地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比如学生在进行队列练习之时,在讨论中总结出可以模仿60周年阅兵中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的状态,充满激情的进行队列训练。此时老师也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学生,并时刻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的信心会再一次高涨,对体育的热爱也会高涨,相同的,其体育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分组教学模式的成效就会不断地被发挥出来。

三、结论

在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是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以及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教学策略。目前我国在体能训练上还不够完善,因而还需要继续寻求有效的创新体系,以此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用明.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中外交流,2017,(33):156-157.

[2]李鸣雷.有关新世纪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34-34,36.

[3]刘文娟.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体系分析[J].魅力中国,2016,(36):201-201.

[4]倪宏强.关于新形势下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1-4.

[5]乔秀梅.现代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的中小学“校本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95.

[6]曹晏熙美.舞蹈啦啦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以河南省高校舞蹈啦啦操运动员为例[D].河南大学,2016.

[7]闫琪.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8]王同凯.浅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体能训练[J].科技视界,2015,(22):159-159,299.

作者:唐皓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体育新闻作为新闻信息的一条分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本文就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体育新闻;高校体育;影响探究

体育高校学生是以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体育专业感兴趣,因此就会花费更多精力去获取体育新闻,以此来满足他们掌握新鲜的知识。具体来说,体育新闻载体可以分为网络媒介、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各种媒介载体都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内容,学生可以从中随时掌握到专业体育发展的动态,关注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近期的状况,从而满足其心理对体育娱乐的需求。

一、体育新闻促进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1.大学生获取体育新闻的渠道。当前大学生获取体育新闻的主要渠道来源于网络,传统的体育杂志、体育画报、体育报纸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捷的网络让学生和体育新闻只剩下手指间的距离。

2.体育新闻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着促进意义。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出发点和目的,是一个专业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它为课程的设置、组织、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新闻就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1.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新闻的本质属性还是新闻,所以它肩负着舆论导向的功能,学生在收看体育新闻时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新闻内容的影响,从而促使他们参加新闻播放的运动项目的活动。比如在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中国的收视率普遍高涨,甚至很多球迷都去韩日现场看球,原因就在于中国队历史性地进入了世界杯。

2.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自从姚明加入NBA以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报篮球选修课,以至于一些教师因为报名人数过多,不得不采取分批次教学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篮球学习需求。由于崇拜姚明而选择体育选修课,学生在训练和模拟比赛时,会把自己当成姚明,然后来满足自己的快乐。从这一动机出发,学校的篮球选修课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积极性空前高涨,而这一切都需要归功于体育新闻。正是由于体育新闻在播放篮球新闻时,都会涉及到姚明,这个学生的偶像,所以他们才会打篮球。

3.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体育新闻要反映出某种价值观念,以此来塑造人的品格。比如在观看足球新闻时,新闻画面会时常出现以下场景:某名球员犯规,把另一位球员铲倒在地,然后这名犯规的球员会主动地去拉起这名被铲倒在地的球员,主裁判对该犯规球员出示红牌警告,该球员并不是表现抵触情绪,而是举手承认自己的错误。整个画面配合的画外音仅是某名球员犯规遭到黄牌警告。强烈的画面感带给我们很多信息,犯错要主动承认,在比赛中遵守比赛规则,自己犯规以后拉起对方表示友善,尊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道德情操。当学生看到这些画面时,会受到教育,尽管解说员并没有多言,但已经让学生感触颇深。

三、结语

体育新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帮助更多人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张涛.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分析[J].编辑之友,2012(03).

2.马勇.体育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3(19).

作者:王峰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