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在对体育文化产业内涵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分析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财政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体育旅游缺乏知名品牌;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针对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战略发展对策及建议:做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积极努力打造体育旅游知名品牌;吸引更多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关键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旅游;体育彩票;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不断发展,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亦在稳步提升,对自身体质健康也表现出愈来愈多的关注。此种情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1]。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应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质量及规模不断提升,切实提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稳步扩大体育文化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为近年来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亦属低碳环保产业,在未来拥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仍处初始发展阶段,但安徽省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决心却极为坚定。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

1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

对体育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均给出不同概念界定。但大部分人认为,体育文化产业是指能够为人民大众和社会提供体育相关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2]。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有如下分类:(1)体育用品业;(2)体育建筑业;(3)体育竞赛表演业;(4)体育健身娱乐与培训业;(5)体育经纪与中介业;(6)体育旅游业;(7)体育彩票业;(8)体育广告业;(9)体育新闻与传播业等。体育文化产业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体育文化产业还有如下重要功能:满足人们对体育和休闲的需求;弘扬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城市形象;强劲的经济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维持社会稳定[3]。

2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总体来说,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体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却是不断增加的[4]。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业已取得一定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安徽省体育彩票的销量逐步增长。随着体育彩票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近年来的体育彩票销量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2017年全省共销售60.37亿元人民币,共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14.46亿元。以六安市为例,该市2017年的体育彩票销量约达8亿元人民币。体彩销售网点也早已突破500个,筹集的彩票公益金逐年提高,有效促进了本地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2)各项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已连续多次承办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与此同时,还打造了一大批自主品牌赛事活动。诸如合肥国际马拉松、亳州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及黄山登山赛等。六安市金安区政府也极为注重体育品牌赛事活动的打造。该区已连续多年举办ITF国际网球金安公开赛,大别山国际马拉松赛。由于品牌赛事的影响范围广泛,以2017大别山国际马拉松赛为例,该项体育赛事共吸引来自德国等14个国家的体育爱好者以及1万余名国内参赛者。各项体育赛事活动的不断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3)体育用品销售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体育用品销售已然成为安徽省很多地方政府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阜阳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界首市渔具产业园、阜南县轮滑产业园内的体育企业也得以快速发展,生产的体育用品远销海内外,俨然已发展成为阜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徽省内存在很多著名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例如安徽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安徽文杰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舒城县环宇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无为县光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滁州恒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在国内均具有很好的销售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安徽三才体育用品公司在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与近30家企业达成初步供货协议,销售势头良好。安徽省内的体育用品企业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企业,众多体育企业的体育用品销售业绩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销售业绩良好,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4)政府加大体育文化产业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为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安徽省很多地方政府均不断加大体育文化产业财政支持力度。在有力的财政支持下,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以合肥市为例。2018年,合肥市计划拨付6.3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相比,拨付资金增长42.07%。除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外,安徽省很多地方政府还在税收减免方面下足功夫。如《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对于那些已经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的税收减免政策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5)体育旅游成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2018安徽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截至目前,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良好局面:在全国有特色;在区域有影响;在全省有位置。尤为欣慰的是,体育旅游已然成为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与亮点。据了解,发展至今,安徽省旅游项目中已储备97个体育旅游项目,总投资累计已达300亿元之多。先后建成了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生态公园、体育特色小镇、汽车露营地、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及体育旅游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往年的“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安徽省体育旅游企业累计获得“十佳”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景区、线路、赛事)称号的有14个之多,精品项目称号38个。从全国范围内看,安徽省体育旅游企业所获奖项总数已居各省第一位。据悉,在未来,安徽省决定继续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决定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融入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争取在未来两年能够建成20个省级及以上的体育旅游产业基地。争取在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构建较为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争取早日实现体育旅游设施现代化,体育旅游服务规范化,体育旅游市场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特色化。

2.2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对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成就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应清晰看到,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问题如下:(1)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安徽省仍缺乏专业的顶层设计。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落后状态。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各地方政府目前为止已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但缺乏针对性,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明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2)财政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众所周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安徽省各地方政府近年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所投资金与庞大的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3)体育旅游缺乏知名品牌。安徽省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黄山,可以说是中外驰名的。反观体育旅游却无法找到一个如此响亮的品牌。正因如此,安徽省体育旅游事业发展至目前为止,也未真正取得理想成效。安徽省体育旅游在未来的品牌塑造方面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4)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安徽省目前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仍普遍缺乏专业人才。人才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过多年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安徽省无疑已聚集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人才,但仍需进一步吸引和培养更多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推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3促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产业[5]。为有效解决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战略对策与建议:(1)做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各地方政府应在制定《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由于现实情况不同,安徽省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在此基础上再科学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时,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发展现实,更不能拔苗助长,稳扎稳打才是真正发展好体育文化产业的关键。有了专门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后,各地方政府便可依据顶层设计有条不紊地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让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2)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虽然目前体育文化产业在安徽省内发展势头良好,但与我国很多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6]。为迎头赶上,安徽省需在现有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从而更好地推动自身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众多周知,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7]。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仍远远不够。在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用于促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此种做法在国内早有先例,诸如文山市即将建造的城北体育馆建设项目即决定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财政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盘活社会资本,更可有效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3)积极努力打造体育旅游知名品牌。今天的中国正告别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创新发展时代,创新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理念。不论中央政府亦或是各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安徽省迫切要求走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目前,体育旅游已然成为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基于安徽省体育旅游仍缺乏知名品牌的现实,建议安徽省应在体育旅游品牌的打造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切实打造出更多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建议安徽省在确立一个体育旅游景点和体育旅游线路后,应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加大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该体育旅游景点和体育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还应投入更多资金用于体育旅游景点和体育旅游线路建设。对于此点,安徽省完全可借鉴邻省江苏省的有益经验,积极努力打造体育旅游知名品牌。例如,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项目已然享誉国内外,很多国内外选手均慕名而来参与这一体育盛事。除此之外,扬州市还不惜重金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很多体育公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每年的扬州“4•18”旅游节期间,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每天均要接待上万人游览。(4)吸引更多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基于当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到安徽省发展。一旦有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后,安徽省未来体育文化产业定然会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人才引进策略。国际人才引进上,积极吸引智力型移民和技能型移民,在海外设立“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工作站”,作为吸引和引进专业人才的前哨。政府和企业主动出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领军型人才并聘请到安徽省进行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创业和工作。国内人才引进上,积极开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合作和人才培训计划,开展校园招聘。积极完善与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吸引需要进行体育文化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内科技精英到安徽省。除此之外,安徽省还应有的放矢制定更多吸引高层次体育文化产业人才的专项政策,除给予高层次体育文化产业人才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和资助外,更重要的是提供贴心服务,包括人才最关心的居留落户、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方面。二是构筑体育文化产业创业平台。加大政府投入,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体育企业建设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通过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和工作岗位吸引体育文化产业人才进入。三是提供安居保障。目前,住房问题成为国内年轻人尤其是创业人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安徽省可以通过保障性住房政策吸引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体育文化产业升级转型迫切需要的行业人才,给予保障性住房的指标;对于一般的创业型人才,给予保障性住房租赁使用等。四是打造慢生活方式。今天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不仅需要创业,更懂得生活、休闲,他们是一群追求品质生活、享受精彩、乐于分享的人,打造符合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喜好的生活方式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安徽省在未来要按照创业型城市的理念,充分利用区域河涌、公园、广场等构筑绿色生态网络,完善城市商业功能,创造休闲生活氛围,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便利公共交通出行,建设大量由公园、滨河绿道等构筑的慢行系统,创造以人才为核心的慢生活方式和慢生活体系,打造慢生活城市,以慢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体育文化产业人才聚集。

4结语

总而言之,截至目前为止,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在诸多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一定成就。对于取得的成就,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但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同样应予以充分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扩大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价值[8],为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扬,买毅强.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探究[J].体育科技(广西),2017,38(2):109-110.

[2]牛军伟.“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4.

[3]高艳艳.大连市体育文化产业及空间布局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11-12.

[4]李寅光.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8):1-2.

[5]高玉敏.新媒体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5-16.

[6]陈勇,王建.湖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5):33-35.

[7]清.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5):26-32.

[8]赵晓琳,竺大力.新时期传媒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影响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2):28-31.

作者:张连洲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