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浅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素质教育浅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素质教育浅析(5篇)

第一篇: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1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

2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一文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3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打气”,即,凡是学生在遇到不懂、不会的东西,便启发他们“知难而进”。如,命题作文题目一出,有学生便喊:“我写不起”。教师便纠正“我能写”。然后,教师鼓励他要无顾忌地写,写不好不要紧,不敢写才是可怕的。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再注意引导他自我修改、定稿。

作者:梅东孝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付家学校

第二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探索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以符合小学生接受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一方面,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求知欲尚需激发;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据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谜语、表演、讨论、评比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的意识。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灵质朴而敏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较多的积极词汇,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表示赞扬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表示赞同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以及表示肯定和认可的“很好”、“完全正确”等。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的场景,采取“同学们,这位同学朗诵得是不是很有感情?”这样的方式,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给予肯定。

3.提高学生的荣誉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es)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荣誉感。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获得取得进步的学生,可以给予其标志着荣誉的小红花等形式的奖励。同时,通过采取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互助合作中领悟学习所带来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主动学习意识,需要教师合理有效地引导。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的基础。正如常言所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育教学取得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们对于该门课程的喜爱程度。教师应明确师生关系并非管教关系,不过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自觉接受教育。

2.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

作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自觉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通过自我监督、总结和反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修养。特别是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大使命。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无疑是学生眼中的标杆人物。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性,才能更好地以身示范。同时,为人师者,应尽可能地做到博学广知,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才可以基于已有的教学计划,灵活地进行教学实践。

3.因材施教。

借鉴孔子“听其言”和“观其行”的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容易骄傲的学生,过多的赞扬可能会起到助长学生自我评价失衡的反作用;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多一些的肯定和赞扬,有助于其融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师生平日的沟通和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通过学生在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通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取的是小学生可理解的美德类诗歌和短文,适合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需注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搜集适合本次教学的资料,丰富和完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以多样化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寓乐于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自主识字、独立观察、资料收集、合作讨论等语文学习的方法。

2.道德观念的渗入。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健全其人格的发展。例如,教学内容涉及我国的优秀文化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结的形成;教学内容涉及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传统美德时,可鼓励学生将这些美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教学内容涉及个人的成长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诚实、善良、勇敢和坚强等品质的形成。

3.美学角度的阐释。

以美学的角度为学生演绎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利用拼音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让学生在良好的语境中扩展想象,使其体会和领悟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教学时还应结合课本中已有的插图,或者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素材,以美学的角度理解课文。

四、结语

综上,教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德育和美育加强智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激发其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以及提高其荣誉感,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角度,积极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与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在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小琴 单位:安徽省怀宁县黄龙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高校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贯通

1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资源在学生的生活中变的不可取代,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字文学的知识掌握大大不如从前。许多报道也证实了这一趋势:“某高校的外教在黑板上写出了孔子的某句话,并且询问学生这句话是谁说的,全班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回答;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问学生从理科大楼到北大西门怎么走,结果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得简洁、准确。”类似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平心而论,大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如此简单,但书写正确的汉字,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体现。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同时,拥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各方面价值观最基本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中,文学素养及语言表达时时刻刻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和气息才能得到改善。其次,随着文化的多元化,造成整个社会的价值去向与传统的价值取向相比,较为混乱。传统观念的是非、美丑、善恶等等评价的标准,都与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发生了偏移不同。在大学校园中,仍然存在较多的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自私自利,急于求成,不择手段等等。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只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句话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各个高校所开设的公共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的关键,在当今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无疑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学校的目标。但是,在开着这些文化课程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需求,增加一些人文情怀的素质教育,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在选择教材文章的同时,我们要挑选有经典价值的、正确导向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文学作品,同时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作者的强烈情感和积极地正能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渗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让学生学有作用,学有所成。让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自己肩上的责任,成为一个敢担当、敢作为、有优秀品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2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倡导高尚的人格追求,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许多社会病应运而生,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一系列现象。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和谐的思想强烈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自立自强,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加甚至锐化。大多数学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而选择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同时,大部分学生追求功利,淡化理想信念,向往个性自由,没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这种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培养出的“人才”也并不可用。面对这种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必须加强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善这种状况。具体来看,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各个方面分别选材,让学生领略大师的风范、品质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对自己有一个合理正确的定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2用以人为本的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贯穿在生活、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一种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学生并不一定要全盘接受。教师只是传播自己认为对的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内心。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性格与经历。这也使得学生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在这个倡导个性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教师一定要正面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指引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让学生把这种修养和胸怀当作生活的一种态度和作风,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有涵养、有知识、同时又善良、宽容的人。

2.3注意教学手段的革新

教学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好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回忆。大学生十分聪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并且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他们喜欢探索、善于发现、能够开辟新的生活。如果人文教育之局限于书本教育的话,可能不会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结合网络文化,开辟一条高校人文教育的新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相关网站和开通微博互动,制作一定的视频和网络文章,在规定时间内定期发送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应该与时俱进,创先争优。大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将人文教育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同时善于抓住网络媒体带给学生的新奇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于人文素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创作,还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育的新途径。教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逐渐完善人文教育体制,为人文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环节,在中国文化逐渐缺失的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教育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精心编辑教材,同时还需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对人文教育充满信心和兴趣。

作者:郭德珍 单位:潍坊学院

第四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素质教育指导

一、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自主写作的动力,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教学质量的保障。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主地走进作文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融入情境之中,体验和感受,进而逐步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比如,在引导学生写“春天”“秋天”“夏天”“雪”“雨”等景物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带入那个场景之中,帮助学生捕捉描写对象的更多方面,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者是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比如,写“夏天”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热”这个角度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夏天”这个季节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所以,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地描写这方面的内容,没有新意。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组织学生写作之前,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有关夏天的相关图片,比如,“细雨”“滂沱大雨”“知了“”西瓜”“荷花“”裙子“”游泳”“夏夜”等图片,然后,再引导学生重新构思“夏天”这篇作文的写作方向,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写出“多彩的夏天”,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写作兴趣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促使学生的写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一直以来,学生都在抱怨不知道该写什么,缺少写作素材是学生写作中的主要困难。一位名人曾经说:“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观察自己想要写的素材,这样才能写出相对真实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提高写作效率。例如,写母亲、父亲等人物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先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人物”,真正具备的特点,或者是做的哪些事情让我们感动。平凡的生活中是不缺乏爱的,也是不缺少动人事迹的发生的。所以,我们要改掉一提到母亲和父亲就是,冒雨接送我、我生病父母如何照顾我这样千篇一律的写法,这样既会让读者厌烦,又会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要鼓励学生去真正地感受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比如,从母亲一天的忙碌上进行描写、从父亲兢兢业业的工作上进行描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诲等方面进行入手,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作文内容,而且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口头作文的实施

口头作文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能说不能写的现象实施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学生在给其他学生讲自己看过的故事、自己对某观点的看法等等,但是,一到写作的环节,就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严重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就要发挥“口头作文”的作用,鼓励学生用笔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写“《晏子使楚》读后感”时,我们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对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生生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一来能够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二来能够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而真正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于晶 单位: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劝农山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研究

一、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思想的更新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并进行教育观念的及时更新。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还要对自身担负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学生、人才和教育观念等,尽最大努力做到“教与学”的平衡和统一,在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经验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和如何学习生活。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的主动发展,培养他们主动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多加关注,掌握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每位学生都有其优劣势,倘若做到扬长避短并发展自身的优势,那么每位学生都会成为人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和了解学生,不但要提高他们的智商,而且还要提高他们的情商;不但要努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因素,更要注重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努力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要做到以上这些方面,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头脑,还要有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的心理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解疑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学习地位,把课堂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将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启发学生认真阅读、写作、识字以及沟通等。其次,教师要把握教学的容量、节奏,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有充足时间认真读书、思维、训练和动手操作等,让他们逐渐形成“阅读、感悟、发问”的学习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勇于提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阅读能力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反馈,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所以,教师要不惧学生没质量、低质量的提问,不要怕浪费时间或者怕自己无法驾驭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是要表扬和鼓励他们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并逐渐培养他们形成主动、自觉、持久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教授《白杨》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时,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如,爸爸带我们去新疆有着怎样的目的、爸爸向我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爸爸为何要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去工作等等。针对容易问题,采取让学生互相解疑的方法,而针对困难问题,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进而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并非一夜崛起,而是一项长期和巨大的“革命性”工程。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充分心理准备,并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和常改常新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好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人生起步时期就能受到正确的素质教育。

作者:刘秀珍 单位: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城关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