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间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任何年代,游戏都是儿童最好的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游戏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将民间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各项能力。
关键词:民间游戏;小学体育;综合素质
一、民间游戏的特点
(一)民间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民间游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它具备趣味性和娱乐性,它的这些特性使得儿童乐于在自发的情况下开展游戏。适合小学生的民间游戏大多都活泼轻松,有的还能配上节奏明快的儿歌。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一边唱一边玩,情绪比较欢畅,有着无穷的乐趣。
(二)民间游戏具有随机性
民间游戏较为灵活,它不受人数、年龄、场地、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点滴时间自由玩耍。
(三)民间游戏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
民间游戏大部分都是徒手进行的,所需要的玩具也非常简单,价格也很低,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些游戏的玩具可以用一些常见物品作为替代物,如石头、木板等。
(四)民间游戏具有易学、易会、易传的特点
小学生所玩的民间游戏多数是孩子们自己创编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无论是分配角色、准备材料或是选择游戏,都是由学生自己掌握,这与儿童的发展特点是相符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游戏易学、易会,流传起来也非常容易。
二、民间游戏与小学体育有机结合
结合民间游戏的上述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民间游戏对小学生各方面发育的重要作用。将民间游戏与小学体育进行有机结合,就能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体魄,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健康、愉快地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
(一)利用民间游戏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规则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存在感很弱。而将民间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来则能够有效地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间游戏也是如此,它实施时的顺利程度是与学生对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成正比的。以“丢手绢”游戏为例,它的规则是这样的:参与游戏的学生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名学生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地绕着圈在外围跑动,并在跑动的过程中偷偷地将手绢丢在某个小朋友的身后,旁边的学生不能说话,不能提示。如果被丢手绢的学生没能及时发现,等丢手绢的学生跑一圈回去他仍坐在地上,那么他就被抓住了,需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然后由他来代替原来的小朋友来丢手绢。如果被丢手绢的小朋友发现了,就要拿起手绢去追丢手绢的同学。丢手绢的同学要快速跑动,在被追上之前坐在被丢手绢同学原来坐的位置上,这样就算安全了。如果在坐到位置之前被抓到,则需要继续去丢手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很好地遵守规则,但是有些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顽皮,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经常会说出手绢在谁的后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让其他学生来评价一下他的这种行为,从而促使学生们遵守游戏规则,不断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
(二)利用民间游戏让学生体验游戏的快乐
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民间游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趣味浓厚的情节与活泼多样的形式,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契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积极探索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愿望。因此,在组织学生玩一些民间游戏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或是为游戏设计一些情节,或是为学生创设竞争的氛围,让运动器具与材料都能够充分“活起来”。这样,学生的运动体验就会经历一个由“模仿学习”向“探索学习”的过渡,学生也会由被动运动逐步走向主动运动。
(三)以民间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喜欢模仿。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兴趣进行巧妙转化,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此外,小学生还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将民间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游戏变得更为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让学生对民间游戏进行创新改造,在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盲人抓瘸子”的游戏,本来这个游戏需要蒙住一个学生的眼睛,但是蒙住眼睛非常不安全,于是学生就提议换成薄一点的遮布,并让扮演瘸子的学生改为单脚跳。这样游戏就变得比较安全了,学生也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总之,民间游戏是促进小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游戏生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相信经过民族游戏之水的浇灌,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冉.民间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
[2]肖亚兰.借助民间体育游戏优化小学体育教学[J].魅力中国,2016(21).
作者:摆生荣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