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分析(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教学分析(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育教学分析(8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构建基础和构建内容,并不断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体育教学俱乐部。

关键词: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和梳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分析

1.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构建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构建基础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以现实差异基础、教学理论基础和课程政策基础;构建内容为实行“混合—分层—三自主”选课制;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内容结构;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方法与手段;确立俱乐部模式下的教师的角色——主导;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考核评价标准。

2.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讨

(1)提出独具特色的教学目标——体育锻炼不断线,并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在进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发现,参加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学生有80%以上身体素质都一直保持增长或有所增长,而只在大一、大二进行体育教学的学生身体素质在大三之后明显地下降,主要原因是不再开设体育课程,体育锻炼较少。体育俱乐部实现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功能,也与办学理念相符。(2)建立健全、严谨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机制。实践中发现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非常强,因此在俱乐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管理、体委与组长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四级自主管理”形式,其职责不同,但分工明确,不仅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还能够更好地完成俱乐部的教学任务;而课余的体育锻炼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管理和相互监督管理,如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由学生体委和组长检查完成即可。调查显示,学生比较认可这种管理形式,且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所提高,尽管仍有一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较弱,但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3)优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运作方式。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体育教学俱乐部与原有课程一样实行学分制,以上课形式出现,但分层教学,分为初、中、高级俱乐部。不同俱乐部的教学目标不同,学习内容不同,且培养的能力也不同。二是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经过教学实践选择学生喜爱的、有实用价值的和易于开展的项目。三是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俱乐部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成员由不同年级、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构成,完全打破了年级的界限;同时在教学时采用分层,将学生按照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分成初、中、高级俱乐部,在小组内也进行分层方法,由组长和体育骨干带动小组成员进行课内外自主学习。四是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方法、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更灵活、丰富和开放。如在健美操教学俱乐部中,教师指导时采用的教学方法较多,主要有分组教学法、讲解示范法、鼓励教学法、评比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切块教学法和共学教学法等;教学手段采用网络教学、录像教学(课内外相结合)等。五是优化与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且把国家体质健康测试融入到考核标准中。身体素质两项占总成绩的40%,专项技术占总成绩的40%,出勤与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20%。同时设定两个阶段性目标,只有完成目标才能进行期末考试。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一定的经验积累,建议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重视体育教学改革,使同地区、同类院校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有一定的认知;总结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分享交流,寻找良好的解决措施;选课体系繁杂,做好多部门的沟通合作,质量监控要及时;改善体育教学软硬件环境,为体育教学俱乐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余玲玲.新时期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5).

[2]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作者:张云波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学质量均已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作为一门能够完善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科,体育教学目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长期理论与实践教学表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可开发学生多项智能,提高其综合能力与素养及教学质量。由此,以我国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重点因素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与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他认为智能的基本性质与构成均具有多元化特征,每一个个体拥有的智能至少有8种,这8种智能均具有独立性,分别为:(1)语言智能。针对某一事件,可以顺利地通过语言做出高效率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2)逻辑数理智能。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等,对这些关系比较敏感或借助数理运算及逻辑推理进行相应地思考;(3)空间智能。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等的空间位置可以进行准确地感知,感知之后,可利用平面或立体图形将它们无误地表现出来;(4)音乐智能。对音乐有清楚地感受、辨别与记忆能力,可利用音乐传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5)身体运动智能。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四肢与躯干,善于借助身体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传达出来;(6)人际交往智能。对他人流露出的情绪与感觉,或表现出的动机与意向等能够准确地察觉出来,并对其内在涵义进行区分;(7)自我反省智能。有自我意识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尊、自律与自制力;(8)自然观察智能。这是一种可以对生物与自然界特征有清楚地辨别与感受的智能。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教育教学应是对学生技能与潜能等进行培养的过程,赋予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教学工作应具有的内容及相应特征为:(1)教学目的。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地认知,向每位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智能强弱项信息,就他们的学习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2)教学效度。应是自然学习环境的组成内容,不应以外加内容的形式仅出现在某学期学习时间的剩余部分中;(3)教学评价。学生都严重偏向于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具有可直接观察性,不能仅以语言及逻辑智能对其进行测验。应用于体育教学,即不能仅以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唯一测评指标。

2传统体育教学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比较

大学生处于心理与思想日渐成熟的成长阶段,体育教学对其个性发展而言极为重要。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看重课堂教学的紧凑性与统一性,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以及意志磨炼等均有所忽视,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体育学习,他们所处的被动地位会对自身个性化发展产生抑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体育教学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进行多元化课程目标的设置,针对体育课程中具体教学内容及教育对象特征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与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等的学习,以实现更好的发展。表1所示为传统体育教学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形式、组织以及评价方面的比较。

3多元智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文对多元智能理论及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规律进行了结合,借鉴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于教学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多元智能教学理念予以贯穿,构建符合学生智能特征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赋予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元化特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教学,接受教学实践检验,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3.1教学形式多元化

在教学环节对教师的引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予以重点突出,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指导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示范结合指导、个别结合集体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师通过讲解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要领,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经由示范,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并有序掌握各项技术要领,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除理论知识的传授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处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集体项目的运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得到较大的培养。教师需与学生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高教学环节可控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存在个别差异的学生,教师需施以针对性的辅导,在个体与集体的结合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提高班级凝聚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3.2教学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提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赋予其创新性、时代性、多样性与趣味性等特征。以《课程纲要》目标为依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可对体育课程进行基础型、拓展型与研究型3大层级的整合,同时,各层级设为达标(A级)、发展(B级)与特长(C级)3个水准,形成3层9级的多元智能体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智能能力与兴趣志向的不同,应对教学内容予以针对性的选择。任何教学内容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保证创新性与时代性。教师在进行课堂体育教学时,应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根据丰富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自我表现的良好氛围,可提高他们的表现力与临场发挥能力。

3.3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乐观。多元智能教学方法更加强调教学的科学性,采用教师带领、效果展示、小组合作、教学比赛以及角色置换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每一种智能均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智能的组合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适用于不同的学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智能特征予以了充分的尊重,并以此为前提进行针对性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在完成技术讲解与动作示范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向他们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使其提高学习能力。学生之间需要加强交流、鼓励与合作、相互学习,在展示与比赛的过程中进行练习,可锻炼并提高其表现力,同时加强其他学生对各项技术的记忆。观察者应对照分析练习者的动作与教师的示范动作,及时向练习者反馈信息。此方法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技术动作的学习时间。这既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便利,又可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战能力进行培养。

3.4考核评价多元化

传统体育教学只看重技术考试成绩的考核,对学生在学习环节的考核评价有所忽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强调了评价的合理性与综合性,对平时考试、技术考试、理论考试以及教学实践等成绩进行了整合,能较为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评价。“个人为本评价”涉及4方面内容:标准参照、基准、自比以及真实性评价,以真实性评价最为重要,需对学生日常观察、成果展示、个别谈话以及月历表现等记录进行综合,以此得出最终的测评结果。这种综合测评方式既能捕捉学生在某阶段的成长轨迹,又能对其智能强弱项进行鉴别,是对传统教学评价中“快照式”测量弊端的克服。

参考文献:

[1]杜雪,李哲.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5(18).

[2]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3]杨俊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天中学刊,2011,26(2):94-95.

作者:申明 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理念自提出以来,在工、农、商、建等各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现在各行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而“互联网+教育”的尝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慕课、微课堂的出现与推广都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尝试,这给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教育会发生很多新情况、引起很多新变化。“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许多变化,教育者应在实践中不断观察与探索,努力把握规律,做好体育教学改革。

1“互联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引发了人类教育的新革命。“互联网+”影响着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平台,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概念。“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改变着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使得传统体育教育改革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分析“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1慕课成为推动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新尝试,突破了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增加了学情分析。慕课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范例,教师通过播放在线视频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先了解课程内容,以便于在课堂上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更多的体育教学内容,并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慕课是“互联网+”视角下推动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1.2“互联网+”成为体育教学创新的直接动力

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涵盖社会多领域。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并成为教育领域信息化的一种重要工具,成为体育教学创新的直接动力,在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1变革新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重塑了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与育人模式,诱导教学模式创新。在“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结合体育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必然。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模式构建方面,体育教育属于寓“教”于“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特殊校园文化,强调实践性,能让学生在这种实践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在协作与创新中完善自身人格,提升自身团队合作能力等。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单纯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获取,而缺少对这种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视,“互联网+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教育状态,丰富了体育教育的文化教育内容。但是,技术作为推动课程创新的直接动力,并无法代替传统课堂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而是改善传统课堂,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因此,“互联网+”视角下的体育教学革新,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获取新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体育教育中的实践锻炼与综合运用能力等,从而实现课内外教学的一体化,使自学与教学互补,最终实现高等体育课教学目标,真正达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对现代体育教学提出的一种新要求,应在改革中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各取其优势,以便收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推进体育教学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2.2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育教学离不开软硬件教学资源的共同作用,体育教学亦是如此。高校体育教学硬件主要包括教材、操场、器材,而软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渠道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集中在运动场上,通常是教师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与动作要领,教师完全主导教学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如今,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要求体育教育教学不再固守在传统模式中,唯有改革才能发展,促使体育教育在传统硬件的基础上增添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在软件方面也新添了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教育运用与推广内容,拓宽了体育教学渠道,实现了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引领了体育教育改革新趋势。具体来讲,“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求做到以下两点:(1)在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教案“导学”部分以在线方式呈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直接传授的直线式教学方式,将其转变为纵横交错的网式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及人格培养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交流探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形成“以传统课堂为主、以在线课堂为辅”的双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可通过判断式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各项体育技能,纠正学生体育技能掌握不够准确之处,并督促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总之,“互联网+教育”时代可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体育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2.3创建“四位一体”教学新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已进入“互为师生”的发展阶段,学生、教师、硬件设施、平台运营团队构成了“四位一体”教学新平台,4个方面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协同,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而在微观层面,这4种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上。20世纪80年代,高校扩招前的高等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师生间以客观存在的知识为载体建立联系,形成自上而下单向化的师生关系,且教师掌握教学话语权。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办学规模逐渐加大,高等教育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各高校在社会人才需求差异的条件下被迫重新分类,随之对人才培养要求及目的重新定位,教学改革得到高度重视。此时,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开始失去市场,学生主体思想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逐渐形成了互动交流的双向化师生关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同时存在的局面出现,直至“互联网+”理念的提出,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教学形式的尝试,实现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教师指导相融合的友好局面,师生之间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探讨、研究教与学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师生关系。纵观近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变化,在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催化剂,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师生关系从单向化的权威型模式转变为双向化的互动模式,再转变为多元化的友伴模式,这种转变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规律,指导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向多元化转变。

3结语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互联网+教育”也并不是互联网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应在体育教学与先进信息技术实现融合的基础上,发挥其在体育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及建立多元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素质。总之,“互联网+教育”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发展契机,赋予了体育教学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紧紧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思维[J].青少年体育,2016(12).

[2]刘从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自主-合作-创编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6(12):126-128.

[3]王昕,刘皓月,李洋.将“互联网+”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3):183-184.

[4]孟欣欣.“互联网+”时代基于O2O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6(7):115.

作者:梁慧 单位: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教育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不仅为科学技术和文化繁荣提供基础理论和思想资源,而且往往是科技进步、文明昌盛和社会进步的直接策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和中心,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对于大学自身而言,为实现这一使命,需要形成知识选择力、事实辨析力以及价值判断力,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具备选择力、辨析力和判断力,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道德、良好的体魄,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单一的教学活动,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体育的技能,养成享受体育的生活理念,最终将这些体育理念和生活方式扩大到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美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一定要和体育、智育、德育相并重,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且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体育和美育来说,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以美怡心、以美助健、以美兴体。

1.1以美怡心

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通过美好的事物引起大学生的感情共鸣,以此来感动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感想,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此外,审美教育还能不断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领略到美的真谛,喜爱美好的事物,心怀美好的观念和意念,恢复人性的完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品德,让他们在心中怀有希望,尤其是在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吸取精神营养,形成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品德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之后十分有益,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不断渗透美学教育,达到以美怡心的目的。

1.2以美助健

高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体育课堂上大学生会感到运动之后的疲劳感和只进行单一体育运动的枯燥感。当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一些审美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放松,获得愉悦的感觉,进而分泌出一种快乐的化学物质,助益人的身体健康,并增加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使人充满活力,更加积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身心更加放松,动作更加优美,强调享受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使身体机能水平不断提高。

1.3以美兴体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这样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乐趣和兴趣,否则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乐趣和热情,采用游戏教学或者竞赛教学的形式提高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例如,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等可以以独特的体育之美提高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一旦大学生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令大学生欣赏音乐、动作、人体的美,使之乐于受教,产生对体育的兴趣,迅速掌握动作要领,不断提升竞技水平,关注体育运动的最新动态,没有功利性地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现状

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审美教育相对缺乏,渗透不够

由于我国以前一直实施应试教育,在体育教学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主,注重大学生的运动技巧的培养,对于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也是体育竞技水平,教学内容十分单一,缺乏审美教育的内容,造成体育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师和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将审美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以达到大学生审美水平和运动技能的双提升效果,但是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导致审美教育的渗透不够,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和方法不足,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水平不明显。

2.2教学过于程序化、公式化影响了审美教育的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十分单一,大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而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选择的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特色,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都采取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方法实施体育教学,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这样程序化、单一化的教学也会影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因此,如果将审美教育渗透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找到审美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契合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应该不断提高体育美育工作的重视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品质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的美育素养培育和综合素质提升注入新活力。

3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3.1把握体育美的特征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从本质上来说,体育美与艺术美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审美要求也存在不同之处。王鑫强在《体育美学》一书中将体育美特征概括为“创造性、社会性、感染性、形象性”。只有掌握体育美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3.2选择适宜的体育美教学素材

高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知识层次和独立思维,会有选择性地接受审美教育,并且大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思维模式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在体育审美教育渗透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审美接受能力和审美关注点,选择适宜的体育美教学素材,因材施教,不断调动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建议

4.1充分挖掘体育运动美

当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因此体育运动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领略体育运动之美,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不同的体育运动具有不同的美学特点,如舞蹈类体育运动体现的是舞姿美和音乐美,田径类体育运动体现的是力量美和速度美,网球运动与艺术具有非常多的共性,两者最大的共通点在于“美”,网球是一项把力量美、形体美、服饰美与环境美展现到极致的运动,无论是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争奇斗艳的服饰、激烈的对抗、精湛的球技,都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各种体育运动的美,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该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和竞技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能够体现美的案例去感染别人,通过一些美的事物去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一些情感共鸣,从心理上接受这种具体形式的“美”,审美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激励人们采用实际行动去实践“美”。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力量,为了更好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知识水平,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只有教师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才能让大学生真正领略体育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志品质。

4.3推进特色体育项目实践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项目种类较多,如篮球、足球、棒球、羽毛球、乒乓球、击剑、健美操、武术等,为了渗透审美教育,更好地将其和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应该推进特色体育项目实践,如学校可以举办生态之旅体验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活动,让大学生在体验自然生态的同时展开体育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再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大学生的体质监测和科普基地体验等科教文活动,为大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和交流、体育文化的渗透,体育精神的培养,将体育课程打造成一个运动参与、文化交流、体验分享、感受快乐的平台,让大学生形成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高校体育运动休闲场地,如满足学生的运动训练、比赛、培训等方面的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全面发展。

5结语

体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于青少年思想品格、智力发育和审美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轻体倾向,非但没能随着体育被纳入考试范围得到纠正,反而产生了巨大扭曲。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养成一种人人爱锻炼的良好氛围,让体育与个体的生活如影随形,实现体育锻炼的常态化。同时,高校还要要继续拓展体、美专业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培育方案,培养全方位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欣,蹇晓彬.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讨[J].商业故事,2016(6).

[2]刘鹏.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J].青少年体育,2015(4).

[3]覃英.试论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0).

[4]李克雷,孔艳君.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则教育价值与开展[J].青少年体育,2016(4).

作者:李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跆拳道价值分析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开设跆拳道课程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下肢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提升心理素质。教学策略主要是:着力提升跆拳道教师的专业素质;完善硬件设施;注重礼仪规范教育。

【关键词】高校;跆拳道教学;价值;问题;策略

一、前言

跆拳道项目起源于朝鲜,作为一项运用手足技术且重在足技所进行搏击的朝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包括品势、搏击与功力检测三个部分,不仅是一项攻击力较强的运动项目,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形体艺术和非常有效的健身方法,此外,跆拳道自身蕴藏着精神追求,且包含强烈的爱国热情及崇高精神,所以,练习跆拳道能够内修精神与性情,外修身体,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忍让谦恭的优良美德。目前的高校跆拳道教学得以推广,且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脱颖而出,深受师生的喜爱。不过,虽然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跆拳道教学课程,不过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影响着跆拳道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作为高校跆拳道教师有必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予以解决。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跆拳道课程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跆拳道教学强调团结互助精神,要求练习者之间相互配合,所有跆拳道练习几乎均由两人一组构成,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需依据不同角色而履行不同的职责,这使得跆拳道教学可有效促进不同性别及不同个性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还有助于同学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特别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下肢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

跆拳道受高校学生的喜爱,是因为其诸多动作颇具审美价值,特别是腿部动作。腿法在跆拳道诸项技术中占据主导地位,腿法技术占总体比例的四分之三,所以,在跆拳道教学中,腿部练习相对较多,大学生可通过学习腿法力量及步法灵活性来有效促进下肢体能增加,这对腿部爆发力、速度、灵敏与柔韧性都有较好影响,可有效解决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而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使其充满朝气,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3、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改变其骄纵、任性的不良心理,因为跆拳道“以礼始、以礼终”的体育精神能够有效磨砺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培养其顽强、果断、坚毅及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4、有益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跆拳道运动的内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大的相融性,蕴藏着中国文化修养中“内用黄老,外用儒法”的涵义,即以道家为“体”,且以儒家为“用”,从而形成强大的生命动力,所以,高校的跆拳道教学可培养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拓宽其知识面。

5、培养大学生的智力素质

跆拳道的步法练习,要求参与者灵活、敏捷且多变,所以,跆拳道练习能够有效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可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促使大脑更加灵活,改善大学生大脑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诱导其想象力,进而提升其思维力,最终为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出良好的生理条件,非常有益于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硬件设施不够齐全

很多高校的跆拳道教学硬件设施不配套,仅是将跆拳道项目列为日常教学项目,却没有为配备专门的跆拳道教学场地,进行跆拳道授课时大都在操场上进行,跆拳道项目不同于传统的跑步等运动项目,其注重格斗及防身术的教学,关键期活动幅度相对较大,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跆拳道练习时很容易受伤,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跆拳道项目的发展。

2、理论知识教学不到位

跆拳道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众多教师授课时往往仅对跆拳道的防身技巧进行讲解,却没有系统地为大学生讲述跆拳道的理论知识,如此一来,大学生仅知道跆拳道的动作如何完成,却对跆拳道的历史发展和该项目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一知半解,也就是说在跆拳道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所需,致使大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领会到跆拳道的内涵与精髓。

3、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

大学生学好跆拳道技术的前提是教师的科学指导,然而,很多高校的跆拳道教师业务水平较低,没有掌握标准的动作要领,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程度,更有一些跆拳道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对教学的投入精力不足,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完成教学,缺乏对大学生的严格要求与有效监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效果的策略

1、着力提升跆拳道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带动下才可以掌握运动技巧,专业的跆拳道教师质量是保障跆拳道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所以,各高校非常有必要聘请专业的跆拳道教师给大学生上课,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打好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跆拳道教师的在职培训,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激励跆拳道教师不断学习并讨论出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使跆拳道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2、完善硬件设施

各高校需加大对跆拳道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配备专门场地供教师授课,还要为学生配备护具等硬件设施,确保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这就需要做好设备及训练场地的日常养护工作,从而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大学生放心的进行跆拳道练习。

3、注重礼仪规范教育

作为高校跆拳道教师在跆拳道教学时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及礼仪规范方面,大学生通过学习礼仪规范,来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且大学生通过跆拳道礼仪规范的学习,能够深刻的了解跆拳道所富有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五、结束语

高校开展跆拳道教学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对其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就要求高校跆拳道教师应努力创新,及时将新理念灌输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跆拳道项目的兴趣,从而切实提升跆拳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轩.影响普通高校跆拳道课教学的因素和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

[2]马小东.影响高校跆拳道课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1).

[3]刘和臣,陈佳琪,刁振.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

[4]王慧.探究跆拳道教学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

[5]郝佳.跆拳道运动开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0.

[6]张永新.浅谈如何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J].体育世界(学术),2016.

[7]杨涛.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10.

作者:肖本松 蒲世红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早已得到广大教师们的认可,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通过文献的梳理和教学实践的总结,本文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高校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分享、不断更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训练

多媒体技术运用教学的历程已经有许多年了,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已经能够熟练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科技结晶的产物,多媒体教学是新兴的教学形式,其手段也较为丰富,例如,大屏幕教学、CAI教学、CAD教学、远程教学、电视教学,等等。多媒体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黑板教学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叙述的准确性、直观性、形象性都有助于执教者表达课程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由于有利于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其运用的范围也越加广泛,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因此对其进行一定的梳理与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高校体育学科多媒体技术运用文献综述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统计源,对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多媒体技术进行第一次检索,在所获取的结果中再以“体育”进行二次检索,获得的文献数量为159篇。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159篇文献所发表的数量与时间上呈现出递增趋势,其中,2008年-2011年和2013年-2015年,两个时间段所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多。分析原因本文认为与多媒体技术发展和教育工作者认识转变有直接关系。通过关键词共现法分析,我们发现159篇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多为体育教学、高校、辅助教学、应用、对策及体育教学改革等。这说明159篇文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媒体技术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而涉及在体育训练中如何运用的还非常少见。具体而言,余亮认为“将计算机作为中心,把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与此同时,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表现就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朱福军指出“多媒体技术中的多媒体指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体,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有机组合,是文本、图形、视频、语音或数据等多种形态信息的处理和集成表现。”符巍认为“多媒体技术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对当前教学水平进行改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胡帆飘认为“多媒体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制作多媒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林江认为“在体育专业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资源及技术上的缺陷,导致多媒体教学不能在体育课堂中深层次开发利用。”综上所述,159篇文献较为系统地对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运用的方法与策略上,研究总的发展态势上处于数量逐渐递增,层次与深度上也逐年提升。

二、高校体育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建议与策略

1.做到心中有数。任何好的教育技术手段在实际运用中都需要运用者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孰能生巧呢,这就需要运用者对这项技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过程和一个长期的磨炼过程。一些教师由于自身问题,对多媒体技术望而生畏,不能有效地加以运用,从而也就无从效率提高可谈。运用者只有充分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要求,并在实践不断地加以践行,这样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2.做到积极分享。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早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问题的关键无非就是谁能够熟练运用,谁能够高效地运用。以PPT为例,做几张简单,哪个教师都可以,可如果做到漂亮、精美就不一定了。因此,掌握一项技术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在掌握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应用。那么,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自己多媒体技术运用水平呢,本文认为优秀者实践经验分享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分享,我们可以间接性的知道哪些应该问题应该避免,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加以创新。3.做到不断更新。如果一个教师因为掌握了一项教学技术之后就停止了自己的探究,那么其不会发展的太好,换句话讲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会走的太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同样如此,由于该项教育手段所容纳的内容较为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更新。以一个教学课件为例,我们每一次运用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想法,课后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而这个修正就是我们自我更新的过程。总之,基于文献的梳理和自己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上述三个多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建议仅供同行们参考与借鉴。笔者也相信,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找到更多、更好的运用策略,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快速发展助推。

参考文献:

[1]余亮.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方式[J].科技展望,2017,27(15):210.

[2]刘向群.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4):214-216.

[3]符巍.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中的应用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2):152+154.

[4]平朋刚.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运动,2017,(05):91-92.

[5]李海军.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7):170+172.

[6]李建.试论多媒体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7):7-8.

[7]康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7,(01):145-146.

[8]李先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3):90+92.

[9]周冰,贺新城.蒙古族安代舞的体育文化特征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06):536-539.

[10]董金果.论蒙古族安代舞与现代体育的契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3):204-205.

[11]李中华.多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7):125-126.

[12]汤倩茹.多媒体使用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课堂行为的影响分析[J].科技风,2016,(10):78.

[13]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高铭泽.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究[N].山西青年报,2016-05-22(007).

[14]张宏力.从体育文化传承角度看蒙古族安代舞的健身发展[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0(05):76-79.

[15]塔丽,杨思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OL].科技创新导报,2015,12(36):248-249.

[16]郑博.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才智,2015,(34):19.

作者:崔宏亮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七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对于有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中西方体育理念对峙问题也逐渐凸显,为此改革需要切实以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有效助力“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传统文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逐渐形成的一整套“标准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和序列,它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也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1-2].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仍十分陈旧,同时体育教学模式又对传统体育文化“视而不见”,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长期低效的深层原因.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着重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在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和阳光体育运动双重背景下创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1传统文化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体育文化与精神,并发明和创造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适度引入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传播文化和增进教育的双重意义.可以弥补原有传统体育教学功能上的单一与不足,充实教学内容、增进教学内涵,满足众多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同时,面对当今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实际,我们应该着眼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生存共同体的角度来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1.1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这些体育文化主要通过众多传统体育项目来展示与传承.例如踢毽子、摔跤、八段锦、太极拳、珍珠球等等,它们体现着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美好愿望,具有浓厚的地域和民族色彩,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要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现实可行的做法就是将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入到公共体育教学中去,改善已有教学内容布局.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能间接地向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广度,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最终造就更具健康体魄、伦理道德、文化认知的新一代大学生.

1.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长期以来,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都深受西方体育思想的浸染.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倾向愈发明显,公共体育教学课堂主要被当作培养大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平台,却忽视了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等伦理价值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竞技性意味浓厚,公共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被弱化,造成了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始终处于进展迟缓状态.[4]因此,必须努力扭转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目标中存在着的这种不良倾向,找寻并定位教育目标的本真价值追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贵和之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一直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共同精神追求.它注重对人内心道德良知的开启和培养,注重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致力于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延年益寿、身心平和、道德提高等较为全面的健康.因此,通过吸收、兼容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优化与完善公共体育教育目标,最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历史较为悠久,且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因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身心素养、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等等.[2]这些体育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技能,养成科学的体育意识等方面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细观这些看似“各异”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技术主义倾向.也就是说,这些教学模式尽管在操作手段和具体的流程上存在着不同,但在着力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一“终极”目标上却是一致的.它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体育教学的伦理属性,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味单纯地去进行相应的体育技术传习,致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效果单一片面,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有效提升.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整体改革需要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遵循文化路径进行创新.鉴于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对于高校公共体育实践教学具有方向上的指引[5].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仍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训练学生体育技能的固有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仍未能真正走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需要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指导理念,在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意识的基础上开展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树立生命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和条件.

2.2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教学模式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首先应积极借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含的体育精神;其次应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淡化商业性和竞技性,增强娱乐性和教育性功能.在传授和训练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努力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发挥高校公共体育在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统一的合格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2.3充实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影响.实践证明,固定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也会影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充实必不可少.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应该对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充实.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特点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例如太极拳、踢毽子、珍珠球等等.学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等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稳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体育项目的引进对于高校体育硬件设施、体育教师素养等方面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引入传统体育项目,不可盲目跟风而给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带来额外的困扰.

2.4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相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6]当前,高校应以积极引入传统体育项目为契机,着力优化公共体育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珍珠球运动过程中,可先给学生适量的自主学习空间,通过相关书籍或互联网了解项目的起源和文化发展背景,使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学前情感认可;而后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方法积极投入到练习中去,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凸显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在着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力度,多从传统体育项目中获取灵感.始终围绕传播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锻炼热情、促进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等方面,努力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不断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中西兼容并进方向合理发展.[7]

3结语

总之,包含传统文化的传统体育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乃至整体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以及传统体育进课堂,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服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8]高校应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从传统体育项目中汲取文化养分,获得教学灵感;努力从优化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完善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充实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创新公共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完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来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育人质量,倒逼高校体育宏观性改革.

参考文献:

[1]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113-117.

[2]刘晓海.探究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思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14-115.

[3]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8):79.

[4]丁振宾.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思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6(2):132-133.

[5]陈素雅.基于文化传承角度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构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5-306.

[6]单静怡,刘俊荣,李俊杰.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07-108.

[7]张建生,宋伟.长白山区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进高校的可行性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131-132.

[8]张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路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4):60-63.

作者:宋伟 杨传彬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八篇:民间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采茶舞具有体育和文化特色,把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和重要价值。本文在介绍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基础上,就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就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传承;采茶舞;高校体育教学;应用

文化的传承是保持文化民族性的保证,是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基础。把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采茶舞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特征。把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途径,也创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1文化传承与教育

1.1文化传承的定义和作用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的成员中像接力棒一样进行纵向交接。文化传承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民族性问题,因为文化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适应生存环境的成果,为人类共同享有,与民族不可分。文化传承实现了文化的稳定性、整体性、延续性,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特殊的作用。一是文化传承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积累和发展。文化再生产与人类再生产、生活资料再生产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二是文化传承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人类创造和传承了文化,同样文化为人类发展服务。人类在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中,文化也得以传承,而且这种传承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传递,而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要求进行组合,为社会再生产提供了文化主轴,把社会各个要素联系在一起。三是文化传承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人类社会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化的维系。文化传承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具有社会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四是文化传承是构成民族认同感和内聚感的核心。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构成民族的重要要素。只有通过文化传承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精神再生产和民族共同体不中断,所以说文化传承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五是文化传承具有模式和“血型”的作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受到文化生成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制约,从而使文化的发展具有生物学中基因和根的属性。正因为文化传承的基因属性,使得文化传承过程中虽然文化在不断地生产和复制,却始终保持了传统文化“根”的存在。

1.2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联

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文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承的重要方面。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承可以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也影响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可以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和积淀,促进民族文化的选择;同时教育内容的选择制约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教育方法的运用制约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水平。总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和动因,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服务于教育目标。

2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采茶舞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舞,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围绕采茶这一主线。采茶舞的服饰、道具、乐器都具有民族色彩;动作特点是朴实大方、富于幽默感,形象诙谐地模仿了茶叶生产中的各种动作;采茶舞亦歌亦舞,场面气氛热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把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2.1可行性

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采茶舞具有较强的体育技术和丰富的体育文化。一是较强的体育技术。体育的主要文化形式是运动。采茶舞主要是对茶叶生产和茶事活动中的各种动作的模仿,其步法和动作完全符合人体的运动特征,具有较强的体育技术。二是采茶舞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采茶舞的体育文化是多方面的。采茶舞中服饰、道具、伴奏的器物多种多样,这些围绕采茶舞而形成的物件,是茶文化的重要元素,是特殊的物质文化。在传统采茶舞中,关于角色的服饰、道具,采茶舞的动作都有相对明确和统一的规定,这些规范和活动规则,充分体现了采茶舞的制度文化。采茶舞不但是一种舞蹈,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一种心态。采茶舞借助优美质朴的动作和形态,再次将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呈现在大众面前。

2.2必要性

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内容。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拓展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二是弥补高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不足。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在许多地区高校中明显不足。采茶舞方式灵活,对场地器械没有特殊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采茶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高校体育运动设施不足的问题。三是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课程改革是发展的需要,其出发点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采茶舞,用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采茶舞的引入,也使高校的体育教学更显地方文化特色,是特色学科建设的有效尝试。四是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应用领域。采茶舞极具文化和生活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采茶舞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应用领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需要。

3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策略

3.1把握好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需要把握好基本的原则。一是与地域文化相适应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生活方式多样,这就使得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所在。在高校体育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这一特点,使教学更为生动和富有生命力。采茶舞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在我国有不同的分支,文化内涵丰富,各种动作具有特定的含义。在高校体育教中应用采茶舞必然会涉及对相关动作改编的问题,在改编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必须在遵循茶事活动的实际和采茶舞原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学生锻炼的目的,也保证了相关动作的优美,更有利于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二是与健身规律相适应的原则。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采茶舞进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对采茶舞艺术的本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传承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人体运动学规律,创造出适合学生身体特点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实现身体的锻炼。三是与体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原则。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使采茶舞能够适应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与教学规律相适应。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采茶舞在动作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在教学难度的处理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舞蹈和体育专业的学生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而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对有关的动作进行分解和简化,从而使采茶舞与高校体育教学规律相适应,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2把握好采茶舞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采茶舞毕竟是一种舞蹈,要与体育教学这门科学相结合,就要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一是动作与体育教学的融合。采茶舞中融入了大量民间采茶动作,和谐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作为一种舞蹈又具有大量舞蹈动作,刚柔结合,符合人体运动学要求,这是采茶舞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的基础。在教学应用中可以对相关动作进行大胆的应用,同时注重文化内涵的发掘,使大学生全面得到锻炼。二是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地域特色是采茶舞最大的特点,是其精华所在。这些文化可以通过服饰、礼仪、姿态等充分进行体现。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采茶舞,要从地域文化入手,将各种动作提取出来,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同时,在教学中要把采茶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精神风貌展现在大学生的前面,从而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3.3把握好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方法

采茶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重实施的基本方法。一是要坚持文化讲习与技术练习的结合。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体育训练的过程,更是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相关采茶舞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讲习,让大学生对采茶舞的起源、文化、民俗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采茶舞与体育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训练中。二是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采茶舞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在于其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需求。而这种感受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下才可以得到体现。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采茶舞,要注重相关情境的设置,提高采茶舞练习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深入茶产地,参与相关采茶舞表演现场,提高教学效果。三是要善于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点,使采茶舞的可观赏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可以利用网络等形式,加强茶文化和采茶舞的推广,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植入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吴俊芳.民间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35-236.

[2]和永杰.新《标准》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7-99.

[3]胡蝶,傅丽琴.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03-204.

作者:黄志勇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