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分析(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教学分析(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育教学分析(9篇)

第一篇:高校多元智力体育教学分析

【摘要】

我国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大多处于单纯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事实上,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还需要与智力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通过对多元智力理论和智力体育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从个别化教育、多元化评价机制两个角度分析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高校智力体育课程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促进智力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智力体育;多元智力理论;高校

前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我国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都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之内[1]。这一情况使得理论文化课程受到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体育、音乐等学科。近年来,随着全面提高学生和国民综合素质逐渐被社会以及学校所认同,体育课程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需要认识到,不论是基础教育阶段,抑或是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也仅仅维持在单纯的体育素质的锻炼,而并没有将智力与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或结合有待提高。这也就遑论多元评价机制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因此,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课程中智力和体育的结合以及教学开展和评价机制提供参考意见。

一、多元智力理论以及智力体育教学内涵分析

多元智力理论最初将智力归结为语言、智力、数理和逻辑的结合认知能力[2]。同时,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虽然不同人的行为和智力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衡量这种差异和不同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即难以以一种确切的、单一的方式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针对这一情况,多元智力理论研究学者提出了通过将多种行为结合在一起进行衡量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即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分别将语音、逻辑、智力、数理、体育以及音乐等多种能力两两进行有机结合。智力体育亦是这种结合的一个因子[3]。同时,随着近年来包括社会以及教育系统均对体育等学科和课程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使得体育课程以及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需要认识到,在体育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对体育本身的教学确实较为关注。但对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虽然处于发展之中,但仍旧缺乏相应的重视。这其中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智力和体育相结合的理念就显得尤为关键。单纯的体育课程仅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但通过智力与体育相结合,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锻炼人文素养和意志品质。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高校智力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个别化教育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明确指出不同人自身所具备的智力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为我国高校智力体育课程中开展个别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4]。而对于个别化教育而言,还可以称之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在多元化智力理论的基础下,体育教师可以告别传统的大课授课方法以及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动作要求。而是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个体化的不同而设计针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领会动作要领和技术动作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定稍微低于教学进度的学习和锻炼目标,进而减少学生因为难以达到要求而产生畏难情绪或消极对待体育课程。同时,由于教师降低了学生的锻炼目标使得领会、学习能力较慢的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成目标,进而产生积极对待体育课程的心理。而对自身身体素质较高且学习能力、领会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适当的提高对其的要求,进而进一步促进其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

(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引入

多元化智力理论应用到高校智力体育教学中还使得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更加丰富。长期以来,衡量一名学生体育课程的大多由教师自身完成。但一名体育教师在面对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时难以有效的对每一名学生产生充分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在衡量和评价一名学生时无法做到客观、公众和详尽的评价。而多元化智力理论的引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引入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身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同时,多元化评价机制还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但要考虑其完成运动动作水平的流畅程度和完整程度,更要求反映出其完成动作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也是智力与体育有效结合的反应。

三、促进高校智力体育教学发展的方法

(一)树立全面的智力观

在教学过程中的智力观认知上,传统理论更加将其归结为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事实上,这是狭义的智力观。在多元化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智力观可以扩展为更为广义的智力观,而不仅仅是对文化课学习和掌握上。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在高校的智力体育课程教学中在注重身体素质的教学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对智力潜能的开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与智力的融合,将其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在身体素质的锻炼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潜能、促进智力的发育和提高。

(二)树立积极的教学观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于自身感情的因素,自然而然的会对身体素质和智力能力较为优异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重视。而对在体育锻炼和练习中较为吃力的则持有或多或少的悲观情绪。这种现象会对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产生一定的负反馈作用。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要求教师通过树立积极的教学观,对学生不简单的用“聪明”和“笨”进行区分,而是正确的看待每一名学生,认同和鼓励其进行的努力,进而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从心里接纳每一名学生。也只有教师树立了积极的教学观,才能够认识到每一名学生为了完成既定的体育运动动作所作出的努力。而这也为学生和教师有效进行沟通和交流搭建了桥梁。

作者:张军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庆祝,陈家起,陈培友.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

[2]杨清明,易定国.多远智能理论下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

[3]李子化.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4.

[4]房淑珍.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评价[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第二篇: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摘要: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性化已渗入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式及方法更为科学,体育课程设置逐渐丰富。但体育教师素质有待提升、体育教学依旧脱离实际以及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滞后等,依然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紧迫性与突出性问题。必须从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创造人性化教学环境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展望

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在本质上与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有着很大不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都存在着硬化、敷衍之气。而与此不同的是,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认识事物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另一方面,高校中的体育教学设施也较为完善,这些都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本文基于对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期望能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1人性化体育教学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在高校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均衡发展,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了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何为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人性化的理念与思想有效地渗透和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和筹划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人性化体育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揭示人类本然的生存意义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性为基础,体现并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及均衡发展[1]。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从人性化发展角度出发,打破过去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积极创新和实践,促进教学思维和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和锻炼,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2.1人性化已经渗入教学思想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进入了体育热潮,世界各地也都举办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国家之间也因为体育而更加亲密和谐。在全民体育热潮之下,人性化的思想地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日益凸显[2],高校体育教学也走向了繁荣发展时期,学生们更加重视体育锻炼,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也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向“个性教育”与“快乐教育”理念的转变,这一种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全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当今社会和各个院校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渐渐走上了人性化发展之路,这不仅有效提高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水平,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2.2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更为科学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在致力于班级课程制度以及学生自主选课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收获和成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几种不同教育教学模式:分层式、并列式以及三段式。每一所高校都会根据其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发展情况来制定适合其长远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而这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这一院校所独有的,能够体现院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现今,高校体育教学在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更加注重课程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上的改革和创新,使体育教学方式更为严谨和科学,从而使得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喜好、兴趣和意愿在不同学习阶段自由选择不同的体育课程[3]。这一种人性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2.3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逐渐丰富

在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各高校都开始投身于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开设了许多不同适合学生发展以及院校自身发展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类别分化得更细也更全面,而课程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我国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丰富,通常有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散打等等,此外也还包括一些较为具有时尚气息的体育教学课程,比如体育舞蹈、网球、气排球、啦啦操、轮滑、瑜伽、街舞以及户外拓展运动等。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越来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发展需求,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3.1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曾经一度处于改进和摸索期,在那期间并没有所谓的人性化教学的目标和理念,也没有明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导致现今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明确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与思维,而由于已经习惯之前机械、陈旧的教学模式,使之难以适应当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而有些教师对此也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仍是一味使用陈旧的教学套路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性化理念的贯彻和实施。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人类健康文化的传播者和身心健康的教授者,其所具备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及体育教育专业素质等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广泛关注[4]。同时,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加者和主导者,体育教师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不容小觑,而教师若没有真正认识和领悟人性化教学的精髓,也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展开,教学质量自然久久得不到提升。

3.2实际教学依然存在问题

历数十载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至今,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无明显提升,体育兴趣甚至出现腰斩现象[5]。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和院校管理工作中,人性化教学理念、模式在实施上仍存在着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一些高校仍沿用旧有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在课堂上一味强调教师的“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育教学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3.3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滞后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集中评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一种集中评价的方式不注重过程,而学生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当今时代,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发展,不再满足于僵硬、死板的课程考核方式,一味地采用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不能达到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真正了解,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4.1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和实施者,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足够的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求有足够的服务意识,而较高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在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更应该了解人性化的内涵和意义,努力学习和吸收有关的人性化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以及职业素质和修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出发,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完美地融入到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同时,还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改革,使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合人性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素质和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人性化教学得以真正发挥作用。

4.2建立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工作,这是人性化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体育教学的学生成绩考核评定过程中,不应只看期末成绩,要立足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和最终成绩等,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评价方式无疑是对学生最为细致、全面的考察。同时,在具体的考核实施过程中,要秉着人性化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真正实现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3创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注重人性化理念,弘扬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发展[6]。为进一步实现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高校应有效利用和安排体育有关的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展开人性化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了解人性化教学,培养和加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意识。此外,要有效利用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加强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舒适、自由的学习环境,深入贯彻人性化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人性化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和实施校内体育项目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此外,高校体育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与学校的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丰富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在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症结,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唐旭 丁松 林徐涛 单位:湘南学院体育学院 祁东县河洲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军红.人文体育观下的高校体育师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1):98-99.

[2]冯强.论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高教学刊,2016(22):146-147.

[3]罗建章.刍议在人性化视野背景下高校体育教改的弊端及发展趋向[J].学校体育学,2015(2):158-159.

[4]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4):92-95.

[5]高明信.马斯洛人本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16(3):63-67.

[6]王程.“以人为本”与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性化[J].思想研究,2010(6):149-152.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素质培养

摘要:

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这一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创新素质培养的含义,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素质

1前言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更需要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工作。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就是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当代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质的锻炼,更要能够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和职责,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响应教育改革与创新和号召,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积极创新和发展教学方式与手段,革新教学理念与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创新素质培养的含义

结合国家教育部门对于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方针,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满足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全方位的进行探讨和研究,将体育课堂教育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高校应当坚持素质教学的理念,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上要能够兼顾体育锻炼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创新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操作能力。高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要能够紧贴实际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需求,培养学生创造性、开发性思维,灌输学生积极探索与研发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3.1变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原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体育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将创新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严格遵守下列几点,首先是探究性原则,探究性思维是创新素质养成的基础,要能够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上课欲望,培养探究性思维。其次是动态性原则,在日常体育的技能与知识教学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动态性研究,深化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意识。除此之外还包括合理性原则,合理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想法及时的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后还要关注个性化原则,要能够突出学生个体的特性,突出个性化特点,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2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变革高校体育教学方式

发散性思维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是指通过所获取的资料信息,能够全方位的进行理解和分析,多角度的进行考虑,能够创造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克服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倡导学生开阔创新,实施民主教学,避免使用落后的填鸭式教学办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发挥和创新。结合现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教学的方法来看,主要的教学方式包括一下几个。首先是问题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思考与探究培养创新素质。其次还有发现式教学方法,通过布置具体任务,交由学生探究与发现,找到事物的本质和任务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上的按理讲述,使得学生能够有实践性体验,获得更深的感悟和看法,观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素质。

3.3针对高校体育课程安排与教材内容进行变革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素质培养与体育课程的安排以及教材内容的设置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有着莫大的作用和效果。因此,要能够结合现今高校体育课堂的现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水平,确保创新素质教育具备良好的基础。还要能够积极变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将重视技能转化为重视素质教育,善于借助体育课堂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能够积极满足国家与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全方位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关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张明德 单位:黑河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佳悦.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4).

[2]刘小花.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综述[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3]闫艺,毛淑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4]毛淑芳,闫艺.在体育兴趣选项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J].四川体育科学,2007(01).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科学与人文研究

摘要: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科学精神不足、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提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新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关键词: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交融;体育教学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学虽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却忽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缺乏人文精神。其实,体育是科学,值得我们去求真;体育是文化,值得我们去求善;体育是艺术,值得我们去求美;体育是生活,值得我们热情投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1.1体育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是“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能善于辨误识伪,勇于去伪存真的那种执着的求真、求实的精神”[1]。体育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3个方面。科学的方法要求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遵循人的身体发展规律,依照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体育人才。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随着时展的要求而不断改变的。要把握好体育发展的脉络,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的发展,从体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通过对体育的再认识看清体育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体育发展的新方向。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将科学思想内化于心,才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1.2体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体育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教学生所需所想的知识,促进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2树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的认识,突出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势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道德精神、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4]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充分体现“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

3确定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目标

培养拥有健康体格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总目标是由体能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4个子目标组成的,只有在这4个子目标都完成的前提下,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体能目标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后,其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血压、心率等体能指标达到体育教学所规定的要求,并通过所有的体能测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跑、跳、投、跨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两项及以上的专门运动技能,如球类、武术、游泳、体操、瑜伽等。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去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惬意。社会适应性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其表现为学生能够良好的处理与同学、队友的关系,可以良好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这4个子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实现,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能不断增强体能,体能增强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相互依存的。而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为载体,促进学生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这4个子目标必须从始至终贯穿于每一次体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4选择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不能开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课,要努力建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体育身体健康教育内容。体育身体健康内容应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关于训练运动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理论课则是关于体育基本科学知识和身体养护与维护的课程,比如: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伤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人体健康概述等课程[5]。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不仅有健身的功能,更有娱悦身心的功能。体育运动可以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清华大学设立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休闲娱乐类的课程,而北京大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很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开设了30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5采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示范讲解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有3点要求:首先,动作要规范、有美感,能将体育运动技能要领用规范、漂亮的动作示范出来;其次,讲解要准确、有艺术,能将体育运动技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最后,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上舞蹈体育课的时候,老师用优美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解说,把体育的美通过视、听传递到学生的心里,使其接受体育艺术的熏陶。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小队学习,老师则在周围观察学生的情况,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应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可用资源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老师在上排球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比赛的视频,学生跟着中国女排跌宕起伏的比赛视频融入到比赛之中,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心时刻被中国女排牵动着,被中国女排的排球技能和精神征服,为中国感到自豪,爱国情绪高涨。视频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郎平主教练在比赛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战术、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然后再有机地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来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比赛的真正意义,对待任何比赛都要科学备战、精心备战,对待任何比赛都要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对待任何比赛都要消除杂念、弘扬体育精神。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和组织则由老师根据自身教学内容来定。但如何应用教学方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认真思考了。

6探索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只有做到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算真正的“学有所成”。运动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无法反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运动成绩与体育价值观[5]。运动成绩应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体育价值观应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及其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情况、集体精神、合作意识等因素。在评价过程中,体育价值观评价所占的比例应重于运动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理应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将学生按照身体状况来分类,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同一类别的学生要按照统一绝对的标准来评价,这种科学的绝对评价和人文的相对评价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评价不公平的现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再结合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之后的发展方向。

7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作者:彭凌凤 谭焱良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剑,邱丕相.从科学和人文精神看武术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4(5):65-66.

[2]潘东,冯非,崔健.论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41-4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7):5-6.

[4]包春峰.构建与科学-人文-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赵歌.构建“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北京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J].运动,2014(3):52-53.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游戏实践

摘要: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学生思维、运动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现今很多高校体育教学过于传统落后,无法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其中,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满足不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新型教学模式,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是近年来开发研究的新型教育方式,其不仅能够缓解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还能有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

体育游戏;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1体育游戏教学特性分析

体育游戏是现今高校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其通常具备下述几点特性[1]。首先就是趣味性较强。从古至今我国就一直推行“寓教于乐”理念,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使得该理念并未得到很好的推行。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则充分将该理念价值发挥出来。其次就是锻炼身体特性。体育游戏与其它游戏不同,其是通过与体育相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来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应的体育知识,还具备一定的锻炼身体的特性。最后就是综合特性。体育游戏的模式通常具有多样、综合特性。较为典型的游戏内容开展较为多样化,起能够很好的将教学和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

2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学方式存在局限

现今,很多高校体育仍然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大多以理论性灌输以及过度的体能训练为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另外,现今高校体育教育较为模式化,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从体育课堂方面来看,当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在基础设施的构建上也不够完善。再加上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高,也就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了极大的局限性。

2.2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通常以教材作为基准。而教材的编排则是由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相对来说较为典型。但整体上来看,这些教材针对性较差。换言之,就是与学生实际的需求出现脱节。从教材的编排和选择方面来看,当下高校体育的教材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添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而并非是现今的技术性内容。例如,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通常仅注重体能和技巧训练,而忽略了技战术以及团队协调的训练。要知道篮球最为重要的就是团队协调。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出现偏差。

3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分析

体育游戏近年来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资料搜集总结出下述几点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1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制定游戏规则

体育游戏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来制定游戏规则。通常游戏的种类不同,其功能也会存在差异[2]。例如,一些游戏仅能够促进课堂活跃氛围,而另一些游戏则能够促进学生心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时,要因时制宜,明确何时该应用什么样的游戏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游戏规则。简单来讲,教师要细致入微的从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针对性的指定游戏策略。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游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3.2以学生需求来选取游戏类型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游戏类型的选取时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发展以及未来需求进行类型选取。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无论学生从事何种职业,必不可缺的就是团队精神以及无私精神。而目前高校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的写作能力较差。基于此,教师就应该针对该问题来设置游戏类型。例如,在篮球的训练中,传统训练大多采用单人带球训练的方式。而采用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将五名球员以2人3足的形式进行运球训练。训练中球如果出现偏出,同组人员可以帮助运球。一旦球丢失则全组受罚。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协调能力。所以说,教师只有以学生需求来选取游戏类型才能够使游戏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为学生今后职业道路打下基础[3]。

3.3以体育游戏为桥梁加强师生关系

从古至今,师生关系的协调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实施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师生关系,以此为核心来进行游戏的设计。以体育教学来说,体育游戏的有效融入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渠道。换言之,如果教师制定了相应的游戏方案,但教师不参与,也会降低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降低游戏教学的娱乐性。假如教师参与其中,就能够很好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构建出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所以说,教师在游戏设计过程时,要充分的考虑师生关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仍存留很多局限性。因此必须要以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满足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需求。体育游戏教学作为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将其合理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作者:李振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鄢先友.体育游戏在搞笑体育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1):90-94.

[2]王辉.浅谈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电子版,2015(8):146-146.

[3]董雪娇.体育游戏教学发在搞笑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108-109.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应用

摘要:

拓展训练是一种具有刺激性同时又具有娱乐性的一种体育项目,首先它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和灵敏度等等,其次它还可以提高参与者在社会上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入拓展训练的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上增加一些趣味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可以实现教育工作者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能够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更好的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本文首先探讨了将拓展训练加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拓展训练的具体开展和实施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关键词:

应用方法;体育教学;拓展训练;高校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高校教育有了更多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近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不断地在探索和创新。将拓展训练放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之中,这一举动不但符合教育部对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当今社会合时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怎样将拓展训练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之中却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我国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训练开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殊意义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之中加入拓展训练的教学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举措,它能够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有传统教学项目所不具有的丰富乐趣,让学生们通过拓展练习喜欢上体育锻炼。拓展训练不但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它也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并很快在社会上立足。与此同时,拓展训练的开展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训练项目的设置必须结合训练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活动,并且根据教学的水平、经济的状况以及场地的情况,环境的差异等等选取不同的训练方案。在拓展训练开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其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条件。让其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合适锻炼自己身心素质的方式方法,为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拓展训练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树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的意识。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来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处理主体地位,学生在练习中比较被动。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陈旧和低效,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老师费时费力却很难得到好的成效。而采用拓展训练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大的区别,其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仅是扮演的指导者,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充分发挥的机会,通过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给了学生们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

(二)拓展训练的实施能增强学生们团队合作能力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小组成员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样的团体活动,能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并提高其体育锻炼的激情,还能锻炼与他人一起合作的能力。想必大家都看过或者是听过一些关系团队合作重要性的事件,通过开展的素质拓展训练让大家能过提前接触、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给自己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改变过去体育教学陈旧乏味的现状

体育教学的目的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太过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将乏味的教学模式进行调节,保证体育教学的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趣味性。在高校课堂之上老师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趣的教学内容,而不是盲目的按照教材去生搬硬套。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有趣的拓展项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拓展项目的练,从欢乐有趣的练习中提高体育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主要应用

(一)适合在户外进行的破冰类的热身运动项目

在进行户外的活动时,往往由于参与者互相之间不熟悉,或者对即将进行的项目不太熟悉这就造成了气氛十分的尴尬,教学的现场就像凝固的冰。拓展训练中的热身运动,能够让参与者快速的熟悉起来,消除不相识的尴尬,让学生们迅速的投入到训练之中。破冰,仅仅是一种比喻,意味着冷漠氛围的打破,让学生们的运动氛围热闹起来。

(二)低要素、低风险的户外项目

这些项目就是让学生们组成团队,相互协作去完成任务,这些活动能够配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这些活动的难度系数不大,没有较高的风险性,一般不需要安全设备的防护。具体项目例如盲人绳房、荆棘取水、孤岛求生、沟通造桥、穿越电网、雷阵、信任背摔、携手共进、勇渡硫酸河等等。

(三)高要素、高风险的户外项目

这一类活动项目对于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它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参与者的心理承受的能力和直面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类活动进行的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训练是必须配有专业的安全设备进行防护,具体项目如高空单杠、断桥、攀岩等。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将重心放在了经济的项目之上,体育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而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身体素质也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拓展训练的开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种比较好的练习方式,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才能够让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健全,越来越高效,为我国家的教育事业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训练方案的合理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首先要考虑当时拓展训练场地的问题,因为引入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一般有陆地、野外以及水上等训练内容。另外就是训练器材的选择,因为在训练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训练器材,而训练器材的购置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这就需要我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能力和师资力量等,对训练器材进行合适的选择。当然,对训练项目的选择也是一样,也需要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保证每一个项目都能得到运用,并且能达到自身所应有的效果。例如,一些训练项目需要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些项目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还有一些项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等等,这一系列的项目在场地和器材方面均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可以作为高校选择训练项目的重点考虑项目。但是不管是任何项目的开展,都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拓展训练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1、管理体系的建设。素质拓展训练相较于传统体育教育,其具有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其具有更为广阔的教育意义。因此,对素质拓展训练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征,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定。

2、加大资金投入。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训练器材,而且也需要合适的训练场地,所以需要加大素质拓展项目资金的投入。资金需求的大小是由所进行的训练项目决定的。训练项目的不同自然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不同,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案。让每一笔经费都能用到恰到的地方,给同学们创造最好、最完善的训练场地和训练环境。

3、注意安全问题,做好安全工作。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自然也存在着一些激烈性和不可排除的安全隐患,组织者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安全预案。在训练方案的组件过程中一定要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作为大前提,要思考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提前进行预防,保证在正常的运行中不出现问题,即使出现相关的问题也能够有相对应合理的处理方案。常见的一些安全保障措施:其一,为了能将隐藏的威胁最大化排除,需要提前进入训练场,选择合适的训练场地;其二,在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训练器材,必须选择正规的合格器材;其三,在开展训练之前,老师应该向同学们对各个训练项目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项目的实施步骤、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说明介绍。尤其要强调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安全为首要原则。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应该进行全程指导,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三)要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作为活动开展的前提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个人的身体机能处于较为旺盛的时期,他们有使不完的劲,再这样的时期,他们的身体素质水平已经和成年人没有什么差别了。也就是说,大学时期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具备了参加一定程度的刺激且激烈活动的条件,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适合也非常必要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选择一些合适的较大负荷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里说的大负荷运动项目并不是让教师们去盲目的一味提高学生们的运动负荷,而是结合实际情况让运动负荷达到学生们所能承受的较大值。这是因为过大的运动负荷会让学生们对体育运动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结果是适得其反。拓展训练中的运动项目,其运动量是较为适合学生们参加的,在开展这些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同学们参与其中,一方面能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能使自身的身心得到放松,能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我国高校拓展训练中存在的弊端以及解决策略

在我国高校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能促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效率,但是素质拓展训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素质拓展训练本身就是一项对参加人数有一定限制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学问题。人数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让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有明确要求,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但有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原因达不到这一要求,给拓展训练的开展增加了一定难度。拓展训练训练对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能保证参与者在训练过程中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就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因为只有保证训练时间的长久以及较高训练频率,才能真正使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锻炼提升,如果只是短时间的训练,并没有多大作用。从身体锻炼的效果上来说,不得不承认他和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来比较是有一些欠缺的,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参加到体育训练中。在高校教育中,要实现教学的高效性,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两种训练方法进行相互补充,完善彼此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身体素质锻炼需求;而素质拓展训练则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应激反应能力,帮助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后能有更好的社会生活抗压能力。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主要以拓展训练为训练内容。两种教育方式相辅相成,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为了改变我国体育教育涉及面较为狭窄的问题,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将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的宽泛和有趣同时也增加了很多的趣味性。拓拓展训练是一种具有刺激性同时又具有娱乐性的一种体育项目,拓展训练的开展是符合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求的,它能够让学生更加有上进心,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一个极好的锻炼,当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更有利于其适应社会生活。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不仅能将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还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主动加入体育锻炼当中,这也是我国体育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

作者:罗刚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问.发展角度下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2]季磊.试述“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91-93.

[3]邵义强.拓展训练引入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韶关学院学报,2008,(12):94-97.

[4]曹海燕.拓展训练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208.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

摘要:

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文章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容、教材、考核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法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寻求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分层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若要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就必须采取分层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和计划,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可以满足素质发展的需求。分层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采取措施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挖掘其运动潜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竞技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丧失信心。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最后,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个体潜能和兴趣的关注较少。分层教学法则要求深入调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和训练内容,增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体育教学内容分层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首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分层确定体育教学内容,对一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确立教学内容时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次,要设立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不同,要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为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安排健美操、太极拳等运动量适中的项目;为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篮球、足球等教学内容。

(二)注重考核的科学性

考核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层教学同样离不开考核环节。考核方法、考核内容都会对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考核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考核的公正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审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对学生合理分层

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若干小组,并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等。通过比较、分析小组成员的差异,整理、记录分析结果,根据结果划分小组。其次,教师要在体育教学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查和掌握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并积极思考学生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为下一阶段的分层教学做好准备。最后,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四)完善教材内容

体育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分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提升体育分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及时与相关部门和领导沟通交流,结合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选择适合的体育教材。针对教材中未能涉及到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补充。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增加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及训练项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另一方面也能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

三、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能力。此外,分层教学法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其体育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合理使用分层教学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作者:何贝娜 单位:湖北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军杰,魏锦龙,汪改英,等.普通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4):102-103.

[2]南萍.新课程体系下“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143-144.

[3]曲连珠.试论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3):143-144.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关系

摘要: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当前必须有效继承的文化体系,目前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载体,使得我们很难有效继承这一文化形式。而通过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势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有效开展,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将茶文化充分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有效剖析两者关系,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帮助。本文拟从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关系的各个视角入手,结合多层次分析,从而为两者关系的具体内涵进行体系化剖析。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茶文化;关系融入;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是从教学活动到具体实践的“最后一站”,因此,其需要完成教育学生,对接社会用人的具体职责。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如何才能做好高等教育工作。随着现阶段教学环境不断变化,当前我们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我们充分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实质性改革。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始终都是重要载体。随着全球融合不断加深,以英美文化为主的文化成为全球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而缺少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1传统茶文化———高等体育教学的补充与发展

在高等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打破以往的“操场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体育技能和理论,同时也要形成充分的文化内涵。如今整个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成熟,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各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文素养内涵。从以往高等体育教学开展情况来看,由于缺乏以茶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文化的融入,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从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实际看,很多学校都构建了相应的体育教学体系。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多是通过教师集体组织学生学习某项运动项目来开展。但从整个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上看:首先,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目前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都是统一教材,而事实上,不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并不一致,但目前基本上都是“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因此很难达到体育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其次,使用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范围比较狭隘,内容较为单一,很难起到将学生学习与思想提升相融合的目的。随着高等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如今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注重整个教学的人文内涵和综合价值理念的充分融入。最后,整个教学体系中,多数体育老师只是一味开展课程,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全面融入。事实上,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那么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整个教学活动也是失败的。客观的讲,我们的茶文化体系中,容纳了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因此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其势必能有效解决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客观因素,所以现阶段我们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过中,通过充分融入茶文化元素,将茶文化中极其优异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融入茶文化元素,无疑是对当前整个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其不仅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补充了相应的资源和素材,同时也为学生补充了继承和创新茶文化知识的途径。融入茶文化的体育活动,充满了乐趣和观赏性,所以其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茶文化的融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因此,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茶文化是整个高等体育教学体系的补充与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平台———有效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重要阵地”

实际上,目前我们在学习和传承茶文化过程中,是不到位的。现阶段,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茶文化缺乏合理的导入机制。茶文化是一门体系化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了茶叶知识以及茶叶生产、茶道、茶礼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而且其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规范和文化内涵,如果将其单独开展一门课程,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在方法、渠道和资源上都极为缺乏,学生很难对其形成有效了解。因此,需要寻找到将茶文化有效融入的机制。只有寻找到合适、恰当的平台,才能为茶文化内涵的融入提供基础。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体育教学是一门充满实践元素,同时也是富含各种变化的学科,并且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心态,因此可以说,将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教学相融合,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通过将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的茶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进行有效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而且将茶文化知识有效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茶文化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相关心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所以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重视融入茶文化知识,是从学生培养实际要求所出发的。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依托的是课堂这一形式,其素材单一,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要求。随着教学理念日益成熟,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与缺点更加明显,因此,选择合适的渠道,将文化资源有效“引入”其中,就极为关键。目前随着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涵盖课堂内涵的教学体系,因此其就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有效平台”。如果能有效将这一平台建设融入到茶文化教学当中,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可以说,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整个茶文化的融入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将这一系列平台与茶文化教育相融入,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素材。高等教育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因此我们在开展高等教育时,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要有创新意识,所为创新,就是突破以往的各种限制因素,通过互相融合,实现最大价值。通过有效融入和促进,从而让整个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文化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阵地”。

3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融合共促、深度发展

经过长期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中包含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多种内容,因此通过有效继承茶文化,能够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重要帮助和前提。同时在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充分完善体育教学的形式,还要有效补充其中的不足,也就是完善整个体育教学的文化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看,想要从根本上构建茶文化与体系教学的有效融合,就必须让茶文化体系有继承,有发展和创新,茶文化体系实际上是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其发展也需要载体。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和课堂就是关键因素,只有开展体系化的教育活动,茶文化才能被有效继承。而总的来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知识,能够有效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同时也为茶文化知识的检验与发展提供新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知识也得到了有效丰富和创新发展。因此,总的来说,体育教学与茶文化之间是互相融合、共同促进的。高校体育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只有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能基础,才能有效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因此重视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但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由于整个体系中,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参与性,还是教学的实效性都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如今我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解决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茶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内涵,决定了我们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学好、应用传统茶文化提供重要支撑。实际上,当前高等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变化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而融入茶文化,无疑是整个高等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要求。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教育,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茶文化教育中所包含的丰富全面内容,将有效启迪学生成长,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全面成长,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高等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丰富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教学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服务整个教学活动,才能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提供重要基础。

4结语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无论是文明机制,还是文化艺术,都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中,围绕社会生产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文化产品,茶文化就是典型代表。随着全球文化激荡、融合持续提升,如今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失衡,整个传统文化缺乏实质性传承。因此,对文化继承和发展来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寻找到继承和发展的载体,通过有效融入,不仅有效助推整个文化实现综合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优化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形式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者:张海雷 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俊辉.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3(5):76-81.

[2]宋浩.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体育世界,2013(13):58-62.

[3]彭仁兰.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25-129.

[4]吴云.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4(14):91-96.

[5]黄秋玲.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5(8):325-329.

第九篇:高校体育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为基础,讨论传统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与目的,并总结出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目标,重点提出一系列有关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技巧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中国人本质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精神表达层面的本质区别。茶文化和高校体育教学可有机融合,可从物质表象可以深入的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减少而导致空余时间的增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导致的“亚健康”,这两个方面都是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下文以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茶”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传统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与目的

1.1发展条件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且旨求和谐清雅,基儒道,倚佛缘,奉道法,同时也与现阶段提出的健康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关健康教育的概念初步形成,但至今仍未得到准确的定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健康教育的概念首次由美国的一所儿童健康机构提出,当时涉及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高等是一切影响到个人、群体和社会有关的健康知识、方式和态度的经验整体。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文件中每年都有记录有关高等方面的理解:“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差不多,也是对人们知识、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转变有关。”具体来说,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使身心保持健康。我国众多学者也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给予一定界定。比如,贾庆山等人在《高校学生高等教材》中对高等教育定义为是通过有组织、有结构、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维持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元素,防止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效果作了分析。高等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增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理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身健康的影响,且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1.2发展目的

1.2.1使个人或群体维持身心健康;

1.2.2促进人际交往和增进个人修养,引导和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1.2.3深刻人的高等思路与理念,维持良好的身心素质。笔者认为,良好的高校教育应该利用社会组织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强壮的体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质量。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2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

2.1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指定学年目标应该说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内容,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对体育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健康学习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一般来说,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该生制定设置具体的、高水平的、且具有挑战性,但又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帮助共同设置短期的、易完成的目标。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高校体育教材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高校学生指定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并参照如下三方面依次展开:

2.1.1高校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

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类型可多样化,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不同时间内,用不同的方法和速度完成。因为指定或选择在实现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武术套路五步拳的学习”,总体目标是教师提出的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协调能力较差,对武术接触较少的学生,制定的目标就是基本步法和基本手型的掌握,能独立的完成单独的动作,适当降低要求;有些同学协调能力比较好,有一定的基础,以协调流畅性为学习目标,要求动作到位、有力。

2.1.2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

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如场地器材、书本、体育比赛、网络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合理利用体育资源进,培养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体育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音乐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2.1.3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既可按照课时安排,又可按照学期安排,阶段并无约束。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能力情况和适应性,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合理的安排时间,调整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音乐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在观念方面有所改观。

2.2教学策略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一部分,深层次的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茶文化蕴含的精神。笔者认为,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2.2.1引发高校学生的饮茶动机

行为动机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与饮茶活动的前提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针对高校学生身心特点,提高高校学生在进行饮茶质量,适度改变饮茶价格,满足高校学生求实求廉的动机;还有针对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激励高校学生自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后根据高校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好学的动机,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发、引荐一些新兴体育活动形式,如越野田径、攀岩爬山等。

2.2.2引导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

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因长时间持续练习与巩固自然而然固定下来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则是特定情境刺激(如运动环境等)与个体之间经长期的练习和重复形成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若情境因素出现便可自动表现,即习惯成自然。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就会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习惯方式。

2.2.3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

改观高校学生休闲饮茶态度积极的意义重点在于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积极的饮茶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同时,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也需高校学生对休闲饮茶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通过休闲饮茶活动取得健康的生活方式。

2.2.4增进高校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是鼓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原始驱动力。倘若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他们便会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从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和积极情绪。体育兴趣是高校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基本之一,它影响着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强度。许多高校学生刚开始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兴趣很高,但缺乏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往往是他们对休闲体育活动失去信心的重要一点。因此,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影响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说明我们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也可以针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寻求而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此一来,便可以真正让高校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2.2.5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

高校体育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引导者,他们是组织高校体育教学的至关因素。高校体育老师同样也是高校学生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纽带。仅仅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是不够的,高校体育老师的自身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品性将直接对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的思路造成影响。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老师应该不断创新并自主完成如下几点要求:(1)不断扩宽掌握理论知识的阈值,时刻注意德性、修养的培育,并深谙当今社会主流体育项目和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方向;(2)面向高校学生,加大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明确的体验观念;(3)汲取课余时间充分组织各项体育活动,让高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进来;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与现阶段高等教育理念可相互融合。高校的体育文化必然以校园为基础,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不断丰富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而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则是将休闲体育内容正式引入,目的在于让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作者:万绪鹏 牛健壮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1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黄春雷,赵旭.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剖析[J].福建茶叶,2016(9):43-44.

[4]张磊,柳红东.PBL教学法在食品原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15(3):79-80.

[5]韦永春.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6(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