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医学本源与人之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其进步与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与希望[1],因此,医学与人文是互相配合的美妙音乐,是一种和谐的双重奏。进入21世纪后,现代医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而疏离了医学职业中的人文气息[2],两者发展不协调,医学发展和医疗实践缺少了对人的关怀,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缺乏对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的关照[3]。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接触到的第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他们面对第一位指导老师“无语良师”的地方,为了让医学生感受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的感恩和仁爱之心[4],所以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并起着导向性作用,则责无旁贷[5,6]。我校2012年从成都市天回校区整体搬迁到成都市新都校区,构建了“一园、一堂、一馆”为载体的医学人文教育基地,基地建成后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同时为遗体捐献者家属提供“寄托哀思”场所,并在社会上弘扬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为医学与人文有机的结合建成了一崭新的平台,现将建设具体介绍如下:

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以庄重、简朴为风格,通过真人、真事教育和感动每一位参观者。

1.1“一园”的建设

“一园”是指“馨香园”,她代表美好、温馨和人类大爱。院内两边的花台参差错落,凹凸有致。左侧花台曲线绵延,隐喻着生命精神的渊永与幽远,右侧直型花台则肃穆地陪伴着逝者的安详与平静。在素净的地面上,镶嵌着一副9m多长的铜带浮雕,起始处是人体心电图的波动曲线,宣示着生命于平常处开始跃动;终结处是心电图波形逐渐演变为一条直线,昭示着生命“终究必然复归幽寂”的客观规律。在浮雕末端的台阶上,用中、英文书写的庄严铭文:“您是我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通过医学生这诚挚的内心感念,将逝者高尚的博爱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铭文的正前方,竖立着一块无字石碑,石碑上镶嵌着用汉白玉雕琢的玫瑰花。这石的质朴、玉的淳洁,伴随着玫瑰花的馨香,仿佛正在向人们讲述着逝者超然豁达的人生故事,赞美着她们冲破传统观念奉献医学事业的博爱情怀。

1.2“一堂”的建设

“一堂”是指“感念堂”,代表感谢、怀念那些品德高尚的无私奉献者。“感念堂”内以白色基调为主,房间前台和两侧墙壁上托举的鲜花,是学院师生对捐献者和家属的敬意;房屋顶部采用曲线造形展现了浩渺的银河与蔚蓝色的星空,象征着捐献者为了医学教育无私奉献躯体,灵魂得以升华,以“好人必升天堂”的传统文化观念隐寓着对无私奉献者的诚挚祝福与崇高礼赞。

1.3“一馆”的建设

“一馆”是指人体•生命馆,占地约240m2,她展示生命的起源意义,医学与人文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如人体•生命馆前言中所述“生命的诞生起源于神奇的偶然,生命的消失却是遗憾的必然,尽管生如夏花之绚烂、脆弱而短暂但延续生命、维系健康却成为人类永恒的梦想,成为医学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探索生命的奥秘,离不开人体标本,他们是医学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以学生泛舟的“无语良师”。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这里每一件展品,都延续了鲜活的生命,升华了崇高的心灵,在步入这庄严殿堂的时刻,请大家静默片刻,向“无语良师”表达我们深刻的敬意”。人体•生命馆顶面采用蓝色代表浩瀚的宇宙,和一楼的感念堂好人上天堂遥相呼应。人体•生命馆分为发育篇、奉献篇、捐献篇、遗嘱篇、激励篇、关怀篇6个部分。发育篇位于前言之后,展示了胚胎发育的各时期标本,从而诠释1个人怎样从1个受精卵发育为1个新个体的过程,同时还有各种因素情况下导致发育畸形的标本,再一次说明了胚胎发育各时期的重要性。奉献篇中选择了2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捐献者,把他们生前的一些事迹、荣誉证书以及其子女对她的缅怀祭奠词都展示出来,让医学生及参观者感受到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平凡而伟大。捐献篇按照人体九大系统陈列精美瓶装标本,让参观者体会人体的奥秘以及构成的巧妙,同时还陈列了3套完整断层标本、铸型标本、塑化标本,供参观者科普学习和医学生复习。遗嘱篇陈列着几年来捐献者亲手写的遗嘱以及捐献者在去世前留下的话语,瞻仰着她的遗嘱和遗言,注视着她的笔迹及话语,通过文字的温度,走近她的最后时光,聆听她的人生故事,感受她的纯粹心灵。激励篇是近几年来清明节举行的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有捐献者家属发言、学生和教师代表献花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让捐献着家属体会到全校师生对捐献者的尊重,同时也让医学生学会感恩捐献者,学会对生命最全面、最透彻的理解,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献身医学事业。关怀篇是省市各级领导及各兄弟院校到基地参观指导工作的图片,还有一些参观者参观本基地后有感而发的文字等。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应用及影响

基地建成后,在2015年获得教育部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教育基地”称号,我校陆续与省市各级红十字会签订“红十字遗体志愿捐献定点接收单位”,从2010到2017年年底,共接收270余具遗体,基本满足了近年来的教学科研需求,缓解了局部解剖学遗体的不足,为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也为捐献者家属提供一个悼念的场所,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将举行“致敬我们的无语老师”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社会人士、老师们、学生们献上手中的鲜花,深深鞠躬,向遗体捐献者及家属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而每学年第一次讲授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课程之前,所有学生都集聚在馨香园无字碑前为无语老师鞠躬献花,然后由老师带领下宣读“医学生誓言”[7],并且在实验室内要求学生对人体标本及遗体默哀3min,在默哀完毕后,老师给学生讲述捐献遗体者的事迹,使他们从学会尊重捐献者遗体开始,懂得关爱病人、尊重生命。正如同学在留言薄上写道“是你们的贡献,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我们定会好好学习,向伟大的你们致敬”“感谢‘无语良师’对医学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作为医学生的我定不辱使命,努力治病救人”,通过这些简单的仪式让同学们对待遗体经历了从“好奇-害怕-尊重”这样一个过程,每次局解操作,学生将遗体视为患者,尊重死者,敬畏生命,按照要求严格解剖操作,绝不盲目离断任何器官结构,同时在每次做完局解以后对待遗体也有很人性化的处理,同学们都会把无语老师整理好,用毛巾盖住面部,同时把实验室周围打扫的干干净净,用同学们的话来说“也要让无语老师位于一个良好的环境”,考试时增加医学人文素质评估比重,改善医学生知识结构,使医学生的思维活动突破狭窄的专业知识的限制,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8]。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局部解剖学近三年平均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通过从思考生命、感悟生命引导医学生思考生死这个人生终极问题,从而珍惜、关爱生命,培养对患者的高度责任感,理解生命的神圣,建立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懂得“医者父母心”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从而促进个人医德水平的提高,达到"医者仁术"的最高境界。通过基地的对外开放,许多社会人士慕名来到基地参观,了解人体正常结构,向他们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向社会传递捐献者的博爱精神,宣扬社会正能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及宣传,本校遗体捐献数量和来校填遗体捐献登记表的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满足了教学科研需求,完成了捐献者和家属的心愿,培养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了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传播了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在社会上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3展望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性、全程性并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教育之中[9],在解剖教学环境内建立这样一个医学人文教育基地,推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让每位学生从尊重遗体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触动学生的心灵,懂得如何去尊重生命、关爱患者,建立符合人性的医学思维;也能促使医学生在解剖学实验课上怀着一颗尊敬而感激的心正确、充分地使用遗体和标本,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初学解剖者对遗体的恐惧,端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态度[10],从而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作者:聂政 苏炳银 单位: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