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摘要: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大数据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资料载体,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特征的深入分析,指出了当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有效的教育路径,旨在为提高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如核聚变般突飞猛进地增长,海量的数据信息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资源和宽广的思路,也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范围、教育效率被颠覆,将传统的以课堂上、校园内为主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延伸至大学生的任何时刻、任何地域都能接收和体验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然而,凡事都有两个方面,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是通过网络能够快速地将西方消极的意识形态和良莠不齐的数据信息铺天盖地地向大学生袭来,猛烈地充击着大学生,如果此时大学生未能得到正确三观的引导,未能增强自觉抵制消极思想和消极文化的影响,很可能误入歧途。鉴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大学生的特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教育路径。
二、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处于数据信息核裂变式暴增的大数据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精力充沛的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追新猎奇,快速获取各类信息。但是,大学生毕竟处于人生独立初期,思想比较单纯、尚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看待问题时比较感性和理想化,无法有效取舍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一不小心就可能调到网络陷阱难于自拔。很多大学生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以下特征:一是思想十分活跃,一旦受到压抑就会出现逆反情绪和逆反行为。大学生虽然步入成年人行列,但是其心理并未真正成熟,确切的讲刚好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十分活跃,对外界的一些新鲜事物很感兴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冲动和渴望,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其进行约束或管理,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或父母发生冲撞。二是承受力和抗压性差。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三观也处于波动期,他们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喜欢借助网络的私密空间进行发泄,这也暴露出他们较差的承受力和抗压性。三是强烈的参与意识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大学生大多抱有理想化的幻想,他们渴望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但是由于现实的残酷,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一参与就受到打击和挫折,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态度。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亟需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一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数据共享、传播更加高效便捷,海量的信息充斥到大学生面前时,需要大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断和辨别信息的真假和可信度,去筛选和批判地看待西方传播的价值观和文化,以使自己的主流价值观不收到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如何把控自己,如何受正确意识的引导成为面临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之网络缓慢、不及时,大学生能否在教育空隙理性地分析判断极其关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面临着冲击。通过网络实现在线学习,共享教育资源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这必然会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我们知道在线教育不仅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新奇的教育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实现互动交流,这较之枯燥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更能勾起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面临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们决定着课堂教学计划、内容、重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体现着权威性和主导型。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显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虽然获取大量数据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良莠并存,真伪难辨,对于缺乏理性分析判断的大学生而言是十分危险的,但这显然已经撼动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四、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有效地获取合法、有价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并理性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诠释,是当前摆在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一是积极引导,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大数据观念。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势必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大数据,理性的分析大数据,合法合理地使用大数据,具备了这些正确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大数据的价值和弊端,才能在应用大数据时多一分理性和批判。二是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提升思政教育质量。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整合自身的思想政治资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技术,最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还应结合慕课教学的特点,积极打造满足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精品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和资源。
五、结语
总之,大数据时代死一个多元而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认识到时代特征,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实际对学生有效引导,并借助大数据资源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具备完善的人格,满足我国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凯鹏.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8月第32期:184.
[2]刘思言,毕大伟.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北方经.2016年第10期:138.
作者:李慧 李录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对“微博”的含义和功能进行阐释,其次分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探究强化微博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旨在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微博”由埃文•威廉姆斯最先提出,其创办的Twitter作为微博服务网站,促使“微博”在全球范围内普及。2010年,《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微博”一词,并对其释义为微型博客,因其短小与精悍的优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1对微博的概述
1.1微博含义
新媒体背景下的学者,将微博定义为可用于信息实时分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其特点可分为5个方面:信息“背对式”交互,即双向关注、单向关注;内容简单明了,可利用网络、手机等软件对其内容予以更新,且同时保持内容在140字符数以下;实时性,信息具有随意性、实效性特点;广播性,信息内容以公开呈现的方式,便于各类群体的转发与评论;社交平台,博客以个人管理为主,对文章网页予以定期更新,而微博却与之相反,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侧重于信息分享与交流。
1.2微博类型、功能、特点
微博是新兴媒体,在多元化领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微博类型具有多样性、繁杂性特点,即以主体的差异,将微博分为政务厅、媒体汇和校园、名人堂与品牌馆等;依据内容不同,将微博分为生活类、时尚类、文化类、娱乐类与财经类以及体育类等。纵观微博内容公益式、论证式和营销式、休闲式特性,笔者将微博类型归纳为以下几项:时事政治类、经济资讯类、文化教育类、生活休闲类。另外,微博具有基本功能(关注、评论、转发);具有核心功能(信息和获取);具有延伸功能(人际交往延续、重构),其特点包含简明化、微型化和便捷性、互动性、圈群性与个性化。
2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首先,拓宽信息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涉及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四项内容,传统教育以权威报刊杂志、经典著作为主,现代教育中大学生思政教育者通过微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运用高频率、高精准的微博信息,如文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信息,为学生教育资源实施有效拓宽,而,实现教育资源实时共享的同时,为学生创造生动化、多元化思政教育方式。其次,丰富教育载体。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思政教育载体为:可用于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教育的活动形式、物质实体。传统思政教育课堂,以会议传播、政治理论作为教学方式,加之受到教育载体的空间限制,使其思政教育效果无法得到很好保障。现代教育中,随着微博等网络载体的运用,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对其承载性、互动性与渗透性,以直观的方式向大学生展现社会荣辱观和价值观、国情党情等内容,有助于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形象化。最后,增强教育实效。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其原因在于:微博广播性特点,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传统思政教育以教师和学生的单向沟通为主,教育效果不理想,但随着微博的运用,通过对党的执政理念、国家政治方针的宏观把控,结合大学生心理需求、思想动态,全面开展疏通引导、科学预见性的思政教育。
2.2消极影响
首先,削减教育权威性。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者利用事先计划的方式,对教育信息予以获取和传递,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影响。但是,受到微博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的影响,使思政教育权威性受到挑战。例如:对教育者话语权的削弱。微博信息实时性优势,虽然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共享,但政府、学校和教育者的信息把控性逐渐被脱离,致使教育双方信息接受差距有所增大,从而在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特点掌握不明的前提下,丧失教育话语权。其次,误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微博作为新型网络平台,利用信息丰富、便捷交流的特点,吸引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参与度。虽然微博已全面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使其形成多维度“信息圈”,促使其人际交流、情感宣泄等需求得以满足,但因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误导,对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构建给予冲击。譬如:因微博可选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进行登陆,致使大学生过于沉浸于虚拟世界,成为“五指一族”,不仅对个人心理、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易造成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混淆。
3微博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1构建、健全微博管理体系
基于开放性微博平台,其信息“鱼龙混杂”,若要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应逐渐加大关于微博信息管控的力度,如用户信息审核与认证、不良信息审查、舆论引导等。结合笔者实际调查工作的开展,45%以上大学生认为应重点关注于微博用户实名监管、36%的大学生主张通过法律的完善,对微博秩序予以规范性管理。第一,制定微博实名机制。韩国作为首例推行网络实名认证的国家,虽然国内对网络实名制予以借鉴,但仍未得以全面施行。针对此,政府、学校和社会间应协调运作,以微博运营商为载体,建立微博账号管理机制,通过对认证对象和受众群体资料的完善,确保其信息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指引和倡导,鼓励真实身份在微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提升信息真实性,还可培养者理性思维,使其为自身言论承担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以此降低微博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第二,加强法律建设。微博管理应在用户自律的前提下,加以法律制度的辅助,否则会因法律强制性的缺失,产生不良舆论、虚假信息等问题,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现阶段,随着微博等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诸多国家通过微博相关法律的制定,对诽谤信息和虚假信息予以严格控制,面对微博多样化问题,运营商纷纷制定微博管理制度,例如:《新浪微博社区公约》(2013.7.4)通气会的召开,新浪运营商通过谣言公示系统的设定,引入“信用积分”制,对微博平台虚假信息进行控制。
3.2构建大学生教育机制
微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适应媒体环境,巩固高校主流教育地位,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的制定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若要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可从防控机制、疏导机制、反馈机制三方面入手。防控机制:微博在倡导情绪宣泄、个性彰显的同时,其微博文化也在校园中得到广泛宣传,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如“微博控”、无国界信息传播、虚假信息和反马克思理论的产生,致使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冲击,长此以往,其思想意识逐渐“西化”。对此,大学生思政教育者应该充分结合微博应用、大学生现状,构建微博防控机制,从而营造思政教育新理念。在此过程中,微博防控机制的制定,应以防控内容界限、技术与人力双重防控为前提,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情绪的渲染,起到实时反馈与跟踪的目的。疏导机制:针对当前微博多元化负面新闻,大学生思政教育者若仅依据防控机制,则难以实现信息监控的目的。对此,还需通过疏导机制的制定,利用沟通渠道的设定,针对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和认知疑惑等状况予以心理疏导,从而对其思想状况进行引导。例如:某大学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将“寻觅心理轨迹”作为思政教育主题,并结合“一对一”辅导模式,促进大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形成。反馈机制:大学生教育机制的组建应以反馈机制为前提,利用对防控信息、心理疏导结果的评价与反馈,在体现基于微博媒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科学化、时效性的同时,避免形式主义。再者以微博运用现状、思政教育队伍评价、思政教育效果等多种反馈机制,促进大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微博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现状的分析,可知其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两者并存,如拓宽教育资源和削减教育权威性、丰富教育载体与误导大学生思想行为。为有效改善上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可利用构建、健全微博管理体系、组建大学生教育机制两种形式,对其微博信息、思想行为予以约束,从而将微博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雁平.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7):76-79.
[2]徐兰,刘凤波,卢洪雨.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0-133.
[3]顾建平.“微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66-68.
[4]朱俊樾,丁淑芳.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3(20):148-148.
[5]张俊杰.微博平台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J].职业时空,2014.10(12):130-131.
[6]林晓,王建浩,顾坚,等.微博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32(1):112-113.
作者:柏璐 单位:西安医学院
第三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各大高校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能接受到高等学校的教育,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大学生发展和生存日益成为凸显问题。近年来,经过政府、社会和高校不断的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一整套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求学负担,尤其是经济负担。但是,在高校当中贫困大学生的个人性格的塑造、思想压力的排解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紧急任务,关注贫困大学生他们成长、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自身成才成长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各大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数量也得到的增长,关注贫苦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尊重贫困大学生,重视他们的需求,尤其是他们正当合理的需求,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帮助贫困大学生,重视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需求,一方面有助促进他们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其自身发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有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勇敢地面对经济困窘,更好地化解贫困大学生思想困惑,消除他们的心理疑虑,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鼓励他们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的提供的各项资源,大胆参加院系活动,挖掘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丰富自身技能完善自身发展,为他们的成才成长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需要贫困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做到自我和谐、与人和谐的统一。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他们是高校当中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状态,都关系着整个校园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学生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需要创造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在面临挫折时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他们进行生活上的热切关怀和思想上的积极引导,使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抵触和消极心理,与同学相处时也不会感到悲观和委屈,积极乐观的融入校园生活。
(三)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高校贫困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理想信念的树立对个人、民族、国家都十分重要。大学期间,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许多人生重要的课题,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如何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如何面对困难挫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与教育。因此,高校除了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外,更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多下功夫,让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理想信念,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明确青年大学的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个人成长成才的价值观,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走进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更贴近实际时代需求。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当中的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他们的教育时脱离学生实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够,与贫困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存在脱节。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不了解助学贷款的流程助学金的申请方式各项费用的收缴情况;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够适应新的课堂环境,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较困难;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毕业和就业压力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悲观和迷茫,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热切的关怀和引导。
(二)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学习和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的自信,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员,这些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但是,现阶段高校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思想和政治课程,为了完成课程进度,整个课堂老师是主导课堂,重视理论的灌输,缺少对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缺少对贫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的培养,缺少对贫困大学生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内容单一的表现。
(三)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够系统化
由于没有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队伍明确的界定,致使一些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部门职责不明、教师工作任务不清现象。一方面是负责贫困大学生的专职教师对他们关照参与度不足,贫困大学生需要教师帮助时,管理部门往往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在学生眼中只负责传达命令,使得贫困大学生与老师、学校之间的沟通出现了断层。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没有明确自己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任务,有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偏重政治思想教育,偏重于政治价值观念的灌输,忽略了人格品德的塑造,甚至有些任课教师对学校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不了解,使得他们认为资助工作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围,超出了自己的教育范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队伍不够专业的表现。
三、完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措施,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结合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确立有针对性的育人机制。首先,要做到深入贫困大学生群体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要把握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不能仅凭表面现象或是听取一些言论来判断他们真实的想法,经过认真的调查和耐心的交谈来了解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难以解决的困难,进而针对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及时开展和加强多方面的教育。其次,对于贫困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内部存在着贫困程度、生活环境、个体习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个体性和层次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重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关注贫困大学生他们关心的问题,要了解掌握导致贫困大学生个体出现不同情况问题的具体原因,根据贫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引导措施。
(二)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可以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网上教育等多种措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学习理论。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增加贫困大学生社会活动和实习的机会,以社会实践辅助活动促进他们的成长。“社会实践是提升贫困大学生修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尽可能让他们接触社会,接受社会锻炼,同时,在校园内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竞选活动,加强进取心;高校应根据贫苦大学生的能力特点,向他们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举办感恩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感恩的环境氛围中成长,使他们形成互助互爱的精神品质。
(三)加大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管理和教育队伍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队伍,是现阶段各大高校对贫困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表现,要加强对他们的了解,必须建立专门的教师管理队伍。首先,各高校的二级学院(系)设立成立专门部门提供专门教师,来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思想状态和生活状况,减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上困难。其次,高校设立贫困大学生专门专项资助基金,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扶持力度,为他们生活和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忧虑。最后,高校呼吁社会上有能力并且愿意帮助贫苦大学生的人士和机构,拓宽贫困大学生资助渠道和方式,使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系统是立体式全方面,最终使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和思想上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四)以生为本,以成长成才为导向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做到真正关心每个大学生,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感觉到教育者的关怀,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使每个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以生为本,以成才为导向的培养思路,一方面在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培养,,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精神,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发明和创造,鼓励他们自食其力,树立靠自己双手赢得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贫困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既要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又要注意他们德育和体育的发展,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莫税英.论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J].学术论坛,2005(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66-168.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叶吉.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作者:杨迎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急需创新和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也对其教育主体互动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应充分了解“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困难,结合其自身的优势和特征,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进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是发展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促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属于一种新生的发展力量,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机遇。曾说过,政治工作如果没有解决网络问题,也就无法度过这个时代,这就代表在推动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与信息网络时代的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结合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下,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系统,这也是目前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时代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困难展开探讨,并结合起自身的特征,指出有效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互联网+”时代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影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现实性受到网络虚拟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虚拟性,它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信息发展事物,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处于网络之中就属于虚拟性的一种,主要是通过符号来实现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通过运用符号和数字来代替人们的表情和动作,进而形成了人的虚拟异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性受到网络易更新性的影响。“互联网+”属于一种全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更新信息速度快。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根据时展趋势及时地创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依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再加上教师认为网络信息资源不正规,很难成为教育资源的一种形式,进而导致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教育者不会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很难与“互联网+”时代背景相融合。因此,教师应及时创新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网络交往平等性的影响。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中,教师充当着传播教育内容的权威者,而大学生则是处于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位置,是一直被“填充”的容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将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完全打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平等地使用教育资源,进而对教师的权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的权威地位由于自身网络敏感度的影响,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接受能力是低于大学生的,进而导致教师的权威地位严重受到反叛和质疑。如果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就会对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特点
(一)传播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来实现的,教学内容十分的单调,并且教学形式也十分的单一,进而很难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互联网+”时代下所产生的网络平台。网络客户端的出现,例如MSN、QQ、微信、微博等等,都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的平台,多样化的文化载体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模式的多元化不仅仅指的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也指的是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味地注重与教师知识储备和书本内容的结合,严重忽略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而“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网络的大量信息和开放性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能够接收到不同的教育资源。
(二)互动形式具有交互影响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互动的系统,需要主客体之间具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动,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教育者应通过灌输式教学模式来向受教育者的传播信息,进而导致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主客体之间的连接形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也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主要采取的传播模式是“一对多”、“一对一”的形式,或是“多对多”、“多对一”的形式,还可以将四种形式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双向或是多向的互动交流传播模式。网络载体的主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和交互性,同时也是人们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情感的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平等的对话,进而有效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交流方式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
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中的重要交流形式,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间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重要主旨。在互动的过程中强调平等性和民主性有助于实现主体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进而最终实现二者的视域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是教师和大学生,他们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还体现在大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交流平台来展开,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在庞大信息中选择信息,进而满足了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健康、积极的民主环境。大学生应在这个环境中积极积累文化修养以及人生经验,进而获得更好地成长体验,不断地全面发展自我,教师则应该在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只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所以,教师和大学生应在平等和民主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措施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互联网,并且一直在随之改变。曾指出,转变人们思维观念的重要举措是注重并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地位。“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时展的趋势,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时发挥其本身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变
通过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变,能够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以人为本的主要宗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是带有一定的控制性质和奴役性质的灌输模式,以此向人们灌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也往往停留在自白的位置上,向受教育传播单向的影响。受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增长以及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都开始对传统的灌输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要求,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发展趋势了。然而关怀模式是将受教育者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曾对于人的发展、本质和存在的概述,深刻地指出人是精神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有机结合体,人的本质是生物意义上的一种实质存在,但同时也是一张超越生命的应然存在,是具有一定程度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可能性存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环节中应用关怀模式,需要不断加强人文关怀,对受教育者精神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来建立“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文关怀教育模式,引导人们树立人文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更具有人性化和生活化。
(二)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相互结合
通过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相互结合,能够充分做到生活世界的回归。如果人们长时间地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很容易就会形成虚无主义情绪。虚拟化环境主要是由互联网所构成的,对人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在虚无主义情绪的影响下,产生纠结、迷茫以及困惑,而这需要通过对话和交流来重新构建意义共同体,进而缓解人们因过分关注自己而形成的孤独和寂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之中是不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的,教育者能够通过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来和受教育者交流感情,进而实现线上与线下主体之间互动的和谐状态。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不能与现实性脱离的,应根据受教育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维度,实现由关注社会需求回归到受教育者生活的转变。现实的个人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核心,它指的个人不是孤独的离群个体,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世界中不同形式的意义结合体,现实的个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的是逻辑思维的起点,是其过程的重要实施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性。所以,应充分结合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和网络的虚拟性,共同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三)现代性和科学性的协调发展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应是现代性和科学性的共同发展,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所谓的科学性指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的过程中,把握互动的主要规律,运用科学理论作为主要指导,进而有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以及事物运行的规律,及时转变教学模式,把握受教育者被网络信息普及所受到的影响。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到了现代性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通过“互联网+”所产生的媒体平台来展开主体互动交往的模式,由受到固定时间和固定空间限制的课堂互动形式向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自由互动形式转化,有效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体手段进行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准确把握,进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发展原则是科学性,而现代性又体现了科学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中的重要性,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交软件和网站不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不断地增长,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对其自身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互联网+”时代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打破了时空对其的限制和约束,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但大学生要对其所传播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评估能力,仔细筛选大量的信息,进而养成一种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还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理智判断力和网路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使用环境,进而不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有效构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梁泽光,曹秋月,白一丹.运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案例研究———构建微博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新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487-492.
[2]念金波,王志鹏,孙一进.主客体关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6):100-102.
[3]王翠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基于传播学的视角[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96-98.
[4]刘晓慧.“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J].宁夏党校学报,2016(1):69-72.
[5]刘慰.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6):89-92.
[6]孙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51-54.
作者:台春玲 吴志锋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第五篇: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摘要]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其价值观的体现,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是其文化自信的根源。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也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成长的需求。本文首先对文化自信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言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其价值判断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基础之上。其文化自信的表现就是对社会中复杂而多元化的思想形态和文化观念,能够对其价值与内涵进行独立的、正确的批判,并能够将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内涵融入到自身的思想体系构建当中。这种思想批判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教育并需要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磨砺而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并有能力树立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批判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以及多元化复杂思想的涌动,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和思想环境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传统的主流思想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面临中巨大的挑战。树立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任务,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使命。
一、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群体对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自信和坚定信念。树立坚定文化自信使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以及道德与文化观念,对大学生的行为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文化自信的形成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以及正确的思想引导,经过不断的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文化自信的形成,也是思想斗争的过程,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标准、文化观念在大学生思想层面间进行着孰是孰非的、持续的矛盾冲突,在大学生原有价值观的判断与衡量下,不断地融入积极性质的思想元素、排斥消极的思想元素。在这一思想矛盾冲突过程中,大学生新的思想形态和价值判断标准形成,大学生依据着这种新价值观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指导,并对其具有坚定的信心。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
文化信念的形成是多元的意识形态冲突的过程,也是价值体系形成的过程。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源于对正确思想价值的汲取和融入以及对消极思想元素的明辨和排斥。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导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形态的形成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没有得到挖掘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实现振兴和国家实现发展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精髓,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为文化与思想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地涌现。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为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更丰富的资源,但是对于青年群体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坚实的思想理论根基,对复杂的社会思潮不能够进行正确而合理的价值判断。同时,复杂而多元化、具有一定外表包装的社会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汲取。另一方面,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局限的前提下,大学生群体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汲取缺少一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重要教育途径,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中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二)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信息获取途径以及信息的交流互动,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式发展。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层面支持。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其本身是媒介身份。但是传播信息这种行为也是对信息产生影响力的行为,也就是说,传播信息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形态。新媒体文化,是基于传播其他文化与思想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和深刻影响力的意识形态。新媒体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青年群体和大学生群体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话语形式、行为方式、思考模式都与新媒体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新媒体文化传播以及影响力的发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态和价值观产生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的、及时的对其进行引导,把握校园文化的正确性与正面性。
(三)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冲击高校文化
在高校校园传播的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在高校校园的动态形式,对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与传播途径的优势下,社会思潮中一些消极思想冲击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扭曲了大学生的文化信念,对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趋势。当前高校教育领域极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些消极的社会思潮将思想元素融入网络教育资源当中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传播。特别是一些具有偏激政治倾向和消极观念的思想元素,潜移默化的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校园文化和社会舆论。大学生群体由于对一些社会思潮的表象所吸引,不能坚定的信仰主流思想意识,进而导致其意志动摇,甚至容易出现做出极端行为的现象。基于当前的高校文化环境和思想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应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引领高校的思想环境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价值导向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根源,巩固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环境中的影响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思想环境的正确性和积极性加以引领。只有通过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层面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与高校教育理念进行正确方向的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落实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环境以及思想舆论环境的积极性和正确性是大学生群体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只有思想导向的正确性,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对思想健康成长的需求。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影响着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智慧性能够为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建立基于合理的、系统的理论支持。使大学生能够在面对多元化的复杂社会思潮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够对自身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使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文化信念产生坚定的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理论指导的层面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实践当中,使其在高校思想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以及舆论环境的引导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判断体系以及对文化信仰的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信仰与智慧,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规范层面、哲学思想层面、文化观念层面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构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其影响力的表现首先主要体现在和谐理念上,谐理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在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中具有极高价值。和谐理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是在哲学逻辑上却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体现,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以及看待客观环境以及自身与客观环境关系的核心批判性思维。博爱与自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大学生的文化信念构建中具有正向而积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的衡量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精髓融入的大学生的文化信念培养中,进而使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民族智慧。这种民族智慧为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复杂思想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优越感,进而使大学生形成了对自身文化信念的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应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思想建设、校园舆论环境建设中,并通过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大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在理念与价值上的优越性,帮助大学生更有底气的面对西方物质文化的冲击。
(三)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摇篮
树立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来进行立体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实践途径,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摇篮。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建设高校校园思想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所在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所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发挥教育作用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形式,也是其进行教育行为的价值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是与大学文化信念直接发生影响关系的思想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贯彻中应丰富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的价值取向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中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同时通过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充满基本的自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途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向,应向信息化发展。建立高校网络平台并融合新媒体的技术传播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网络阵地上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前行的引导,以及在社会思潮的涌动下给予大学生群体有力的思想保护。
四、结语
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体系的构建,使大学生能够对其自身在面对社会多元化复杂思想时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进而实现了思想层面的自我保护。这是大学生对于自身文化根基自信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价值判断体系构建中体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目的,这种文化自信将是支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52-55.
[2]赵梦影,徐玉莲.简论文化自觉自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J].教育探索,2013(3):45-48.
[3]王东明,刘姬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4):46-49.
作者:吴文浩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第六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繁荣昌盛。由于专业特点而引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与普通专业学生存在差异,艺术类大学生有着普通专业大学生的共性,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过去的普通高校在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没有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形成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步履维艰、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和改善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现状是目前思政教育工作者一个较大的难题。笔者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入手,剖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态势趋于良好,艺术类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民族自尊心强,态度端正,看重自身价值的体现。但是由于艺术类专业的自身特殊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较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别,而目前专门从事或者研究艺术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老师较少,这也就从侧面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补缺。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是高校中从事艺术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由于专业学习经历、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有着与普通专业大学生不一样的自身群体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专业能力较强,文化知识积累相对欠缺
艺术类学生除了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学习外,还要从事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习精力必然在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分配中有所偏差;同时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程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偏低,导致部分艺术类学生更多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程的提升,久而久之,形成了专业较强、文化知识相对欠缺的现象。
(二)接触社会更早,学习环境多样化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艺术生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为了在专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会远离家乡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进行专业集中培训,这种有别于常规高考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导致他们较早地接触社会,学习环境更加多样性。社会中各形各色的人和事都会在艺术类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三)学习专业性强,开销较大
按照教学的需求,美术类学生要经常到野外开展户外写生,音乐舞蹈类学生需要专业场地、专业器材等,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学习专业性强,开销相对较大。
(四)个性鲜明,自我中心主义意识较强
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的学了统一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外,更多的是自由发挥和创作的过程,这样的专业学习模式不仅让他们较为独立,个性鲜明,同时也很难受人约束,纪律性不强,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比较单薄。(五)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化明显,政治信仰不坚定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和文化课程学习双管齐下的现状,导致他们接触的人更多,学习环境也更加多样化,在社会的经历和阅历都比普通学生要更加丰富,加之艺术学习更偏向感性化,学生情感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但是在考虑问题上过于感性,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影响,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同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思潮等的影响,使得他们产生了“个体本位主义”、“物质主义”、“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倾向[1],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上重管理轻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向人们传导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2]。目前,高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除了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开展也被各种日常事务所局限,比如各种评奖评优评选、贷款补助发放、寝室教室卫生检查、课外活动指导、心理疏导、主题班会等,使得他们的教育观念只注重学生的日常管理,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而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就对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排斥性,这就更加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针对他们的个性进行教育。
(二)教育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它包含着教育者意欲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3]。思政教师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等[4]。思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过分依赖课堂的现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实践的过程,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愿意做更深一步的理论研究,思想和理论仍然停留在表面。在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向学生谈及思政理论或者当下时事政治时直截了当,不注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兴趣不大,甚至反感,而更愿意接收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时事政治或八卦新闻。
(三)教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
目前高校部分思政课老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缺少培养艺术生探索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多数思想活跃、性格活泼,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较为强烈,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产生冲突,长此以往将会引发学生厌学的心理。而艺术类大学生的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繁琐的教学管理任务,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比较严厉的说教和管理措施来强制规范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艺术类大学生却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反对因循守旧和整齐划一,对于教师的严厉的说教和管理从心理上就很抵触,行动上更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思政教师队伍比例失调,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经调查,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偏少、兼职进行思政教育的老师比例占据将近一半、结构比例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国家对于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为1∶200,但多数高校已经完全超过了这个比例,导致辅导员因为所带学生人数过多、压力过大而减少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教育。同时由于高校思政专业的教师较少,兼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专业素养又不高,导致思政教师整体综合素养不高,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三、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因材施教
长期的专业学习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令其有着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这就决定了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要通过调研、与学生交谈、多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式,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进行熟悉,实地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普遍方法,又要针对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教学中突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5],修订和完善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规章制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注重教育教学的多样性
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育方式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既要向学生传授已知,也要指导学生探索未知[6]。伊普斯腾发展了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研究论文来进行专业教学,为了回答学生问题而对研究目的和分类概念进行讨论,能使学生学会大量概念,足以使他们能阅读专业文献,用这种方式进行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相当高的热情,并且促进对知识的理解[7]。这正是我国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习的,注重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追求个性化发展,通过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呆板的理论知识,严重束缚了他们发展的空间,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不高,动机不明,教师应该掌握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改变单一模式,整合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使用PPT、视频短片播放等多种形式来辅助教学,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和关注度;同时合理进行课堂安排,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讲课、课堂辩论等方式,增强和调动上课的效果和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到理论知识。
(三)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提升学习的兴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8]。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否则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无法将艺术水平升华,只把艺术纯粹地当作谋生的工具,艺术作品空洞、无实;另一个就是会背离“艺术源于生活”的本质,造成“艺术至上”的盲目性[9]。因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兴趣浓厚这个特点,可以根据艺术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整合多方学习内容,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引进,努力充实和完善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思政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中解放出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主要指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等;专业知识素养主要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等;教育教学能力素养主要指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学生们希望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能与老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老师上课时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明了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只有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落实到根本。学校方面则应加强思政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定期对思政教师进行专业素养培训,并与其它高校进行交流,拓展自身的工作思路,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历来是思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艺术类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又有其个性特点,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其特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之现阶段还没有专门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使得此项工作和研究愈发困难,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掌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在围绕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现状的同时,借鉴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对策,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黄敬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
[5]周国琴,徐平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6]匡珊吉.大学生思想修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7]鲁私.M.比尔德.大学生的学习动机[M].成都:四川教育学院资料编辑室.
[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
[9]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作者:宋建强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
摘要:互联网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网络时代使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势必对其心理健康、价值观等也造成深远的影响。这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把握住机遇,又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努力研究和探索在这特殊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和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是使大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批判地看待网络上传播的消极、低俗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征入手,指出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迎接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征
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开放、包容、个性、自由,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认知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快速接受互联网这个新事物。但是由于互联网提供的内容是缺乏过滤的,其中消极和低俗的内容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和错误的引导,很可能改变大学生的人生航向,因此,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很多新特征: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联系更加频繁、互动更加亲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态等察觉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和过滤,这就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组建专门的教师队伍,通过课堂讲解、讲座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灌输,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互联网背景下,高水平的教师团队需要认清形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等进行综合考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迎接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普及,大学生几乎完全置身于互联网的“包围圈”中。网络给当今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也分正反两个方面,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教育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方面:丰富的网络内容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且由于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提供各种能够对比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单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的世界里良好的交流互动、敞开心扉的倾诉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不会像课堂教学般的难于接受;再次网络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束缚,能够及时准确广泛地进行传播,通过正确舆论的引导形成大学生的共识,快速受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挑战方面:大学生驰骋于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以网名等虚拟代号面对大众,法律、道德意识会一下子弱化,由于大学生缺乏充足的社会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在面对网络传播的消极、不良现象和行为时,缺乏正确分辨的能力,极容易跟风模仿,散布虚假信息,稍不留神就可能违背道德底线或触碰法律红线;有的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不能理性地做出分析和判断,面对网络传播的消极信息可能影响情绪甚至做出错误的人生选择;此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侵袭,一些国家利用互联网搞文化和价值观侵袭,大学生如果长时间受这些思想洗刷将会丧失理想信念、价值观出现扭曲,后果非常严重。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分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相当严峻,任重而道远。社会、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目前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积极采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加以过滤。通过软件控制系统和网络信息监控技术对校园网中的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营造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同时,可以建设专门的网站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通过专业的内容引导和在线交流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具备抵制消极内容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内容的有效监控,及时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二是注重对大学生的伦理和法制教育。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制作关于伦理道德、三观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专题片,组织学生观看进行教育。同时注重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让他们清楚互联网背景下哪些行为是违法甚至犯罪的,从而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文明的网名,守法的网民。三是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质、专业化水平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因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聂慧芝“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索.高教学刊.2016年10期:213.
作者:李慧 李录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摘要:在新时期下,随着智能终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效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现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并主动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1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1新媒体引发的教师角色转变
对于新媒体,从某种程度上看,教师是属于“移民”阶层,而生活在新媒体兴起背景下的90后,也就是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群体,则是新媒体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新媒体有十分紧密的关联,而对于教师,则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要低很多,这就导致教师、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体验、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别。在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对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教师在追求新媒体的步伐上显著不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压力更大,大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维、批判思想更高,思想政治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时,难免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1.2新媒体引起的同一性危机
当代大学生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在生活、学习上逐渐被新媒体格式化,从而引起同一性危机。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样化,这也造成了学生认知疲倦,大学生在海量的新媒体信息中,难以及时进行信息处理,甚至会产生信息焦虑症,如学生会担心有多少微信信息没看、有多少QQ没有回复等。大学生虽然对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面对巨量的新媒体信息资源,很难自发的进行处理、整合,大学生长期处于超量信息处理中,会感觉身心疲惫,从而迷失在信息潮流中。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虽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大学生在新媒体中接受到的知识很容易提高大学生的投机性,从而削弱大学生学习行为。
1.3大学生自我个性表达越位
对于当代大学生,其个性化需求很高,而新媒体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需求,这也使得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表达个性的主要场所。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如微博、博客,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将自己低俗、搞怪的“个性”展示出来,然后贴上大学生的标签,让社会网民关注,从而严重的破坏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
2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2.1提升教师媒体能力
在新环境下,新媒体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手段,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教师无法逃避,只能迎刃而上,提高自身的媒体能力。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需求,还需要拥有熟练应用新媒体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开展教育活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媒体能力,应该具有媒体技术素养、媒体信息素养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有收集、选择、展现媒体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应该掌握鉴别、筛选不良信息的技术,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督。
2.2注重新媒体素养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和爱好均高于教师的需求。决定大学生信息资源获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同时,决定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也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因此,在面对新媒体挑战的时候,其主要内容为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一般情况下,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较为丰富,且对其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新媒体终端上,应着重提升新媒体承载的大量信息资源学习引导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从大量信息资源中将大学生解放出来,尽可能避免或是减少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及学习危机等。在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时候,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在面对大量新媒体信息资源时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使用的学习工具等,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独立判断信息价值意义的能力。让大学生逐渐树立网络法律安全意识等,避免在新媒体娱乐浪潮将大学生引入歪道,并演变为不同类型的不良信息传播者和负面信息导致的牺牲品等,坚决避免成为成为反动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工具等。
2.3平衡大学生个性表达与道德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平衡学生个性表达和道德底线,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他们与互联网的联系十分紧密,加上当代大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求异求新,渴望无障碍沟通,这些特点与新媒体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对大学生的个性表达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如微课、微电影教学,利用故事、画面等直观的带给学生感受,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必须意识到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并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应对策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把握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良好结合,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3):123~126.
[2]孙迪.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读书文摘:中,2016(10):63~64.
[3]张菡,邓毅书,薛诗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和应对[J].教育:文摘版,2015(10):290~292.
作者:孟李辛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第九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冲击、体制机制的欠缺、教育资源的琐碎等现实困境,为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可通过健全机制、丰富民族特色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方式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
民族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其特殊性。要想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功能,必须要立足于民族院校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功能。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的现实困境
(一)外部环境的冲击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各种思想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强烈,青年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外部环境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前所未有。
(二)体制机制的欠缺
目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性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有所欠缺,在制度设计、各部门协调配合、教育人员的交流引导、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和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情形,未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资源的琐碎
教育资源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民族院校的教育资源条块分割严重,教育资源琐碎,资源整合度不高,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还存在着脱节现象,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他们在学业、生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生搬硬套、机械呆板,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与现实社会发展相脱节,严重影响着育人的效果。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部、教务处等多个部门,需要管理制度的约束及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决策,制定规章制度,细化推进方案,建立责任目标落实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资源壁垒,畅通教育资源分享渠道,发挥各部门的教育优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二)丰富民族特色教育内容
民族院校要有效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并积极探索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充分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塑造伦理道德、引人积极向上的内容,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重视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以民族节日为契机,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民族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多元平台增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民族院校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除实名制管理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建设专题教育网站,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引导推送,对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做出正面的引导和反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积极组建网络评论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青年学生的发展规律,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等作用,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优秀学子先进榜样事迹、志愿服务、文艺表演等形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强朋辈教育的影响力,加强教育的常态化建设和行为养成教育,筑牢思想基础,增强学生的教育认同,并能够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结语
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提高其协同性,需要从机制、内容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参考文献:[1]阎占定.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09(8):186-189.
作者:王金萍 万博一 王洪友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第十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在分析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的基础上,从优质教辅教材的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教育模式的打造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已日趋成熟,但在工学结合模式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代替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而占据主位。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提出要在教材、教学、师资等领域不断改革创新,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度、获得感。在此背景中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呈现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呈现扩大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新特点。
(一)双方身份复杂化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逐渐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仅是在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也可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由学生转变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工作者。在身份转变期间,对未来生活和发展的不确定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易使学生的思想出现较大波动,此时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扩大化
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不断深入,仅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校内和校外,由学校扩大到和企业,甚至和社会一起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作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另一个主要承担者,除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外,更应该作为第三方对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得到更好的教育结果。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方法
(一)突出行业特点,紧跟时事政治、企业前沿,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教辅教材
高职教材要适应社会需求,一方面应具有行业特色,以适应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根据高职学生从事技术工作的实际,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切合实际。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将教材建设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关键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国专门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辅教材相对空白,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要紧紧围绕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在此基础上,应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行业特点的、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辅教材,进一步规范行业思想政治教育标准。
(二)构建课内与课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制度,共同构建教学资源大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青年人的思想方式、政治觉悟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在聘用兼职教师时,要严格按照教师选聘制度进行聘用。工学结合模式将学生分配于各大企业进行实习,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努力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环境,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合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时,应增加适当数量的兼职教师和课外辅导员,并加强对兼职教师和课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
(三)转变授课方式,打造“线上”和“线下”共同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重视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认真备课,多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将校内外、行业内外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可以做到校内由教师讲授,校外在网上自主学习。由以往的填鸭式被动教学转变为“引导—提问—讲解—总结”的主动教学。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将实习期间有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企业也应承担起校外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义务,将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纳入到培训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办学模式,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文章在分析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以期对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妍珲.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42-45.
[2]赵长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有效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读天下,2016(12):102.
作者:乔昊 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