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院校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效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如何提升职业院校的职业化体育教学内涵,强化劳动者的职业体能与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当前业界的敏感话题。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力求精准对接专业群,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需要,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复合型、应用型及技术型的社会有用之才的职业化体育教学办法,为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关键词:职业院校;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效果
1.前言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导致社会对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职业体能、职业技能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与期望。通常,职业体能俗称体适能,意指身体各部位(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如速度、反应、耐力、力量、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职业技能,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与能力。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于第一线的复合型、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既要注重强化学生体质,又要着眼于培养劳动者未来工作中的“发展”、“保健”、“享受”等职业诉求。虽然,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均普遍存在着习惯于将传统技能的传授放在首位,其教学模式多为基础普修课、一般选项课,教学内容大相径庭、区别不大,也忽略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职业体能、职业技能的培养,由其是对学生核心力量及课外自主训练能力的培养,很难体现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职业化特色,也难以形成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提升职业院校职业化体育教学内涵,更好地强化劳动者的职业体能与职业技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本团队带着困惑与探索,阅览、研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一些文章虽不乏独到之见,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对职业院校体育如何应用职业化教学的相关研讨甚少,能结合职业院校职业化教育特点,如何为劳动者职业生涯提供终生服务的具体实践研究就更为薄弱。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嵌入职业化体育教育转型的可行性,搭建校内、校际之间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群为基础的实用性职业体能和职业技能的体育教学,把体育技能课与职业体能课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参与体育锻炼兴趣,养成长期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的终生体育运动目标。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大群、不同职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制定相关职业化体育教学课程标准。采用嵌入方式不断完善、拓展职业院校体育课内、课外职业化技能、职业体能教学,提升核心力量、自主训练能力等途径相融合。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及现实意义。
2.研究内容与对象
2.1研究内容
对广东省5所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在职业院校中采用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的转型思路。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五个方面的实验效果进行比对,阐述在职业院校中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改革、转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2研究对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文科类专业群60人,理工科类专业群60人为研究对象,时间为1个学期。
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企业及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随着现代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变化、改革与创新。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从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出发,构建了多种教学模式,如“1+1”模式、“2+1”模式、“3+1”模式[1]。表1可见,当前,广东的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是“1+1”模式(普修+选项)。则第一学期开设体育普修课,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用“2+1”模式)之外,其他职业院校,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省一流高职院校,其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均为传统的普修+体育选项教学模式(则“1+1”模式)。在问卷及专家访谈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不少省内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情况大相径庭、大同小异,不少受访者认为,职业院校的体育场地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数量不足、生师比严重不足,师资队伍资源短缺、项目分布不均衡等现象严重。体育选课教学班人数庞大(35~60人),与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范要求差距较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效果感觉一般、不吸引、无特色,几乎没有职业院校设置了职业化体育教学。
4.2通常,体能也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如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2]。职业体能的姿态分五类:(1)静态坐姿类;(2)静态站姿类;(3)流动变姿类;(4)工场操作姿态类;(5)特殊岗位姿态类[3]。当前,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多为复合型、应用型学校,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专业群经整合后,主要分为文科及理工科两个大类。本研究计划抽取学校文科类专业群酒管、文秘60人,理科类专业群化妆品、精细化工60人,合计120人为研究对象,实验期主要依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美国的功能动作测试(FMS)制定灵敏、耐力、力量、耐力和速度等职业体能素质训练,作为本职业化体育嵌入式教学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并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群,文科、理科类专业特点与就业导向,制定了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强化师资队伍结构(师生比约1:350/450),制定20多门职业化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利用不同专业群不同专业类别的就业姿态、就业岗位的不同特征,有侧重点地设计以提升学生灵敏、耐力、力量与速度等职业体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注重文课、理科的侧重权衡点之间的区别。力求使职业化体育课程的设计独特,标准贴近学生,内涵贴近就业,方法贴近需求,内涵吸引学生,培养目标明确。从实验周期的结果得知,采用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1学期来,我校学生对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优良,从而促使了我校职业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走向纵深、走向深入、凸显实效。
4.3经过2018-2019学年(1)学期采用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设计、新教学方法的实践、实验,结果显示,我校文科类(60人)、理科类(60人)不同专业群学生的职业体能(含灵敏、耐力、力量、速度)素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的工作导向是紧紧围绕学校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文科类专业群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侧重点排序为灵敏、耐力、力量、速度;理工科类专业群侧重点排序以力量、灵敏、耐力、速度[4]。经过一学期有针对性嵌入式职业化体育课程教学与实践后,两大类专业群学生的职业体能、职业技能整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见表3)。其中,文科类专业学生主要以灵敏素质提高比较明显;理科类专业学生主要以力量素质提高相对突出。所以实验数据的提升,将为学生日后就业、择业及工作岗位需求等提供良好的保障。
4.4表4显示,通过职业化体育教学,我校文科、理工科专业群学生普遍呈现出学习认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氛围良好,效果突出的态势。关于这点,我们在对8个企业(文科4个、理工科4个)的调查访谈中得以验证。首先,有近9成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实施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后,学生个体及整体综合素质有较为明显提升给予充分的肯定,具体可归纳为个人自信、职业体能、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表现优秀。其次,通过教学,文科、理工科120名实验对象约有91%(109人)对本课程教学质量非常满意,另有9%(11人)对课程表示满意,无不满意反馈意见。再者,100%的实验对象认为,经过参与嵌入式职业化体育教学,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锻炼,不断提升锻炼的积极性,并对自身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所需的职业体能、核心力量也有更深刻的了解。其四,约80%以上(文科、理工科共97人)认为本课程能培养学生养成课内、课外自主锻炼习惯,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积极参与各项就业所必须、所必备的体能素质练习,为终生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较好地体现了职业化体育课嵌入于学校各大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的特色与与亮点,也能够较好地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择业和就业所需的基本体能素质,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特色的、有用的、合格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
5.建议
5.1在职业院校中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体能、核心力量;还是对学生的择业与就业非常有助,也是职业院校创新体育课程的发展路径之一,值得推广延伸。
5.2在职业院校中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建议文科类以及从事静态站姿类岗位的学生,其课程教学内涵应重点嵌入灵敏、耐力、力量这3项有关体能、核心力量的训练内容。
5.3在职业院校中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建议理科类以及从事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的学生,其课程教学内涵应重点嵌入力量、灵敏、耐力这3项有关体能、核心力量的训练内容。
5.4在职业院校中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各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群设置的特点以及学生择业、就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构建符合各校自身专业群特征的职业化体能体育课程教学、训练内涵,并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课程教学目标与方案。
5.5通过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有利于各校不断完善职业化体育课程标准,探索职业化体育教学与各专业群精准对接,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5.6通过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灌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内外自主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勇于担当、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早日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5.7通过嵌入职业化体育教学,明确以体育人为切入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面交融、辐射覆盖;探索体育与职业、体育与品质、体育与健康、体育与人文、体育与适应,逐步形成职业化体育文化良好的育人氛围与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单小东.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2):10-11.
[2]胡振浩,等.高职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艳红.对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5):67.
[4]邓万先.基于自主训练的高职学生职业体能训练方案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6,(06):59.
作者:杜少辉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