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在课程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
《过程设备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习题类型多,课程内容多而散,经验介绍、工作实际问题分析较多,涉及大量的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等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难度较大。教师要教好这门课程,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现场实践知识,只有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单元操作技术,减少理论公式推导,强化公式记忆和相关的训练。从实际出发,引入物理量的概念和设备工作原理,用生活、生产实例介绍公式的应用,重点描述过程的规律,定性分析影响过程的因素,突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查图表、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掌握增删尺度。如“换热器”的设计以选型核算为主要内容,应增加传热系数K的测定方法的讨论;在“精馏”一章中,减少对双组分的气液相平衡等物化知识的介绍,重点在过程的操作分析,适当增加一些强化精馏过程途径的讨论分析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详细备课,合理组织,丰富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质量,以使学生乐于学习本门课程。如《过程设备原理》课程教学,具有概念多、经验公式多、例题多等特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四大部分。对于理论教学,在可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习题课、讨论课,启发开阔学生思路。也可让学生做“临时教师”,即根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要求,节选出教材的某些章节,由学生提前预习,写出相应的教案,然后由学生自己上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先进辅助教学手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过去常用的挂图、幻灯、录像片有待于进一步修改与创新。如实物模型的应用,动态幻灯投影片的应用等。同时还应将原有的系列教学录像片进一步剪辑,并增补一些新内容,特别是塔设备部分,以便更适用于教学。在授课时,教师要注意创造一个活泼的学习气氛,每当讲一个新章节时,总是先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传热”章节时,首先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传热现象,然后再讲授其中的传热机理,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化工单元操作过程都涉及化工生产装置、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等,而学生很少有现场方面的知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对于实验教学,除了应探讨实验功能及实验室建设标准外,还应探讨实验教学法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关键。如《过程设备原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测量数据、整理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等,更重要的是学习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化工生产中一般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具有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设计的选题应能进行综合考核,且能有一定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程,逐步培养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学会应用微机来进行辅助设计。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计划中列入认识实习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都是由学校进入学校,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因而专业课程教学之前,穿插l~2周的认识实习,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一般工艺过程及特点,主要设备及操作等情况,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借此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当然,在课程教改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毕竟任何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提高是教改的关键,而师资队伍基本素质的综合提高是必要的保证,是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前提。身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在组织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突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特别是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总之,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通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必须依附于专业改革。不同的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对该课程的需要,相继完善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考虑主要教学因素和其他附加因素(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教师的职业品质等),提出本课程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推广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的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做法,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强化专业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作者:伍广 李雪斌 栾振辉 来永斌 周毅 钧李坤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