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其中,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从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即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

语文是语言、文化、文学的总称,由口头和书面语言组成,它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覆盖面广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字运用以及鉴赏能力。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道路存在着重重阻碍,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的讲授往往占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从而造成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及时地掌握课堂知识,问题越积越多,语文学习也越来越吃力。造成上述情况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已经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也是千篇一律,缺乏多样性。

(二)教师常常以自己为课堂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是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以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行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能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更别说开展类似于小组探究这样的教学活动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针对应试教育开展的教学活动大多都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满腹的疑惑不能表达,教师也对此置之不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课堂气氛表面活跃、内在沉闷

活跃课堂气氛的真正方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带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进行创新实践,举一反三。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课堂的“独裁者”,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教师的问题有时固然有趣,但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会造成课堂气氛表面活跃而内在沉闷的情况,教师提问的效果很低,学生不愿意去探究和发现,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四)教师过度追求人文性,忽视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情况,走向极端的现象严重,例如,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语文基础和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过度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上不够严肃认真,导致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语文课变成“故事会”;有的教师在人文内涵上过度探究,弱化了学生对内容理解、内化积累的训练,造成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差。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师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尽可能地提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清自己的课堂地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合理地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讨论和探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在小学阶段,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并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辅导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去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为依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时,应该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合作精神。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为此,教师需要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课堂的情况,整理和总结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要让课堂仅仅停留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正确理解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拿捏不准,总是忽左忽右,深究原因,是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工具性、人文性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具体指语文用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是人际交往的媒介。另外,语文的工具性还表现在文字的表达和思维交际方面,可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语文是文化传承、社会价值观表达的载体,社会要进步发展,语言是必须掌握的工具。在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分清重点,有效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模式,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效结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逐步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鼓励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场简单的话剧,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将使语文课堂变得呆板,缺乏生机,还需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雨中登泰山》等文字优美的课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岳阳楼记》《离骚》等诗文,让学生充分感受伟大的人格魅力;《木兰诗》中的排比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通过运用排比句,烘托出木兰紧锣密鼓的准备戎装的气氛。通过让学生点评和对语言运用的揣摩,逐渐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品位。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哲.营造语文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考试周刊,2015(58):78-79.

[2]黄正凤.搭建朗读平台还原语文本色[J].学苑教育,2016(19):13-14.

作者:陈明安 单位:贵州省沿河县塘坝镇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