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浅议(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浅议(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浅议(5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浅议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素质教育逐渐代替传统教学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积极性;主动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倡课程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凸显全体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第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三层含义下,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知识不仅涉及中国历史,还涉及世界历史,更涉及地理、科学、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要想让学生准确地掌握,需要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采用历史故事讲授法、视频播放法、资料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信息素质不断提高。例如,从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首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提问、思考、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其次,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合理想象、创造性探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事先预习,搜集二战的相关资料,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再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做好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历史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查实践、采访探究、实地观察体验等方式体会祖国的变化,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曲丽泓.突破传统,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第二篇:素质教育中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及策略探究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高中的历史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存在问题;策略

本文将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谈起,着重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的新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方面。

1.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使用多媒体教学。

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更新很快,加上各种媒体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不少学生见识广博,兴趣广泛,其所见所闻往往会超出教师、教科书的知识领域。教师的一桶水,满足不了学生一碗水的需求,必须经常性的学习,才能有永不干涸的泉水来供给学生。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不必一定要去买价格不菲的各种书籍,不必再东奔西跑的在书店里艰难寻找,不出门在电脑前就可以学习很多的新知识,而且网上的资源更多,除了人民教育网和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还有中国历史网等很多历史方面的网站、博客,其中有不少是免费的,只需注册即可。

历史学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千千万万,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下,仅依靠教师“一言堂”的讲解是很难表达丰富的历史知识的,而运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成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历史课也如此,一段声形并茂的历史画面很容易引起学生历史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例如: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有的是三维动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重温了历史事件,这样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这样必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学法指导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动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二)生活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关爱学生。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爱。同时,一旦他们喜欢你,也必然会喜欢你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敬又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应该是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的永久课题。

综上,作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要不断探索,多方面学习,转换思维,更新观念,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使以素质教育为内涵的新课改不再成为一纸空文,不再是一场形式的运动。

参考文献

[1]袁金华等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作为基本出发点,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透彻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学是对我国发展历程的回顾和认识,因此,学好历史可以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归属感。由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不容忽视,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基于工作中的实践,分析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改革的要点和方向,以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改革要点

0引言

历史是我国发展的印证,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发展历程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我国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高中历史教学的地位得不到充分重视,历史教学还没有真正抛弃应试教育的观念,教学质量仍然有待改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能够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就要不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我国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要点

1.1充分转变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切实重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应试教育是针对学生升学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历史答题技巧,由此学生在不发散思维的情况下也可以应付考试和升学。而素质教育则是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一种考验,学生要清晰的了解历史发展的历程,对历史有一定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历史能力的基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要真正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要使教师切实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不能认为素质教育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要切实把素质教育改革做到彻底和有意义。

1.2教师要自主进行历史素养的提升以引导学生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下,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知识覆盖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对课程内容不需要有拓展的了解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但是在素质教育下就需要教师可以对历史旁征博引,并且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枯燥的讲述,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就是历史知识的积淀。由此教师就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把历史知识以更为活泼的方式传达出来,为了防止课堂的枯燥,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可以穿插人物故事或者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切实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去进修,除此之外可以多多翻看历史材料,要多多学习和学生沟通的心得,提升讲课质量,把讲课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美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1.3高中历史教学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历史教学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就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拓展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增加对历史的掌握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历年考试重点而设计,这种设计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只是一种固话的解体模式。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目标,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准,要通过教学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学生能够把历史知识深入脑海并且真正形成一条发展主线。

1.4高中历史教学要改革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教师是教学的主动者,教师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历史常识,从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达到解题的目的。而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主体地位,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对教学气氛进行带动和调整,要设计一些课堂讨论,对历史进行一些评价,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课外历史知识的吸收,要引导学生培养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可以设立一些历史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切实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2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是学生对历史认知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基础奠定的质量,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就要不断改革历史教学现状,充分保证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才能不断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适应应试教育,同时增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显添.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4)

[2]张宏伟.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J].教育艺术,2012(5)

[3]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科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4]韦情.非智力因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3)

第四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历史教学倾向于背记历史知识,更多的,我们学会去应该思考历史。因此,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背诵课本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从学习历史中明白道理。这就是我们要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倡的理念之一。

一、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历史是一门很综合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成长过程影响很大,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主要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去加以培育,把学生培育成文化知识丰富、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

首先,关于人文素质的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要找出好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的了解。能够对基本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并能把历史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历史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来考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识,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即所谓“鉴往知来”、“以史为鉴”。这一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

其二,关于道德素质的培育。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人量的材料。尤其是,今天的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日益隐性化,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育,而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合适的。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历史上与外敌的抗争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

其三,关于心理素质的培育。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其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心理。例如,生活坎坷、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历史上苦学成名的人物就容易产生“亲近情缘”,有认同感乃至热爱,从而对这类历史人物做出较高的评价。女同学对武则天、秋瑾的事迹记得牢,评价也相对高些等等。把历史人物和重要励志事件等结合班级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节课,一个问题,都必须时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备课,找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发散式思维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①教师必须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和提升,转变观念,不搞应试教育,而要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本依据,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先驱,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②教学过程中适时增添史料,适当用央视“百家讲坛”式的解读,增强趣味性,丰富课堂,把学生“拉”入教学中,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生思维。③尽量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要求学生,而是充分构建民主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学习知识,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④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知识点上一定要深度挖掘,比如历史典故,历史名人等方面。⑤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视角的教育,需要我们同行不断探索。当然,素质教育的受众是学生,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同仁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理念、智慧去帮助学生打开启蒙之门。

参考文献:

[1]胡宇迪.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阅读,2012(4)

[2]卢娟娟.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J].新课程研究,2011(7)

[3]王秀玲.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2(7)

[4]蒋效忠.浅析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新作文2011(12)

[5]陈德欣,陈光裕.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1998(5)

作者简介:

焦政坤(1982~),男,彝族,贵州省六枝特区第六中学教师。

第五篇:谈高中历史新课标与素质教育

摘要:在历史课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实验,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素质教育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如今,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通过系统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那么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新”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一、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发挥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从而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课程。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向针,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归宿,既是一个既定目标,又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从学段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具体、恰当,并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又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层次性和可检验性,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概念,努力使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在历史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的期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作用的发挥是以教师角色转变为前提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要多元化,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咨询者、促进者,还是教材、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真正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采用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速度与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过去单一地接受学习为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学习方式。

二、实现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照本宣科的领唱人,是传教士,是师道尊严的师长。课堂上只能听到老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演示。这种演示是教师的课堂控制和个人表现。于是教师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就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

新课堂中,教师转变成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引领学生品尝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新课堂要求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到教师上课,都要吸引学生。历史本来就是无所不通的。历史教师要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历史教师必须深入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历史教师的角色扮演,建立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掌握准确的具体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新的增长点。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进行对话,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

三、实现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是否在听讲,是否能听懂,是否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全然不知,教师和学生似乎成了没有交点的两个部分。新课堂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嘴巴动起来,双手举起来。

新课堂中,学生不再像传统课堂上一样听老师讲课,而是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做好的导学案,围绕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发表本组的观点和见解,为大家具体讲解习题的做法,老师则在旁边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就在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的各个环节当中。结合实际推出的学案导引,自主学习导学模式,由课前预习、课上展示、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课上师生共同交流,课堂氛围非常融洽。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通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学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

四、实现从过程和方法向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学校里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不同的班级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传统课堂中,教师一个教案可以教一个年级,甚至一个教案教了一届又一届,一成不变,没有考虑过不同班级有不同性质、特点、风气等。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风、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教师必须在了解这些不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的很多问题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应抓住其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炼,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