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思路

摘要:当前,体质弱势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的占比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对于该群体体育教学思路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通过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体能不佳,无法达到学科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根据这类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多样化途径开展教学活动。文章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体质差已经成为了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身体发展水平却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体质弱势群体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身体残疾,更多的是向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等疾病蔓延。体育教师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当前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漏洞,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成绩评估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以此来满足高校体制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从而促进这类群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1关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判定标准

所谓体质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很难达到学科课程要求及目标的学生,这类学生群体主要包含两大类:第一,过度肥胖;第二,病残障碍。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判定标准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方面:其一,因身体残疾或是缺陷,不适宜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其二,在课程体质健康测试中结果小于59分;其三,BMI指数小于20或者是大于等于26.5。第一项判定标准属于充分条件,后两项依据属于基本条件,如果大学生在满足充分条件的同时满足一项基本条件或者是满足两条基本条件,则可以判定体质弱势群体[1]。但是,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现行的标准中将身体素质极度差的学生也纳入到了体质弱势群体范畴内。

2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1体质弱势群体规模人数呈现增长趋势

伴随着我国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政策保护的实施和开展,各大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于高考招生录取无歧视政策的规定,导致高校具有先天性疾病残弱人员人数增加;其二,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不规律作息、无节制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锻炼、升学高压力等因素导致的肥胖人数增加,从而导致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人数随之增长。其三,因松懈、心理压力降低等造成的惰性肥胖使得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人数增加;其四,学生为了达到体育免课修或是免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进行了体质弱势申请。

2.2体育教学策略缺失

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体育教学应当以学习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但是,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是否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健康行为的促进的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可见,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2]。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高校在涉及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康复保健内容较少,就算有部分高校开了康复保健课程,但是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特别是在体育课程设计中主要是针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设定的,不符合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课堂效率也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制定符合该类学生群体的专用教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参考的资料较少,不利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开展。同时,在康复保健课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本没有做到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最后,体育配套设施短缺也是限制我国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制定上,不仅仅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还需要依靠专业的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结合适宜的体育配套设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3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内容选择不全面

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通过选择技术性简单、运动强度小,内容传统的项目进行。但是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到运动强度稍大的项目中来,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上课内容千篇一律,并没有根据不同体质情况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同时,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与普通体育教学一致,没有根据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就导致学生在参与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时缺乏足够的兴趣支撑,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并没有能够在合理的运动强度范围内更好地锻炼身体。

2.4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很多高校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实施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因此,缺乏足够经验的专业教师。特别是体育高校目前还并没有大范围的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导致后备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现阶段,很多高校康复保健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都是由普通体育教师兼任,在进行教学活动前也并没有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因为专业技能的缺失,导致教师缺乏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3.1在理论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

理论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理论教育的教学机会开展健康知识讲授活动,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能够清楚意识到运动与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促进该类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中来[3]。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对一些疾病的康复知识进行渗透,引导学生改善自身体质。健康知识的渗透并非一早一夕就能见成效,教师需要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影响,从而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能够不再对体育锻炼产生排斥心理。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导学生如何科学合理进食,来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如何控制体重,促进学生体能的不断增强。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体制弱势群体学生听取健康讲座,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自身的身体情况,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康复进行初步了解,帮助这类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参与体育锻炼的恒心和决心,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3.2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时,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内容成为了困扰高校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究其根本就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将学生的情况进行细分然后再进行差异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从各高校已经开授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受到了现有教学资源的限制,仅仅是开设了几种形式统一的特殊体育课程。站在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来讲,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4]。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也应当做到差异化教学。可以开设小球类、武术、保健养生等等课程,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来激发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课程建设应当从健康以及康复的角度出发,结合体质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课程不仅仅需要对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涉及,同时还要对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运动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涉及。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完善的结构体系,同时还应当具备专业的体育技能。应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提升业务能力,促进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此外,在基于正常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拓展,有针对性的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氛围,引导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快乐。

3.4合理引入“俱乐部”教学

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俱乐部”教学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也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具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当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模式,并得到了有效地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体质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可以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建立多种形式的俱乐部,通过俱乐部教学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在课后加强体育运动。俱乐部对体质弱势群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模式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很值得在高校进行推广。但是在俱乐部课程类型的确定上要合理,充分依据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爱好,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兴趣差异。

3.5完善高校体育场地及设施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向正常学生一样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甚至无法正常使用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器材等。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很少有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专业的场地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甚至于给这些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承载着“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一定要发挥其课程功效,极大地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应当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购置专业的体育器材,从硬件层面上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关注这类型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6建立科学的康复保健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由过去教学重点倾向传授运动技术向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念与方法层面进行发展,由以往的运动技艺向终身体育的思想转变。从而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自身体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会健身、学会娱乐、学会欣赏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来建立科学化的康复保健课程。

3.7完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在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进行体育教学成果评价时,并不能仅仅是依靠考试结果,也不应当对体育成绩进行上线设定,应当是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状况,根据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运动能力再一次进行评估,并对其提升的程度进行科学化的分析[5]。例如,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前,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一同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期末目标,期末结束时,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最终对体育成绩进行打分。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改善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质现状的紧迫性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连续十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对于一些硬性指标诸如“体重、肺活量”等反映人体体质发育以及运动素质水平等指标下降趋势让人堪忧。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政策越来越人性化,使得受教育人群在特征体质发育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由于肥胖、瘦弱以及近视等疾病学生人群数量不断增长,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甚至于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6]。因此,体质弱势群体的增长已经引发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对过去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改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5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体质弱势群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国民体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必要通过在理论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多元化、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合理引入“俱乐部”教学、完善高校体育场地及设施、建立科学的康复保健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等方式,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效率,推进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雪.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开课模式探索[J].知识文库,2017(3):231-232.

[2]杨俊威.对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干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1):120-121.

[3]毕宏宇.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5):113.

[4]金正梅.大学体育课身体功能训练对体质弱势群体健康的促进[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8):31.

[5]吴永萍,毛伟伟.探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及体育教学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

[6]刘晓莉.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1):125-128.

作者:陈燕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