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素描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1648年,沙尔姆瓦与夏尔•勒布伦在巴黎创建了第一所美术学院———法兰西王家绘画暨雕塑学院。这所学院继承了意大利学院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规章。法国的学院教学是整个欧洲美术学院中最有参考意义的,究其原因,是以勒布伦为首的教学团队建立了极其成熟的教学体系。直到今天,这套教学体系还在影响着全球的艺术教学模式。素描是法国学院教学的重中之重,对法国学院教学中的素描进行研究对当下中国的艺术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学院;素描;勒布伦
1648年法兰西王家绘画暨雕塑学院(AcadémieRoyaledePeintureetSculpture)成立,整个学院以意大利传统学院的教学框架为基础,在第一任院长夏尔•勒布伦(CharlesLeBrun)的带领下,学院制定出了更为细化的章程。仅从教学方面来说,这份章程明确规定了教学的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实践教学的步骤等等。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学院中的技法教学只教授素描(dessin),且素描教学必须按照临摹大师作品、石膏像写生和人体写生的步骤进行。勒布伦之后,法兰西王家绘画暨雕塑学院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但技法教育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需要注意的是,法国学院中的“dessin”概念与当下中国学院教育中的“素描”概念不同。
近代中国的素描教育通常更接近于西方的“drawing”的含义。法兰西王家绘画暨雕塑学院中教授的“dessin”则更重线条而轻塑造。从词形学和词义学的角度来看“dessin”一词,其源于拉丁文和意大利语的“disegno”。关于“disegno”的具体含义,瓦萨里也曾在他的《名人传》中谈到过,他认为“disegno”包含了素描与设计两种。实际上,“dessin”与“disegno”是有区别的。“dessin”更强调线条、轮廓的准确性。相对于“disegno”而言,“dessin”的设计意味略少一些。《法兰西百科全书》中也提到了素描(dessin)的定义:“dessin是线性绘画,表现对象轮廓的绘画,不表现体积或立体感。这种绘画的特点是简化,几乎没有阴影,线性绘画有时候会用平涂的调子提亮。”素描在学院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勒布伦称素描是“规正我们的标杆与罗盘”。从学院的这种教学传统中不难看出法国学院教育对于绘画中造型的重视,这种理念在之后也得到了温克尔曼的理论支持。正如温克尔曼所言:“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第一位是轮廓,第二位是轮廓,第三位还是轮廓。”温克尔曼的追随者门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轮廓线之于艺术的重要性,他声称“主导所有艺术的是赋形智慧”,而对于“赋形而言最重要的是轮廓线”。根据学院的教学章程,学生入校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临摹大师作品、石膏像写生、人体写生。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中的“dessein”词条中有一幅夏尔•尼古拉斯•科钦(CharlesNicolasCochin)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美术学院的学生学习素描的场面(图1)。在勒布伦看来,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来说并非一个整体,而是姿势、解剖、构图等的总和[1]。第一个阶段临摹大师的作品多以绘画或版画为主,同时,学生还需要练习人体局部,比如了解人的眼睛、鼻子的画法,通过临摹学习深入刻画人体局部。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理性地学习素描,勒布伦用一套加有注解的素描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了整理(图2),并让学生作为范例临摹学习。勒布伦的图解就是要让艺术家们作为公式来使用,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观众能容易“看懂”的故事[2]。正如《百科全书》中提到的那样,“这种类型的原则熟悉了之后那么就可以轻松地举一反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已经掌握人体局部的刻画方法以及人物整体的塑造后,才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石膏像写生。从临摹到写生实际上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转变的过程,掌握了将三维立体之物转换到二维平面的方法后,学生才能够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人体写生。人体写生是学院对学生的素描训练中最重要的一步,要想完成第三步,需要学生学以致用,将第一步、第二步的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模特根据学院老师的要求摆出姿势。学生在写生时不仅要注意形体的准确性,也要考虑人物的比例。在法国学院派的观念中,素描最完美的比例存在于古典形象中,这些古代形象以其品位、准确、纯粹得到公认的赞许。写生时,学生首先要确定人物的重心,然后根据学院提供的一套法则,根据人体结构的比例生成格子,从而尽可能地保证形体的准确。这是一套纯数学的规则,学生通过数学的方法找到人体的答案,同样的,也可以用数学检验“完美形体”的正确性。在完成作品前,学生还需要“校正”作品,直到作品在各个层面都能达到“完美”的状态。学院所推崇的这种教学法则是纯然理性、数学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数学中得到解决方案。回溯法国学院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规则的优越性,但启蒙时期过后,部分艺术家也开始对学院教育提出挑战,声称这种教学方法完全限制了艺术家的感性创作。不过可以确定的是,17世纪的法国学院教学中已经能够看出科学思想的融入,不以感性体验为创作基础,而是用更为理性、准确的数学方法解决绘画中的物理问题。这是法国绘画教学中的重要举措,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院的素描教学可以更细致地被分为透视素描(dessinperspectif)和几何素描(dessingéométral)两个部分,透视素描需要考虑物体透视变形的效果,而几何素描则是纯平面的,无需考虑透视带来的变形效果。学生在学习时首先需要练习几何素描。以人体绘画为例,学生首先需要练习勾勒不同视角下的人体轮廓,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掌握将所见之物转化为线性轮廓的能力。
透视素描和几何素描各有侧重。建筑系的教学更重视几何素描,需要学生通过几何素描的训练画出建筑物的三视图,而绘画类的学生要先学习几何素描,然后进一步训练透视素描。透视素描在几何素描的基础上增加了透视变形的训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几乎完善了。学生需要从原理上对透视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这是一种更为智性的过程,学生只有充分理解透视的光学原理,才能进一步运用这些原理。除了巴黎,法国还有一些地方学院,这些地方学院的教学方法几乎都参照法兰西王家绘画暨雕塑学院的步骤。1654年,法兰西王家绘画暨雕塑学院取得了人体写生的垄断权,这意味地方学院都无法开设这门课程。直到1676年12月22日法令宣布地方绘画和雕塑学院可以通过法兰西王家绘画暨雕塑学院的授权开展人体写生教学。但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有些学校只能请到一位教授。这种状况下,教授必须合理地统筹时间与教育资源才能平衡学院的教学状况。这种学校的教学一般集中在一个教室中,以方便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心学院的教授约瑟夫•鲍迪内利(JosephBaudinelli)在描述他们的绘画教学方法时提到他把学生按照水平分开,以免新生影响老学生的进步,并且他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模式。
法国学院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整改和重组,学院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法国学院教育似乎从未放弃过对完美形体近乎理想主义般的追求。从勒布伦开始,法国的学院派教学就是完全理性的,数学与科学统治了整个学院教学。如弗雷亚尔•德•尚布里在他的《论完美绘画的理念》中所说,只有那些“用数学家方式检验和判断事物的人,才是知识渊博者,即真正的艺术家”。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学院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法国的学院教学引进了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且将科学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来解决绘画中的重要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学院教学也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大量像雅克-路易•大卫、安格尔这样的艺术大师。
参考文献:
[1]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M].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7.
[2]詹森.詹森艺术史[M].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97.
作者:尹霄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