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体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体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体系

摘要:根据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文化依据以及卓越医生培养理念,提出构建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全程化、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并在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环境育人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卓越医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新时代医学院校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1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客观依据

1.1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重视

从本质来看,教育就是一种人文活动,医学生肩负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其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发展面临各种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重视,也是医学院校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所在。

1.2人文素质教育是卓越医生培养的应有之义

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基层需要的具有优秀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具备创新意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新医学标准要求的临床医生[1]。这决定了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教育区别于普通医学院校教育,更加强调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导向性原则。新时期国家在人才培养类型、规格、方式等方面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探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首先要分析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确立导向性原则,开设符合医学生实际的课程。(2)系统性、融合性原则。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身是一个多维系统,应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选择和设置课程,使各门课程在功能上互补、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形成整体效应;另一方面,要分析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坚持融合性原则,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能够以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等理论为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和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3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3.1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块设置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观念,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基于广义的人文素质教育概念,《标准》提到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可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范围[2]。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标准》未做出直接解释,可以理解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职业道德等选修课[2]。对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标准》解释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内容[2]。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解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内容。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标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解较狭义,即将某一门特定学科或某一种特定文化看作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基础[2]。

3.2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情况

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情况(开设院校数,开设率)如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19,90.48%),医学史(12,57.14%),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9,42.86%),卫生经济学(8,38.10%),医学美学、医学与哲学、医院公共关系学、医学法学、医学导论(7,33.33%),生命伦理学(5,23.81%),社会医学、医学人类学、医患沟通、心理咨询、护理心理学(4,19.05%)[3]。

3.3构建全程化、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基于《标准》及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应达到以下5方面要求:(1)重视医德和公德修养,医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各种社会责任。(2)具备哲学和逻辑思辨能力,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3)具有医疗法律知识,能用法律约束自身行为、维护个人和患者合法权益。(4)具有心理和身体调适能力,要有健全的认知、适度的情感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5)具有医学文化基本知识,对医学文化有理解、欣赏、感悟能力,有医学文化理想和文化信仰。针对这5个具体要求,医学院校可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文基础课程、医学与人文交叉课程、医学操作技能“四模块”课程体系(见表1)。在开发课程模块过程中,学校可以编写具有地域医药文化特色的阅读手册,增强学生对地域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坚定医药文化信仰。同时,将医学领域存在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进行整理汇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这些问题的调查方法,还让学生在获取信息、了解事实、提出假设、做出判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医德修养。

3.4合理安排课程顺序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按照“五年不断线、段段有侧重”思路进行安排,即在5年医学教育过程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并依照“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素养再到人文形态”的逻辑顺序展开。前5学期以人文知识传授为主;见习阶段安排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感悟和体验人文素养提供条件;实习阶段可安排与医疗实践联系紧密的实训课程,通过校内实训深化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感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用性。

3.5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人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道德关系,学习道德知识,完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境界。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增加其对医学人文素质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杏林使者”青年志愿者义诊工程、医学生暑期卫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学生学习使命感和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考核与评价,重点对其基层服务意识、临床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核,引导医学生提升人文素质。除此之外,可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网站,构建以医学生基层就业、发展问题为中心的网络拓展式教学模式,了解医学生的想法,提升其职业认知、职业兴趣,强化“以人为本、德术并重”教育理念和服务基层的动力。

4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

教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医学院校应培养一支“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以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以人文素质教育实践项目为载体”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有具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及丰富临床经验的兼职教师,通过专兼职教师的合力教育,培养出具有正确医学价值观和高尚职业精神的卓越医学人才。

5学校与社会共同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方面,学校可建造一些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雕像,在教学楼、实验楼楼道内张贴医学名言、标语、警句,利用展板宣传国内外名医的光辉事迹等,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冶道德情操,塑造自我。在社会氛围营造方面,政府要对服务基层的医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并设立基层医疗服务奖,奖励那些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医生,传播正能量,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成玉,王元松,马桂馨.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4(4):350.

[2]张新华,张天成.基于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1.

[3]王志杰,李振兴,张悦.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

作者:张明霞 高博 贾泽阳 单位: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火箭军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