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设计素描教学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教育设计素描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艺术教育设计素描教学思考

现代艺术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劣不言而喻,我国学者张仁贵先生就通过许多教育学家提出的观点作出过如下总结:“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量,学习的结果,记忆和学会,被动接受知识授之以点,信息的单向传递,教师的教法;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的质,学习的过程,思维和会学,主动获取知识,授之以线,信息的双向交流,师生合作方法。”[1]我们怎样立足专业的特殊性,将现代教育理念应用其中呢?这也是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中应试型培养的最大区别之处。通过艺术联考进入到大学院校的考生,在考前教育阶段,进行的都是单一的训练模式,只是技术的训练,对自然的复制,学生将会掌握各种熟练的绘画方法,只是单纯的技法,不需要任何的艺术思考和艺术美的熏陶。这些学生就好似工业化生产链上的商品,用着同样的配方、材料,贴上一样的商品标签,打上同样恶劣的烙印。而设计素描课程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始。这样就要求课程不能延续同一、机械的方法去培养学生,来设置课程。所以,结合中国艺术教育现状和本人四年从事设计素描课程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设计素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多元化的艺术感受

设计素描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开启设计类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一个全新的艺术平台,一个更广阔的艺术视野。美国艾尔法特大学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部就指出:“基础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重新变得感情丰富、敏锐,提高他们的想象力,精神上的承受能力,最初思维深度、研究能力;学会分析,运用综合信息,学会如何去观察周围的实物。”[2]我们还是可以从瓶罐开始,学生面对高考时熟悉的瓶罐,自然而然地会机械的临摹复制,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要求他们——设计瓶罐。“艺术中对对象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通觉各个方面”。[3]第一,观察方法的不同,我们不仅可以观察瓶罐,还可以触摸其肌理,感受其质感,全方位的的调动学生对熟悉的物体的新的感受,要学生像新生的婴儿般重新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你就有了全新的观察方式,该物体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设计需要的部分。第二,表现方式的不同,保罗•克利就曾说过,“对艺术家而言,痛自然的对话一直以来都是创作的必然之路。艺术家是人类,他同时也是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在生活中,就应该时刻观察自然,让自然的任何一刻一时的感受都变得敏感,多元。最后,自然的任何部分都可以成为我们要表现的元素,展现在自己的画面上,这就不是简单的复制了。逐渐,学生对瓶罐变得不再无聊,他们从熟悉的瓶罐中提炼出以前未表现过的形态,每一个点、每一根线、每一块不同的面,这样的思维逐渐与设计趋同,设计的学习不是复制,它应该更宽泛更复杂。

二、教师在教学中授与学生丰富的艺术形式

纵观艺术史长河,各种流派洋洋大观,而学生们在考前培训阶段,了解的大师和艺术流派却寥寥无几。专注于技术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的审美模式变得单一,甚至是固执,认为只有画得像才是唯一的艺术审美。所以传授学生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介绍“立体派“及其代表人物毕加索,观摩其作品《亚威农少女》等一系列“分析的立体主义”阶段的作品,它提示学生表现物体可以从各个角度表现,特别到立体主义后期,用拼贴的方式来表现物体,更大的触动了学生只能“画”的方法来表现客观物象的局限。还可以介绍“抽象主义“,从蒙德里安《树的系列》,介绍艺术家如何把一棵具象的数经过内心情感的表达需要,通过画面线的抽离,逐渐讲具象的树表现为抽象的线的元素的过程。

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新的转变

学生在通过对工具的探索、不同构图的表现、具象和抽象的表现,逐渐发现艺术的表现原来如此丰富。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在具体实践教学中的必然体现,学生从被动的接客观物象的形状、明暗、色彩等,转换为主动的去探索形态的特征、肌理的不同,画面构成的方式的越来越丰富,学生慢慢发现——原来素描不仅是画好一个苹果,更是一种记录,记录不同时刻不同心情下对同一个物体的感受,更像记录下一种心情,一种状态。慢慢地,学生逐渐从固执的、单一的艺术审美空间走出,走到越来越宽阔的艺术世界,慢慢地,拥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再将技术作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开始拥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唯一答案的能力。

四、结语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这样的描述准确的传递了艺术教育的根本。马克思的见解更是深刻,“你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存在形式呢。科学趋同,艺术求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5]在现代艺术教育如此多元、包容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大胆的去做有利于艺术教育发展的更多的探索,不停止、不停歇。

作者:徐俏楠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

(此文为湖南文理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1521)

注释:

[1]《美术教育学》程明太著邓福星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语言与边界美国艾尔法特大学美术学院》陈小文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3]《艺术心理学新论》吕景云朱丰顺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4]《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2006年7月第7期艺术与设计出版社联盟

[5]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