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素质教育解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素质教育解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素质教育解析(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摘要:

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就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和效果。当前,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自然都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创造能力不强,人格不够健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行为主体,其本身的人文素质和教学方式对最终的育人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构建稳定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入手,阐述了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对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说:“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学科综合化综合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过窄的专业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他的分析,切中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病,也完全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近些年,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自然都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创造能力不强,人格不够健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一方面是优良传统不断流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步淡化,另一方面是崇洋媚外的价值观不断蔓延和发展。学生中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数不断增多,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数却不断在减少。经济上的宽裕滋生的是追求物质享受最大化和更加激烈的的相互攀比,精神上的空虚带来的是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缺乏意志和毅力的封闭孤独和萎靡不振。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分裂,而且是文化的分裂和人格的分裂,不仅仅是教育的危机,更是一种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无疑与社会整体上人文素质缺乏有关,但高职院校漠视人文教育的思想也难辞其咎。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成功与否深刻影响高职院校的前途和命运。作为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直接面向市场,人才是产品,企业是客户,素养培养的缺失意味着产品质量的不合格,最终的结局将是失去客户、失去市场、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定位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教师的言谈举止,尤其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过程中更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学内容本身更加深远。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很难在他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然而受社会大环境和高职院校管理者观念上的影响,很多老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仍停留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人文教育的模式上,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法律、道德和伦理等人文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的认为人文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的任务,与己无关。其结果是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各自为政,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准确定位自己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树立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高职院校教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示范者。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教学态度,仪容仪表、师德人品等对学生的思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正人先正己,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深厚良好的人文素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才能够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开好头。

2.高职院校教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启蒙者。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人文知识是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在于仅适合于某一时刻的某一种情况,不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随着学生的成长,在生活中所碰见的困惑,不能用他的知识处理时,就会出现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价值观出现大混乱的情况下,增加人文知识储备,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定力,对学生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教师作为传道解惑学生信赖的对象,在学生的人生成长打根基之际,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用系统的人文知识武装学生的启蒙者。

3.高职院校教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者。人文素质教育虽然确确实实能给人来带影响,但本身比较务虚,所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很重要。现在的大学生本身个性较强,如果按照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的方式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特别是在涉及到实际利益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会在乎眼前看得见的好处,这让高职学院教师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一定要注重方法引导,运用启发、吸引、真实案例等形式让学生把人文精神变成个人理念,并付诸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作为指导自身人生的实践。

三、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加强自身人文知识学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职院校教师要想准确、完整、系统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知识学习,只有系统的、辩证的掌握了人文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准确有效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否则就容易出现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的情况,所输出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另外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人文知识本身涵盖面广,比如有哲学、史学、文学、政治学、艺术学、宗教学等等,教师即使不能全部系统掌握所有人文知识,也应选择一门学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这门学科系统化,同时思考总结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到对本学科融会贯通,其他学科也有涉猎,这样才能保证教授给学生知识具有连续性和有效性。只有教师脑袋里装满了,开展育人工作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这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2.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在思想上武装学生的头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盲目的,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不科学的。搞好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从理论上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识,把国内外和经过时间证明的优秀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和认可。只有让学生在理论上学习了人文知识,在思想上认可了人文精神,学生才有可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高职院校教师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工作是开展好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

3.加大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的结合力度。从“人才”的角度,如果只有专业技能,没有人文素养不能称为人才;而只有人文知识,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崇尚空谈,更谈不上人才。高职院校教师要做到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相结合,特别是从事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要加强人文精神与本专业的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历史上做出杰出成就的爱因斯坦、钱学森等科学巨匠的身上可看出,人文素质对他们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哲学的角度,科学技术上升到一定层面和人文知识是处在同一个空间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加强专业技能与人文的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是一个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加大两者的结合力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必要步骤。

4.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新生活动月、运动会、演讲比赛、诗歌鉴赏朗诵比赛、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晚会、社团文化节、主题班团会、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毕业离校纪念活动等等。让学生兴趣中学习,快乐中体验,反思中顿悟。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把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中,带动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关系到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所以高职院校教师一定要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增强自身定力,还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当做育人工作的一项战略来实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而做出贡献。

作者:李瑜 姚磊 单位: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5):1-6.

[2]游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特征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4(2):84-87.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赢在起点[N].中国教育报,2005-07-27(8).

第二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慕课提升

[摘要]

将慕课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方式。通过对415名参加慕课学习的高职生进行调查,运用因素分析法探索了影响慕课学习的因素。经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6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学习管理与支持、学习动机、学习交互、学习技术、网络技术、时间问题。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利用慕课提供个性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和指导,注重人文教育特性、改进教学模式,把“对话”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灵魂等改革建议。

[关键词]

慕课;素质教育;高职;因素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是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只会培养“工具人”现状,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人”转变的重要措施。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内涵和外延不清晰,当前人们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认识模糊的关键在于人文素质教育究竟是一个功能问题还是一个价值问题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决定了迥异的实践路径,直接影响实践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当前“以就业为中心”的职教理念导致了“重技能、轻人文”的现状[1],在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成为点缀,教育目标模糊,教育的内容泛化,教师的教学随意性大,使人文素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实现学生理解人文知识、认同人文精神和践行人文信仰的教育目标。如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两个层面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扩展和深化成为高职教育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功利性。包括高职教师在内,普遍认为高职教育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传授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要求,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找到了工作,适应了企业的要求,高职教育就完成了培养目标,换句话说,“高职教育就是饭碗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教学评价都要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培养重点。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高职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问题。首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相关的课程。在培养计划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只是专业课程的调剂,缺少总体规划,随意性较大。院校在师资、政策支持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投入较少,导致这类课程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成为边缘性课程;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培养目标存在不确定性,围绕培养目标的内容设计就存在着随意性。高职中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种多样、无所不包,似乎内容越丰富、领域越广泛,越能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性。这种设计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生活化”的要求;再次,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人文知识的特点。高职的人文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学和评价都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将分割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文化性”,使人文知识教学“绝对化”。而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学过程难以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无实现人文教育中“对话”“理解”“反思”的要求[2],导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很低。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理论上缺少突破、实践中难以创新的窘境。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结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将慕课引入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探索途径。慕课是一种通过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开发的网络化、开放式课程,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应用广泛,是一种发展较快、应用领域广泛的课程模式。慕课的应用形式有很多种,将慕课嵌入到高职教学、以翻转课堂方式设计的混合式学习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有与之对应的学习背景限制和技术要求,将慕课应用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绩效是本研究的目标。

2研究过程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从2013年开始与网络教育公司合作,引入15门慕课嵌入到教学体系中。慕课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古典文化赏析、时尚文化等多个方面。目标是通过引入慕课学习,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引入的慕课作为高职新生必选课,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慕课学习平台由网络教育公司提供,能够实现在线课程学习、作业管理、在线讨论等功能。每门慕课都有1名主讲教师,同时由学院安排1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提供学习指导和答疑,每隔2周进行1次面对面的学习辅导。学习结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作业评定成绩,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修。本研究于2015年5月对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慕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整理,总结出学生反映的58个学习问题,结合文献调研,设计了慕课学习障碍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和问题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包含性别、入学方式、专业、年级、课程、网络学习经验等;调查问题部分包括慕课组织管理、学习交互、学习技巧、动机、网络应用能力等8个方面,共设计学生慕课学习问题45个。问题评估分成“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要求学生以里克特量表1~5个选项进行选择,分别给予1~5分的分值。在2015年6月进行了问卷调查,统一发放纸质问卷,学生填写完成后,由指导教师集中收回。参加调查的学生有436名,包括已完成和正在学习慕课的学生。涵盖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会计与统计4个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束回收问卷436份,剔除掉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415份。

3数据分析

3.1描述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整理后,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了分析。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女生占68.4%(n=284),男生占31.6%(n=131)。70.8%的学生(n=294)是通过普通高考方式入学,有29.2%(n=121)的学生是通过对口升学的方式入学。参与调查的学生共选修了13门慕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时尚艺术、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等多门课程。有42.4%(n=176)的学生已经完成学校规定的慕课学习,57.6%(n=239)的学生正在学习。在慕课学习经验方面,有74.9%(n=311)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网络课程学习,有25.1%(n=104)的学生有网络学习经历。技术是影响慕课学习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学习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调查中,24.8%(n=1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与网络技能水平熟练,75%(n=3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水平较差。慕课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2],但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经验感受。网络学习经验对慕课学习有重要影响[3],调查中,66.9%(n=278)的学生认为“需要慕课学习方法指导”,26.2%(n=109)的学生是先学习慕课,然后再去参加指导教师辅导,63.8%(n=265)的学生是参加完指导教师的指导,然后根据教师安排来学习慕课,9.8%(n=41)的学生对于慕课学习没有安排。在慕课学习效果评价方面,32.5%(n=13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40%(n=166)的学生认为与课堂学习效果没有差别,27.5%(n=114)的学生认为比课堂学习的效果要好。在对慕课的学习信心方面,59.5%(n=24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好慕课,40.5%(n=168)的学生对于慕课学习缺少自信心或不清楚。

3.2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45个问题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在慕课学习中的障碍。因素分析法是对复杂关系的多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整理出公因素代替原始变量,以反映和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3]。因素分析法通过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75%来确定公共因素数,计算初始因素矩阵和公共因素方差,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正交因素旋转或斜交因素旋转求正交或斜交因素载荷矩阵;根据矩阵相关系数确定因素[4]。因子分析与方差最大旋转用来确定数据的底层结构。KMO(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关系矩阵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取值在0和1之间。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KMO=0.814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1所示)。在对影响调查的题项进行因素分析后,其中前6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6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3.5%,因此,提取前6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对于在各个因素上的负荷均小于0.30的项和共同度小于0.20的项目予以删除,共删除了3个题项。为了方便对影响因子含义进行解释,进行了Kaiser标准化正交因子旋转,得到了旋转成分矩阵。然后进行了整理命名,共总结出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学习管理与支持、学习动机、学习交互、学习技术、网络技术、时间问题。

3.3影响因素的排序

为了进一步探索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对6个影响因素按照均值进行了排序。学生在慕课学习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缺少学习支持(M=2.17),其他学习动机、学习交互、学习技术几个因素的平均值比较接近(M=2.01,M=1.93,M=1.84),而网络技术和时间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比较小。

4讨论与分析

4.1学习支持在慕课学习中起关键作用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学习管理与支持因素均值为2.17,是影响慕课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学习管理与支持是指学习的管理和指导,特别是指给那些遇到突发问题和困难的学生提供的支持,它服务的是特定对象,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将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5]。对于参与慕课学习的新生,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还是网络学习经验都存在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个体需求,如果平台帮助系统没有提供相应的帮助,指导教师和课程讲师没有及时支持,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动力。调查发现,23%的学生对平台不熟悉,37%的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3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34%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的指导缺少针对性。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有67%的学生认可慕课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仍有65%的学生认为慕课学习没有获得预期的收获,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在慕课学习中学到东西。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只是从资源的角度进行管理,没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服务,特别是对个性化需求的支持。慕课学习不同于课堂学习,学生在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中,需要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和熟练的应用学习工具的能力,才能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学校来说,将慕课嵌入高职教育,也不是“一次引入”即万事大吉,要完成慕课学习目标,需要将教与学进行再次整合,而整合过程需要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管理者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包括管理、活动设计、评价、学习引导等方面的学习支持系统。

4.2学习动机和教学模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生活化”,只有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人文需要”,才能促进人文知识学习。在本研究中,高职新生学习的慕课内容如创业教育、领导力、职业道德与素养等并不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内容设计偏离了学生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38.3%(n=159)的学生是“为了完成选修课的学分”,只有22.8%(n=95)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人文教育远离生活,就不能引起学生的人文需要,必定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人文知识具有“个体性”、“隐喻性”和“多质性”的特征[1]。它需要在“开放”、“自由”和“真诚”的环境下,通过反思与对话完成。这些活动在网络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作业和在线讨论中,在课堂教学中则体现在教学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然而,当前的慕课是以主讲教师的讲座为主,不能关注学生个体的要求,指导教师的课堂指导仅仅作为在线课堂补充,整个过程都是以知识传输为中心,缺少交互与对话。利用传授科学知识的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人文知识的特点,违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学生不能理解人文知识的重要性,也就不会主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成人”教育。它需要学习者对学习知识的认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将显性知识与学校文化、职业价值和职业精神等隐性知识联系起来,突出人文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激发学生对价值的认同。重点是唤起和引导学生内心的“人文需要”、培养人文精神,不能将知识“灌输”作为教学的目标。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行动中实现人文素质“螺旋式”的提升。实践中,指导教师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只是作为补充者的角色,并且普遍缺乏网络教学技能。参与慕课指导的教师中67%是专业技术教师,85%的教师没有网络教育的经验。这些习惯于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师,不能从人文知识特性的角度入手进行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再设计者,他需要围绕慕课对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进行再设计,从知识传授者向问题提出者、环境构建者和实践促进者转变。

4.3慕课学习中学习交互缺失

网络学习交互主要是指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5]。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交互是人文知识学习中一个重要方面。在因素分析重要性排序中,学习交互的均值是M=1.93,是重要性排第3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53%的学生认为作业对学习帮助不大,一方面是因为作业缺少挑战性,多是知识总结,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作业没有获得及时反馈,只是作为学习评价的依据,学生失去了反思和提升的机会。讨论是激发学生反思最常用的学习活动,它包括在线的异步或同步讨论以及课堂讨论。调查中,72.7%(n=302)的学生没有“在线提出问题或回答别人的问题”,87%(n=361)的学生没有在指导教师的课堂上参与讨论。人文素质提升倚重的是在学习交互过程中的“对话”,如果慕课学习缺少了交互,特别是缺少社会化的交互,就无法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素质。学院指导教师是促进师生交互的重要契机,但是调查发现,教师指导重点是问题答疑和知识拓展等,师生“对话”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同时,大部分学生将教师的指导看成了布置任务与检查、学习内容补充,缺少反思与追问的意识,而缺少混合式学习的指导经验,使指导课堂偏离了教学设计目标。

5总结与建议

将慕课嵌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有意义的教学改革,但是,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障碍。研究发现,利用慕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习管理与支持系统不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慕课的教学内容由于远离学生生活,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人文知识特性,失去学习的吸引力;慕课教学设计缺少学习交互设计,使学生失去了反思和提升的机会。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首先,将慕课融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整个体系中。人文素质提升不是某一阶段的任务,在高职学习中,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对人文知识的需求不同,同时由于个体的爱好不同,对人文知识的关注点也有差异。因此,利用慕课灵活性的特点,对运用慕课提升人文素质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同时又能够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指导和学习支持;其次,注重人文教育特性,改进教学模式。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学科知识的教育,在知识特性和学习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能运用学科教学模式传授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将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作为实践人文行动的机会;再次,把“对话”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灵魂。在基于慕课的人文知识学习中,活动是载体,“对话”是灵魂[6],因为“对话”是引导学生人文知识需求的开端。因此,无论是慕课教学设计还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设计,交互设计都是一个重点。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化交互或知识交互,才能更好地促进反思,提升对人文知识的理解,进而树立人文信念,实践人文行动。

作者:刘学伟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杨和平.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6(29):71-72.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179.

[3]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71.

[4]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28.

[5]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0-93.

[6]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6.

第三篇:高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应用

【摘要】

高职音乐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起到培育音乐人才的作用,同时更致力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高职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应用素质教育的理念,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素质教育;高职;音乐教育;应用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的概述

高职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的内容往往会被教师和学生忽略。就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来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加强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思想,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从心底对音乐产生热爱之情。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水平,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二、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一)素质教育理念在多元化教学内容中的应用。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落实,对高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呈现均衡分布的状态。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普及更是要去除功利性的现象,平等对待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学生。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状况来看,很多院校对于组织各种比赛更感兴趣,忽略了日常教学以及学生受教育的基本状况,导致音乐素质教育和其本身发展无法相互对应。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高职音乐授课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尤其是要做好音乐教材的征订,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对教材内容加以改编,让学生能够使用到权威的教材,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基础保障。此外,优秀的教师是高职音乐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为此,学校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保证教师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师的实际能力培养,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师交流模式,增强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应用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高职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通过接触音乐的节拍、旋律以及节奏等各种因素,进而感受艺术的形象,从中理解作者的喜怒哀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将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更容易消化,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只有抓住审美情感教育的主线,对于学生音乐表现力以及理解音乐的能力提升才有较大的帮助。就目前高职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出现了重艺术轻技巧的现象,教学内容大多以唱歌和听歌为主,将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学生即兴演唱的能力。高职音乐教育注重专业化,所以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兴趣,教师可以采用高质量的音乐养成教育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吸收更多的营养,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提升。

(三)利用素质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高职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求,为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现代多媒体以及网络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设计,然后由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补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为了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音乐教学中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多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文艺演出和晚会,有资源的学校也可以选择同相关的企业加强合作,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在高职音乐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为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加强素质教育,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到音乐教育的学科特征,在教育理念上使高职音乐课程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高职音乐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玲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莉.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诠释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3,(17):233-234.

[2]代伟.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4,(04):147.

[3]刘焱.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诠释与应用[J].通俗歌曲,2015,(02):98.

[4]汪超.奥尔夫理念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16):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