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研究

一、心理健康定位

新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关于心理健康,新课程标准对其有着相对明确的表述。从其内涵来看,可以从两方面予以判定: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学生在自我感觉极为融洽,心理不存在长期性的恐惧、忧虑及仇视等情绪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二是指对心理健康的诊视、保持性规则及策略。

二、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学业负担上显得较为突出。学生既要适应学校的课程安排,还要满足家长对于学生的课外要求,更要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与处理好人际关系。2014年5月,苏瑞思高中教育网络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高中生达到3.4万人。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高中生比例,竟然高达31.4%。且这一问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在高中,由于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学业荒废,甚至退学问题也日益严重。有相关调查显示:认为自身人际关系存在很大缺陷的高中生占34.1%;认为自己目前正在遭遇着心理障碍,且影响到学业的学生高达39.2%。而在高压的学习安排下,存在性困惑的学生比例竟然也达到15.7%。这些都在反映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更体现着高中生极为紧迫的需求。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缺失调查

我们选择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调查内容,对石家庄市辖区内5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调查,从而了解了当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缺失的情况,为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教师及学生各200份,收回教师有效答卷198份,有效率为99%;收回学生有效答卷为192份,有效率为96%。

(一)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0%的认同;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认识上,显得参差不齐,不过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2.1%。同时,选择身体健康重要的体育教师要比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师多出6.5个百分点。这样相对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必然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且课堂效率受到限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不足,且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也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规范受到影响。所示,其中将近一半的体育教师对课程设计并没有放在与主科相同的重视地位。同时,心理健康教学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实操性讲解严重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值大大降低。

(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于心理教育的了解程度较高,9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明确表示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比率达到80.7%。整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受欢迎程度较高。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过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而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学生也没有享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针对性教育服务。相对来说,高中体育教育课程更为偏向于体育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视度及执行度严重短缺。这种现状值得重视,更急需改善。

四、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优化思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同为重要部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及时探知与纠正,对其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去。

(一)树立体育教育理念,优化心理素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质教育是重点。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是否提高,运动技巧是否掌握。这种高关注度的投入,淡化了差异化、个性化的高中生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越加关注“学生主体”的现在,教师应该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执行体育教育时,要将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以学生积极心态培养作为常态化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做到敢打敢拼、乐观向上。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在高中,除了体育特长生的重点照顾外,教师更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局,积极利用体育心理课程的特点,帮助其达到心理素质提升。

(二)积极开展趣味活动,缓释思想负担

在高中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即为三年后的高考而努力拼搏。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教师应该以体育课堂为着力点,尝试性地开展富有趣味的体育活动,以转移或缓释学生学习压力。竞技活动方面,如举办拔河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开展篮球技巧比拼,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体育乐趣。趣味游戏方面,如开展袋鼠跳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通过多方位、立体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体会到不同层次、不同触感的趣味与魅力。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一些不善于交际的学生也因此得到相互理解与支持,为其阳光积极心态的培养创设条件。

(三)构建分类教学模式,促进心理素质提升

在体育课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素质的学生,其心理层次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个体差异的及时掌控,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策略要有针对性,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身体上达到健康,在心理上做到积极向上。1.摸清学生情况。教师可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分别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性分类。根据素质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类别。2.实施分类教学。对于C类学生,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时,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积极培养其学习信心;可实施“一对一”帮扶体制,积极开展针对性辅导,以疏通心理障碍,夯实体育基础。对于B类学生,要将心理教育放在与体质教育并行的位置,要时刻提醒其保持进取心态,要积极赶超自我,争取晋升A行列之中。A类学生,一般在各方面素质都体现地较为优秀,不过也极易因自身成绩的优越感,造成其傲慢与其他异化心理,进而与同学间关系趋于紧张。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暂时的优势,要将A类学生的运动技术优势及心理优势等利用起来,使其成为B、C类学生的好帮手。如此分类式指导,协调式发展,学生将处于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中。

五、结语

高中生时期,是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成熟的阶段。不过,交流的障碍、思维的个性化,使其心理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而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双重目标,首当其冲就是及时更新并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差异,关注学生心里新动态,不断缓解其心理压力,针对性制定心理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其心理及知识技能素质的整体提升。

作者:王社平 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