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科与历史融合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特殊教育学科与历史融合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特殊教育学科与历史融合探究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高教司与有关高校共同《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了新时代我国文科教育及其学术建设的新使命与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联合特殊教育学院与教育科学学院,于2020年11月24日共同举办了“学科建设与特教史研究”高层论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多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专家、领导一起进行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以及特殊教育的传统精神与现代使命等重要议题的研讨。这是我国特殊教育历史上首次基于学科建设而进行的“特教史研究”专题论坛。论坛从教育学科的理论视野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创新两大方面进行了很好的交融与对话,取得了丰硕的研讨成果。

一、特教史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学科建设的理论增长点

(一)新教育史视野下的特教史研究。特殊教育史无疑就是教育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只研究队伍并没有真正地走在一起,形成研究上的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斌贤教授,以“教育的过去与过去的教育———重新探索教育史研究的出发点”为题,对上述关系进行了很好地总结与反思。张教授提出,我国传统的教育史研究,不仅在视野上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历史,而且在历史观上也想当然地赋予了一种进步主义的研究假设,即“教育的过去”。这种教育史研究简单化的后果,就是对教育历史的研究不够全面,对教育过去的研究不够尊重。他提出,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史研究,更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历史的眼光去研究历史,并特别提出了历史上有过孤儿院、救济院等有关机构的教育意义,从而也对通过深化特教史的研究来丰富发展教育史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为殷切的期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分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的贺晓星教授,则以“聋文化的思想与实践———日本聋教育发展史的一个断面”为题,阐述了日本的聋文化与聋教育发展,特别是结合日本1995年《聋文化宣言》思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介绍了日本的社会文化革新与聋教育思想变革。这与张斌贤教授所提倡的教育史研究新“出发点”思想,十分契合,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二)特殊教育学科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向。长期以来,作为二级学科,特殊教育学相对于整个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而言,理论研究不足,学科建设也相对滞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冯建军教授,以“中国教育哲学百年”为题,分享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这对于从哲学角度来深化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正如冯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特殊教育的学科形成,与中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发展,都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结果。教育哲学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正是源自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1919年的来华讲学,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令国人耳目一新。此后,经过傅统先、陈友松老一代教育哲学家的不懈努力,再由黄济、陆有铨等新中国教育学者矢志追求,中国的教育哲学从国外借鉴逐渐走向了中国特色的学科教育哲学发展,如数学教育哲学等。近现代以来,随着邰爽秋《特殊教育之实施》、华林一《残废教育》等著作的出版,中国的特殊教育学科已初步建立。如何真正形成中国的特殊教育哲学,乃至特殊教育学科教学哲学,这无疑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的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以“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步思考”为题,结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要求,提出了新时代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方向设想,以及在此背景下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引领潮流、与时俱进问题。学术出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承载,更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东南大学出版社编审刘坚博士,以“新文科建设视野下出版业的使命与创新”为题,为特殊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刘博士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新文科出版的重要方向转换,即“学科范式由专业目录导向转换为现实需求导向”“从单一的学科建设转变为综合的体系建构”等重要观点,为特殊教育在学科建设中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体现了跳出特殊教育来建设特殊教育的现代学术大视野。

二、特殊教育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呼唤

实践出真知。正是特殊教育的丰富实践,为特殊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学科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为此,本次学术论坛也邀请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南京市聋人学校、杭州市文汇学校、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镇江市特教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苏州市盲聋学校、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特教学院和学校的领导参与会议讨论。高层教育学者与基层特教工作者的对话交流,是本次论坛的鲜明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特教本色。

(一)高校特教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创立于1987年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设立的特殊教育学院。长春大学原副校长庄树范教授在论坛发言中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成立,直接推动了我国高考“单考单招”“特教特办”政策的形成,这不仅对于中国高等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突出的意义,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滨州医学院于1985年成立了专门招收肢体障碍学生的医学二系,这是新中国中国高等教育的创举。曹同涛院长分享了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近年来人才培养中“医教结合”“教康结合”“普特结合”的“滨州医学院模式”。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实践创新。南京市聋人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陈源清校长以“初心、开拓、传承———南京聋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向与会嘉宾展现历史辉煌的同时,更是着重介绍了该校教育改革的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方面,陈校长提出了“调整办学理念,为学生自立奠基”的办学思想,更表现出了“敢为人先、勇往向前”的坚定决心。杭州文汇学校的饶晨光书记则以“从‘为同病造福’到‘由融而合’”为题,在分享其悠久办学历史的同时,更是报告了该校从当初“杭州聋人学校”到如今“杭州文汇学校”的融合创新之路。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荣耀副校长,也报告了该校“特殊教育内涵生成与特色发展”的实践创新。此外,镇江市特教中心吴善亮校长、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范里校长、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顾海琴校长、苏州市盲聋学校吴建东校长以及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杨剑梅校长,也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探索创新,分享了新时代特殊教育事业的新思考,并对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发出基层实践工作者的呼唤与期盼。从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办好特殊教育”,中国的特殊教育正在以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昂然面向世界。面向2035,中国的特殊教育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在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的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同样应有时代的责任担当。这份责任与坚守,是对历史的负责,更需要历史的滋养。“学科建设与特教史研究”高层论坛的胜利召开,可谓不辱使命,正当其时。期待以特殊教育史的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学科发展,以特殊教育学科建设丰富特殊教育史的研究。

作者:杨克瑞 郭永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