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干预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型人才中必须要具备的一项素质,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越早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越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这一点考虑,小学教育就应当着力于学生的心理建设。在心理建设中,本文重点阐述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干预这一种方式。
一、适应性问题的心理干预
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前端阶段,这也意味着学生们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旅。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幼儿园与小学,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交际相处环境,对学生们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这个切换的过程中,就会存在适应期,这当中小部分学生可能会面临着适应性的心理问题,教师就需要巧妙地借助体育课来进行干预。比如,来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新的同学,有些胆子比较小或者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就会怯于主动去认识同学,总是记挂着自己幼儿园的好朋友。那么,在体育课上,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体育游戏来为学生们创造彼此认识的机会。比如,组织设计一些两人一组、三人一组、五人一组、多人一组的体育游戏(比如“萝卜蹲”的团队游戏、“你喊我做”的配合游戏等),让学生们在玩乐中自然地去认识新同学,教师同时鼓励学生们互相询问姓名、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等等,并借助于反提问、猜一猜等来加强学生们对彼此间的印象。为学生们在陌生环境中创造一个友爱和谐的交往环境,而不是干瘪地让学生们互相认识,这就是适应性问题的心理干预做法。
二、认知性问题的心理干预
承接上面所述,从幼儿园到小学,除了面对总体环境的外部变化以外,学生们还面临着基于自我内在的一个变化,这时候也容易产生认知问题。比如,幼儿园的作业量作业难度显然就没有小学那么多,那么难,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与活动也没有小学那么严肃与体系化,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就必须调整自己去重新自我定位,在课堂上,这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表现来发现,而教师就要基于学生的表现去进行干预。比如,有的学生简单地将体育课定义为“好好玩”或者“户外活动”,就好像幼儿园时在户外做游戏,追逐跑跳闹一样,但是小学体育课它承载着非常多的教学任务,不仅包括各种体育项目与技能的传教,还包括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塑造等等,但一旦开始对学生进行纪律与行为上的约束,有些学生就容易产生抵触与排斥的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认知对比法来对学生进行干预。比如,同样是跑步,学生在幼儿园就学习过,但未见得以较专业的方式去学习(比如跑步时身体的姿势、各个动作之间的配合、速度与节奏的控制等),教师可以让同一个学生,以两种不同的态度与方法去跑步(随意性与专业性)亲自感受,也可以借助于客观数据来向学生说明专业跑步对身体素质的提升(比如对骨骼的刺激、长高、肢体力量变强等),慢慢地去纠正学生认知上的一些偏差,然后再将正确的认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转变思想与心理认知,从而成功实施心理干预。
三、抗压性问题的心理干预
学生们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挫折与挑战,加之升入小学后,来自于分数、排名、考试、升级等方面的压力,有时会让学生透不过气,这就是抗压性素质,教师可以借助体育锻炼本身所需要具备的抗压性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比如,以跑步为例,教师可以对同一段距离进行不同时间要求的训练,让学生们逐渐感受到越跑越快、越跑越累、有一个从轻松自如到力不从心的变化过程,当进入“艰难”阶段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从方法上去提高跑步效率(类比折射遇到压力要想办法而不是逃避),达成在进步中体会成就感(类比折射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后的成就感),在自我鼓励与加油中一次次挑战成功(类比折射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并提高信心自我鼓励)等,由于体育运动是一种参与性学科,学生们会有非常强烈的直观感受与体会,教师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抗压性问题的心理干预。
四、自律性问题的心理干预
再有,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会开小差,比如动作完成不到位、训练过程中偷懒、借故不来上课等等,这是学生自律性不强,自控力欠缺的一个表现,教师可以借助集体作业的形式来对学生们进行约束,并借此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比如,在训练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训练中鼓励队员之间互相帮助、监督、鼓励,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或求助,假以时日,在团队训练中,集体意识、荣誉感这些就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个人行为起到制约与督促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学生也会因为爱面子、好胜心、表现欲等心理特征而在队伍中表现得更好,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这些因素来对学生进行自律自控的心理干预,帮学生扫清惰性,让学生们能够始终保持着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指的是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地去基于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来进行辅导与点拨,它主要存在于心理建设的初期,也即是在学生出现了轻微的心理不适或者有可能出现轻微心理不适时,教师立刻对其进行疏导,避免心理问题的蔓延扩大。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对比,它是一门运动类学科,室外型学科,在精神相对放松的情况下,心理干预切入会更加自然与流畅。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适应性、认知性、抗压性、自律性这几个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试,以期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作者:高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茅家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