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实验技术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特殊教育实验技术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上百万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分析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管理;特殊儿童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0-14岁残疾儿童总数为387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141万,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246万。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精通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和康复训练技能[1-2]。如何才能使学生具备这些高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从早期的诊断到评估再到康复训练)如何使学生毕业后不用再经过二次专业技能训练,而是可以直接投身到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中,这就需要特殊教育高校能够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和症状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设计不同的方案对其进行更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而要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一、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3-5]。随着特殊教育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和康复训练技能的实验技术队伍数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技术队伍不受重视,一些非特殊教育背景的人员被安排至实验技术队伍中,占用了实验人员的编制,而一些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且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老师由于职称和待遇问题不愿从事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工作。所以,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偏少,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业务主干不足,既具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精湛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少,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操作水平都不合理。

(二)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培训机会少。

1.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完善的培训机制[6]和多样化的培训渠道。目前,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像培训理论教学师资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7]。同普通高校相比,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渠道少,经费投入不足,加之学校缺乏具体的培训措施,导致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几乎为零。由于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得不到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有志深造的年轻骨干最终选择离开实验岗位。继续在实验岗的人员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培训,一方面不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理论、特殊儿童诊断评估方法、各种量表和康复训练设备的使用等;另一方面即使购置了这些比较先进的设备,也不会操作,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资源。不能适应特殊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更不能适应这几百万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的需要。

2.缺乏技术性的培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教学的不断重视,各高校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的增加购置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譬如学校近年来新增购置的一些听力设备和康复仪器设备,这些大型仪器设备许多都是进口设备,年老的实验技术人员英语底子薄加之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年轻的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实验技术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操作技能,对这些大型仪器的性能了解只能停留在粗浅的初级阶段,而设备更深层次的性能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和开发。这对实验室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全国上百万的残疾儿童。实验技术人员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8]。

(三)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完善[3]。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对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加上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再者,没有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认定办法和奖惩制度,导致实验工作人员没有压力和动力,逐渐的消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当前高校用人机制不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滞后。学校重在引进一些教授和博士,但是这些人员未必热爱实验室工作,也未必技能精湛,而热爱实验室工作和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由于职称和学历等问题进不来,一些年龄大、学历低、技术水平低和工作消极的“老人”却出不去,使得实验技术队伍得不到新型血液的注入。同时,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突出,很多高校消极的“老人”往往收入较高,而年轻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往往收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年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思考,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行为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不论是学校还是实验技术人员本身,都需要转变观念。首先,特殊教育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和把实验技术人员视作“教辅”的传统观念。而应确立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地位的观念,明确实验技术队伍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把实验技术“人员”看作“人才”,把“辅助”定位为“支撑”[9]。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待遇也高,有的甚至超过教授[10]。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长期从事实验技术工作。其次,实验技术人员也要改变自身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要以主人翁精神投身于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所以,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强特殊教育科学、儿童康复科学的学习,还要加强心里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并提高对相关学科的融合能力。特殊教育高校要从培养能够为残疾人服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在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时,科学规划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培训等方式组建一支职称、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且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实验技术队伍。保持实验室高中初级和博硕本人员的合理比例,形成稳定而高效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学校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

1.做好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7]。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实验技术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学校的大步伐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开阔眼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为此,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长远的培训规划,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首先,根据特殊教育实验内容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从特殊教育认知实践模块、特殊儿童诊断模块、特殊儿童评估模块、辅助技术应用模块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其次,根据特殊教育实验课程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关于视障、听障、言语障碍、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相关的仪器设备的认知培训;关于视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丹佛儿童智力筛查、50项智能筛查、儿童智力筛查量表、ASQ儿童发育筛查、孤独症儿童筛查等特殊儿童的诊断技能培训;关于听力言语评估、智力评估和临床记忆评估等特殊儿童评估技能培训;关于盲文打字机、盲文点显器、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训练、耳印模制取、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分析等辅助技术操作技能培训;关于言语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手法治疗、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技能培训。通过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症状设计不同的方案对特殊儿童进行较为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通过培训使实验技术人员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安排上应该给予个人更多的选择,从而营造出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内在的学习潜力和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形成培训制度[12-13],培训要规范化、系统化,循序渐进,从制度上规定实验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在职学习的时间,并将学习情况记录存档,作为岗位考核、职称晋升和年终奖励等参考依据。

2.加大培训力度[14],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根据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情况,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不断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3]。通过“一保四做”,使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能够真正的落地。“一保”即保障培训经费的充足投入,“四做”是做实校内的集中培训,做全服务于特殊儿童所需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做强国内培训,做广国外培训。此外,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进行培训,对于初级实验技术人员,重点是提高学历、学位教育。业务的学习提高可开展校内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于中级实验技术人员,第一,可以选派他们到一线的特殊学校和特殊儿童康复单位参加业务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实践能力,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第二,积极组织实验技术队伍参加各类实践教学课程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培训,不断地强化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高级实验技术人员,高校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医疗康复机构进修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现有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实验技术操作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科学合理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体制和实行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第一是科学合理的设岗定编。在岗位设置时,应该针对本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任务的真实情况,与社会服务为目标,紧跟时代要求,对各级实验技术岗的基本要求、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岗位职责和考核内容等进一步明确,从而制定出适合本校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3,15-16]。譬如:可以破格提拔工作能力和业绩突出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可以根据各实验技术人员所承担的实验教学、科研任务和实验室管理比重,对其进行定编,合理计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第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明确各级各类实验技术人员的职、权、责。第三是健全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定、实验教学成果认定和劳资薪酬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验室发展的需要设立若干个实验技术特殊岗位[8],从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育中心”和“特殊儿童康复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基地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以更加优厚的待遇引进一些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特事特办,可以不受、学历学位、主持项目和职称等所限制。可以采用“双导师制”,比如,从江苏省儿童康复中心、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暨博爱康复诊所等聘请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者与本校的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形成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也可以采用“课程教授”,根据本校每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从合作的特殊学校、医院和残联等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同时有计划的选留硕士以上等高学历和高水平人才补充实验技术队伍,鼓励年轻教师进实验室工作,规定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年,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吸纳校内外、国内外高水平的实验人员加入学校的实验技术队伍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特教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是适应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特殊教育高校需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这不仅对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室的科学运行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学校,还是二级学院,都要关心和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采取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优化考核、加强培训等多方面措施,建设一支具有博爱胸怀、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发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国几百万特殊儿童的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何燕春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勇.关于建构高等特殊教育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3),81-84.

[2]余慧云,韦小满.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4),66-70.

[3]向东,王青.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04-207.

[4]姜丽伟.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3-195.

[5]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34-336.

[6]王铁邦,华兴夏,姚菊香.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平台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207-209.

[7]温光浩.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8-11.

[8]高言,赵会武.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创新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164-166.

[9]冯冬茹,何炎明.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232-234.

[10]王芳,李斌,宋瑛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及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2(5):1-3.

[11]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12):66-70.

[12]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90-192.

[13]孟昭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86-188,197

[14]肖耀峰,何源.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17-419.

[15]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20-422.

[16]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