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素质教育下的高校考试制度创新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误。期末考试期间,不少高校自习室出现严重的“占位”现象,教室里可谓座无虚席,甚至图书馆、教学楼的走廊里也呈现一派浓厚的“备考”氛围,实则是临时抱佛脚、走马观花地记答案。考试结束后,部分学生把学过的书或卖或丢处理,作为发泄。还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就是为了获得高分,争得更多的荣誉,以期毕业找工作时增加一些筹码,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若为了“考试而考试”,把高分作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已经有失偏颇。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此目的不惜用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那就大大背离了考试的初衷。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考试无非是为了获取学分,获得文凭和学位,使得他们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不少学生把考试看作一种负担。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奴隶”,更谈不上通过考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国家这些规定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不要单纯以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2.考试形式过于单一。长期以来,一次性期末闭卷考试仍是多数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采用的主要方式,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大,似乎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传统考试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缺失”。很多高校在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相当大的比重,且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主观题及发散型思维的东西少。而对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的考察比例则相对较少或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考前突击赶考现象。仅仅靠期末的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期末的试卷限于篇幅和题目设置又不可能覆盖全部教学内容,更不能深层次考察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因此这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有失公正和全面,也不易衡量教学效果。而“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考试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是当前高校考试制度中的通病。这种考试形式存在很多弊端,阻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3.考试内容片面、死板。现行的考试很多以任课教师自主命题为主,而任课教师往往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全面把握。而且考前教师就教材划定范围、设定重点的现象也较普遍。因此学生只要拥有一份教师的讲课笔记或教学课件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考试制度看似无可厚非,实际上很值得认真思考。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是课上听讲并理解老师的讲解,课后复习巩固的过程,这一点对专业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考试内容都在笔记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受到影响,只求抄下老师讲义上或课件上的内容,而忽视了老师对知识的分析和引导,这与大学教育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来说,真可谓是舍本逐末。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平时不听课、不记笔记,把希望寄托在考前抄其他同学的笔记,进而突击背诵,再等而下之者则忙于做小条,以期考场中作弊,以求过关。此外,不合理的考试题型和不全面的考试内容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现状。考试越来越倾向于固定的书本知识,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头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非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且,一些科目,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多年不变,这给部分大学生靠突击过关提供了机会。很多学生认为平时不上课没关系,但最后的一堂课一定要去,因为这节课上老师一般会划期末考试的重点,透露考试的题型。这又暴露出老师划范围的做法,看似为学生着想,减轻其负担,实则弊端不少。考前划不划重点,关系学生考试的成绩高低,进而涉及老师的切身利益。因为每学期或学年学生要评教,要给任课教师打分,评教结果会影响教师的工资和职称晋升等问题。教师迫于无奈缩小范围,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范围,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形成复制性思维而非发散性思维,从而抑制了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4.考试违纪现象普遍。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和片面,也有意志上的薄弱和偏执。考生有的因为对自身专业缺乏兴趣,平时将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只求在考场上“临场发挥”,蒙混过关。有的看到身边同学在考场上“左右逢源”,禁不住诱惑,也加入作弊行列。有的则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为了拿到奖学金或为了获得推免研究生的资格及解决就业问题,希望通过舞弊取得更高分。考试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真实、公正、准确。但是,在高校这个原则正受到愈演愈烈的考试作弊风的严峻考验。特别是现行考试制度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考试违纪、违规现象严重,有学生自身原因,但现行考试制度合理与否,考试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以及学校、学院各职能部门对加强考试管理的重视程度与配合力度恰当与否也值得思考。
二、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势在必行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有就业岗位,学生却就不了业,这种现象给高校办学敲响了警钟。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实践的基本技能。有专家认为,考试作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如果不及时改革,人才培养则很难跟上时代步伐,这样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呼唤考试制度改革。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不仅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需要,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真正落实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
1.为考试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社会为主体:转变观念,为考试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在对人才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的检验与吸纳的标准和体系上,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过分看重大学的档次,学历的高低,乃至于学习成绩的优劣,向更加注重实际能力上转变。尤其是对英语、计算机能力的考核,不要仅仅局限于以等级证书,要切实考查其实践能力。此外,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监督作用,抵制弄虚作假现象,包括考试作弊、学术造假、伪造证书等,从而还考试一个本来的“面目”。
2.考试制度改革中的着力点。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深入改革,在考试制度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考试目的,这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以“人”为本,着重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和谐推进的目的。丰富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内容,这是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多元化。一方面,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例如闭卷、开卷、口试、操作实践及网上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内容是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应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紧扣时代脉搏,命题突出能力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命题要体现开放性,既做到“因材施教”又做到“因材施考”。加强试后管理是改革考试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完善考试后的试卷分析,相关部门领导、教师、学生代表应开展考后研讨会,对各课程的考核结果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可以获得教与学的效果反馈信息,还可获得考试本身的质量信息,对于改革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相长有重要作用。二是及时、公正地处理违规、违纪现象。对于违反考试纪律作弊考生的处理要严明、及时到位,以儆效尤。
3.使学生成为诚信考试的受益者。以学生为主体:端正态度,自我负责,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他们的切身利益。学生应秉着主人翁的精神,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考试只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补充,而非学习的唯一目的。学生要清晰定位大学学习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所以学生还要以自我负责的态度看待考试,主动适应变化。同时,杜绝考试违纪、违规现象,真抓实干,踏实为学,诚信为人,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结语
总之,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制度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应对传统考试制度全面否定,而应对现行考试加以改革,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罗农辉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