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学校舞蹈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本文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习舞蹈的教学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针对特殊儿童的舞蹈教学策略提出具体包括以激发兴趣为指引,以展开常规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及舞蹈教学活动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舞蹈教学方法
融合教育,强调学校应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不分种族、国籍、性别、身份、地位、贫富,反对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获悉我市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是新兴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对舞蹈课程的开设学校甚少,且艺术教师队伍配备不齐,教师获得专业培训机会也很少,艺术功能室场室建设也是不齐全,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高。我校创建于1988年是一所集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我校的艺术专任教师有十名,其中舞蹈老师就有三名,近年来相继招聘了两名艺术教师,可以说是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艺术老师最多的。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听障、视障、智障三个部门分别都开设有舞蹈课,希望通过舞蹈教学改善学生体态、身姿、动作的协调性,锻炼他们的触觉、振动觉,发展动作技能和语言,培养学生对韵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活泼、团结、友爱和遵守纪律的品质。
一、改善教学环境,配置专业教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增强学生参与性
我校共有舞蹈室两间,近来为解决师生教学时间与任务上的冲突学校新增一间舞蹈教室,还招聘了一名广州大学毕业的舞蹈创编老师弥补我校多年来原创舞蹈作品的不足,更为学生得到规范和系统的舞蹈教学提供了保障。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及我校的校本教学实践,我们在工作中发扬了特教人扎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本学年根据学生的艺术体态测评结果,我们从柔韧、速度、力量、弹跳、爆发力、灵敏、耐力、礼貌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舞蹈素质训练,并结合跑步来提高抗耐力和弹跳性,同时,用压肩、转肩、踢腿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肩膀和胯的灵活性。另外,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设置了相关的考核制度,制定舞蹈队培训方案,编写舞蹈队的守则与要求,制作每次舞蹈训练记录表、考核表,让学生担任队长监督队伍成员勤奋练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严格执行奖罚分明机制,激发和刺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团队习作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舞蹈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年来,学生们参与性明显增强,特别是三个部门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及柔韧性得到相应的提升,很多孩子的体重也降下来了,舞蹈动作也更加规范与优美。
二、通过芭蕾基训改善学生体态,提高学生技术技巧基本功素质能力
近年来,学校多次给全校学生做了义务体检,数据显示孩子们身体素质很差,且我们再给舞蹈队孩子们做体测后,也发现多数孩子都有驼背、含胸、耸肩等不好的体态身姿,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根据体态训练是需要人体的运动系统支持,孩子们在练习动作时都是肌肉带动骨和关节做运动,一旦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就会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这样不仅不会修正孩子的体态,还会对孩子造成运动伤害,那么老师们针对这一阶段孩子身体骨骼结构以及身体发育周期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们年龄段练习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科学安全的从柔韧性、力量、动作和技巧来培养学生基本功素质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训练:(一)地面素质训练练习;(二)把上训练;(三)把下训练;(四)离把形体训练等。从而让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舒展,让孩子们的柔韧性得到提升。芭蕾是一种从头到脚的系统训练,头、颈椎、脊椎、背、腰、胯、腿、膝、脚都能涉及,这样的全身均衡运动对孩子的骨骼发育有好处。芭蕾舞的形体训练体系是比较严谨和完整的,它比较注重舞蹈中的“开、绷、直、立、轻、准、稳、美”等技巧要领。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们的形体素质,改善孩子们的身形条件,规范特殊孩子的形体动作。芭蕾基础训练目的不但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修正自己不良的体态,更是让他们变得更加美丽自信,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视障、智障、听障三类部门师生合作,选择普及性高又有趣味性的舞蹈教材
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学生的残疾类别,为培养孩子们的高尚情操,学校想通过舞蹈治疗方法让孩子们进行舞蹈学习得到身心的康复。教师们在教材选择上,参考选用北京舞蹈学院编写的《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它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们根据学校学生自身的能力接受程度,制定两学年的教学计划。在第一学年中,要求学生掌握手与脚的基本位置和腰腿的基本动作。学习简单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基本舞步”。认识舞蹈音乐最简单的节拍。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进入舞蹈之门的必经之路。本学年教学任务:(一)让学生基本达到颈立、背直、肩沉、腿直、脚绷;(二)让学生做到“手位”及“脚位”的准确,手动眼随;(三)要求学生领悟舞蹈要点,动作节奏准确;(四)让学生学会用身体局部动作表现音乐节拍;(五)引导学生舞蹈时富有情感表达;(六)学习藏族舞组合,初步掌握“颤膝”动律,膝松弛;(七)学习东北秧歌组合,掌握“蹲”和“提压腕”,上下身的协调配合。在上一学年训练的基础上,第二学年是加强对身体基本体态及腰腿柔软的训练,同时学习新的“舞姿”和“舞步”。这仍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进入舞蹈之门的必经之路。我们知道,要想学好舞蹈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但是,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情趣,尽量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富有趣味性。第二学年的教学任务是:(一)要求学生扶把动作初步做到站立时身体直立;(二)认识动作的方位及角度准确(8个方位、45度、90度);(三)掌握腰腿柔韧性的训练;(四)掌握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五)有听指挥节奏和感知音乐做舞蹈动作的习惯;(六)引导学生舞蹈时的情感表现;(七)学习藏族舞,要较熟练掌握“颤膝”动律,并能将动律运用到“踢踏舞步”中去,同时动作到位;(八)学习东北秧歌,初步掌握“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做到腕部灵活,手臂路线清晰,手脚协调的配合。通过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的舞蹈学习,将舞蹈软开度、能力、协调性、节奏感、表现力、以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融为一体。让每个孩子的表演都能从中得到发挥和表现。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更是让孩子们用动作去释放自己,用身体去感知这个世界,学会用身体去表达情感,从舞蹈中感受美和快乐。让孩子塑造优美的体态,陶冶情操。同时为培养孩子们高尚品德、集体荣誉感、纪律观念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了美育的意义。三个部门的舞蹈小组每学期都进行汇报展示,且各个兴趣小组进行校内外的融合节目的创编与排练,老师们积极撰写教学记录表,学生们的舞蹈专业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四、文艺交流活动,提升孩子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近年来,我校艺术组教师积极与校外专家合作,共同创编舞蹈节目,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艺术组老师们相继去广州、茂名、顺德、汕头、汕尾、重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当地艺术品牌文化项目。我们发现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品牌,特别是汕头、茂名的舞蹈,更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渗透。而我们学校是以职业为主的办学模式,所以艺术教育中舞蹈教学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开展舞蹈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学校的舞蹈课程设置时间上有限制,每周只有两节课时间来训练,常规课堂中很多班级都是男孩子居多,基本上都不喜欢跳舞。想要发展舞蹈品牌就很受局限。所以只能通过文艺汇演比赛及校内外的融合艺术交流活动来开展舞蹈教学。通过文艺汇演比赛及表演性活动交流学习,促进学生自信心和舞蹈能力的发展。老师们根据当下海洋环境污染的严峻问题,构思出真善美的原创舞蹈作品《蓝色的梦》,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海洋生物那份自由自在,构建人类与海洋生态的和谐共生的蓝色之梦。在设计舞蹈动作时,老师们以鱼的动作为原型进行基本主题动作的设定,参与排练的学生们非常刻苦,很多孩子们腿上、手肘上、膝盖上全是淤青,但是她们仍然坚持排练。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创作了作品《弟子规伴我行》,用舞蹈动作告诉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宣传湛江特色文化时,创作了作品《南珠妞妞》,表达了一群海姑娘挖海螺,保护南海珍珠的故事;还有传承文明礼仪的舞蹈《万代传承》,讲述我国是一个礼仪大邦,同学们通过舞蹈表演学会基本的礼貌礼仪;校内外文艺汇演活动更是不胜枚举,通过群教、境教、人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有所获有所得。六一文艺汇演,校内外师生融合的舞蹈节目《环保时装秀》、普特融合的手语舞表演《我爱你中国》《花开的声音》《古诗词吟唱》等等,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参加融合文艺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舞蹈作品在参加广东省第十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广东省优秀舞蹈奖,获得观众一致好评,我们的舞蹈作品多次受邀参加省市级各类文艺交流活动,通过聋童的肢体表演传递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其本质是培养人,而非舞蹈专家。我们学校舞蹈队的训练着重学生在协调力、创造力及对艺术的感受力方面的训练及提高,使其形体挺拔、动作协调富有美感,潜移默化地学到舞蹈作品中蕴涵的道德品质规范和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特殊教育学校一名艺术教师,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这群特殊的孩子,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尊重,我们真挚希望这群孩子们能在舞蹈教学中,收获一颗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作者:王子仪 覃雅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