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提升体育教学理论实践指导力的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通过分析体育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加强研究的问题意识、厘清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层级关系、坚持教学理论建构过程的渐进性、正视本土环境对外来教学理论的选择性、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指导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理论建构;实践指导;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体系
自第八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来,在体育教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几类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力,如热衷提出体育教学“理念”、缺少指导具体实施的理论;注重从多学科视角借鉴移植,缺乏反映体育学科特征的本体研究;追求体育教学理论的“先进性”,忽视研究的现实背景等。本文试对产生诸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指导力。
1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体育教学研究的使命感
近年来,体育教学研究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可谓成爆发式增长,“指定教材”、“审定教材”版本繁多,各种学科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移植令人眼花缭乱,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局面,虽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相当大比例的研究确实偏离了突出现实问题的原初目的,在理论研究表面繁荣的假象背后,存在急功近利、追逐时尚、流于形式等不良的研究倾向。但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永远都来自于教学现实的需要,只有关注教学现实、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学理论研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也是教学理论构建的内在要求[1]。如果将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视为概念炒作、文字游戏,采用的研究方法仅止于清思玄构、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使教学理论脱离于教学实践,失去指导实践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厘清体育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层级的关系
体育教学研究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教学实践是一个具有层级关系的结构体系,把一类具有共性的教学活动归拢在一起,就可以看作是教学实践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层级”,但进行这种分类时,选择共性的多少决定了这一“层级”教学活动的涵盖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较少共性作为分类标准时,“层级”涵盖的范围较大,以较多共性作为分类标准时,“层级”涵盖的范围较小,同时,对较少共性进行归纳的理论能够反映更大范围体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一般性”,但对具体教学活动特征的反映不太全面,对较多共性进行归纳的理论则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具体教学活动特征,只是其涵盖的教学活动范围较小。所以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者,应该发展针对不同范围、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体育教学理论。而且应该认识到,对于更大范围体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一般性”认识是建立在对较小范围体育教学活动的“全面性”认识基础之上,可见,对于较小范围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性”认识既是体育教学宏观理论构建的基础,更是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但当前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是,从更为宏观的方法论学科或相关基础学科引入大量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整体的”、“一般性”认识,并试图以这些宏观层面理论实现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功能,显然不符合不同层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进入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往往只注重理论研究的高深和广域性,选题经常将“21世纪”、“新世纪”、“世界”、“国际”等字眼挂上,不断拔高研究的视域。体育教学研究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实践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实践又需要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理论来反映其规律,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急于对一般性规律的认识,而是力求更为具体地解释体育教学中的各种较为微观的联系方式,要认识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去看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关系。”[2]
3坚持体育教学理论建构过程的渐进性
库恩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散性思维,突破原有理论与方法的限制,实现理论创新或方法创新;另一类是收敛性思维,沿着原有理论的成果与逻辑逐步向前推进[3]。库恩认为,研究者的绝大部分智力活动是收敛性思维,是对原有理论进行归纳、完善的常规性研究,在收敛性思维过程中,原有教学理论中的缺陷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需要不断进行补正,它使研究者们对特定对象和问题的看法渐趋一致,也是原有理论体系发生突破性进展的“质变”之前的“量变”过程。体育教学理论是对体育教学规律进行思考与探索后形成的,旨在对体育教学实践进行解释、预测与指导的观念体系。通常情况下,教学理论是一组有关教学关系的判断、假设、观点,它不仅包括对于“教学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判断”,也包括“应该如何”的“实践方案”,但从根本上都是延续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但是,自第8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来,一些理论研究者却只求标新立异,不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对原有理论的完善,在其言论与文章中频频提出一些含混模糊的说法,这些说法不以既有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却以冲破传统教学理论的“束缚”为己任,往往与传统教学理论呈现出“两极化”倾向。不知不觉中,对于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就浮于“理念”、“口号”层面,而从来没有就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特别是结构的合理性作长期的努力,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对于教学改革进程总想一蹴而就,缺乏通过较长时间进行反复试验、检验、推广的耐心。
4正视本土环境对于外来体育教学理论的选择性
在一些理论研究者看来,国外教学实践领先于我们,国外的教学理论也是更为先进的理论,为了促进我国教学理论发展,解决教学现实问题,应该大力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在他们眼里,引进教学理论就像引进技术设备一样,能够迅速解决落后的教学面貌,提高教学质量[4]。但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学理论的“地域特征”,忽视了教学理论形成背后受不同国家、民族特定历史文化特征的影响。企图跳过对我国客观教学实践的认识过程以及对国外教学理论转化、改造,最终实现本土化的过程,这种做法原本就是违背教学理论研究规律的。在第八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新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新课标的内容与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与现状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是阻力重重。教学理论是事实性与价值性认识的统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如果说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只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具有共同的文化普适性的话,教学理论则还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而具体实施过程则因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条件不同在选择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国外教学理论的引入,必须考虑教学理论的“地域特征”。在学习、分析、评价、比较、引入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力图把握国外体育教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各种或明或暗的背景条件,这些条件与我国学情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在引入国外体育教学理论时作必要的取舍。另外,不同于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概念、假设、观点的表述都是清晰而统一的,各国教学理论中所使用概念的不稳定性也加大了我们对国外教学理论学习、借鉴的难度[5]。很多情况下,一个特定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涵义,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研究者使用同一个概念去表述不同范畴的事物,这些都会导致引入体育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混乱状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必要性,但不是简单移植,更不能是照搬照抄,关键是弄清国外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些矛盾,各国的体育教学研究者是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理论观点、制订策略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借鉴的主要和首要方面是运用在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而不仅是结论本身。
5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规律的把握较其他学科教学更为困难,加之体育学科理论建设时期较短,可以交流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对于体育教学实践规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直接经验。因此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法,还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法,以及针对单独情境的“深度描述”,在理论建设的过程中都注重与经验材料的结合,但如何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却普遍存在以下3类问题。其一,纯思辨式的理论研究较多。都是“坐而论道的”、“高度抽象的”、“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即有关体育教学的价值、思想、功能等问题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大,而这类研究不直接与具体经验材料相连接,也无法接受实践的检验与支撑,理论难辨是非,当研究者对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体育学科自身特征缺乏系统深入的把握时,往往会出现“虚假理论”、“错误理论”,误导体育教学实践。其二,演绎过程中从研究假设(即研究者的“想法”)向具体实证材料推演的愿望与逻辑不强,很多想法是在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中提出的,却让假设悬在半空,未向体育教学实践靠拢以寻求经验材料的支撑。或是推演的过程过于草率,缺乏严谨的逻辑性。比如,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有大量选题为“××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研究过程却仅停留在对借鉴理论概念、思想、特征等方面的介绍,未有深入思考如何将借鉴来的理论与体育教学的学科特征进行融合,与体育教学的现象及经验事实相连接,并接受体育教学经验事实的检验。而缺乏这些环节,借鉴理论就不可能实现与体育教学现象的真正融合,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也只是对其他学科理论的简单转译。其三,研究停留在“经验介绍”的水平,归纳概括的程度不够,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努力稍显不足,虽然这类研究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材料”,但如果不逐渐提升理论的抽象概括性,扩大理论的指导范围,则理论的实践价值也会受到限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直观的经验,为体育教学中层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教学经验不会自然转化为教学理论,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辨伪存真、区分归类、提取共性等概括归纳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当前体育教学理论两大研究主体之间的联系,一类是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类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鼓励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人员直接从事体育教学实践活动,避免对于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或者从其他学科中演绎,或者从主观上构想,造成真实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有较大差距。加强体育教师的文化学习,避免普遍存在理性认识能力不足的问题,注意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交融与发展。
6结语
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现实指导力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在要求。由于体育教学理论是人们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是对体育教学现象及其矛盾运动能动反映所形成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的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知识体系,向实践转化的体育教学理论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征,即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实生命力,具有适度超前性和明确性等。因此,必须从加强研究的问题意识、厘清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层级关系、坚持教学理论建构过程的渐进性、正视本土环境对外来教学理论的选择性、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整体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指导力。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132.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4.
[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
[4]徐继存,李定仁.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8):47-48.
[5]朱旭东.试论“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2):32
作者:张巧玲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