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深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高校必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专业化的课程建设、推进多亮点的专题活动、夯实多层次的常规服务、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学术科研、求职就业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压力迫使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幸福感日益降低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逐渐被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深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在新生入学、在校就读和毕业离校等关键环节,依托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阶段,多措并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性的发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学生通过掌握心理学知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状态、学术科研状态和校园生活状态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理论上为学生带来悦纳自我的概念和方法,可以从知识层面帮助学生积极认识、全面接纳、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依托学科和实施手段的丰富多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扩展和内容的丰富是十分有益的。运用深度访谈、箱庭体验、工具辅导等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手段多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快速地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进身心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校园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依靠各种专业手段能够对高校安全稳定舆情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疏导危机事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
(一)加强专业化的课程建设
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旨在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隐患和问题。各高校根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开设“大学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供广大学生学习,每学年新生教育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针对研究生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心理健康课已经实现了对33个学部、院系全覆盖。心理学范畴广、涵盖内容多,为了拉近心理学与大众的距离,一些高校举办心理健康类讲座。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让广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近些年,各类学术论坛、文化节、专题活动等都不乏将带有科普性质、更加贴近生活的心理健康类讲座作为重要主题。作为心理健康类课程的有益补充,心理健康类讲座更侧重于某一话题或聚焦于某一热点。
(二)推进多亮点的专题活动
以“5•25心理健康节”为代表的心理健康类专题活动和项目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带给广大学生,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5•25心理健康节”由我校在2000年倡议举办,2004年,团中央、全国学联确定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节倡导大学生爱自己、爱生活进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深度认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专业的理论都能够通过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心理健康专题活动作为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在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成为校园营造一种朝气蓬勃、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夯实多层次的常规服务
每个新学年开始之际,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都会组织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根据科学的心理健康量表和问卷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对于心理健康危机的排查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普查报告可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和各项特征的有利佐证,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安排具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部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开展情况决定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多高校都由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从院系到宿舍的危机预警网络系统可以较好地预防心理健康危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大局。这种从院系、班级一直延伸到宿舍的预防机制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同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很多院系班级设立了心理健康委员一职,除此之外,在学校层面推动心理健康委员的机制建设也是有效方法之一。我校的“雪绒花使者”就是校院班三级监控和引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雪绒花使者”从各班级中产生,负责班级的心理健康、危机排查等工作,每一位新任“雪绒花使者”都会经过专业系统的课程培训,取得专业的任职资质,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更加顺畅。
(四)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手段
宣传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最常用手段,具有便捷易操作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高校可以利用宣传海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目前,高校心理健康类网站或在学生工作网站开设心理健康模块已经屡见不鲜,微博、微信等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优势新媒体平台。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高校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专业化的手段,这些形式各异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收效。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同样,箱庭体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手段。箱庭疗法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游戏以及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素质拓展和深度访谈则是比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这些专业手段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想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何时”“对谁”开展“哪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能解决这个问题。在高校,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态各异,所处环境不同,实际需求也大相径庭。例如,新生入学之际,适应是第一要务。对学校的适应、学业的适应、生活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等都将影响新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因此,在开学迎新时即应开展新生入学适应,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毕业季,求职是第一话题,开展就业压力、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心理疏导和教育,这样有助于增强实效,更容易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学生定制相适应的内容模块。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和定制服务。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心理学的学术基础,其专业化程度很高,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术性较强的模块之一。要突出并发挥这一优势,就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更为丰沛,内容更为充盈。应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和外围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实际工作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避免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层皮或生搬硬套学术理论的误区,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为主要学术支撑和背景,因此,工作手段也随着学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深度辅导、访谈,到素质拓展,再到运用箱庭等工具,直至现在VR等技术的不断运用,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和丰沛。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前沿性,用最专业的学术理论和最高新的科技手段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和多样性
心理健康教育带有较强的科普性质,除了由专业化带来的课程化之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供给学生不同的选择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如我校的研究生心理团体辅导已经成功举办了两个学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为广大研究生带来了近20项涉及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项目,逐步实现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化、菜单化理念。依托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心理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许多专业的理论都能够通过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传递给学生,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运用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箱庭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推广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疏导和教育。要注重心理健康工作的多样性,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心理破冰和素质拓展是很好的新生教育形式;毕业生求职心理和毕业心态等则可以通过箱庭体验、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进行调适。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化、菜单化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品质,送达关爱与希望,传递和谐与健康,为学生拨开人生的雾霾,迎接心中的阳光,让学生在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中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缔造美好明天。
作者:欧阳漫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处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
【摘要】
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下,2016年12月7~8号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报告,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更好地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特色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这次会议的引领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更为理性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创新
1.科学发展观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实现了创新。科学发展观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使其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下,注重整体和全面的思想,在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效果,避免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域性差异、学科性差异和性别差异等问题。同时,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理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其可持续性作为长效发展的“生命线”,在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持续发展。
2.“中国梦”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实现了创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出的理念,它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在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其强大的精神能量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则,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寻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症结所在,并全面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筑强大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为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以党的正确领导为核心,重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什么”这个本源性的问题,并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具有了更为理性的研究视角:
1.生成了全面的社会服务目标。在我国政治民主、经济富强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扩展为“四位一体”的任务目标,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之中,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社会目标和任务,显示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学科价值的理性反思。还将中国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相链接,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形成了更为理性的个人目标。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人的差异性存在,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为了转变这一现象,需要以党的正确领导为指引,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奋发的社会心态,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问题,进行理性的反思,并对高校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和不公正现象进行积极的回应,促使高校师生形成“理性平和”的价值认知观念,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开放的、历史的眼光处理这些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1.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正确领导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用内涵丰富而意义深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提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
2.增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理想教育,而对于大学生的信念教育却较少关注,这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感受到理想的遥不可及,并对个人能力产生质疑,动摇了大学生的思想。
3.关注生态文明教育。在创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倡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培育大学生的生态认知,生成生态情感,实践生态行为,从而使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突显出和谐相处的意义和作用,并注重培育高校师生之间的生态道德情感,如:生态荣辱观、生态责任感、生态是非价值观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与社会理性目标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可以开展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并结合互联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自觉性和主体性,引领大学生认清形势,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体系,推动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作者:常洁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曦.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6(43).
[2]陈晓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第三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本文概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模式,包括三个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创新。
【关键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模式
互联网是继三大传统大众传媒之外的新兴的“第四媒体”,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有很多突出的优点。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综合性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他们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网络非常适合作为教育的载体。高等院校作为思想最活跃、接收新鲜事物最快的领跑者,很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给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方便。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也是传播不良信息的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受到一些关于国家负面信息以及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变得更加重要。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解析
当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在学术界中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从网络的技术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这是广义理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将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运用网络这一新方法、新工具,来改进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是狭义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这两种观点是从不同角度理解的,但是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主旨都是相辅相成的。综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意识形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内容
教育内容是根据受教者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目的来确定的。目前,几乎每一个大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每天都会不同程度的浏览网页。大学生正处于认知的活跃期,他们兴趣广泛,摆脱了中学阶段的灌输式教育,需要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正确的明辨是非,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梳理能力还有一定欠缺。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网络结合,其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上网习惯来设定课程的形式及内容。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是全面调查了解学生们的意识形态、上网习惯,及时总结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模式,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避免单一的采用灌输式教育,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具有创新性、趣味性、针对性的教育;三是在对网络进行监视、约束、审查不良信息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其有条件学习更加广泛的知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优势
(1)隐蔽性。传统的高校教育一般是面对面授课,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讲台下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监视和督促,对于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因此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课堂上有意见却不敢提出来。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匿名交流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听课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老师们可以进行改进,从而具有隐蔽性。
(2)开放性。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一对一变成一对多的形式,从而更具广泛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师以及讲课内容,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3)高效性。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并且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迅速将信息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4)资源共享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固步自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加快速、方便的知识库。
2、劣势
(1)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多高校管理者看到这一点,就把网络当作(做)洪水猛兽,封锁学生的网络途径,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再加上学校的一些网站内容枯燥单一,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不具有主动性。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匮乏。在过去没有网络或网络不发达的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需要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而如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主流,需要精通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人才,并进一步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缓慢。
(3)教育方法不当。网络是一种新兴事物,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方式上很多高校还继续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以施展,信息不能得到较好的交互;在教育内容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知识脉络,没有能够跟网络特点充分的结合,所以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也大大减弱。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够规范。网络的自由度非常大,已经超出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套制度对网络教育进行约束和管理。大学生的思想单纯,而虚拟的网络有很多不良信息,如果学生运用不当,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制度不能够摒弃这些漏洞缺点。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网络也越来越发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需要逐步完善网络教育体制,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传统的教育体制,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需要做出改进,此外,教育机制也需要创新,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并完善制度。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由于网络内容包含众多,加上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欠佳,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素质。生活中有“智商”和“情商”,而网络中也有“网商”,教育的内容应着重提高学生的“网商”,让学生认清网络的本质,理解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抵抗不良诱惑,正确的运用网络。此外,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应以多媒体、小视频方式呈现,通过小故事、小对话增加趣味性,使内容更加生动。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目前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心理难免出现一些新问题,但是迫于面子,总是刻意回避。高校可以设立网络心理咨询室,采用匿名的方式交流,促进学生打开心扉。鉴于网络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快速反馈,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声音或者音频等更加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另外可以建立知识数据库,实现网络共享,使全国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探讨研究,共同进步。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创新
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发展。不断更新网页网站,力求内容新颖,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兴趣,建设相关红色网站。加强对网络的不定期监管审查,以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不断完善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并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与改进。
作者:覃艳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贵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黄百成,黄文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法研究[N].光明日报,2002.
[4]涂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0.
[5]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困境与破解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6]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7]张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3,(27).
[8]谢姗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D].辽宁:辽宁工业大学,2014
第四篇: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传统视野和新媒体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同,立足于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实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内容;提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和反馈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革命之后,新媒体技术这一动态概念逐渐发展起来,它主要以手机网络、微博、博客、飞信、QQ等常见的通讯软件为代表,依托于计算机数字技术向使用者提供各种信息及服务。新媒体技术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专业化、即时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心理意识、行为方式以及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立足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研究和分析适用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措施和新途径。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二十岁到四十岁年龄段的青年在中国网民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左右。大学生是面向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综合性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各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而主要组织实施部门有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部门和学校团委等。在新媒体的视野下,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影响,而且各组织部门工作的开展也悄然无声地正发生变化。[1]
1、传统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点
传统视域下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一般是高校教师将课本中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读,然后将自身吸收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并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来验证教学效果,这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师生的关系被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主动参与性。[2]此外,高等院校党委相关部门、团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会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或主题会等,但这也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没有办法准确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难度。对于教育本身,新媒体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以及快速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繁杂的信息,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网络上也存在很多不健康的内容会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不及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改变,那么教育效果将会大大减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给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新手段,这也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急需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和重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也体现在学生心理特征的明显变化和思维方式的明显改变。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本身就塑造了他们特殊的心理价值取向。他们习惯于网络社会中全新的人际结构博弈模式,在网络中追求平等和自由,在生活中表现为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传统的观念表现出一种逆反倾向。[3]在网络上,高校学生可以自由的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取怎样的信息,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3、新媒体视角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了师生交流;有利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网络新媒体的相继出现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可以及时反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淡化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另外在传统教育中,以面对面、点对点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效率较低。新媒体的出现揭示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和尴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4]
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新策略
1、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希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提出了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新平台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空间等新媒体工具广泛运用,这些具有新属性、新特征、新机理的交流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广泛、深刻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路,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营造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在平台上通过与学生聊天、留言互动等方式实时准确地对学生思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引导。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言论自由等优势,当前大学生会选择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到空间或者朋友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平时也要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存在潜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做好疏通工作。主动研究与应用新媒体技术,立足于高校人才情况、技术实力和受众需求,搭建交流新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到达、全面覆盖,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实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内容
当代青年大学生都很熟悉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也要仔细甄别,立足于网络流行趋势实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和思想高度。[5]同时,各高校的党委也要主动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把握导向传播以中国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建设”和“基础建设”。抓住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和需求点,以学习阵地、生活娱乐阵地和舆论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以制度为保障,积极建设网络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辟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选择的新渠道。
3、提高网络媒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转换角色观念,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还需要他们自己也能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新媒体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让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了解新媒体政治德育工作的特点,熟练的掌握各种应用软件和传播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掌握网络新媒体实时动态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新媒体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才更为便捷,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是为了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6]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理性上网、安全上网、绿色上网,以个人的良好形象引导校园网上文明新风尚。另外,高校有关部门也应该注重对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微博、QQ、微信等网络信息进行定期排查,及时掌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和反馈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工作平台和专业工作内容作为支撑。但是缺乏健全的新媒体监管机制和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被“大打折扣”。因此,要想真正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就必须要完善网络媒体监管制度,保障网络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与其他专业单位或企业合作,通过专业管理人员实时对网络安全进行维护,及时排查个别散布假消息、错消息、攻击他人信息的IP地址,避免网络不良事件的发生;[7]二是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形成合力,对身边同学转发的信息、更新的动态、的留言等及时进行关注和筛选,重点关注偏激的、受蛊惑的、受诱骗的信息,力争第一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总之,我们要顺应潮流、迎难而上,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立足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作者:佘璐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发展新特点——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6)18-20.
[2]黄艳凤.基于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5(8)73-74.85.
[3]邓亢.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基于辅导员视角的育人途径新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0)78-80.
[4]刘剑霞.基于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4-6.
[5]刘丹.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对策——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99-101.
[6]张茂玻.新媒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5)84-86.
[7]高森,陈从显,徐爱钰等.新媒体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路径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4)80-81.
第五篇: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是传播传统政治价值和当前社会主流政治价值的主阵地,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应对。故而,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究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中国的政治价值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和合理内核。高等教育为兴国之要,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教育的主阵地。在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不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故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内涵和变迁
政治价值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和终极目标,涵盖了主体向度和实践向度,是一个以政治主体为核心,以实践为根源,包含事实与价值、是与应当、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等多对矛盾(集中体现为政治主体间的价值关系)的综合性概念[1]。政治价值不同于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它不需要顶层设计,只是用终极价值来证明其价值追求的“是其所是”,为的是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其特点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多样性和惟一性的统一、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是一种更高类型的政治价值,除了具备政治价值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着特有的意识形态性,本质上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现实中就自然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可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不仅包含有政治价值的一般特点,也有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价值和中国传统政治价值的特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它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等价值理念,并内化为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合理内核,是对西方政治价值和中国传统政治价值的否定、超越及扬弃。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规定着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内在属性,可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并能够有效发挥规范和调节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变迁,是指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而出现的社会主义原有政治价值的改变,本质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政治价值的变迁,导致传统政治价值日益衰弱,并不断为现代政治价值所侵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嬗变,其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经济价值规范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合理内核。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没有顺势而变,未及时有效地跟进,使得主流政治价值的影响力式微,统摄力下降,道德失范,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影响了人们的政治价值判断,导致人们政治价值观念的迷茫,产生了政治价值观念的冲突和认同危机,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政治价值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畸形。“主导价值观念受到其他价值观念的冲击,对其他价值观念的认同冲淡了对主导价值观念的认同。”[2]157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变迁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即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重塑和认同教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无不体现着这种要求。
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能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它的态度、价值和行为。”[3]197高等教育是兴国之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价值灌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主客体、内容、手段等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几门课程,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教育,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工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国政治建设中最缺乏的是给予现代国家以生命的精神文化传统。现代价值体系并没有融入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经验,也常常与我们固有的价值相悖。”[4]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的主客体,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教学内容而言,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和脱离实际等问题;就教学方法而言,存在着单调乏味和照本宣科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也有了新的变化,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变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而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教学主体而言,少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价值认同感不强,受西方所谓“普适政治价值”蛊惑和国内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这些教师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信仰不坚定,甚至在课堂上信口雌黄、抹黑社会,在学生面前随意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使一些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混乱和迷茫,对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所倡导的政治价值缺乏认同甚至产生抵制心理。就教学客体而言,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存在抵触情绪,未能对主流政治价值进行系统的认知、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价值追求,也就很难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很难解决现实问题,故而难有认同感。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不少大学生诚信缺失、信仰迷惘。
三、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要成为社会的主流政治价值,需要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近年来,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1月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引导与管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
质和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认同度,创新授课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主流价值观的弘扬者和引路人,必须自觉提高自身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认同度,要通过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自觉抵制西方政治价值的侵蚀,努力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内化为自己内心的政治价值标杆。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不高、素质不强、授课态度不端正,就不能做学生思想上、政治上的引路人,甚至会误人子弟。首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认同度,必须细化相应的规则,明确界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坚守的政治价值和道德底线。其次,还需要创新授课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让大学生更易接受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创新授课方式,就是要推陈出新,要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道理,以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并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与时俱进,要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要紧跟时代步伐,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努力使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故事。此外,还需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重要性。
(二)突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意识形态性,掌握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特点,运用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功能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意识形态性,因为如果高校学生弱化甚至拒绝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教育便成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如果不能真正地塑造人们的精神和信念,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关键的控制机制和合法性来源。”[5]160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政治价值的意识形态性,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坚持一元主导,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教育来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属性,切实防止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让学生通过比较,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政治价值的理论指导功能是主体评价、选择政治目标的终极标准并规范主体的政治活动,这对于年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接受有着规范化意义。政治价值可以通过其“应然性”特点,告诉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同时,也可以指导人们自觉追求并维护公正、法治、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这有助于从理论上帮助青年大学生认知并内化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大学生一方面理应接受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教育,另一方面,也理应成为认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主体之一。
(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传统政治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
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价值因素进行扬弃,将其所蕴涵的合理政治取向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便成为一种现实的诉求。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大学生,激发大学生对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其确立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认同,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必须结合本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风俗,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承接。譬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和谐是儒家最重要的政治价值主张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所追求的目标;儒家强调以“忠君民本”为核心的政治价值,倡导“内圣外王”,主张依靠“仁”和“礼”来实现社会之“治”,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正是我们今天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因为当下诸多社会不良现象折射出的是道德滑坡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不足和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问题,是大学生政治理想缺失和政治信仰迷茫问题。故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积极挖掘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政治价值理念,使“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与时代精神结合。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扬弃,要探讨多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比如,开设儒学大讲坛、国学大讲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多开展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实现道德内化,又可以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素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任务之一,强化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合理内核。为此,高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融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为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刘彦 马超俊 祁正新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田志文.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范畴的基本规定[J].广西社会科学,2012(7):99-103.
[2]兰久富.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多样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顾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唐皇凤.构建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0(9):36-40.
[5]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M].吕增奎,王新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益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公益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方面,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符合时展的需要。本文从二者概念出发,识别其内在关系,进一步探讨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公益创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社科联项目《基于公益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研究》(201603040139)研究成果;2016年河北省社科联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03040138。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全国的创新创业工作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在高校教育中,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单纯的掌握熟练技能或者将思想政治知识脱离实际都将逐渐被社会淘汰。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克服单一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训,才能提供优质的人才,为社会所需。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有关研究,找到两者的切合点,促进二者相融合。
一、相关概念的引入
1.公益创业:“公益创业”,又可称之为社会创业,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广义上的“公益创业”指的是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用传统的商业手段来实现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而狭义的“公益创业”则主要是指一些非营利组织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达到营利的目的,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创办非营利组织。所以,公益创业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创业形式,它与传统的创业思维和模式不同,是将实现社会价值进行了着重考虑,而不再是单纯地考虑个人利益。所以,当前高校所宣扬的“公益创业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在对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以及对发展规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将这些过程和规律传授给受教育者,以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方面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既具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二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教育内容来看,创业教育本身侧重于一种对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既包括生理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主要涉及人才的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等方面内容。可见,二者的教育内容有重合的部分。从教育形式上考虑,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二者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教育形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统一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既能够克服其单一内容的局限性,又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创新授课形式。更新课堂教育形式是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最直接的方式。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教育者单方面的传授,大多数采用照本宣读的方式,受教育者在这种模式下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很难对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或者说,在教育者传授知识与知识被完全接受之间需要较长的时间。创业教育本身注重实践教育,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侧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展示,分享学习成果,情景模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反馈效果不断完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不单单在于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是更加注重知识传递的效果,即教育者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否能够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或者,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这一方面来看,公益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互为动力,一方面,进行公益创业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因此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就会先学习一些思想政治知识,此时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成为了公益创业教育的动力;另一方面,实现更好的创业与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纠正错误思想,这时公益创业教育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了。
3.创造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助有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的特点,打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不断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活动,比如:成功创业人士讲座、创业模拟大赛、创业思想交流会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开设创业文化长廊、创业梦交流群,鼓励各种新的创业思想进行充分碰撞。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是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依托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这种文化氛围能够传播正能量,而不是一时的校园跟风活动。
三、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课堂上一对一的灌输,这种模式无疑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违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外在知识的传递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追求,以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当前公益创业教育是涉及教学、理论、科研、实践等方面多位一体的教学系统,这使得教育模式不再单一化,而逐渐实现教学形式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并以此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将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教学大趋势。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目的。所以说,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批学生会拥有一些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思想和技能,这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响应政策号召,创造社会价值。公益创业教育和思想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切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就业难问题一直是近些年存在的重要问题,除了竞争激烈、相关人才市场饱和等外在原因外,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能够学习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自身与社会的适应性,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现在国家提出的主要政策。所以,在政策的指引下,高校在教育方面要紧紧抓住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内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引领风潮,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营造创业氛围,完善校园文化。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引领下,大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开始变得开阔,很多以前认为是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帮助下得以实现。所以,网络时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平台。但是,当前,学生的生活和学部分还需要在学校进行,学校文化会对学生的思维和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将公益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理论到实践、从虚拟到现实,逐步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学校自然会成为学生实现创业梦的起点,各种创新创业的思想在校园内通过各种形式汇聚在一起,这必将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也能够使校园文化得以逐步完善。
作者:周娜 李丹 哈福滔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春华.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J].教育探索,2008,3(4).
[2]孙颖.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科教文汇,2013(8).
[3]王刚,周希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4]熊杰,马小龙,范蓉,杨文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创业教育为路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9).
第七篇:校园APP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日新月异,加速了校园APP时代的到来。校园APP方便和优化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校园APP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APP互动平台的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
校园APP;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迭,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广大师生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日益增加。科学技术与师生需求碰撞结合,校园APP孕育而生并迅速推广,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关注和追捧。校园APP具有覆盖广、效率高、互动性强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把握校园APP的特有优势,充分利用校园APP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在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校园APP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校园APP的概念
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应用”。APP又称手机移动客户端,现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日新月异,APP的影响深入到了人们日常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等各个领域,并且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入口之一。数以亿计的用户可以通过各类APP进行学习、沟通、购物、休闲等活动,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扇贝、词霸等APP进行英语学习,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互动,可以通过蘑菇街、美丽说等进行交易购物,也可以通过小咖秀、唱吧等热门APP进行休闲娱乐。什么是校园APP?当前,对于校园APP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如果从学生使用频率的角度出发,一些使用频繁、影响较广的社交APP也可以归为校园APP,如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但这并不属于狭义上的校园APP。狭义的校园的APP秉承的是为本校学生服务,满足学生需求的基本理念,面向的主体是本校全部学生或一部分学生。校园APP全面贯通了高校原本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教务教学系统、课程系统、图书馆系统等一系列的信息系统,其提供的内容囊括了学校的各种动态资讯和信息服务。校园APP结合了高校原本的信息系统,所以其提供的资讯和信息具有浓厚的校园气息,且有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综上所述得出,“校园APP”是为特定高校学生打造的,旨在方便和优化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服务,于学习、生活、社交、休闲一体化的校园资讯服务平台。
二、校园APP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1、校园APP发展速度快,覆盖面广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高达7.10亿。其中,通过手机终端设备上网的网民达6.56亿。由此可见,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发展。智能手机具有体积小、功能强、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智能手机不仅是通信设备,更是聚集了学习、生活、娱乐多种功能的多媒体互动平台。智能手机功能多样,可以很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各大高校中,大学生智能手机持有率居高不下。2008年,苹果公司开发并推出“Appstore”,此后各式各样的APP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降低了APP研发的成本。因此,各大高校都相应推出了自己的校园APP,如厦门集美大学的“学生帮”、浙江财经大学的“酱菜坛子”、西安美术学院的“i西美”等等。这些校园APP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园时事资讯、个人信息查询、就业信息、校内生活服务等等,具有强的实用性、便捷性,所以这些校园APP也被称“校园神器”。“校园神器”不仅囊括了学生校园生活的衣食住行,且涉及了他们的休闲娱乐领域,全面覆盖无死角。因此,“校园神器”在各大高校的学生中产生热烈反响,深受广大学生的推崇和追捧。
2、校园APP内容纷繁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校园APP广泛涉及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休闲等领域,承载的内容大多都是积极乐观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如监管不力等的影响,校园APP上也存在一部分的消极悲观内容。例如,一些校园APP为了吸引学生目光,提高使用率,开设了星座占卜的版块。大学生未来的生活、职业、爱情等方面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星座文化中模棱两可的话语很好的迎合大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各大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屡次出的现“星座热”的现象。“星座文化”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产物,是不具任何科学依据的。校园APP不仅是一款应用软件,更是一个齐集了生活、学习、社交、休闲的多媒体互动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如果不对星座文化加以管理、疏导,让大学生盲目追崇星座文化,缺乏科学依据的星座文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于校园APP这一平台,包含社会主义的内容不去占领,非社会主义的内容就去占领;包含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会去占领。大学生是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特殊群体,其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等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校园APP内容是否健康、积极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其正确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的正确形成。因此,必须将校园APP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经教育者选择并精心设计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步骤地输送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3、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载体”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最早应用于化学领域。1992年,“载体”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冯刚、郑永廷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做了如下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所运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目的性、承载性、可控性、中介性等特性。校园APP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方便和优化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服务。校园APP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换内容版块,向学生推送文章、图片、视频等信息和资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将承载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塑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社会在不断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仅仅依靠课堂传授的单一形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校园APP具有很强的本地性、实用性、延展性,将校园APP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校园APP上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传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图片、文字、影视材料等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校园APP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1、高校管理者对校园APP缺乏重视
近年来校园APP在我国部分高校逐步兴起,但尚有许多高校未建立官方校园APP。许多高校管理者对校园APP建设不够重视,他们虽然意识到了新媒体的发展和价值,但并未给予重视。其一,许多高校管理者没有领导和组织开发本校官方APP,也没有制定规章制度对学生自主研发的各类APP进行有效管理,导致现有校园APP的信息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校园APP繁杂信息的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难度。其二,部分高校虽然开发了官方校园APP,但他们的校园APP还存在应用功能单一、制作粗糙、互动性差等问题。管理与运营方面的制度也不够健全。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APP的开发建设,建设内容完善、功能齐全的校园APP,并进行有效管理,让校园APP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校园APP的认识和应用滞后
自媒体时代,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时代修养不足,对新信息的捕捉不够敏锐,他们刚意识到微博、微信的巨大影响力,尚未顾及到校园APP潜在的教育功能,因而没有及时关注校园APP。他们的工作重心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座谈式的交流学习,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校园APP,对校园APP提供的新教育平台、新教学方式认识相对滞后。高校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自媒体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关注,对校园APP的应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技术修养不足,他们对校园APP的使用不熟练,在校园APP上查找网络教育信息迷途,收集学生思想情报生疏,编制电子教材吃力,只能简单运用校园APP。此外,当前高校鲜有专职开发管理校园APP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通的APP开发管理者不能整体有效的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APP的功能紧密结合。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者客观上无暇,主观上无力对校园APP进行有效运用,这就使得校园APP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优势在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中得不到有效发挥。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校园APP的运用重心偏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求知欲强,判断力弱的大学生。校园APP软件的安装,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各类应用服务。通过调查,现有的校园APP运用于娱乐生活和工作方面较多,高校各学生部门和社团运用校园APP进行工作,大多数学生使用校园APP主要是为了游戏、交友等。他们在校园APP花样繁多的服务空间中迷失方向,校园APP提供的广阔学习平台被严重忽略,大学生对校园APP的运用重心明显偏移,使大量教育资源被浪费。校园APP能随时随地为热衷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提供便捷服务,自控力低的大学生容易沉浸在校园APP纷繁的信息世界中,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校园APP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认知的扭曲和价值偏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阻碍。
四、加强校园APP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1、高校管理者应提高对校园APP的重视,加强校园APP的管理
第一,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校园APP的重视。高校管理者应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及时掌握新事物,充分认识校园APP发展优势,探索其潜在价值,并给予高度重视。此外,高校管理者还应积极组织开发和建设本校官方APP,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社会,校园APP不仅改变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因此,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识到校园APP重要性,并运用“互联网+思政”思维,积极研发智慧校园APP思政版块,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渗透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加强校园APP的管理,完善校园APP内容的建设。要加强校园APP的管理,高校就应组建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工作部门、各专业教师、学生干部紧密联系的专业队伍,以提供最优质、最权威信息服务。同时,搭配建立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现有的校园APP进行综合治理,对校园APP运营情况、内容质量等设立考核机制。高校应重视校园APP的内容建设,对内容进行精心规整分类,提高内容的整体质量。此外,加大校园APP的宣传力度。优质的校园APP需要隆重的推送到广大受众面前,以提高校园APP的“知名度”,并让广大师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这一互动平台中。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深对校园APP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自觉提升自身的时代修养,培养学科敏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自觉提高综合教学水平,提高学科敏感性和媒介素养,积极认识新型网络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增加校园APP的使用率,熟悉其主要应用功能,掌握校园APP的特点及基本操控手法、把握校园APP中语言特色、交流技巧等,加强他们对校园APP的掌握。同时高校要注重对思政队伍的培训,建设一支新媒体时代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修养,熟练运用网络新技术。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修课。随着校园APP的快速发展,校园APP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认识和利用校园APP平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在校园APP平台上内容精致、教育价值深刻的思想文化知识,创造性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寓教于乐,促使大学生积极吸收新思想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在校园APP互动平台上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APP软件的发展和应用,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收集学生思想信息的渠道,充分的利用校园APP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并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信息给予积极的反馈,对收集到的思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材施教。
3、注重引导大学生理性运用校园APP
如今校园APP风靡各大高校,校园APP改变了高校师生校园生活。高校要加强对校园APP各功能模块的建设和管理,要更加注重学习版块的建设,展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文化知识,吸引广大学生关注,主动吸收知识能量。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校园APP,适度运用APP平台工作和娱乐,丰富和完善学习版块,增强学习版块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多的点击使用学习平台,从而进行快捷有效的学习。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开辟校园APP教育新阵地,精心打造思政网络超级课堂,展现思政魅力,汇聚学生目光,开展渗透式教育,通过校园APP平台多方位辐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思想素养。校园APP的应用和发展展现出了巨大社交影响力,而社交平台的重要活力因子是社交意见领袖。校园APP社交意见领袖是指个别具有正能量并起重要思想领导作用的优秀大学生,他们能够在社交网络群体中掌控话语权,引领正面舆论。当前高校要重视校园APP社交意见领袖的发展,有意识的培养大量校园意见领袖,以此触动大学生群体感受积极氛围并传递正能量,弱化、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在校园APP社交平台上,要注意教育和交友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交友中快乐学习,发挥优秀朋友教育的优势,让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作者:张小桃 梁凤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冯刚,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王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09).
[5]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3).
第八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
摘要: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湖南文理学院思政专业转型的经验主要有:注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加强师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不断推进思政专业深度转型。
关键词:
思政专业;转型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为思政专业)属于老牌文科专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距离。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上囿于传统套路,内容更新较慢,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能力培养滞后;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严重脱节。思政专业的转型势在必行。思政专业转型发展也迎来难得的机遇。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破解地方高校思政业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导向,培养既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好的专业应用能力的人才。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全国产教融合的试点高校和湖南省转型发展的两所试点高校之一,目前正在进行深度转型探索。思政专业作为本校的传统老牌专业,在专业转型发展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
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定位在培养目标上,大都追求高大上,没有很好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特色。如: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追求大而全,如: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按照动态化的原则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几次修订,最终定义为:立足湘西北,辐射全省,能够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人才。它的定位比较明确: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通过一个周期的培养,用人单位对我校思政专业的学生越来越亲睐,专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二、优化整合课程结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忽视了人才实践技能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升温,部分高校对思教专业越来越不重视,出现了“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重系统性轻通识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等现象,使本来专业特色鲜明的思教专业特色全失,专业学生对思教专业专业兴趣和关注度逐渐降低。目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体可以分为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基本设置在第三类课程中。在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里,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很少,有些理论课程甚至重复设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思政专业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加说课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等实践课程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以后能就业,就好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师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提高思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同时,特别注重强化实践。为了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一是不断深化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每年稳定拓展三个新的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与基地合作。如: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双赢效果。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作为地方高校,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把“双师型”的教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挑选部分年轻的思政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三是调入中学或地方工作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人才到校任教。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双师型”教师占到了专业教师的30%以上,以后这一比例还要进一步扩大。
四、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不断推进思政专业深度转型
专业深度转型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科研为教学夯实基础,教学推动科研的深入。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本之木;失去教学的科研,是无源之水。为此,我校在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上进行了不懈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攻关科研课题,教师每年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学生或和学生合作完成研究性或创新性课题。二是带着问题意识,把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起来。鼓励教师科研围绕专业转型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科研中取得的可行性成果反过来推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我校思政专业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专业的深度转型也在不断推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湖南文理学院的专业转型处在发展阶段,思政专业的转型发展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借鉴其它兄弟院校的经验,取长补短,力争思政展业的深度转型能早日实现。
作者:杨建华 汪文勇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游训龙.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大学教育,2015(3):75-77.
[2]肖地楚,黄乃祝.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核心转向—以湘南学院为例.湘南学院学报,2015(6):108-111.
课题:本文是湖南文理学院2016年校级教研项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YB1606)的结题成果。
第九篇: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行为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痛点思维视角探索学生网络需求,并结合“南开电光之家”微信平台的运行实际,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平台下的三方面创新着力,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实践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痛点思维
伴随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作为集合多种功能的开放式、互动式、便捷化的网络门户,日益成为当今高校青年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模式、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围绕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来抢占网络阵地、以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来引领青年这一课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
1以痛点思维来掌握并满足学生网络需求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都竭力为顾客提供极致的体验和服务,试图让消费者在每一个环节都满意,于是“痛点思维”被很多互联网企业推崇并成功践行,也对我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启发。痛点思维中的痛点,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形,一是明显感到痛的点,迫切需要某种产品或服务能帮助解决问题。例如,打车软件的出现。二是不那么痛的点,也就是说用户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方式并没有明显感觉到痛,但能够优化甚至是创新原有方式,并进而提升用户体验的全新解决方案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互联网金融、ipad的出现等。所谓痛点的关键在于有一些需求没有被很好的满足。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常常会讲要“以学生为本”,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移动互联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网络需求到底是什么[1]?要想准确找到学生痛点,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的两种方式:一是使用数据分析方法;二是通过场景寻找其痛点。其中,最能启发我们的一个观点便是“不要相信用户的嘴,而要相信用户的腿”。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所言与所行的不一致,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困惑,这一点在网络空间表现尤为突出。痛点思维启发我们,用户的行为才是最需要去认真解读的。此时最好的方法,不能靠感觉,而要靠数据;因此,更广泛层面的学生网络行为数据积累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2]。根据我们在学生工作一线近3年所开展的学生行为数据调研,当前学生网络需求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与信息搜集需求。通过调研和专题座谈,我们了解到,当下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将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和查阅资料,特别是在慕课、翻转课堂兴起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单项灌输式学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一种流行趋势和学生的必然要求;二是社交需求。这一需求是学生网络需求的重要方面。根据近3年的数据,我们发现超过60%的学生会出于交际的需求而上网、会在网络上寻找朋友,过半数的学生会登陆各种社交服务类网站,超过80%的学生认可微信、QQ等社交平台对于扩大朋友圈、满足人际交流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娱乐需求。这一需求是学生网络需求的突出表现。超过70%的学生表示会通过网络观看电影、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且占用较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娱乐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四是发展性需求。这一需求较集中反映于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突出表现在就业需求层面。网络求职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来自网络的招聘信息、就业服务信息、职业规划资源、咨询信息等也成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3]。满足学生的网络需求,优秀的教育与服务也必须是贴心的,这一点实际是对人性化的高阶要求。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得更人性化和接地气,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服务氛围中感受到亲切,才有可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4]。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探索的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平台下的创新着力
笔者所在学院基于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网络需求数据分析,积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作为工作的一大重点,并于2013年8月正式组建成立了“小e鸽”微信运行学生团队,推出“南开电光之家”微信公众号平台,该平台定位为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学生微信平台。运行3年来,总关注人数已达1759人次,最高阅读量达5431人次,单周平均推送内容25篇,现已成为南开大学关注人数前三,最为活跃的院级微信平台。在建设和不断完善该平台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着力点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思路,也成为进一步实践探索的基础。
2.1敢于发声,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不断有网络大V,敌对势力借助各种手段,在互联网上展开各种攻势,从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理想信念等多个层面去误导学生。很多时候,偏激的、攻击性强的观点往往更有市场、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追捧,而客观理性、充满正能量的观点、声音却遭到恶意嘲讽、攻击。这种不正常的网络舆论倾向,不得不说是与当前社会存在的“看客”心态与人们的姑息态度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人人都不敢于发声亮剑,更会进一步纵容这种不良倾向,让偏激思想和错误言论大行其道、混淆视听,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另一方面,网络话语权不会从天而降,不会自然就掌握在谁的手中,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增强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我们坚持建设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就是要坚守阵地、直面挑战,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敢于发声不是搞“一言堂”,而是要在包容不同声音的基础上唱响主旋律,汇聚昂扬向上的正气、团结奋进的锐气。例如我们在五四青年节、杰出校友总理祭日、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上发声发言,追念先贤,弘扬网络正气,受到了同学们的关注与转发,其中《逝世39周年纪念日———看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法则》这一单条推送当天浏览量就达到了1500余次,转发249人次。针对堵枪眼不合理,刘胡兰系被乡亲所杀等歪曲抹黑英雄人物的不实言论,及时推送《史实不容歪曲,英雄不容亵渎》等文章予以回应,很多学生在转发的时候都会附加评论、勇敢地站出来还原真实的历史,朋友圈中正能量刷屏。这些数据和事实振奋人心。
2.2善于发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在前不久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首先,通过新媒体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在网络阵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南开电光之家”微信平台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为线上线下活动,落小为各种各样的栏目内容、讨论议题和学生新媒体作品,从而最终落实为催人奋进的主旋律弘扬与昂扬向上的青春担当。例如,通过“南开电光之家”微信平台开展“南开好室友”网络投票与评选活动,从校园中、宿舍里、实验室中的和谐人际关系入手,宣传好室友事迹、表达好室友情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要求落在实处,润物于无声。其次,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品格,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延长到假期,实现全方位、全时段覆盖。近年来“南开电光之家”微信平台配合新生入学教育、母亲节、父亲节等节点,推送《古人对于孝道的看法》《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的13种方式》《我有一个好爸爸,时光请你不要伤害他》等“勤孝”感恩主题微信消息近50次,推送“传统文化”主题消息近40次。寒暑假期间推送“为父母做一道菜”“放假在家不能闲”等专题深化“勤孝”教育,将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得到学生积极响应,纷纷晒出自己的孝心菜品或是自己收拾整洁的房间等,赢得家长一致好评;春节期间,我们就中国的年文化进行了广泛推送,从年俗到年礼,从春联到年夜饭,进一步发挥微信平台的积极作用,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庆和文化的深刻内涵。
2.3重倾听,把握学生成长需求
在前文提到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于普通网民的不同观点、想法,要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及时帮助群众化解困难,及时宣介让群众了解情况,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及时化解怨气怨言,及时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贯彻的讲话要求,我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重视对学生意见和需求的倾听,将校园新媒体平台打造为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引领学生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要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方面下功夫,尽可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通过微信平台学生学习、发展需求调研问卷;针对学生“自主学习”需求,通过微信平台邀请学生以线下班级为单位,分栏目、分年级、分专业地推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学习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与服务;针对学生健身需求,通过微信平台发起“公益晨跑”活动,每天晒单、持续宣传、不断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将健身与公益完美结合,3年累计晨跑里程近4000km;为南开大学对口支援的庄浪县贫困小学募捐字典1916本、爱心书包532个;针对学生发展性就业需求,微信平台专题推送优秀毕业生升学出国、求职择业等成功经验,阅读量累计超过1500人次。
3对基于新媒体平台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建议
3.1坚持“内容为王”,发挥资源优势
我们在坚持思想引领的基础上,需要格外重视内容的作用。高校中的资源相对丰富,我们的平台就是要做到整合资源并提供资源,为学生学习成长助力。借助校园文化方方面面育人平台的优势,将线上与线下资源紧密融合,尽可能在新媒体平台的基础格局上分化板块,形成人气栏目,吸引学生关注与阅读。
3.2坚持服务至上,形成粘性用户
以服务吸引带动学生,让学生爱看,养成关注的习惯,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阵地作用。例如面向毕业班学生,微信平台都会进行企业招聘信息的定期专题推送;面向新生,会推出有关报到流程、大学生活适应、校园服务信息、新生问答Q&A等,将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落到实处,贴近学生。
3.3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辅导员教师负责把握方向。创建学生自主运营团队,探索形成一套充分发挥学生“三自”功能、强化自主创新精神的运行模式。使学生能结合信息类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探索研发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新媒体特点的网络应用功能,开发出以“小e鸽”形象为核心的人偶玩具,明信片、钥匙扣等衍生小礼品,以及“小e鸽”表情包等网络文化产品,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在此过程中,学生运营团队把自己的创意和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直接运用到新媒体平台上,也充分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识。
作者:贺文霞 单位: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培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6-68.
[2]黄春丽,张文超,张浩男.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16-118.
[3]徐建军.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2-165.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2-216.
[5]齐朝阳,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24-126.
第十篇: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
大数据在改变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当前,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意识、数据分析处理、伦理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现实困境。高校要抓住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机遇,通过建立学生思想行为评估预警机制、实现学生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建设大数据共享管理平台等方式来变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
大数据的“大”并不仅仅指数据的容量,更多的意义在于对巨量数据的分析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事物,发现未知规律和重新塑造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1]。大数据技术革命不仅为研究人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维[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加强课程创新,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机遇,把研究工作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群体深入到个体,从共性深入到个性,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呈现的信息更加真实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要首先全面真实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手段采用的数据收集方式,一般是抽样调查法,即在总体之中选取部分样本,采用访谈或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样本数据,然后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情况[3]。但是,在访谈或问卷的过程中总会有被调查者刻意隐瞒或掩饰一些问题,导致调查结论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大数据技术能够获取高校大学生时刻都在产生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以及轨迹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客观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被调查者各方面情况的实时记录、观测和分析,甚至将学生的感受、情绪等原本无法量化的信息,也进行了量化、挖掘、分析和显现,从而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状态,避免了传统研究手段中出现的被调查者对敏感问题刻意的隐瞒和掩饰造成结果偏差的情况[4]。
(二)教育方式更加个性
大数据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应用。在浏览购物网站时,网站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为其推送商品广告,这样不仅大大地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也提高了网站的销量。这种便利的个性化体验就是网站通过收集消费者的浏览、搜索和购买记录等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捕捉到消费者的购买偏好[5-6]。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谈心谈话、抽样调查等形式,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各个方面产生的数据进行动态的采集和归纳,然后再对相关数据进行甄选、分析后,就可以针对数据中所反映出的具体某个学生在学业、人际、就业或心理等某个方面的问题开展辅导、帮助和咨询工作,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三)教育模式更加多样
在高校中,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对象可能会达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大多只能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以课堂讲授的说教形式进行教育。这种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形式比较呆板,内容不够丰富,而且学生无法自主选择传授的内容和形式,所以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在线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网络课堂以其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教学形式的自由、新颖不仅吸引着广大学生的关注,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可能。
二、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数据意识欠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难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体诉求,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和主导力不断减弱[7]。当前,大学生主要以各类网络平台为载体记录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这样的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利用大数据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但是,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对大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大数据意识,所以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难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难以做到在学生问题产生之初就及时介入。
(二)数据处理能力滞后
数据处理能力的滞后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产生脱节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直接利用的信息非常有限,绝大部分信息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的数据当中挖掘。但是面对庞杂的数据,如何筛选、处理和分析数据成为现阶段大数据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另外,高校普遍缺乏完善的数据采集和管理机制,导致数据来源分散、类型单一、时效性差、关联度低,从而使得大数据动态性与全局性的技术优势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利用。
(三)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遭遇挑战
大数据虽然可以帮助教育者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问题。如果高校不能够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这些数据极易被不良分子盗用滥用,对牵涉其中的个体产生极大的身心伤害。高校将所收集的数据整合之后几乎可以洞悉学生的一切,这样能够帮助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也会对学生造成伤害。高校如何避免遭遇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危机是大数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现实困境[8]。
三、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建立学生思想行为评估预警机制
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事物的发展动态作出评估和预测[9]。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轨迹通过大数据都能够以可视化的“镜像”方式展现,实现对个体或群体的准确评估和预测。高校通过建立学生思想行为评估预警机制,可以把学生日常学习、交往、生活等思想行为轨迹以数据形式进行分析处理,以图形、曲线、画像等方式反映学生群体或特殊个体的思想热点和行为特点,判断近期学生在舆情、学业、情感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实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整体性、全面性数据评估[6]。之后,根据数据分析和评估系统反馈的问题,对目标群体或个体,采用座谈、访谈、朋辈互助、心理疏导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危机事件扼杀于萌芽之中。
(二)实现学生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怎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难点。高校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到每个学生在思想政治、专业技能、通识课程、就业服务、心理健康、贫困资助、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需求,然后结合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形式多样、共享便捷的优势,向目标学生提供和推送契合其思想行为需求特点的个性化公共服务产品。准确反映学生的个性需求不仅有利于教育者开展辅导和服务工作,而且也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的反馈来个性化地定制服务,比如利用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教育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大数据,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个性化服务新时代。
(三)建设大数据共享管理平台
反映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比如,以校园一卡通平台、校园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安防系统、图书借阅系统、校园办公系统等为主的校园数据库,涉及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就业、奖惩等信息;以聊天交友软件、网络学习平台、搜索引擎、微博博客、论坛贴吧、资讯平台等为主的网络数据库,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动态、舆情热点、行为偏好等方面的信息。复杂的数据源虽然可以带来丰富的信息量,但是如果互相之间各自独立,无法互联互通,只会形成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难以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高校要统筹整合校内不同职能部门和校外不同组织机构的数据,构建系统性一体化的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10]。首先,通过数据整合,甄别虚假数据,可以实现信息的全方位覆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提供保障。其次,通过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责任机制,保证数据采集、共享和管理的合理合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个人隐私曝光。最后,实现校内不同职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者和校外各个组织团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关联信息,及时掌握并预测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趋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武路广 刘豪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94-101.
[3]王寿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85-87.
[4]路葵.大数据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转变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237-238.
[5]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48-51.
[6]逄索,魏星.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5(6):72-75.
[7]张敏.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理论观察,2016(3):130-131.
[8]蒲清平,朱丽萍,赵楠.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19-123.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0]谢继华,法鸿洁,黄飞凯.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