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特殊教育中民族艺术传承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特殊教育中民族艺术传承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特殊教育中民族艺术传承探析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民族艺术蕴含深厚的地方文化,记录不同地方人们生产生活的民族民俗,随着新时展,地方民族艺术陷入困境。高等特殊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受教者是特殊人群,如何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实践纳入高等特殊教育体系,通过对地方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利用,培养出可以传承保护的地方民族艺术人才,提升残疾学生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提升残疾学生群体审美水平和就业前景,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地方民族艺术;传承实践

一、高等特殊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国务院在2016年颁布印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强调:“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项目。促进残疾妇女就业创业,拓宽盲人、聋人就业渠道。”[1]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民族艺术与残疾群体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扬民族艺术的传播领域和范围,将地方民族艺术引入到高等特殊教育的艺术教育中,让残疾群体在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中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民族艺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高等特殊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可以有效增强残疾群体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将地方民族艺术优秀的精华内容与高等特殊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让残疾群体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也能提高自身对地方民族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激发残疾群体学生对地方民族艺术的热爱,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质。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特殊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针对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应以信息资源、传承项目、人才技术培养、创业就业和科研等资源优势为基础,大力弘扬地方民族艺术,传承创新地方民族艺术,这是新时代历史发展的使命,也是国家为残疾群体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多元化选择目标,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其次,将高等特殊教育融入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实践可以彰显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办学特色,彰显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辽阔地域上并存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文化,这些文化体现着地方民族独有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发展历史、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在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实践中,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传承艺术项目与高等特殊教育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开发与拓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地方经济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有民族情感与文化底蕴优秀创业者和地方民族艺术人才,拓宽残疾群体学生的创业就业渠道,有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民间艺术项目的推动、传承、弘扬与创新,较好地彰显与强化特殊群体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二、高等特殊教育中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实践路径

(一)拓宽地方民族艺术课程,强化办学特色。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都产生了微妙的改变,地方民族艺术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需求,要在地方民族艺术和传统民族艺术中尽可能多地融合现代化的艺术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现代化艺术氛围中广泛吸收传统地方民族艺术精髓,感受地方民族艺术带来的审美愉悦,从而拓展地方民族艺术发展空间。基于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应针对残疾学生群体,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资源,将地方民族艺术的文化优势与就业导向紧密结合,加强残疾群体学生对地方民族艺术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掌握,借助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产业化生产链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技能。

(二)夯实地方民族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基础。首先,高等特殊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残疾群体学生职业教育开发利用的质量保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2]因此,要依据传承的地方民族艺术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师资配备,不断拓展教师教学模式,尽可能打破学校固定教师资源的利用,有效地引入地方民族艺术大师和传承人,全方位参与并融合到高等特殊教育的院校教学工作中。比如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研讨等形式,让教师进行地方民族艺术教学,手把手传授残疾群体学生的技能创作培训与学习,积极支持和鼓励符合时展的高等院校成立传承工作室。其次,继承与创新地方民族艺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要对地方民族艺术进行深度挖掘,使其传统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扬,以合作、订单等培养模式进行地方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和工艺项目经营。教师可利用地方民族艺术田野考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传统文化采风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在实践创作和参与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技术能力、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传承实践模式,加强校内外合作建设。高等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需要加强校内外合作的建设,要充分挖掘整合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资源,搭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地方民族艺术联盟、残联等部门与地方民族艺术生产企业合作办学的平台,以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民族艺术所需从业人员作为人才培养对象,实现艺术创作能力和培养目标的定制,完善传承专业及其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实训教学,确保地方民族艺术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工艺流程学习“无缝对接”[3],从而实现工作室与车间、作品与产品、学生与学徒的和谐统一。因此,校内外合作建设对促进传承教学、实践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习形式,让残疾群体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学习,在实训中同样会得到实践操作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群体学生提供直接进入地方民族艺术企业顶岗实训,增加直接就业的机会。

三、结语

地方民族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融会贯通了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将地方民族艺术与高等特殊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较好地促进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创新,也为残疾学生群体的创业就业提供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曾庆江,陈国泉.用大众传播手段助推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2]梁家琳.数字媒体艺术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的作用[J].新闻战线,2019(12).

[3]李?,王玉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艺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2).

作者:张丽 孟繁一 郭大海 单位: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