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下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浅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融合教育下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浅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融合教育下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浅谈

摘要:纵观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只有省、市级特殊教育发展情况良好,而大部分县级特殊教育在发展中遇到各种难题,严重阻碍了县级特殊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当下充满竞争的时代,县级特殊教育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使命去研究县级特殊教育,为县级特殊教育谋求发展。

关键词:县级特殊教育;发展;难题;落后

一、前言

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残疾人士共建共享,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县级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群众不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使得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造成广大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带来影响。自十七大以来,县级特殊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县级残疾儿童入学率逐年增长,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县级特殊教育在乡镇的资源中心设置缺少,县级特殊教育硬件设施投入薄弱,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县级特殊教育师资的建设滞后,随班就读工作不重视,送教上门质量不高等。发现并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县级特殊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文章将从一个特教工作者的角度,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调查为基础,对县级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给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显示6至14岁本土常住的残疾儿童少年共11.97万人,而这11.7万人中有7.8万名儿童残疾少年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抽样的统计数据来看,在2006年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66.96%,而且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江西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有明显提高,但与正常同龄人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的比较来看,各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5.56%,江西省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8.08%,这表明残疾儿童入学率明显低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同龄人[1]。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积269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到38万。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是县残联为残疾儿童开设的一个言语康复机构,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是9个聋哑学生;2008年正式纳入教育系统,挂牌成立“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数量每学年都以20上下的人数在增长,招生的对象也开始面向所有适龄残疾儿童,不再局限于听力障碍的残疾儿童。到2019春学期,纳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系统的适龄残疾学生共计176个人。可以看出,永丰县残疾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稳定增长,招生对象也开始扩大范围。就目前纳入我校学习系统的176位学生当中,能长期坚持在校学习的只有70人左右,属于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学生本人要具备生活自理、学习能力。另有106位中重度残疾学生,由于家庭住址偏僻、家庭条件不允许等因素,无法到县城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教育而选择了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这两种形式进行受教。

三、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所面临的五大难题

(一)县级特殊教育在各乡镇为残疾儿童建设资源中心的力度不够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李天顺在民进中央举行的特殊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指出:“截至目前,我国还有将近600个人口不足30万的县没有设置特教学校,”此外,江西省在四千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达3200多万,0-15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23万人,其中农村有近18万,而全省在校就读的三类残疾学生仅有1.2万多人(含随班就读学生),还有大量适龄残疾儿童没有人学[2]。”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县城和农村是实施特殊教育的重心和难点,但这些地方为特殊儿童设置的资源中心数量却明显匮乏。目前永丰县只有一所专为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70名适龄残疾学生在校享受专业化的教育,绝大部分中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分布在全县各大乡镇。虽然部分乡镇中心完小为这些适龄残疾儿童开设了“随班就读”亮点班,但是由于各乡镇都缺乏资源中心的建设,担任亮点班的任课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在为这些残疾儿童的家长提供特殊教育有关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时无从下手。家长不了解特殊教育的教育理念,掌握不了家庭生活技能训练的知识与技能,错过了对残疾儿童康复的一个黄金期。久而久之,残疾儿童的年龄在增大,智力、认知等各方面水平却停留在原地。

(二)特殊学生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家庭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也是教育单位,因而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3]。特殊孩子的家长是否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残疾学生一生的发展。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其自身的学历水准、知识储备、从事的行业、子女的性别和子女是否健康息息相关。农村地区残疾学生家长大多中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有限,思想较为传统,对小孩的教育方法知之甚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特殊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和残疾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部分农村地区的家长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家长知道自己的小孩智力残疾后,便紧接着生二胎、三胎,对所生的残疾儿童完全放任不管;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说特殊教育学校是“傻瓜学校”,坚持认为自己的小孩是正常儿童,硬是要把残疾学生塞到普校就读。由于家长不重视特殊儿童早期的康复教育、对特殊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好面子的思想作怪,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残疾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一生的成长。

(三)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相对匮乏

根据国家的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实行的师生比例为1∶3,这就意味着特殊教育需要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心理、智力等各方面都和正常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个体间的知识水平、智力程度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具备教师资格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编制数10个,配备的教师数9人,师生比例达到1:19,学校最大的班额人数达到25人,与国家规定施行的师生配比相差大。教师的年龄偏向老龄化,45岁以上教职工占大多数。其中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有7人,在工勤岗位的有2人;在学历上,4人是本科学历,5人具有大专学历;在学科专业层面上,只有2人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1人音乐专业毕业,其余都为初等教育毕业生。目前学校还没有具有专业资质的特殊教育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可以看出,无论在师生配比上,还是在教师的专业水准上,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与省、市特校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随班就读”可以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可以充分利用普通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与正常儿童高度的融合,但由于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标准并不完全适合各类残疾儿童,导致随班就读工作无法在普通学校顺利开展[4]。普通学校教师往往因为看重成绩,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很难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残疾学生上;也往往因为不具备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时,不知如何着手。在偏远的龙冈乡龙云村,有一对难兄难弟,哥哥是脑瘫患儿,没有认知能力,吃饭、如厕、洗澡全要依靠家人;弟弟是肢体残疾,出行需要依靠大人帮忙推轮椅,中度智力障碍,会写字,但他不与陌生人交流,初步分析有轻微的自闭。目前这两兄弟在龙云村小随班就读。龙云村小全校一共三位学生,一位刚入职的年轻男教师。这名男教师在完成那位正常学生的教学任务后,也会教双胞胎弟弟一些基本的汉字和数字。我去的时候他曾这样跟我说:“我跟这两兄弟天天待一起,弟弟能够认识一些汉字和数字,我就天天教他写,但是他容易混淆,今天教的过段时间就会认错;哥哥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有时候他拉屎拉尿在身上,我还得打电话给他奶奶,要他接回去。这两位学生的学籍也不在我们学校,学校领导也不过问他们的成绩,对他们也没有过多的要求,说实话,我感觉自己像个全职保姆。”从这兄弟随班就读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下,农村“随班就读”情况不容乐观,残疾儿童得不到老师的关注,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无法满足自身的教育康复需求,不利残疾儿童的成长。

(五)送教上门工作质量不足

送教上门是融合教育下的教育成果,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是为了实现全纳教育而研发的一种教育形式。送教上门所需的经费投入大、教师的人身安全没保障、学校教学任务繁重,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挡住了送教上门工作前进的步伐。目前全吉安市只有部分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且送教上门工作难以持续进行。在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仅有县城户口、小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农村家庭能送残疾儿童到校接受教育。对于多数家庭经济贫困的重度残疾儿童,学校送教上门服务是他们接受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数达到106人,分布在13个乡镇的各个村落,基本都是无法生活自理的中重度残疾孩子。最远的送教学生家里,例如君埠乡、龙冈乡、上溪乡都距离县城上百公里。目前学校送教上门工作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上永丰),区域是三坊、潭头、沙溪、龙冈;第二组(中永丰),瑶田、藤田、石马、上溪、中村;第三组(下永丰),区域为恩江、佐龙、坑田、沿碑、鹿冈。人员安排上一个组3人,一个组长、两个组员。时间安排上,每个月安排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利用周末两天时间三组同时进行。在经费安排上,每人每次100元车费补助、90元伙食补助。但往往由于送教学生人数众多、送教距离遥远,导致送教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赶往学生家的车程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导致送教上门结果不理想。

四、对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增设乡镇特殊儿童资源中心

在随班就读超过5人或此乡镇送教上门学生超过10人的乡镇设置特殊儿童资源中心。建设资源中心的地点最好选择在中心完小,由学校的一个行政领导和一个具备特殊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共同进行管理。随班就读人数少的学校、送教上门人数少的乡镇,选择就近的资源中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其次,还要明确各乡镇资源教室的管理职能,主要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服务、和日常的康复训练。

(二)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师资面临的诸多难题,使他们能够安心从教,首先,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特教教师的多项待遇落到实处,除根据国家和该省有关规定享受特教补贴费外,对特殊教育的教师再加大经费补助,对于缺编的特教学校,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政府机构应增加特教教师在编岗位,改善特教学校编制,对于特教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学校和相关政府机构应设立专门针对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5]。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让学校老师多出去走走,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办学理想,学习更为有效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各类别残疾的学生的康复技巧。

(三)加大特殊教育法律及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居民观念转变

当前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很大,对特殊学生的入学更是做出了多项政策优惠,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基本没存在缴纳任何费用,但很多农村家庭依然认为将孩子送进特教学校既要找关系又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导致这部分家庭怕无力承担学费而望而却步。实践中证明特殊儿童在早期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有明显效果的,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言语、肢体方面都有成效。而绝大部分家长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从而导致残疾儿童接受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端正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网络、走访等多种形式,对特殊教育法律、相关的政策和特殊教育的价值宣传到位。

(四)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应从制度层面开始做起。对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对班就读相关政策,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号召下,制定符合县域实情的随班就读政策。一是制定残疾儿童入学经费、教学设备、设备配置和增设资源教室等特殊设施的政策和标准;二是制定措施,为参与特殊教育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实施特殊教育津贴,动员普通学校全体教师接受残疾在正规班学习的倡议;三是科学合理地为参与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制定评估和评估方法,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五)规范“送教上门”教育教学模式

县级教育主官部门制定“送教上门”方案并形成文件下发至辖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由教体局牵头担任全县送教上门工作的总指挥,县级特殊学校担任“送教上门”工作的总负责,负责制定每月送教活动的教育教学内容,对全县残疾学生的送教上门工作进行指导、培训,派专人收集整理各乡镇上交的送教材料。在学期结束后,县级特教学校负责对全县的送教上门工作进行考核,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再将考核结果下发至各乡镇小学,对完成得好的乡镇及个人进行嘉奖,对工作中敷衍了事的乡镇或个人进行批评谈话,并责令其整改。

五、结语

县级特殊教育事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部门政策上的倾斜、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各乡镇中心完小的通力协作,更离不开在特殊教育事业上无私奉献的工作者、精心专研的特殊教育专家、学者。人间有爱、社会有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县级特殊教育事业能迎来新春景,让更多的残疾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康复。

参考文献:

[1]尹丽.县级幼儿特殊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莲花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0):131-133.

[2]刘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特殊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7,(01):9-11.

[3]朱桂琴,陈娜.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下的“U-G-S”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

[4]尹丽.县级幼儿特殊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莲花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0):131-133.

作者:张晋慧 范丽娟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