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改变和观察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素描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改变和观察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素描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改变和观察力

摘要:速成的美术高考技能培训,给学生的素描启蒙造成了困难,让学生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固化了思维模式。只有改变他们在绘画中的这些不良习惯,才能让他们对素描写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认知。同时,要想在素描中实现对物体的深入表现,离不开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素描教学要解决学生在这两方面的问题,才能提升他们的素描能力。

关键词:素描教学;画面整体;思维形式;观察力

对于素描教学,各位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开展过许多相关研究,产生了不少专著及有影响力的观点。其中,画家陈丹青和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的观点影响力较大。西方素描体系的推崇者陈丹青通过将西方名家凡•高早期的素描跟我国当前美术学院学生的素描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对比,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凡•高拿这些画去参加当今的中国艺术考试,绝对会铩羽而归。而西方在这样的素描体系下,仍出现不少的名家与大师。另外,近期看到受俄罗斯素描体系影响比较深的靳尚谊教授,在所写的关于自身学习素描的文章中谈论道:“不要研究什么风格,更不能把每个国家的风格作为很重要的东西来研究,这样研究就错了,你研究不到点上去了,你就学不到东西,因为风格都是个人的东西,是你个人的表达方式,但是绘画基本规律都是一样的。”他在文章中通过他一生中学习素描的三个阶段来说明这一点:第一阶段,即大学期间,他追求素描表现上的力度,认为“宁方勿圆”“宁脏勿净”,以块面来描绘素描;第二阶段,即到苏联参加油画培训班时,他通过“解构”知识,将过去他绘画中的局部、孤立联系在一起,这推动他的绘画有了很大飞跃;第三阶段是他在游历美国、德国后,意识到自身的绘画作品缺乏“体积感”。意识上的提升,加上不断的追求,让靳尚谊的作品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个人所独有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不管是学习西方体系还是俄罗斯体系的素描都能培养出艺术大师。然而我国近二十多年来,不断地、反复地更换着这两种素描教学体系来教学,收效甚微,说明我国在美术教育过程,特别是素描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学艺不精”的问题。西方随意、灵动式的素描,它记录的是艺术家对物体的感知并通过简单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这才是与之匹配的素描产生与形成,不去追求严谨的物体本质的内在结构,重在追求物体给予艺术家的感受是什么。而俄罗斯素描,严谨分解物体内在的结构,并一丝不苟地把它描绘出来,通过现实的形象来体现物质的精神面貌和引起心灵的共鸣。这两种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本质上没有高低之分,当他们做到极致时,他们就成才了。

一、当前高校素描教育中学生素描现象及问题

在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素描课程是最基础的,同时又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担任着训练学生基本造型能力的任务,同时也起着衔接素描与绘画创作的作用。近年来,在笔者所任教的素描课上,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普遍存在所画画面过于呆板、整体性差、虚实处理不到位,且物体表现深入不下去的缺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教学上进行分析、研究与探索,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经过多方的探索和对美术界名家的论点进行研究与分析,认为在素描课程教学上需抓好关键两点,即在素描教学中,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和提升学生对所描绘物体的观察分析能力。这才是提升学生对画面把控能力和深入表现物体的能力的关键。

二、学生素描写生过程存在的不良思维现象与表现

(一)着眼物体局部,形成不了对物体整体形象的把握

每一个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或多或少会受到周边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影响,形成地方性或者家族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我们习惯于线性看问题,以“一叶知秋”或者是“以小看大”“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行为习惯来看问题,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上,都习惯着眼于眼前事物,从局部出发去思考问题,不会拓展到从整体上去把握问题的根源所在,习惯于“眼见为实”,紧盯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形成从整体上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的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导致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在素描写生过程中,往往不经意就能体现出来。如画素描时,定好物体的关系和比例后,习惯用生硬与毫无变化的线条去勾勒物体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去填它们的黑、白、灰,或者是从局部入手,从自己感兴趣的部位画起,将这部位画得很充分才去画其他的部位,死盯着局部,希望能将其画到极致。在这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比较与对比分析,这种方式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认为局部做好了,每一个局部的精致就能达到整体上的完美,但却不知道,过分强调局部而不能通盘把握整体,到了最后,会使整张素描的画面给人太紧与呆板的感觉,虽有面面俱到之感,但没了画面物体的主次之分,艺术处理上的虚实全失。过于刻板的习惯不仅会使绘画过程很烦琐,让人感到疲累,同时画面展现也是呆板的,无灵气及艺术气氛的,缺乏引起想象的美好空间,让欣赏者觉得“一目了然”。同时这种局部训练素描写生方式,会让学生习惯性地紧盯局部,从而缺乏对整体的把握。如此,当真的走向艺术创作时,学生脑子里形成不了整体性的画面,不能在画布上先定出一个大的效果,并通过自己对物体的把握在大脑皮层形成物质的整体形象,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从模糊物象走向物象的细节清晰,向物体细节深入,达到细节及画面的完美。

(二)局限于局部观察,画面缺乏对比关系思考

很多时候,对于物体的描绘,我们看得到,才能表现出来,不养成整体对比观察的习惯,就画不出物体的调子差异来。而良好的作画流程与方式,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在素描写生上,表现强烈的调子对比关系。在素描教学中,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铺调子的过程中,习惯从局部入手,习惯观察一点或者是一个小部分的调子变化,缺乏对物体的整体对比观察,并没有养成大面积的对比观察能力。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确定好轮廓线之后,就急匆匆地去强调明暗交界线,让物体的调子得不到平和过渡。还有个别学生,作画时,一味地强调画物体,物体画完了,才去补充物体的背景。这样的形式,如若把握不好,整体画面就很容易失去空间感和虚实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在素描写生中过于强调局部所产生的不良现象,同时也是因为他们不善于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思维来进行细致的观察。不良的方式,形成不了好的习惯,也固化了思维。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并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改变偏见,会有精彩发现!改变学生固化的、不良的思维习惯与作画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进行不同的技法训练,才会让学生有所改变,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见识,见识,不见不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改变。基于此,在教学之初,必须开设中外素描大师作品欣赏课,让学生观看大师素描作品及相关的绘画作品,并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大师为什么会这样画,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如线、面的运用,动态与深入的表现,还有素描与他们的绘画作品的联系性,让学生明白素描应该如何画,为什么很多大师,如凡•高、修拉等,他们其貌不扬的素描会产生影响世界美术界的作品,为什么俄罗斯式的素描作品,在表现上细致入微,但却形成不了呆板的绘画作品。只有这样,他们的眼界与思维才能得到开拓,他们在学习素描的过程才会有目标和追求。这种让学生开脑的形式,在设计界被称为“脑振荡”或者叫“脑风暴”,不失为改变学生思维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思维改变后,便是行为改变。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的,因此要想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其实是很难的,非一朝一夕之功。哪怕学生有一定的意识改变,但在行动上,稍不注意就又会回到过去所形成的习惯上,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到学生固化的行为习惯呢?首先要做的就是训练,并在学生进行练习时,不定时地加以提醒,也就是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到一定程度就走出来,站在稍远处,感受一下画面效果,找出不足,再进行局部的调整。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素描写生中轮廓线的意义和作用,并让他们意识到在素描写生中,线条的产生每一处都是有变化的,而西方的素描,特别是写实素描,是通过块面的组合而成的。基于这些意识,让学生在素描的初期,特别是起稿的过程中,在量好大比例、定好各位置的点后,根据外形特征,采用排线成面的形式,将物体黑、白、灰部位先简单地铺上一遍,以作区分,从而让画面有一个大概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这个基础上,特别是在暗面的灰调子上,寻找更暗的部位,并进行加强,在这些大形体中寻找出小形体。另外,在小形体中进行细节调理和对比,形成物体的肌理感和整体性,在绘画过程中进行对比观察,并进行加强。这样层层深化的训练模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很好的开拓,改变不良的作画习惯。只有使学生突破原来固化的思维和思维影响下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学生在绘画中找到协调画面整体之路。在表现的技法与形式上,不做过多要求,学生可以通过线描、线面结合、全调子的形式来表现。在铺调子的过程中,也不对学生排线做太多要求,他们可以从面入手去表达画面效果,也可以在线的变化方面对物体进行表达上的探索,但他们必须有画面的整体意识和对物体的深入表现能力,并能体验到艺术情感的内在。好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真要做到极善,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在表现上细致入微,就必须学会观察,提高自身的观察力。这样才能不至于让作品表现浮于表面而无法深入,刻画不出细节,没有层次。

四、提高观察力的方法及必要训练

在素描教学中,都会强调和要求学生用心观察,但人的肉眼看待事物,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很细微,或者对比不强的地方,学生往往是观察不到的,所以也就无法深入刻画和表现。学生观察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观察方法掌握不当,二是缺乏对物体客观存在的科学认知。

(一)提高学生对物体客观存在的科学认知是有效提高学生观察力的关键

要想画好一件物体,不仅要了解物体的外在,还必须了解物体的内在,而物体的内在结构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人们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真要画老虎,还需要了解老虎的骨架和肌肉的走向,同时也要观察及了解老虎运动过程中,其骨架及肌肉是如何变化的,如此才能画出有血有肉、形态万千的老虎来。同理,画好素描,也必须熟知物体的内在结构与变化,才能在下笔之时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聚沙成塔,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推动绘画技术向高层次发展。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训练是提高观察力的必然要求

齐白石画虾,虽然只看到他草草几笔,但只要认真细看,不难看出,每只虾各具神态,生动而形象,而这种简而又简的表现形式,却能很有深度地反映出虾的形象来。虽然齐白石并没将虾的细节画得面面俱到,但这些高度概括的形象,少不了齐白石对虾的形象思考及对虾的活动的细心观察,并将其高度真实地表现出来。而对于物体的观察,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画面表现的不足,指导学生走近所表现的物体,给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变化。但这样的教学是不全面的,如在光线的变化下,有些结构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在弱光下,这些结构调子不是很明显,甚至有时肉眼是很难观察出来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明察秋毫”呢?其实不仅仅要做到长期地进行观察训练,积累经验,更要做到科学地对物体本质进行剖析,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物体本身的构造。如画人头像,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人头的骨架形态和骨架表面上肌肉的走向与结构。学生只有科学地把握物体的内在构造,在绘画时,其大脑皮层才会呈现出物体的基本形象和内在结构。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观察意识和观察力,从而画出有内在结构而不是流于表面而无法深入的作品。

五、结语

我们常常认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过分强调它的理性,即科学性,会让作品过于机械化,缺灵魂而呆板。其实,这种理念是很片面的,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感性,更应该有理性。只有更好地运用感性与理性,才能让自己的艺术走得更长远。素描教学,必须紧扣学生未来绘画创作的需要,在教学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重视,进行针对性提高,才能让学生的绘画技术在学习中得到突破与飞跃!

参考文献:

[1]靳尚谊:中国学生应该如何学素描?研究风格是学不到东西的[EB/OL].[2022-03-10].https://www.sohu.com/a/383325203_99941818.

[2]陈丹青:梵高早期的素描,甚至比不上一个18岁的美术生[EB/OL].[2022-03-10].https://www.sohu.com/a/375893281_651511.

作者:黄文通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