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

[摘要]素描是美术学科的基础造型艺术内容,要全面分析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索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对策,通过素描独特的绘画语言探寻人与人、人与画之间的内在情感联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审美取向和艺术品格,增强学生对美术造型技巧的熟练性、思维的敏捷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提升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改革

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段,是美术专业学科的基础艺术组成部分,要着眼于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感受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认知层次,激发学生的素描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素描“基本功”,突显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探索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素描教学与美术专业课程的关系分析

素描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造型形式,被视为一种拥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绘画艺术手段,它与美术专业课程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素描是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性工具,它借由光色变化、构图组织、空间表现等方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知空间、肌理、光影,较好地帮助学习者积累绘画技巧。其次,素描不单纯是基础性的训练手段,而应当体现出更强的实验性和主观性,要突显其独立艺术品格和特质,它表现和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样式,还注重心灵体验和生命感悟,是一种感性、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素描教学在不同美术专业教学之中,各有其侧重点:油画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强调空间、光色的处理及其与画面的协调契合性;国画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则倡导线条的提炼、物象的传神写意;雕塑专业素描教学注重物象的体积与动态变化,强调物象的空间体量。由此可见,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正在由单一化的写实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并更加注重美术绘画的表现性、抽象性和创造性。

二、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之中,没有充分考虑美术专业的实际现状,缺乏合理、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不利于素描专业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局限于传统教学经验和思维的限制。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之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素描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大多采用专业术语进行结构、虚实等规律知识的讲解,显示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的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不利于学生素描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三)缺乏素描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之中,大多关注学生的素描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并存在将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相等同的认知误区,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思维被限制,出现“千人一画”的不良现象和问题。

三、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加强美术专业素描写生教学

美术专业素描写生教学是极其重要的训练内容,要加强对学生的素描写生专业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图。要注重对学生的形体训练,在头脑中明晰构图的基本概念,能够在绘画训练中有效组合线条、色调、形象、空间等美术元素,使之在主体形象、大小、光影面积趋于平衡与和谐,打好自己的基本功。2.透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绘画基础、领悟能力,进行透视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画面上画出辅助线,反复进行框架形式的结构素描,找准画面的造型比例关系、空间关系,把握结构素描写实的要领,继而逐渐进入到全因素素描训练之中。3.线条。线条是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重要表现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线条的空间表现技巧,能够生动形象、灵活自如地运用线条进行素描写实,使物象的外在轮廓逐渐清晰和明朗,并通过重叠、穿插、衔接等方式,提升物象在空间的立体感。4.解剖。人物写生是素描写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要使学生充分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动态变化特征,从解剖结构和几何结构的不同方面,对人体结构进行全面的掌握,并着重分析和理解人体的几何结构,了解人体的静态、动态写生方法,使美术绘画创造更为完整和细致。5.兴趣导向下的写生。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的写生要基于学生自己的兴趣,使学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下,进入到开放的大自然环境中进行写生,并且,可以不限定于某一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绘画写生,关注多样化的生活素材,激活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开展宽泛化的写生实践,较好地提升写生教学的效果。另外,还要让学生在写生静物的绘画过程中,不要被“严谨的形”所约束,应当从“形似”“神似”的不同角度,增强学生的绘画艺术表达能力。

(二)强化素描临摹教学

要转变重写生、轻临摹的片面认知,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加强素描临摹教学,充分认识临摹教学的辅助性作用和地位,使之成为写生的有益补充,转变长时间写生的枯燥状态,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采用针对性、有目的的临摹。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之中,临摹要成为写生的有益补充,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有目的地开展临摹,以学生画人物全身像写生为例,对于部分学生不会画衣纹、头像、眼睛、鼻子、耳朵、头发等局部构造的情形,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临摹方式,掌握人物局部构造的素描技法,从临摹中获得启迪和体悟,更好地掌握素描艺术的真谛。2.通过临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一些美术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于素描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存在欠缺和不足。为此,要让学生通过临摹的方式,使学生走近大师作品,明晰感知不同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征,在临摹的过程中鉴赏和品析大师作品,能够从不同角度体会大师作品的构图、造型、表现方式,并通过临摹提升学生的艺术辨识能力,纠正素描学习中存在的认知误区。3.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可以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不要局限于铅笔、素描纸等工具,还可以采用有色粉笔、钢笔、墨汁等材料,为自己的临摹学习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亮色,带给学生非同一般的视觉艺术表现效果,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素描材料的敏锐感知觉,使自己的素描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4.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让学生进行临摹学习,可以较好地开动学生的脑、手、眼,促进各器官之间的协调,并在临摹大师作品的过程中,感知大师在艺术创作过程的思维构思方向、创作方法,较好地开启学生的素描创造性思维,为自己的素描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

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运用单色线条进行构思和造型,充分展示和体现不同物体,以较好地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鉴赏水平。1.注重观察和构图练习。要指导学生对所画的物体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局部的观察,把握其线条、光影变化的不同表现,获悉对物体的整体感觉、与画面的黑白关系、空间分割等,对所画的实物有整体性的认知。以画石膏像为例,要观察石膏像的骨骼构架、关节、骨点、骨线、肌肉等,明晰石膏像的六条骨线,获得对所画图像的整体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丰满的石膏形象,较好地增强素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在观察和构图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同一写生对象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感知并表现不同物质、纹理、肌理的物体,由整体到局部细节、由形态特征到材质特征进行观察和构图表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创作思维。2.合理运用线条。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之中,点、线、面是素描的基础和造型关键要素,要让学生练习运用线条表现物体外形、结构、质感、空间,找寻素描作画中的两条主要明暗交界线,对比其面的性质、体的厚度,较好地对形体的大动态进行概括性的表现。以学习达•芬奇的素描作品为例,要注重观察其人物线条的运用,体会其线条的流畅性,如:人物图像中的胡须。还可以通过拉斐尔的圣母像绘画作品中获得启迪,学习其生动、优美的线条运用手法,体悟素描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3.注重形态与空间训练。可以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画面主体意识,把握所画对象的形态特征、空间及位置关系,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手法,合理构思画面组织结构、黑白灰关系、面积与空间关系,注重画面构图与图底关系的处理,使画面充实、饱满和开放性。4.加强立方体的素描练习。在素描造型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进行单一立方体的训练,把握垂直线、平行线、空间透视变化规律,通过立方体叠加训练、切割法训练等方式,实现对立方体的整体、局部细节的表现。并从不同角度画出实物的块面结构,合理把握物体的尺度关系,增强绘画物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5.开展模块化的素描技巧训练。可以让学生运用素描表达触觉,触摸和感知物体的大小体量感、软硬度、材质特点、温度,较好地表达触觉特征。还可以进行明度的模块化训练,运用铅笔、木炭、墨汁等不同工具进行山水画训练,合理表达高明度调性、中明度调性、低明度调性,体现出层次感极其丰富的山水画素描作品。

四、加强课外学习和课后反思

教师要鼓励学生平时多看大师名画,感知和欣赏经典名画的线条、构思、造型,如: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拉斐尔的《年轻使徒头像》、伦勃朗的《三棵树》等,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认识素描作品的人物背景、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画后反思,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发现绘画中的问题和不足,经过有效反馈和研究,提升学生的素描水平。综上所述,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绘画艺术形式,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素描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开启学生的素描绘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素描绘画基本技能,提升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奥.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6(8).

[2]巴哈提•卡下旦别克.浅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6(1).

[3]温洪伟.探讨素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艺术教育,2010(3).

[4]宋小林.素描教学中的整合点及其解决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作者:何茜 单位: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