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生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非艺术生素描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为主,而不是培养专业的素描技能。针对当下部分高职院校非艺术生素描课程存在教学目标缺失的情况,该文作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厘清素描课程的教学思路,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素描课程;非艺术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在院校扩招和专业扩展的前提下,素描成为高职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美术类学生需要学习,很多非艺术生也需要学习,如师范类、园林类等专业的学生。素描课程是基础课程,但课程实践较少,因此存在教学目标缺失、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问题,亟须教学创新。
一、专业教学目标对于素描课程的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逐渐提高,这对园林设计专业、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目标的制定和方法的创新入手。以园林设计专业为例,多数非艺术生在高考之前基础较为薄弱,在大学阶段的设计课程学习应从基础开始。由于部分院校对非艺术生素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且对非艺术生的发展培养目标不同,因此,非艺术生素描课程往往缺乏鼓励制度,且专业的课程教学相对较少,导致一些学生的基础不扎实。针对非艺术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园林设计工作者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作品。在计算机设计方法普遍应用的时代,一些学生的基础素描功力不深,这会对设计产生消极影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素描基础课程应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缺乏扎实的素描基础,学生的设计作品将缺乏画面感,形体结构不够清晰,色彩的协调性和突破性不足,缺少表现力。素描基础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设计画面的基础规律,并制作出优秀的效果图。
二、高职教育中非艺术生素描课程教学的改革过程
1.制定非艺术生素描课程教学目标
素描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每名学生的心理不同,对于素描的认识差异较大。因此在教育创新过程中,教师依然要重视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提高非艺术生的基础素描能力,使其了解基本的艺术造型规律,通过反复训练提高造型能力。这种注重能力和技艺的素描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美术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素描的技能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是主要的教学方向。教育工作者应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非艺术生素描教育的道路。以园林和居室设计为例,素描是设计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素描学习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师应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创新教学思路。因此,高职当前的课程内容应围绕素描的造型元素和形式语言展开,将素描的本质内容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2.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
对当前非艺术生的素描课程教学而言,应根据实际需求,侧重结构素描教学,使学生熟悉基础的物体结构、比例和透视技法等。在色彩的搭配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感,重视对基础技能的培养,人物方面的内容则应弱化。在非艺术专业素描教学过程中,要求有自然或者人工形态的写生练习,还应有教会学生对任意物象进行分析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充实创意内容,培养学生对素描规律性、本质性的认知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艺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往往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关键是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素描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在内容和学科上,要结合美学和哲学,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采用先“学”后“术”的教学方法。不同于艺术生,对非艺术生的素描教学要以抽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开端,从抽象扩展到整体素描艺术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以指导学生的素描实践,也就是从结构素描着手,慢慢导入明暗素描元素,进而增加创意素描的实践经验。另外,课程顺序的安排也应调整。教师应尽量在短时间内导入素描与艺术设计的观念,让学生了解艺术造型规律和表现技法。从几何体到人物的学习顺序是非艺术生正确的学习思路,以形体处理更主动、更能够接近事物的本质、设计更加简洁为目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素描训练中,对学生创意创作、写生、临摹等创造能力的培养力度可以随之提升。另外,笔者认为,当下非艺术生的素描课程教学适应性不强,应改变以往惯用的技法教学模式,在以技法为依托的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对视觉对象进行取舍,促进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素描基础课程在非艺术生学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随着计算机设计技术的发展,部分院校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被忽视,导致一些学生的素描能力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其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函兵.高职高专院校艺术专业素描教学思考.决策探索月刊,2007(8).
[2]王玉红.培养创造性思维——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成功:教育,2008(3).
作者:唐香花 刘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