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公共性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大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需要。注重高校大学生公共性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于国家、社会的关注与奉献,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巨大困境离不开人们对于公共性的茫然态度。重视大学生公共性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公共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公共性
1公共性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公共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良性开展的价值追求。对于公共性的追求,贯穿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的始终。从1957年的教育方针到2004年的教育意见,虽然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但无不蕴含着对于公共性的关怀。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宣扬提倡的价值观从来都不是只注重个人发展的个人主义,提高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关注度和责任感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检验高校教育成效是否达到的标准之一。如果没有这一方向性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就会失去前进方向与发展动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逐渐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人们的公共生活范围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再可能局限于四方围墙而独立于公共社会开展,不得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生活问题。因此,处于公共生活包围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对于国家与社会公共领域问题的关注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问题。第二,公共性是整个国家与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作为培养对象的当代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符合自我发展要求的人才,还应该是关心国家、奉献社会的具有公共情怀的人。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征途中,中国梦就是当前最重要的现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未来30年,我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扮演者重要角色,中国的发展将把握在当代大学生的手中,我们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中国梦能否得到实现。“两个一百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阶段性目标,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也是关乎青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现有的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已走向社会,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和人生的全面展开时期,而到2050年第二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实现的时候,青年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身上肩负着重大责任,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作为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我们,将亲手把伟大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注和奉献,将是青年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国家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公共情怀。总而言之,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来说,还是从时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说,注重大学生公共性问题研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公共性人才,都显得十分重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困境
从青年大学生的层面来说,现代社会背景之下,个人主义思想泛滥成灾,人们普遍存在着只注重个人生活领域而漠视社会公共领域的倾向,个人生活的价值占据着人们内心的主导地位,造成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亦不断遭受着国内国外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古代“家、国、天下”观正逐渐被崇尚自我的个人中心思想所取代。作为年轻一代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则更加追求个性解放、主张信仰自由,导致“实现欲望的私人领域与承担责任的公共领域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3],这对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挑战。从高校教育者的层面来说,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研究与知识探索,教育往往注重了“解惑”而忽视了“育人”,注重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背诵记忆而忽视了如何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觉行动。高校教育者看到了理论内容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理想化地认为只要是正确的学生就能够接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不注重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导致与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障碍,造成“个人中心”倾向。并且,部分高校教育者本人也没有将其内化为对公共生活的责任,形成带头作用,真正起到对大学生的良好示范性。而对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就与社会公共生活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少对于市场化的社会公共生活的切实关注,教育内容往往空洞难以落地,老师所讲与学生所见存在矛盾,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价值观培养与社会生活实际形成认知冲突对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作用无法体现。作为该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在现实的求职中面临着四处碰壁,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有限岗位往往局限于体制之内,并且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既是教育理念、目标的转型,也是路径、方法的转型。”[4]公共性的不足,是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重要根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面与不同环节注重公共性的构建。第一,时代在变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变化了的现实,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公共资源开展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公共生活,而不再是局限于校园环境之中,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之外的公共设施、纪念圣地等具有教育功能的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真实的公共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中增强对于公共领域的关注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公共情怀,而不再是局限于校园的简单的理论说教。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标设置、方式方法等方面,要更加注重对于公共生活中现实性问题的关注。在培养目标上,综合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国家集体的关注与奉献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工作无贵贱之分,再平凡的工作岗位也是对社会公众的一种责任,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在教育方法手段上,教育者要避免单纯的理论传授,要加强与现实公共生活问题的联系、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于主动吸收。第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公共性事件的话语权,避免“失声”现象。高校工作者、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应该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专家学者要及时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于公共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做出解读与思考,从公众角度做出阐释,更加关注公众利益。比如对于山东省发生的辱母杀人案件,在法律范围做出解释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当面的专家学者也要从本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声音在公众生活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505.
[2]莫春菊.走向公共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江苏高教,2014(131).
[3]夏庆波.论公共性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观察与思考,2009(47).
[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93).
作者:茹鹏浩 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意见领袖培养
[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信息的日渐繁多,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兴起,对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信息起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并了解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从大学生群体中深入挖掘并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增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感染力,使其发挥出正向的引导作用,能够提高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意见领袖
随着互联网交往的发展,一个特殊群体——网络意见领袖渐渐浮现,他们通过提供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环境的变化。在使用网络的群体中,大学生占很大的比例,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了影响。“一旦世界被数据化,就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信息做不到的事情了。”[1]因此“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积极挖掘并培养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并充分利用他们的正向功能,不仅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一、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概念和特征
(一)网络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这个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首次提出的,这一概念应用在微博上,主要指以微博作为平台进行传播活动时,通过发表自己见解得到广泛认同从而对他人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人物,又称之为微博意见领袖。”[2]网络意见领袖是互联网文化迅速崛起的产物,是在当今自由言论时代新兴的领导者。在演艺圈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公关人员专门处理网络流言,因为“三人成虎”,如果缺乏正向引导,网络意见则会铺天盖地,“不为实只为众”。网络意见领袖对问题可以做出相对权威的解释,并可使大众普遍接受该言论,他们能够积极地影响某一特定组织或范围内大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3]可见,网络意见领袖在新兴文化中已经破土而出。
(二)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顾名思义,是在网络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并能够提出自己见解的大学生领导者。大学生网络社区已经形成,现代自媒体如论坛、QQ空间、朋友圈等都是大学生网络的常用意见社区,从中形成的意见领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他们密切关注国家时事政治以及校内重要信息与活动,对于一些见闻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会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甚至大多数见解还会被人引用说理;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擅长利用社交软件积极与他人交流,分享信息,时常对他人在网站上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提供帮助;具有发散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对问题提出看法,分享心得。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能够通过网络信息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力,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群体,需要网络意见领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而,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更应关注网络意见带来的影响,将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工作作为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三)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1.活跃度和关注度高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是需要依靠许多人的迎合,靠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来发挥其影响力的学生群体。因此,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就会时刻关注他人的言行,这些言行会慢慢地影响到其他人的一言一行。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具有活跃度和关注度高的特征。
2.具备出色的语言素质和信息洞察力
一方面,大学生网络用户要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必须具有善于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所表达的语言常具有启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见解深刻、针砭时弊,能够为大学生解答疑惑、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事物的洞察能力高,他们时刻关注时事政治,不论是国家新推出的方针政策,还是校内重要活动和信息,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学习,从中把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内心的想法,然后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大家交流讨论。
3.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们是由大学生组成的,与在校大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能够深刻体悟到同龄人的真实感受,面对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够站在大学生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网络上积极回应。无论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还是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他们都会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各类网站和社交软件,积极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对于一些重大的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他们会放到学校网站表达学生诉求,从而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并对问题进行处理,促进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发展。有时,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行动还会在校内产生深刻影响,形成舆论氛围,甚至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言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意见领袖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促进教育工作体制化,有助于提高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成效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大学生群体意见的代表,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某些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和培育,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成效。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但承担着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四有青年”的伟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重大进步,必须要制度化、体制化。第一要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第二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最后,要积极落实追踪反馈的总结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制定、实施、改进、提高,这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注重同辈教育,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
关注网络舆论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然而,大学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三观”,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舆论是非真伪的辨别能力,这时,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就起到了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的作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大学生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双重身份使他们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代沟”而产生的沟通不畅等问题,他们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将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
(三)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有助于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作为模范榜样,扩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锋,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我风采,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正能量,让更多的积极主动者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中,成为“模范领袖”;同时,对消极被动者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慢慢融入集体活动中,努力向优秀者靠拢。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集体能积极参与社会各种话题的讨论,充分发挥舆论引领作用,调动起大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性和积极性,把校园环境和大众社会融合在一起,从而深刻影响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对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培养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意见领袖
(一)创建立体化、多方位网络平台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高校应抓住新时代网络变化时机,发散思维,创新教育形式。高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总的学习交流网站,院、系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学习网站,并将其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深刻了解网络平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能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一方面高校要规划和建设好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把国家重大思想政治方针定期放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选派优秀人才对网站进行管理,加大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力度,及时报道国家提出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举行的重要活动或的重大信息进行跟踪报道,从而使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当今时事政治有所了解,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规划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内已有资源,扩大宣传,逐渐形成一种舆论氛围,使大学生逐渐认识到校园网信息的真正价值,并以自身行动更好地诠释之。这不仅需要健全高校媒体资源,还需要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宣传,形成巨大舆论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教育大学生以学习为主,倡导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问题处理方式,充分挖掘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二)深入挖掘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是学生中的精英,存在于各高校的各种学生组织之中,他们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时刻关注。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关注其思想动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方法策略,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有条件的,可开设相关课程,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也可开设相关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其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学生骨干作为众多学生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可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所以要重视榜样教育作用。通过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带动其他同学向好的方面发展。对于那些已经挖掘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要时刻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使其不断学习。此外,要关注学生组织的每一位成员,发现具备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条件的,就积极吸纳进来,不断增强队伍的力量和影响力。
(三)增强网络教育内容和讨论议题的吸引力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大,信息种类繁多,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对教育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汲取的是能够满足自己实际工作学习及休闲娱乐需要的信息,因此各种网络媒体、信息者及传播者应该肩负责任,增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从信息源头到传播过程都应对其内容进行监督检测,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采取“主动积极、正面引导、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议题具备吸引力,才可以让高校大学生主动去学习掌握。在推出议题讨论板块时,要结合实际发生的事件选取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从中获取信息,汲取正能量,学到更加丰富有用的信息。教育者要最大限度地将大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到网络的各个板块中供其选择,尝试督促他们主动展开学习,促使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和工作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感染力
个人感染力的提高能够让他人欣赏自己,也能够带动其他人的行为。个人感染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一段实践、一种长期修养,它往往以个人人格魅力和组织能力为指标被评价。一方面,人格魅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或真诚待人、或以德报怨、或微笑示人、或无私无畏……另一方面,要夯实专业知识,增强知识面,一专多能,从各方面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为他们提供条件和平台,使大学生意见领袖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组织能力,增强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感染力,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群体行为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教育界与时展相呼应的产物。它的发展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避免一些网络垃圾对大学生的影响。各高校应适应时展的战略需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庞兴宇.网络舆情中微博意见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J].现代国企研究,2017(4):198-199.
[3].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作者:亓秀梅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第三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技术发展、社会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势也有不足。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前提。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从字面来看,关键词:“应用”(英文翻译为Apply;Puttouse;Beused)就是适用需要,以供使用。根据布鲁姆对教育认知目标所分成的六大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这里的“应用”就是在建立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能将学习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所以,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可见,“学术”和“应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目前,我们通常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视角定义或解释应用型人才是不太适当的。根据国务院2014年19号文《决定》的指示,应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具体定义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进步,技术发展,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社会的职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所以现在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型等特征,在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具体要求上,“并不过于强调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岗位对应性的操作能力,而是强调既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应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如对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等”[1]。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国务院2014年19号文《决定》的指导思想提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可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应用型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德才兼备,服务社会,促使社会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略。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公德法制意识;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拥有正确“三观”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保驾护航。而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一样,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这些优势:首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传统优良,重视学校文化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文化素质;其次,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比较严谨和规范,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管理标准和要求,有利于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最后,民办高校立足地方,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下面的不足之处:首先,民办高校过于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书本理论重视不足,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随意削减课时、超大班上课的情况比较常见;其次,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一有机会就另谋高就,以致可能影响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负责日常教育的辅导员和负责课堂教育的思政教师未能形成合力;最后,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功利性较强,自学能力比较差,喜欢搞社会实践活动,不太喜欢课堂理论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排斥。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1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的基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理念,树立基于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育理念。包括:坚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基本原则,根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树立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意识,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理念。
2教学体系
建立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符合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论,建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的教学体系。依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安排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可操作可量化的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方案,修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教学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1)教学目标方面:把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每门课程设计若干专题模块,每个模块都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2)教学活动方面: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安排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每门课程设计若干专题模块,每个模块都建构一个知识、能力、素质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结构关系表。例如:改革开放这个专题,可以这样设置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的主题演讲,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课外实践活动:关于家乡或社区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调查与交流,培养实践调查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3)教学评价方面: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可操作可量化的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方案,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在内的新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例如:改革开放这个专题,可以这样设置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依据课堂主题演讲和分享交流的情况,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课外实践活动评价:依据上交的调查实践报告以及小组合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形成性评价,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3教育环境
民办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重视民办高校文化精神的传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次,营造良好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推进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搭建高校、企业、社区、家庭互动交流的平台,营造适应职业需求、重点培养实践能力、产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最后,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教务与学工联通的校务管理系统,搭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各种通用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发挥校园网提供学习、生活服务功能的同时,利用校园网教育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不断拓展,促进师师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促进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地方政府、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2]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网,时间:2015-07-0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作者:冯婉玲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
摘要: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有力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方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困境。通过对于困境的成因探析,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如何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使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出路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沟通途径等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众多领域的跨越进步起到不容忽视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和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可以说,网络等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以信息为标识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生存方式。[1]同时,这种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也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016年1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的受众也逐渐覆盖到高校,并呈指数型增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升级。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性、主动性,进一步转型思维、开拓进取、努力抢占舆论阵地,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新媒体因其自身特征而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
新媒体具有广泛的接触性,能够即时联系、自主发声,增强彼此互动,包含海量的信息,隐匿性极强等主要特征。这些特征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相比之下,传统模式往往采用“教育者说、受教育者听”的单项、死板的知识灌输方法,缺乏“对症下药”的靶向性,缺乏“望闻问切”的精准性。在新媒体充斥的大环境下,个体越来越独立、个性愈来愈鲜明,有些思维方式背离了主流意识。高校教育者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极易出现监管不利的现象。
(二)新媒体包含海量的信息,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手段难以靶向操作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和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抒发见解的重要方式方法。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推广,越来越多“傻瓜式”操作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凭借简单易行的操作、色彩丰富的游戏界面吸引了众多学生。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拼搏上进的关键时期,还未完全踏入社会,因此对各种新兴事物、异化思潮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极易收到错误思想的干扰甚至引导。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由于尚属于新兴媒体,针对性的监管措施还未完全出台落地,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不力,其中分布的大量未经审核便在网络流通的信息、资讯参差不齐,极易影响高校学生“三观”的建立。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应对困难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征就是权威性和单一性,以“你说我听”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建立在教育者的权威理论之上。[3]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深入人心的新媒体时代,伴随着国家对于“分享经济”“人人分享”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也更加重视分享体验,他们乐于追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于观点的交换和分享,他们追求平等的思想交换平台。传统教育的单向性、灌输式模式当前已经不再适用,对于有个性的学生来说反而适得其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必须主动变革、转型创新,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层面出发,探索理念创新、模式转变,最大程度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
(四)封闭的环境与新媒体时代开放性的空间相背离
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快速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反响,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于现代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新媒体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海量的信息,并且能够随时更新与分享,通过新媒体他们还可以自由地表达想法,这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达成的。而处于落后状态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们还是习惯于自编自导自演,忽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参与、感悟和体验。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面临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单一封闭的思维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障碍
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思维通常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而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4]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逻辑思维通常是比较闭塞的,只有对学生的教育,缺乏互动交流,而这种方式,虽然较为落后,但在早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新媒体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部分高校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仍然固守常规、不思进取,对于新事物持抵触态度,习惯于用传统方式来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成为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重要障碍。在新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态可以与不同形态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对抱有传统观念和思维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思维的强烈变革。因此,不能再去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和研判,也不能再沿用过去老旧的办法,而是必须多方面地、多角度地来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跨越发展。
(二)话语权的滞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严重落后,其主要传播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了种种消极因素产生。究其原因:一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出现,导致“公民不允许私办媒体”的政策规定不攻自破,一定程度上钻了政策的“空子”。部分微博上的网络人物、微信上的热门公众号,拥有的粉丝数量不亚于一些传统媒体,其关注度相较于传统媒体仍有一定优势,传播力极强。二是在新媒体时代,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可以与教育者同时获得同样的信息,甚至有些时候比教育者更先获得信息,因此就产生了话语传播的不对称性。三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准入门槛极低,发表观点可以匿名、无从取证,有的网站更是不对网民发表内容进行有效审核就任其流入网络,导致其传播相较传统媒体隐蔽性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变革已成一种必然趋势。
(三)陈旧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落后于传播环境的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传统教育的模式仍在发挥积极作用,但其影响力正逐渐减弱,对于新的形势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它所呈现的快捷高效、内容丰富等形式,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话语和社会大众舆论的放大镜,成为在意识形态领域较量的主要战场。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新兴模式相比,完全不具备竞争能力,涉世不深的高校大学生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不知该如何分辨,其世界观、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现象表明,陈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因此,积极促进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面临困境的消解策略
(一)坚守本性,不断激发师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的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本性”即是“初心”,因此要始终提醒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而出发”。要坚守党性,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服务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要做到求“新”不变心,不能一味求“新”求快而导致党性弱化,时刻做到自知、自警。要顺应时代现状,直面教育现实,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善用互联网思维,积极适应新发展、积极融入新环境,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思维,改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要用自我革新的理念自我要求,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角度,充分包容个体差异,切实满足学生多方面、深层次需求,从点滴做起,从细微之处着力,从而达到教育目的。[5]
(二)带强队伍,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增强话语权
如今,新媒体已经让在校大学生变得更加智慧,个性化和信息化的需求,成为他们获取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天然纽带。我国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形势、把握时代机遇,积极主动办好能够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APP客户端等),同时,必须带好一批以优秀学生组织为核心的高校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队伍,从中发掘讲素质、讲政治、将原则、讲党性的学生领袖成为平台的核心管理者,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既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靶向性和导向性,又能结合高校实际、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正确的方式、生动的内容对其他新媒体平台使用者进行正面引导,同时及时纠偏错误的舆论方向,确保新媒体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强化思维意识,推动“新媒体+”
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推进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融合,同时,合理融入科学技术,将枯燥的教学内容打造为立体化、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展示、多媒介传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有趣味、有内涵。充分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互联网+”并不是直接复制传统媒体的内容,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充分展现高速、泛在、移动的互联网特征。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媒”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学会借力,利用新媒体在参与和互动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深入交流、深度融合。
四、结语
新媒体已经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环境和文化样态。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改革,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效能,有效消解新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增强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助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7-08-17].
[3]谢志芳,刘红伟.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3).
[4]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5]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三个关键[EB/OL].(2017-03-23)[2017-08-17].
作者:史倩 刘康 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和拓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具体分析了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丰富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夯实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强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和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创新等方面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网络技术设备的日益普及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高校网络已经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师生获取知识资源的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和维护高校稳定的新阵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移动互联网网民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规模达6.95亿,在校大学生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网民中最普及活跃的群体[1]。高校如何在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律、作用机制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和新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需求和战略任务。
一、移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充分把握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虚拟性、互动性等个性化特征,用生动形象、准确丰富的信息教育引导和熏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它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手段、内容、方式和范围带来深刻的变革和拓展,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移动互联网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动力和重要力量。”[2]移动互联网以时空无屏障、传播速度迅捷、信息资源丰富、携带方便等特点,极大地丰富和更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途径,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平台。具体来看:首先,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双方主要集中在有固定互联网接入的相对固定、封闭的空间,而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即时互联互通,教育者既能够及时将教育信息资源传递给受教育者,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基本动态反馈。其次,移动互联网融合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传统电视、广播和报纸内容的需求,又可以使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主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平台,及时关注和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生机活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移动互联网承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
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巨大网络体系,移动互联网具有资源丰富、容量巨大、传递迅捷、即时交互、形式多元等优势,学生可以脱离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实时教育内容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移动互联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浩瀚巨大的教育资料库,开阔了学生观察世界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国情、世情和校情的了解,有效解决了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教育资料缺乏、信息储备不足、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切实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信息渠道的拓宽、教育时空的突破和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
(3)移动互联网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沟通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应当是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交流的过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受师生角色定位之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多的是社会需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单向灌输,往往教育信息资源滞后、教育方式单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参与热情和接受能力。移动互联网的即时交互性和平等性,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途径,受教育者从属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可以平等地在网络媒体上发生即时交流互动。教育者可以通过邮件、短信、微博、微信、视频等途径,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在更宽松、更自由、更愉快、更有效的学习交流环境中,敞开心扉,发表看法见解。这样改变了以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固化的思维模式,切实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高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处于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前沿。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力军。当前,以“95”后、独生子女为特征的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因此,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文化信念的影响不断加剧,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
(1)从高校自身看,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处于根本性变革和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和硬件设备方面的垄断优势,我国移动互联网核心信息技术建设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从而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型媒介工具。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高校作为西化分化的主攻方向,把青年学生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对象,充分利用话语霸权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主导优势,以学术交流、项目资助、捐资助学、社团活动等为掩护,通过信息网络潜移默化地向高校师生宣扬传输其文化理念、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上不遗余力地与我争夺思想文化阵地,一定程度上淹没、淡化和削弱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2)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的复杂性更加凸显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坚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并在移动互联网上集中反映,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负面社会情绪和不良社会心态相互交织激荡融入移动互联网,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一是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互动的日益加深,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主张通过移动互联网向高校扩散,在高校师生乐于聚集的网站、论坛、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不可避免地影响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二是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复杂多变,负面情绪滋生蔓延,并借助网络等新型传播方式在社会群体内双向、交叉、循环感染,虽未成为社会主流心态,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不容小视。三是高校在改革发展、学生就业、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长期成为社会聚焦点,极易形成突发网络舆情。
(3)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看,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工作亟待加强
以“95”后和独生子女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大学生是伴着互联网长大的,他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人生经历少,对事情的敏锐性、辨别力还不够成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还不能完全甄别、抵制,因此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具体来说,首先,移动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生活娱乐资源,也为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网络违法行为提供了方便,扰乱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环境。其次,点滴社会阴暗面通过移动互联网被无限放大,面对真真假假的信息,学生正常审美情趣受到很大影响。最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信息肤浅庞杂但不深刻,导致大学生新的求知过程呈现快餐化特征,普遍形成知道多了、知识少了的现象,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认知。
三、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当前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努力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移动互联网技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的新的困境,并从困境形成的机制入手,积极寻求解决路径与措施,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丰富网络思想教育内容
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这为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较好成效,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丰富移动互联网思想教育内容供给,必须构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念,培养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加强中国国情教育和国际形势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把握历史潮流,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化传承和弘扬,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又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倡导、规范网上的行为准则,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拒绝和传播不良信息,并加强自我保护和防范,避免被不良信息和观念同化。
(2)夯实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网络教育阵地是我们党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是高校师生重要的网上精神家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离不开移动网络渠道,我们要牢牢把握世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内在特点和作用机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种阵地平台,特别是建好“两微一端”等学生乐于聚集的新媒体平台,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时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效率与效益,提升移动互联网思想平台的吸引力、影响力和黏着度、关注度。国家层面要着力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充分汲取各校校园网络营养,汇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研发资源,搭建全国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共同传播网络正能量,协作应对网络负面舆论[4]。高校要结合“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和“易班推广行动计划”的实施,针对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碎片化思考的媒体生态规律,全面建成涵盖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空间等移动网络服务阵地,努力抢占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阵地。
(3)建强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媒体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5]。高校要出台激励机制,统筹推进校园传统媒体队伍和新媒体队伍的融合发展,并引导和支持学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保卫部、信息中心、校团委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参与网络建设管理,汇集网上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上报,并按程序处理网上不良信息。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骨干教师、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和优秀学生骨干为主选拔组建网络思想教育队伍,着力开展学生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有效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高校要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培训班,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现状和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特点,围绕理论认知、教育实操等构建分级、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着重加强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意见领袖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思想建设、网络评论、网络监管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教育队伍的网络育人能力和水平。
(4)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创新
在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6]校园网络的安全有序健康发展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外在环境保障。国家要搭建部、省、校三级联动的网络舆情共享和应急处置平台,密切关注师生在移动互联网、主流社交网站及微博微信上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对重要舆情做到早发现,力争处置在萌芽状态,为高校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推进高校大数据和信息网络平台系统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备案和可追溯制度,协同网信、公安、媒体等部门,形成迅捷、管用的高校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引导广大师生牢牢坚守互联网使用的“七条底线”。加强对移动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动环节、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的研究和应对,形成覆盖全面、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7]。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3-2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3]新华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17-10-30].
[4]冯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4-6.
[5]柴逸扉.的新闻舆论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2-25(5).
[6]新华网.: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EB/OL].(2014-02-28)[2016-11-20].
[7]李丽鹏,王峰,朱玲利.论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58-59.
作者:李丽鹏 卞都成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
【摘要】文章对责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道德价值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剖析。同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对责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开展途径及措施进行了介绍。基于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进行探讨将会有助于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责任教育;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状
1.教师对责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对于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却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责任教育与普通的教学内容一般,以“口号式教学”“形式教学”为主即可,殊不知该种意识的存在致使责任教育工作寸步难行,难有成效。高校教师对责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教师未能以内容教育为方向,未能以方法教学为导向;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化,仅以完成教学为目标。教师对责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未能对高校的教学安排进行深入理解,没有对教学内容的主次性进行明确划分;二是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是“口号式教学”,缺乏实际教学的意义和内容,这一错误认识误导教师,使得教师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
2.学生对责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较低
除了教师方面外,学生在责任教育方面的表现也会严重影响责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开展,学生在责任教育课程上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而严重影响教育成果。学生之所以在责任教育课程上表现出较低积极性,主要原因包括下述几种:一是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二是责任教育缺乏创新,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部分教师在责任教育上缺乏创新意识,未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思想等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创新,使课程丧失了其应有的趣味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责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社会需要敢于承担责任的年轻人
从目前的企业招聘情况来看,责任感成为企业对应聘职员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主要是希望应聘人员能够真正成为企业中的一员,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开展相关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切身利益着想,从而在工作中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并全面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而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员工。为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将责任教育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法,使责任教育能够正面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成为一名敢于承担责任的年轻人。
2.责任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之所以说责任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因为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责任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责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每个角色,并将这个角色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无限放大。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竭尽全力,努力成为学习中的强者;二是责任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责任教育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认识到自己的所长所短,并且在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凸显出自我优势,成为一个个性突出的全面性人才;三是责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间的关系,有助于指导学生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3.责任是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当前社会是信息横流的时代,在此环境下,学生想要实现独善其身,然后兼济天下具有很大难度,这是因为社会环境中存在较多的负面因素,对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存在负面影响,然而责任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很好地扭转这一局面,助力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想要搭建正确完善的道德价值体系,需要人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与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关系。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人责任感,才能够在发展中坚持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确保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够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强烈的主人公意识,在社会发展中,勇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责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开展途径及措施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只有在教学理念上实现创新,才能够确保责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全面创新、更新责任教育理念,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责任教育的主体。责任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生是责任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在责任教育中主要是扮演“学”的角色,而教师也应该是责任教育主体中的一部分,在责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扮演着“教”的角色。教师“教”的角色对学生“学”的角色具有重要影响,“教”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要全面认识责任教育的价值。要清楚认识责任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了解责任教育与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形成的关系。责任教育与其他的教学内容不同,其教学目的不是单纯地了解知识,而是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对责任担当有所重视,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三是要注重责任教育的实效。责任教育不能走马观花,不能只是形式化,要对责任教育后的学生表现进行跟踪,对其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从而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确定责任教育的教学实效。
2.全面完善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责任教育,教师要对当前责任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完善,要尽可能地丰富教育内容,避免学生对教学课程产生“厌倦感”。责任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囊括一些教育实例,通过对教学实例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完善可以从下述几个层面入手:一是教学内容有删减。教学内容的完善,并不意味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填充,相反,教师还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责任教育中一些概念性理论进行缩减,实现教学内容浓缩,并加入实例,便于学生理解;二是教学内容有更新。教学内容不应该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个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责任意识上也需跟上步伐。为此,责任教育的教学内容理应有所更新,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时代感,确保教学内容不与时代脱节。
3.全面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对责任教育缺乏积极性,除了与教学内容有重要关系外,还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陈旧性有关。为此,教师需要全面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责任教育上应用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其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责任教育中开展探讨式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教师应该大力提倡探讨式教学,通过辩论赛、演讲赛,使学生在讨论中加强理解,对相关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分析问题——判断情况——总结成果的流程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课堂的听讲人变成直接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引导。社会对于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高校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大,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要对责任教育工作加强研究,就其开展、形成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探讨,通过不断优化实现责任教育的全面创新,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李俊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才智》2014年第24期,第143页。
[2]吴军:《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才智》2013年第7期,第140页。
[3]叶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责任教育研究》,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1。
[4]程玉莲:《论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责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第1-4页。
[5]孙雪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谭群英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