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研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高校内部小环境以及公共课教师个人思想认识等方面因素影响,严重影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探索从政府、社会、高校及教师本人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高职;公共课;职业倦怠
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师在高校属于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作为“非专业”教师,承担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不同功能和定位的高校其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不完全相同。即便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其发展道路亦有不同。高校一般都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通用职业能力为目标开设公共基础课。调研发现,高校公共课教师普遍有着比较强烈的“被边缘化”感觉,甚至表现较明显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公共课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公共课教学改革要求更高
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往往理论性较强,这首先是由课程性质及学科特点决定的,其教育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其次,在当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下,民办高校是最后的批次,决定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与其他批次学生不同,民办高校须研究适应高职学生、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大班教学的编班形式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据调查,几乎所有高校公共课都采取合班教学的授课形式,一个教学班往往100人以上,课堂上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之间也无法充分沟通交流。如果像专业课那样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甚至个别指导,势必影响课堂进度。由于班级过大,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如睡觉、聊天、玩手机、看其他书等“隐性逃课”现象,教师很难监管到位。因此,目前一些公共课确实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互动少、理论讲解过多、教学效果差的情况。
(二)公共课教学往往不受重视
在当前“全人教育”理念尚未成为普遍共识的背景下,由于人文学科缺乏直接的经济效益,受实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思想倾向在师生中广泛存在。在学制仅有三年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呈现弱化趋势,公共课教学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课时数少,师资力量弱,教研教改立项支持力度小。一些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公共课往往成为逃课的首选对象。公共课教师在授课中常感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因此在工作中得不到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从而缺乏职业成就感与自豪感。
(三)公共课教学任务易生厌倦
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特别是在军训结束后才开始上课的第一学期,为完成学校额定工作量,公共课教师甚至达到了周20节课的教学任务。由于课时多、班级大,一周下来教师已是筋疲力尽,一个学期下来,教师通常叫不出半个班学生的姓名。公共课教师感叹每到一个班上课犹如打开录音机开始重播。面对单调重复的劳动,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把教学工作视为纯粹的谋生手段,因此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四)公共课教师科研压力更大
与研究型大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很难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甚至有些期刊对高校教师的投稿根本不予受理。即使同在高校,很多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公共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学术型、研究型高校而“沦为”职业院校公共课教师,其外不足与研究型高校教师竞争,内不足与专业课教师竞争,陷入一个专业竞争不利、学术出路不畅的尴尬境地。有的教师由此灰心失望,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综合上述分析,民办高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既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原因,还有高校内部小环境的原因,也有公共课教师个人思想认识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应从政府、社会、高校及教师本人多角度着手。
(一)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人人成才思想的要求。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求“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部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高职教育应把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并贯穿全过程,实现“职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广泛涉及语言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经济、哲理与道德等,其核心是人的精神,它有助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职业变迁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未来职业人情怀高尚、情趣高雅、身心愉悦以及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教师多元业绩评价体系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高职的教学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广博性,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深刻性。高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因此,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的评价标准,应区别于研究型大学教师。同时要针对公共课研究有别于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指标,建立适合大班授课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形成公共课教师职业发展制度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诸如学识、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力,起着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学校应制定政策和措施,给予公共课教师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好地引导其发挥作用。
(四)打造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教师
公共课教师个人应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充分理解高职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在提高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实践指导能力,努力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
三、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是一所坚持内涵建设、办学成果显著的民办高校。近年来该校在引导公共课教学教师发挥作用、培养职业成就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并初见成效。
(一)大力支持公共课教学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推行教考分离和竞争上岗的“挂牌授课”,并配套实施“优课优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公共课教学共享资源库,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课程。公共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按学生专业大类适当区别,服务专业需要;教学方法改革,按照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倡导行动引导教学法;考核方式改革,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社会调查、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参与课程评价。经过几年积累,公共课形成了诸如“模拟法庭”、“时事评论10分钟”、“时事手抄报展览”、“道德主题辩论赛”、“微笑行动”、“校园一景导游微视频”、“职业口才情景表演”等学生喜爱的“品牌项目”,相关课程也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公共课建成了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其中1门随后成为省级项目,网络视频公开课4门,优秀微课作品30多个。
(二)积极发挥公共课教师文化育人作用
学校利用绩效考核杠杆作用,引导公共课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入文化育人工作。公共课教师组建、培训高水平运动队和艺术团,指导学生参加较有影响力的省级、国家级体育及文艺比赛;指导校园文学社、演讲协会等各种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制定工作量折算办法,教师参与上述活动可获得一定的工作量减免,取得的成绩可作为年终考核加分的依据。
(三)关注公共课教师职业发展
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将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其一,探索教师校内职务评聘制度,给予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等机会。其二,帮助公共课教师了解自身专业特长、职业潜能和现有岗位的绩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其三,重视公共课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提升,鼓励其参加学术会议,选派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及一些学术高级研讨班,以拓展视野、追踪学术前沿;选送教师到国内外大学研修,推进本校难以开展的科研课题。其四,重视公共课“双师”能力培养,以青年教师为重点,要求公共课教师下企业实践,以利于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企业优秀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五,建立各种交流平台,促进公共课教师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通过以上措施,该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成果丰富,教师充分体验到职业成就感,更加爱岗敬业。
作者:徐国莉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高等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03)
[2]李志峰.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与实践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8(07)
[3]徐国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弱化的趋势及对策.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06)
[4]徐国莉,程忠国.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14(11)
第二篇:高校管乐团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主要研究高校管乐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高效管乐团的意义,并对高校管乐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管乐团;素质教育;作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高校管乐团凭借其特殊艺术魅力,成为了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管乐团的演出、排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管乐团
1、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素质教育不仅局限于科学教育,还包括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是美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近些年社会进步,国家之间经济和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全面提高国民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有必要在素质教育中积极开展音乐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小学初中的音乐课堂,也不应该是音乐天赋者和富裕家庭的专属,而是应该面向普通百姓,让更多的人能够在音乐欣赏和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做一名合格的听众。在各种音乐特长培养中,西洋管乐团基础投资少,成效显著,演奏曲目广泛,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推广可行性较高,得到了社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认可。
2、高校管乐团
在管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陶冶情操,提升自身艺术文化品位,培养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同时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和想象力,无论是专业演奏或者业余爱好,管乐都非常理想。在管乐学习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学校就可以组建管乐团,将学生们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学习和培养。管乐团演奏风格多变,曲目丰富,并且能够很好的演绎原创、改编曲目,甚至轻音乐或流行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喜好。而且在管乐队的排练和演奏过程中,学生在展示自身音乐技能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结交更多爱好兴趣相同的朋友,同时充分发挥管乐团在传播音乐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管乐团是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以及打击乐器形成的完整的演奏团队,不同的乐团性质、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人数,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建制来建立乐团,表演形式多种多样,适应性强,在高校组建管乐团难度较低,而成效显著。
3、高校管乐团的意义
(1)管乐团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学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增强艺术鉴赏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管乐团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排练练习、演奏演出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注力,同时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来熏陶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不自觉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高校管乐团有较大覆盖面,影响力很大,广泛影响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是组织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2)管乐团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辅助措施
高校管乐团是一个学生组织,学生是活动主体,校园内和社会上都有着丰富的演出机会资源,可以组织商演、义演、慰问演出,在这个过程中,管乐团成员自发承担社会责任,给学生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丰富精神思想,体悟生活的宝贵经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社会实践经验,符合高校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客观要求。管乐团活动实践也充分表明,管乐团互动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有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组成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养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支持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和其他大学生艺术社团相比,管乐团在学生技能培养、知识结构丰富、团队协作意识养成和提升艺术修养方面的作用均具有明显优势,是思想教育、艺术教育、品德教育的高效结合,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机载体。
二、管乐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还包括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依赖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努力,还要借助团队激发与引导合作。高校管乐团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不同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学生在机体目标达成的同时获得自身能力水平与艺术修养的全面提升,在学习兴趣和艺术追求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管乐团的排练演奏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优秀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机会,在学生建立信心、塑造个性和认识自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形成技能提高审美
管乐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接触艺术、学习音乐技能、感受美、欣赏美的机会与平台,学生在演奏和欣赏过程中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旋律的美感,使得学生能够自发从音乐的表象,深入分析感受音乐作品的手法、技巧、思想,从而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审美和情感能力。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局限于乐团成员,通过管乐团音乐作品的演奏,也能够将音乐之美、艺术之美准确的传达给观众,而对于管乐团成员来说,更是掌握了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在学生专业技能丰富和能力结构完善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3、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管乐团音乐作品的演奏是所有乐团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演奏过程中对所有成员的协同能力与相互配合有很高的要求。开展管乐团活动,学生能够转变被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筹备和进行的过程中,筹集经费、场地协调、活动指挥、排练磨合和演出配合都是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一次很大的考验,同时也是难得的磨练机会。管乐团能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沟通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享受团队协作的成果,帮助学生建立集体精神,为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4、保持学生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音乐能够缓解人的生理性疼痛,舒缓精神压力,在人精神和身心状态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管乐团学习乐器、演奏排练过程中,需要掌握乐器演奏这种感性与理性认知相结合的特殊技巧,学习乐器发音,通过感性认识提高自己的听觉美感感知能力,并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练习嘴、舌头、手指的协调,才能真正进步,控制自己,再控制才华。管乐团的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和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接触机会,通过合奏音乐之间的交流培养感情,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学生将全情融入音乐作品中,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或者遗忘不良情绪。乐团能够演奏完整曲目之后,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大地鼓舞,在艺术氛围洗涤学生得到心灵。
三、结语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应该在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组织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管乐团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素质教育的宝贵平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李辉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2014年度科研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乐团的训练与建设》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R022Y
【参考文献】
[1]周彦冰.普通高校管乐团科学管理和训练[J].艺术研究,2014(02).[2]陈思萌.管乐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下,2014(05).
[3]李悦.对中学管乐团组织与训练的一些思考[J].黄河之声,2014(10).[4]周彦冰.试述普通高校管乐团的育人功能[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05).
[5]严岩.普通高校学生乐团组建发展模式浅析[J].艺海,2014(11).[6]韩伟.高校管乐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15).
第三篇: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诸多不足,教育观念上重理工轻文史、重技能轻理论、重学分轻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数量匮乏,且模式单一,而且校园相关文化缺失,都不利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滑坡成因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而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基地,目前仍存在问题:
1.教育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为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这使得大学教育倾向于专才教育。由于过度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训,理工科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呈现单一化和狭隘化,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表现为:首先是重理工轻文史。理工科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并实现经济效益。但人文学科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内化和转变为个人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被重视。其次是重技能轻理论。理工科的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但却是重复的机械复制式的培训,学生在学习中更侧重实验实训,掌握技术和能力,而对书本知识缺乏系统深刻的专研,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却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长期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再者是重学分轻能力。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促使理工科大学生要应付各种标准化的考试考核,人文素质教育自然沦为摆设。
2.教育内容问题。首先,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原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薄弱,基本停留在初中、高中学习的语文课程基础上。高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促使高中的文理分科学习;大学的专业学习压力大促使理工科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系统地学习人文学科;此外还有大学生自小没有人文素养学习的习惯等原因,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薄弱。其次,人文素质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比重倾向于专科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课”列入必修课程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诸如:历史、哲学、审美教育、艺术鉴赏、大学语文、先秦诸子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仍游离在必修课程之外,成为辅修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因为课程设置受限,大学生的必修学分比例也相应降低,导致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不会重视人文课程学习,即使学生选修人文课程,大多数处于修满学分的功利心理,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有兴趣学习,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再者,人文素质课程数量不多和模式单一。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对人文课程的开课需求和师资数量需求也随之增加,但现实情况是:人文素质课程授课教师的师资紧缺、开课数量少、学生的实际需求大,三者比例失衡,导致人文课程开课困难。而担任人文素质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影响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因素都加大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改革的障碍。
3.校园文化缺失。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形的人文课程,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发展规划中,因为新建校区、合并校区等原因扩建,新建的校园景观虽然新颖、富有时代感,但与有几十年以上的老校区的校园环境相比,还是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而分校区办学模式阻隔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的交流和学习,使得文理分割校区更为明显。
二、应对的策略
1.转变观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要求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教育应该坚持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到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指导,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质,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
2.课程设置引入人文教育。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在课程体系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比重,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学、哲学、史学、艺术等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课程中修满若干学分,坚持专业课渗透,融合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促进文理知识互通,打好专业基础,培养人文素养,提高人文和科学的整体素质,使知识性和思想性相互结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合理与完整,实现育人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际教学中,既可以文学鉴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诸如中国书法、绘画、京剧、舞蹈、武术、陶瓷、古典家具等进行鉴赏,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习《诗经》的时候,可用现代诗、小说、散文等不同文本形式演绎《诗经》中的篇章;又可以文献学为依托,引导学生从目录学来阅读与科研,鼓励理工科大学生收集地方文化名人材料,在出游中有意识收集相关名人遗墨资料,形成文本;还可以抄写古书,古人重视抄书,鲁迅等学者都言在抄书中可增长见识和涵养慧德。甚至可以创作写意画和临摹书法,把一诗一文用绘画表述,学习竹林七贤的时候,用国画演绎竹林七贤中的人物;学习陶渊明的时候,用国画演绎陶渊明的诗歌。引导学生坚持临摹书法名帖,如学习《论语》的时候,用小篆抄写《论语》,指导学生参加书法比赛。其三,注重基础文明和心理咨询类课程,包括公共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交友、就业等方面都存在心理压力,人文素质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改善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状况,使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朝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3.营造文化校园。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规划设计要紧密围绕师生的工作学习需要、文化活动开展,结合办学特色,因地制宜,体现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和谐空间美感。如更新图书馆现代化硬件技术设备,增加人文书籍藏书量,改善阅读环境和服务。智力知识文化、审美情感文化等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陶冶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培养积极乐观个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到过程。依托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营造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学风校风,提高文化品味、陶冶审美情趣,必将长远影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的优化设置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引导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有效途径。此外,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学生,家庭的人文传统和学校的教育管理,共同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刘海珊 董志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7.-42-
第四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虽然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已取得相应效果,但仍存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偏差、教师人文素质不高、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及缺乏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提法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初时仅局限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直到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将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扩展到高等教育阶段,同时在52所高校开展了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为推进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实施,1998年4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高校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转向,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如何理解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文素质改革的方向及效果,因此,有必要将人文素质的内涵加以明确。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以往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科学知识教育不同,其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体指对大学生的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二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人类价值和人文主义的学科教育,如政治学、经济学的学科知识教育;三是以提高生活意义为目的,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哲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教育,该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四是科学素质教育、社会交往能力教育、服务社会教育等。前两个方面内容主要是人文知识的了解,后两个方面则侧重长期熏陶和渗透。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最能彰显人性、完善人格,是以实现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却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偏差
高校的理念倾向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偏差。一是注重科技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经常是科学教育主导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文学科的相关课程从课程数量、学时、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尤其是在理工类学校大都注重自然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灌输,最终严重阻碍了大学的人文精神建设。二是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大学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立,某些高校的办学宗旨已经偏离了大学精神,只追求物质利益,过分看重学生的就业率指标,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能顺利就业,学校办学似乎也只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教育被演变成职业教育,错失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黄金期,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缺失。三是缺乏长远规划的理念。在功利主义导向下,高校普遍对短期市场效应过度追求,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长远规划。现实中,一些高校将发展目光聚焦于能短时显现效果的计划中,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大量投入到学校校舍和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忽视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人文环境的投入。在有些院校的图书馆中,通识、博雅类的人文资料极度匮乏,而技能类的语言、计算机、公务员考试类的书籍却非常多。
2.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待加强
高校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之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引导。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一些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目前,高校的主要领导是通过政府任命,其管理上受制于上级政府,不受普通教师制约,所以,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要求已成为教师的追求目标。而高校管理者往往通过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业绩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及评职依据,所以,广大教师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积累是必然结果。同时,高校持续扩招,一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当然,客观上也存在某些高校教师由于自身人文素质存在缺陷,难以承担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气息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实施的重要载体,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看,部分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缺乏鲜明的个性,流于形式,而且不注重学校特色和自身特点,忽略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规划内容。在一些高校中,简单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几场科技创新和文体活动,或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一些专业实践活动,却很少组织人文色彩较为浓厚的学术报告。由于校园活动内容和业余生活的单调,使一些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对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进而导致他们不愿参加校园活动,使学生的人文气息彻底丧失。
4.人文素质教育考评体系不健全
为顺应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高校大都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体系设计,但实施起来却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之相配套,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流于表面形式。如一些高校不重视教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工作,没有及时将其劳动进行价值换算,致使部分教师失去了参与人文教育的热情。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参与往往偏重于具体技能的训练和考查,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高校一定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并不只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大学生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信念,将其培养为综合素质型人才。专业知识的培养只能把人培养成工具,只有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才能把人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摒弃功利主义、缺乏长远规划、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设置、课程数量和学时、教育力量等方面的投入,倾斜于人文教育,调整人文教育的失衡状态,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树立均衡发展观念,在专业内容的学习中始终贯彻人文精神的传递和渗透,使学生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效果。为实现目标,一是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与学生搭建起情感的桥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二是学校应激励教师的创新精神,努力为教师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不断激励和鼓励教师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三是定期举办教师培训,重点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才能真正显现。
3.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
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校训、标语、景观、学习风气等。首先,可通过在校园里增加一些文化名人雕像、名言以及名人字画,使学生耳濡目染、置身于文化之中,人文素养将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提高。其次,可以多开设一些通识、博雅类课程,为学生奠定人文基础,普及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爱好。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有针对性,如理、工、农、林、医科的学生重点开设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科则需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总之,要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培养。另外,也可以在教学课程以外开辟文化名人讲座、经典名著推荐阅读、名曲名画、影视作品赏析等多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并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4.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文素质考评体系
人文素质考评体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是针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体系。从教师层面看,评价体系应该对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给予相应的荣誉,或是量化的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热情,也有利于保证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持续性。从学生层面看,评价体系应将学生参加的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可以设置创业学分、创新学分、素质学分等,并在相应的学生评优、评奖等活动中给予加分倾斜,必然会激起学生对人文教育活动的热情,起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郭荣丽 郭荣君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
[2]谢涛.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J].江苏高教,2016,(3).
[3]陈建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4]翁丽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4).
[5]赵艳丽,刘晓娟.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
[6]张文静.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7]王进,赵丽华.浅议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