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析(10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控力培养

大学生已然是成年人,但是心性不成熟,存在一些自制力缺乏的问题。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的变化,有时会让他们迷茫。对此,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自控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们看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会或者社会的群体用一定的标准,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产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看来,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措施是进行一些课程的开设,包括毛概、马原等,还有就是一些讲座的开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校学生自控力的现状

(一)自控力弱的表现。一是因为性格问题,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想得比较多,情绪比较低落。二是情绪不稳定,心情总是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遇到开心的事情,情绪会亢奋很久,但是稍微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又会变得很消极,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三是超级自恋。以自我为中心,做一些事情很容易失去控制,容易冲动。四是不坚强,一遇到挫折整个人颓废。自控能力弱,直接导致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处于不健康状态。比如,一些男生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一些女生很容易喜欢shopping,喜欢消费。还有明知道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就是不想好好学习,明知道某件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但还是忍不住做。

(二)引起学生自制力弱的一些因素。在引起学生自制力弱的原因中,主要是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一是强烈的虚荣心,导致他们喜欢攀比。虚荣心,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虚伪、变态的自尊心,本来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事情,还要做,借此满足自己的空虚心理。二是猜疑心,本来自己做一些事情做不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但是总会猜忌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搞破坏。三是有点抑郁,看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总不会往好的方面想,总感觉自己是失败的人,做事情没有斗志,经常处于比较忧郁的状态。四是嫉妒心理,总是眼红别人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看不惯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五是愤怒情绪,其外在表现就是脾气特别不好,遇事不够理性,很容易伤害别人。这些心理会引起情绪失控,使他们的自控力变弱。

三、现在学生自控力薄弱的表现

(一)适应能力弱,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不能马上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厌倦,综合适应能力变弱。

(二)依赖心理强,在高中时,他们的吃、穿、住、行都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的。还有就是学习任务、学习计划、做什么作业都是由老师规划的,基本上处在全天保姆模式中。上了大学,就进入一种放养状态,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所以依赖性强的学生是适应不了高校这种弹性化管理模式的。

(三)经济比较宽松,自己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钱财。在大学生活中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由父母给的,具体怎样支配由学生自己确定,社会上的诱惑又很多,对钱的支配更随意。

四、现在高校培养学生自控力的不强

现在高校对于学生自控力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把管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方面,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地进行,无法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自觉性。还有就是现在家庭教育理念都是很传统的,父母经常会包办一切,小到吃喝住行,大到找工作,以至于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五、高校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自控力的措施

在高校中,如何利用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控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提几点比较好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正确的理念。我们要提醒学生,抛弃那些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学会自我管理,懂得为什么要进行自我管理。

(二)营造好的环境氛围。在高校,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有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自信心。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三)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控力培养。在不同的年级段,学生会有不一样心智、不一样的困扰,所以对学生的自控力培养要分年级进行。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让他们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自理、自立。对于大二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大三、大四的学生要不断强化其自我管理能力。

(四)开展适当的社会活动。高校学生基本上以校园生活为主,对于社会的认识不充分,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因此,对于高校来讲,开展一些社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让学生了解社会、加强自我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陈化明 单位:赤峰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新夷,管晶晶.大学生逃课行为和心理控制点的归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9).

第二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

作为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中国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结合“中国梦”时代背景,掌握科学的内涵,这样能够优化教学内容,使得“中国梦”主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以及接受能力。本文对“中国梦”在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及意义作了分析,提出了“中国梦”视角下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梦”;大学生;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在党的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两次提出并且阐释了“中国梦”理念,代表着新一届党中央执政集体的理念,对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理念以及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构建“中国梦”理念的重要力量。总而言之,“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我国对外交流日渐频繁,因此,难免会经历复杂的国际形势,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现“分化”以及“西华”政策,但是我国正是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社会形势,还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复杂性以及多样性。面对日渐复杂的国际形势,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不坚定以及理想观念模糊等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理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展开“中国梦”教育非常必要。通过“中国梦”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提升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

(二)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需要重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学生积极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需要。为了能够进一步宣传最新党的精神,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教育工作方针,见识立德树人工作任务,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高校需要根据教育部通知,开展“中国梦”的主体教育性活动,对于“中国梦”教学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工作目标。高校可以针对“中国梦”主题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比赛以及电影展播等活动,有效推进“中国梦”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相结合,更加系统阐述“中国梦”内涵,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之间的有效结合,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奋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三、“中国梦”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规范。经济全球化日渐发展促使高校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西方思潮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等充斥高校校园,再加上国内社会矛盾问题日渐凸显,传统道德标准以及价值理念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大学生处于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坚守思想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整合价值理念以及思想理念,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思想武器,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思想价值观念,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批判继承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二)为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是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高校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发展。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高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统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培养自觉性,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成本,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

(三)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高校大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以及价值追求,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民族向心力以及民族凝聚力,为高校大学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此外,高校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实现自我教育培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调整价值信念,实现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之间的有效结合。

四、基于“中国梦”视角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个较为广泛的内涵,“中国梦”指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高校的角度分析来看,高校对践行“中国梦”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重视自身发展工作以及飞跃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梦想、现实、“中国梦”之间的融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国梦”主体性教育活动。诸如,关于“中国梦”的征文比赛、“中国梦”主题的校园演讲、“中国梦”主题的文艺节目等等。

(二)坚持“中国梦”理念的指导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工作思路以及实际的工作方法非常重要,因此,在思想政治活动过程中,需要细化指导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发展方向并且提供指导方针,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以及把握“中国梦”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深刻现实性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中国梦”指导思想,发挥指导作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时代的不断发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结合时展特点,切实了解“中国梦”实际内涵,不断践行“中国梦”理念。总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与学生个人才华、个人知识之间的有效结合,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组织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梦”实际内涵,综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梦”之间的关联,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理念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以及思想境界。高校辅导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活动中践行“中国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工作态度以及求真务实工作方法,有效落实“中国梦”理念。

(三)实现“中国梦”与各项课程的有效结合。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将“中国梦”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程中,结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特点,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实现“中国梦”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有效结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对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将“中国梦”理念与民族自信心等内容相结合,这样学生能够明确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与国家理想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对爱国主义以及国家国情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中国梦”实际发展,深入了解“中国梦”理念,明确实践与未来之间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更加侧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教学,这就需要深入发掘“中国梦”理念,为深入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持,使得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更加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方面的教学,这有利于“中国梦”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中,明确“中国梦”教学任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责任感。此外,高校院校也可以借助选修课程,结合学生关注热点以及关注问题,全方位讲解“中国梦”理念。

五、结语

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在践行“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激情、挑战并存的。高校需要重视“中国梦”主题的覆盖式教育,坚定学生学习信仰,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中国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了解“中国梦”实际内涵,寻找切入点以及着力点,提高学生对“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教育层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作者:刘欢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晓燕,何润霞,申捷.推进“中国梦”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2]蔡??.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基于大学生“中国梦”的内化之视角[J].吉林教育:综合,2015,11

[3]霍静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机制———基于“中国梦”的视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4)

[4]赵倩.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调查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12

[5]吴桂韩.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2

[6]孙红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5

[7]哈胜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D].东北农业大学,2014,6

[8]邢菊.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校思政工作[J].职教论坛,2012,7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运用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进程的不断加快,微信已经成为高校人员必备的软件,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交往和逻辑思维方式。同时它也为高校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许多高校开辟了新路径,试着运用微信这个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并不尽如人意,高校对该平台并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运用。本文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及基本特征,结合高校当前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其思想教育的现状,对高校如何有效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平台的出现,在增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况下,提高了当前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当然,微信版本不断升级,也给高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而,为了更有效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完善,发挥该平台应有的作用。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及基本特征

(一)主要功能。自2011年1月26日微信以来,中国网络用户已经突破8.17亿,其中包括国内和海外的微信用户高达6.6亿。其中70.2%的用户使用微信的原因是微信中包含社交、资讯、邮箱、音乐、购物、支付、地图、游戏、理财、生活服务等各种功能,满足了用户最基础的社交需求,微信凭着其独特的功能诠释了“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平台”广告语的真正含义。

(二)基本特征。

1.熟人网络,传播有效性高。短时间内微信作为一种手机社交软件为广大人群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用户来源于已有的腾讯用户,同时微信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来添加微信好友。与其他社交软件不同的是,微信里建立起来的好友圈均是自己熟知的人,具有较高的保密性,信任度极高。而且微信可以跨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具有高效传播的特点。

2.精准的营销和服务定位。通过微信平台可对自己用户及时进行分组,随时随地准确获取客户群体属性,从而达到较为精准的营销和服务定位。

3.便于分享丰富的媒体内容。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特殊之处在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微信的产生使得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微信中特有的对讲功能、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媒体传播形式使得用户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通过微信平台获取目前最热门的各种信息,更有利于用户分享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同时用户在进行转载分享时可以“@”自己的好友,更具便利的互动性。

4.一对多传播,信息到达率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一对多传播的方式。例如教育者建立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借助公众号进行教育的推广,由于学生对微信的高度认知,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广泛。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的使用现状

(一)过度相信错误的平台信息导致对老师的信任危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渐渐被主动搜索而代替,所有网民都有着信息传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师的话语权有所削弱。微信背景下,学生们不仅可以关注各种各样的公众号,也可以从朋友圈获得大量信息。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某些社会热点产生的舆论不能及时加以区分,然而高校的教育者很难做到一对一,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从而不能及时处理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育者在进行讲解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微信的包括朋友圈、订阅号、公众号等在内的多种渠道得到了相关的回答,这就导致他们对教育者给出的政治观点产生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随着智能手机在人群中的不断深入,网络的高覆盖率使得微信的运用更加方便。微信可以传播图片、视频、音频等,其中订阅号、各种公众号等每天会各式各样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上网、聊天上,从公益广告“放下手机”我们可以看到,坐车看手机、甚至走路、过马路也不忘看微信、刷微博,好不容易跟父母坐在一起吃个饭,还是在各看各的手机。当前学生中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许多人在网上很活跃,群里聊得甚欢,每当班级举行各项活动时,却很少见其参加。这些同学过度沉迷网络,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与人交谈,长此以往会导致其产生人际关系的危机,过度的网络沉迷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三)过度关注无关信息,消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微信环境的鱼龙混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巨大挑战,有些微信平台会通过设计相关板块,改变内容形式等来吸引人群,通过赠送礼品、发红包等各种方式来取得人们的关注,借机传播种种不好的言论思想,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反的,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比较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有的甚至强迫学生对其进行关注,这种被动的关注得来的后果是学生后期的取消关注,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良好思想的传播。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有效运用的路径

(一)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内容设计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在满足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愿意去了解、关注与交流。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在服务同学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直接在校园网页上或许不会有人去看,但是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方式肯定会去浏览,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的传播,潜移默化中会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形式设计上,注意无论是从信息还是语言的组织上,教育者尽量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符合,提高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用较为活泼的语言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的教育平台。教育者可结合学校、学生会、社团等来进行多方面的传播,做好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机制,举办相关活动供学生们进行探究讨论,做到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对平台的信任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面。许多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大都是教龄比较高的有着丰富经验的人,他们多年来采取的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缺乏教育者与学生间的互动,这就导致教育者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成长中的问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一味“守旧”,也需要审时度势,自身进行一些对应的改变。不能只是停留在“微理念”,而应该把这种理念付诸行动,真正去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平台上建设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微信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学生对自己的信任,真正将微信平台有效运用起来。

(三)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网络不断盛行,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时候就需要建立相关机制来抵制不良现象的产生。学生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不能做到准确分辨真假,因而学校要注意“严把关”,提升学生辨别真假的能力,教育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不随意转发分享有损国家的信息,为微信公众平台环境的洁净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语

尽管已有高校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式尚在试运用阶段,其中许多方面仍需完善。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顺应了时展潮流,也是高校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作者:张风华 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昌福.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推动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6

[2]海莉花,张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简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2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学生处于性格思想形成的阶段,容易形成叛逆的性格,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所以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种师德,是高校教育者教育所必备的,也是学生在成长路上所必须的装备。于是笔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栋梁,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具有完整和独立人格的人,家长社会乃至老师承担着巨大责任。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轻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教育中往往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出现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第一,有些人认为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它过于传统,枯燥无味;还有人没有了解人文素养的深刻涵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只是学习理论文章,没有实在意义。第二,对于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于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部分人民教师在教学中缺失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学生对于传统教学结合人文素养的模式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所以人文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共享资源和自主学习,它有良好的教学应用前景,可见其意义重大。

2.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但从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业性的,更要有人文素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不能说是人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素养”是思想境界较低、道德水平不足、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而真真正正的人文素养可以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认识能力、文化教养等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增强责任感,促进沟通与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能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2.3形成完整人格

在国家进行了计划生育以后,目前的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和长辈们就会给予学生自己所有的爱,这就让学生从小就像住在温室里一样,见不得任何风雨,受不了任何挫折,父母也过度溺爱学生,然而他们意志薄弱,自我,任性又自大,总喜欢和家长唱反调,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疯狂,不计后果的行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形成完整人格,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正确面对生活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3.1传统教学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只是教师讲授一些思想政治知识,并没有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后,也就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后,学生在此环境下能更好的培养人文素养,同时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将课堂的学习气氛调节起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的教育中延续下去的。所以,教师的人文素质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名教师缺失了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为教育的工作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观念。由此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要要求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3.3优化教学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可以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所以学校的教学管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创设人文素养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4总结

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更是对学生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贡献。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家庭来说,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会让家庭更加幸福完满。对于社会来说,一个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是社会所需求的,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方法。

作者:崔岚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楚明,陈毓.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16):110-111,121.

[2]杜静宜.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养[J].才智,2015,(19):251.

[3]冉昌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29-132.

[4]汪泉玉.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1-12.

[5]江耀琴,涂方剑.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79,104.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启示

摘要:

作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分水岭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师观,但他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在更高的视域中指明了教师的重大作用,即“教师是社会的公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是儿童思维的开发者。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与定位时常出现偏差,因此深入分析杜威的教师观并借鉴其有益思想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杜威;民主社会观;教师观;思想政治教育者

杜威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无情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主张,提倡以经验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观点。但是,这并不表明杜威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他在更高的视野中论证了教师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国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一、杜威教师观的理论基础

杜威并没有集中论述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等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杜威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的教师观散落于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因而,通过对其教育观理论基础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教师观的具体内容。

1、杜威的民主社会观

杜威的民主社会观是其教育观的基础,规定了其教育观的民主主义方向,贯穿于他整个的思想体系之中。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杜威认为民主政治是民主的首要因素。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就是在没有得到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不能治理他人”。而所谓的专制制度正是否定了民主、否定了公民的理智,因而杜威对其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其二,杜威指出,民主的内核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就个人而言,民主的生活方式在意味着自由的同时更意味着公民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内在的责任意识。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可见杜威的民主社会观与其教育观是紧密联系的。

2、杜威的经验观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家,“经验”是杜威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在杜威看来经验这一概念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把它规定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而经验就具有了结果和过程的双重含义。就教育过程而言,儿童正是通过“经验”、通过做、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等,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也就是杜威如此重视“从做中学”这一教育方法的原因。

3、杜威的教育观

杜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生长的过程,即教育是无止境的。其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可以按照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解决问题。此外,杜威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念,强调学校教育要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但是,杜威并没有把日常生活的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其关键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指导者———教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自觉的、经常性的教育活动。

二、杜威教师观的内容

杜威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无情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他认为以儿童为中心,对儿童的关注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以儿童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是社会的服务者

杜威在美国积极推行社会改革,宣扬民主政治理想,因而他把教师看作是“社会的公仆”,是“真正天国的引路人”,从而赋予教师以坚定的“理智信念”去实现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的重大使命。作为“社会的公仆”的教师,首先必须在心目中“有一个社会的目标”,必须理智的、勇敢的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从而纠正存在的问题。如何纠正?教师们必须理智地认识社会运动中的力量,具有科学的预见性,从而能够懂得其所指的方向和目标,要站在“时代的前面”,面向未来,建设一个民主主义社会。但是由于受当前工业系统的限制和压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传统的“灌输教义”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们都没有理智的自由,他们甚至对理智缺乏信仰,往往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诉诸于暴力、武力。对于这种情况,杜威指出,理智的缺失、信仰的丧失的部分原因是不自由的教育环境所导致的,因而使得年轻人没能理智地面对现实生活。进而杜威指出,教师必须为了教育的自由而战斗,运用理智的方法面对现实、去改造社会。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

杜威反对传统的教师“独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同时也不赞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中立,不发表自己的任何意见,对学生的观点和教材中所包含的价值也不予评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甚至对于教学活动是有害的。他认为,教师是教学实践、团体活动的“明智的领导者”,而把教师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选择。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儿童由于经验的欠缺往往无法在精心设置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如果这时不是由教师作出决定,那么儿童所发现的或所得到的经验或知识就往往具有偶然性,同样的情境就会形成不一样的知识体验。而教师之所以有权为教师就是因为他知道儿童的需要和可能,并且能把这些需要设计到具体的情境当中,使“做中学”到达真正的教育目的。没有教师,儿童也可以生长,但这种生长就会变成毫无方向的甚至是负面的成长,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于凭借自身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领导儿童向着良好的方向生长。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杜威的教师观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知识和道德标准直接交给学生,然后进行记忆考察,但同时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应当融入学生,参加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和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和参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实际上,杜威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你打我通”、“你讲我听”的重师轻生的常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者

杜威认为思维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而教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其五步教学法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杜威认为教师在设计情境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从而精心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教科书当做目的,应仅把它看作是解答问题的一种参考资料,是一种工具。在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反思性教学。杜威认为反思行为是更加符合逻辑和更加理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设计出更加完美的经验场景。杜威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既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要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学生交流思想,又要了解学生经验发展的连续性。教师对其学生的过往经验、兴趣、理想越是了解,就越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其价值判断的正确性。

三、杜威的教师观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目的就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就我国而言,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但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其部分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不准确,为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杜威教师观中吸取有益成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在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过程中,各种外来思想也不断涌入我国,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各种外来思想的侵入,人们常常不能做到明辨是非,最先接受的往往使一些腐朽的思想,进而就会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信仰缺失。为此,作为“社会公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牢靠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抓住我国的主流思想,端正自身的立场,保持思想的正确性,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我国的方针政策等主流意识形态,进而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上认同接受了社会主义,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他们才能在行动上自觉地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才能使受教育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社会成员,从而到达教育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教育理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杜威的教师观倡导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教育者就不能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双方的有效互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丰富、更新教育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接收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内容也日益丰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做一名学习者,不断调整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用与时代同步的新知识来丰富教科书的内容,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

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对其实效性有重大影响,方法选择适当就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到达预计的目标。而且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在到达教学目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逻辑思考能力得到提升。但就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来看还是较为单一的,多采用以教育者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虽然也采用报告、研讨会、演讲等教育形式,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甚明显。这就导致了人们积极性的降低,为此必须改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杜威的教学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经验”,强调“从做中学”,为此教育者也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可以切身体会。例如,关于法律知识的讲授,可以组织受教育者走进法庭进行旁听,使其切身地感受法律的权威,从而树立法制观念,此外还可以多参加社会普法宣传活动等。虽然杜威强调儿童的经验,但并不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有可无。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也要有必要的指导,适时地采用适当的手段向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的理论灌输。

作者:靳肖佳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

[2]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教育与经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7~228.

[3]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

第六篇: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摘要:

随着教育在新课改的推进下,传统的教育思想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随即被提出。我国需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新一代的人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笔者首先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之后对“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研究,最后使用了系统观念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观念反思;系统化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模式是“以人为本”这个教学模式的根本理念,高校的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说白了在进行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建立“以人为本”和谐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中也存在这一定的弊端,主要是片面理解“以人为本”,不能贯彻落实这一理念。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

大多数教育学家的教育理念都是以学生为主,也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这是对“以人为本的”的片面性理解,他们认为锻炼学生的创造性与自觉性是第一步要做的,而且要激发学生们的潜力,而这种潜力就是学生在主要意识指引之下需要具备自我塑造的能力。但是,这个看法还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要学生们在上大学期间去完成自我塑造这中深层思想的过度是很难的,原因是学生们的年龄还很小,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是非观等等还不成熟,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甚至没办法做到最基本的自我约束。在这段特殊时期,倘若没有一个很宏观很强烈的思想来指引他们,就会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当今社会,很多学校的学生对学校的制度管理保持着不服从、无所谓的态度,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没有妥善的解决,导致学校的威严也大大的降低。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学校只是打着“尊重的教育”的旗号,表面上是一切为了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有要在生活、学习和思想方面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实际上在管理的缺陷和看问题的不具体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学生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对象。在我们对待大学生这个整体的时候,要制定出完整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它发挥教育学生这个团体的作用,能够约束学生中的每个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真正的用途。利用一种完整有效且温和的制度,凝结成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在思想观念指引下自觉约束的力量,这种制度的管理会比直接教育学生更加有效。同时,在管理学生整体的时候,对过程和事情本身这两个方面的注重都十分重要。

二、“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反思

目前,我们国家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先在思想政治上采用“纯教学”的模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谛。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契所言:“人的行动、思想和感情,都是和社会生活的斗争,也就是说和政治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正如卢卡契所言,也就是说人们无论是否意识这些但是人们的这些行为、思想都是需要归结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系统观念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教育者都想培养出身人格完善、素质能力高、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恰好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还以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更是与当下经济形势对学校的改变相结合,尤其对教育者对教育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方式有很好的改变。“以人为本”这个理念与其他观念相比,它承担了更大的使命,包容了更多的内容。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要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的理念。克服在教学中片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教学显现,全方面理解其含义。我国需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新一代的人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作者:马天放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彦雯.以人为本,激励学生自我实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5-77.

[2]陈红军.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64-68.

[3]陈志鸿.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07-111.

[4]彭丽丽.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2013.

[5]吴琼.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历程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0,01:27-30.

[6]何丽丽,李刚.对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110-111.

第七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摘要: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立足学生的全面成长,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出发,探索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的科学运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激励形式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满足和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需要,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激发人追求目标的行为动力和愿意程度,维持和提高这种内心状态并持续努力实现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高校日常的教育管理普遍存在着学风建设难度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差,主体意识不强、屡教不改等顽症。面对这些日常教学管理中常见的困难,高校普遍采取的激励措施有学生管理奖惩制度、日常的思想说教。而现有的激励机制如评奖评优无法全覆盖的引导学生,无法更深入的影响学生。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的运用激励机制是推进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立足学生的全面成长,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立足人的长远需要出发,着力对不同大学生群体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把握,如新生、毕业生、三困生群体、学生干部、普通的中间群体等,在此基础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外激励理论广泛运用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已形成诸多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探讨个体和组织的动机、需要,研究促进激励的因素方面,较成熟的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成就激励理论等。以下仅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展开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教育的理论探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的奠基之作。他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获得基本满足后,个人才能致力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导教育管理者,要更多的关注教育主体的各种需求和各阶段的需求,注重主导需求的教育和引导。就如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主要学生干部,一两年的成长过程中,内在的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对学生组织部门的向往到关注部门团队的建设、人际关系的处理,再到渴望从学习工作中获取成就荣誉感,乃至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个过程中如何运用高层次的需求理论引导学生干部建立更完善的价值体系,才能保证学生干部工作学习的积极和热情,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从而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奥尔德弗的ERG理论是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他提出的三大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简称为“ERG”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应该随着教育主体的需求变化来制定激励机制,允许多种激励措施并存,而非一定满足低层次需求再追求高层次需求。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ERG理论引导教育管理者应该随着学生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从新生到毕业生,大学生每个阶段的成长需求都不同,如何做好分级分层次的激励措施,值得思考和研究。同时,基于个案的需求,探索不同学生的成长状况,对症下药给出灵活性的激励措施。

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的科学运用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需要积极引入以人为中心的激励理论,采用多样化的激励形式,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上入手,实现激励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

(一)需求激励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各方面成长的需求,高校可以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和完善学生需求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各种形式的民意调查,对大学生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如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交流、职业指导等,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交流等成长过程中的多种需求,进而开展后期针对性解决和引导。如设立类似的“当下我最关心的事”等网络沟通窗口,邀请职业指导师、心理专家、优秀辅导员在线解决和交流。

(二)目标激励

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需要创设机会,积极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新的需求。设立的目标更加具体,因人而异,帮助学生将潜在需要转化为现实需要。只有做强做专新生始业教育,做好做实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对不同状态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坚持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涯始末,才能促进学生感受到实现目标的紧迫感。

(三)奖惩激励

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学生评奖评优工作制度。在奖惩工作的开展中,高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引导优秀学生积极去实现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不公正的激励会降低学生积极性,使其内心产生挫折感,自信心下降,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四)情感激励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师生的沟通是建立和维系双方情感的重要纽带。师生在交流沟通时,肯定和评判要讲究时效性,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或学校在情感上的认同和肯定,或者关心和着急。当旷课屡教不改的学生在到课方面进步很大时,其内心自然就会有相应的认同渴望,在此情形下,教育者要抓住时机关心其合理需求,及时跟进给予肯定和赞赏,有助于帮助其保持良好状态。

(五)榜样激励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优秀校友、优秀在校生、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资源,引导学生向优秀朋辈学习,以其为榜样,不断模仿,不断追求上进,完善和提高自我。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邀请优秀校友返校担任校外职业导师,积极加盟校内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和推广优秀在校生个人风采评比,除了评选如“十佳大学生”的评选、“优秀团支书”等,还可以针对普通同学开辟“小人物也有大舞台”等喜闻乐见的身边榜样寻找活动。通过榜样的激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优秀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普通学生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满足,更有利于日常思政工作的开展。

作者:潘秀秀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

摘要:

中国梦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人民奋斗的目标。高校是我国社会建设以及发展培育各种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可以结合中国梦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水平,促进高校学生较好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本文主要结合中国梦基本概念,分析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的策略,期待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就,尽快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

“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分析

“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发展中取得的又一成果,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可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把中国梦与思想政治结合起来,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水平,一方面,“中国梦”可以和思想政治相关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适应时展,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政治这门学科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以及创新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结合“中国梦”的内容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同时促进思想教育能够在新时展取得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类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备,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应用这些新型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论坛、微信以及自媒体等,加强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在这些沟通方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交流,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使得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中更好地接受知识。在新的教学设备以及当前的新媒体教育载体中,为高校学生在学习以及理解中国梦中提供便利条件。首先,中国梦这一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其中把中国梦和新型的教学设备以及新媒体有机结合,便于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相关知识,如中国梦具体的含义、核心内容等;其次,教师把中国梦的内容同人才培养融和在一起,一并贯穿在我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更好地为社会、国家服务;最后,中国梦可以借助于新媒体与新型的教学设备而传播具体内容,一方面可以积极地拓展学生接收中国梦的渠道,如微信、各大网站以及微博等,便于学生参与讨论、相互交流以及转载阅读等,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梦理论进行宣传的有效方式,使得中国梦可以更好地吸引以及感染高校学生。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中国梦落实、实现都离不开人才,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过程中,应该富有崇高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第一,继续深化素质教育的改革,在高校中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教师在指导以及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第二,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专业技能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促进中国梦的实现;第三,高校在教育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计划地推进理论教学,在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当学生学成之后,为中国梦尽早实现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拓展多元化知识的接受途径

全球化背景使得意识形态领域也逐渐地呈现多元性,许多的思想意识融入、碰撞以及交融。面对这种的情况,当前的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需要多视角的融入中国梦教育。在理论知识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国梦组成要素开展教育,即坚持走中国道路、更好地传递中华精神、进而凝聚更大的中国力量,从思想教育角度提升学生的认识,一是拓展传播渠道,二是加强教育,三是鼓励学生实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把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实践中,高校教师根据中国梦具体的实践步骤,从各个领域知识的学习中提升学生对认识水平,使得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把复兴民族、国家富强同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学生可以自觉站在集体利益的高度上舍弃个人利益,把这种强烈的、高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得到较好地践行。

四、扎实知识学习,加深了解

中国梦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梦,社会各界不仅需要高度关注其具体的含义、性质,而且还需要为这一复兴梦以及强国梦奉献自身的力量。作为大学生,首先需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在学校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为今后进入社会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其次,高校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认识这一中国梦,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对其作出解读,然后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便于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中具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保持辩证态度看待一切事物、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应用科学理论服务以及指导实践等;最后,高校学生在参与实践中,需要关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理解学生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前途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学生在树立个人的目标以及理想中,需要与中国梦相适应,另一方面在个人的奋斗中需要同国家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校进行思想教育中,教师可以把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融入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中,通过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而发挥其在大学生中的号召作用,促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勇于承担伟大中国梦的建设者以及参与者的任务。同时,在建设富强的国家、振兴中华民族以及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中,学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力量。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教育中,可以把中国梦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起建设富强祖国这一重任。

作者:邢大海 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陈铭彬,陈会方.“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属性及拓展功能分析[J].学术论坛,2014(9):175-177.

[2]梁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探析———基于“中国梦”分析视角[J].价值工程,2016(16):17-20.

[3]雷虹艳.以“中国梦”为核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学理论,2014(36):203-204.

[4]张字晴.“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3(10):104-106.

[5]蒲思岐.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75-76.

第九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研究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被教育者层次性不足、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不足,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尊重等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对此,可以通过注重被教育者的层次性、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来解决这一问题,以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创新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贯彻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此情况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正确把握人的思想认识特点和行为活动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而大学生又是社会发展中的优秀人才,因而切实改进和加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一)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学生使其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有意识的提高主动性而并非机械地参与。如果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将会使得高校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从而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从选择中明辨是非,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从需要中学会给予。以人为本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积极表现自己,有自身独特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只有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面临的挑战

在这个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这几个方面:

(一)被教育者层次性不足

在对运城学院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各位同学的看法迥然不同。首先从性别方面而言,女生中有71%的人觉得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用的。而男生就截然相反,只有40.5%的人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用的,甚至有67%的人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味,毫无用处。其次,从每位学生的觉悟程度而言,可以发现学生党员、团员和普通同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意率分别为98%、75%和50%。由此可见,在真正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划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动性发挥不足,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尊重

高校的育人目标应包括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并营造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突出灌输式的教育。通过对运城学院的调查发现,96.5%的同学都说在通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你听我讲的方式,难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性思维。同时有55%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难以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新和创新性还有待提高。从调查结果可以清晰的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模式,导致高校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强烈,缺乏创新和探索的精神,难以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得不到有效尊重。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途径

文章分析当前存在的挑战,根本目的在于正确的认识和以科学的态度去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便寻求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被教育者的层次性

将教育主体按照各自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划分,明确其真正缺乏的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以便做到因材施教,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在运城学院中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及现状,我们就要根据同学的实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党员,基于他们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相对较好,我们就可以花费较小的精力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团员,相对于党员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的自觉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可以通过教学和组织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觉悟;对于群众学生来说,我们需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和让学生党员进行“一帮一”活动等,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高校学生的难题,为他们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想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以获得理想效果也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做到几点:一是要学会尊重学生,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三是不断地对学生加大情感投入力度。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首先要以情感为基础,其次要以理性促进并不断升华。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其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做到情感和理性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研讨学习的方法,遇到问题先让大家自行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育者总结发言,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者:姚宇娟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4]张琪.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5]孙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J].扬州大学学报,2010(5).

第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摘要: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了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行业迅猛发展,高校生数量逐渐增多,因此,对高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现今社会素质教育形式下的热点话题。本文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规律,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实施性为目标,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方针,从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能够具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总体的思想政治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开放、热情、充满自信、善于学习

现在大学校园是90后的天地,“90后”是在中国计划生育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条件下成长的,所以许多90后的父母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资在90后孩子们的身上,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特长,例如唱歌、跳舞、踢球等,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出的自信心以及开放的性格特点。同时90后大学生也是在网络时代中成长,手机、电脑、平板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使90后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能够与时代的发展水平平行。

(二)敏感、自私、缺少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由于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宠溺和呵护中长大,大部分时间在家由亲人照顾,从小就缺乏与同龄人从情感上的沟通,导致了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缺少集体观念。入大学之后,90后离开了呵护他们的父母及长辈,就像离开温室的鲜花。高校校园内的竞争压力和社会外界造成的压力使他们感到不安,轻者出现厌学、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重者则产生抑郁症状甚至危及自身健康、生命。这就表现出了当今大学生对责任感的缺失。

(三)虚荣、攀比、没有耐心、缺乏勤恳的精神

父母的呵护祖辈的疼爱使90后大学生从未感受过吃苦的日子,他们想要什么父母就会满足什么,这种状况就造成了90后的虚荣欲望心特别强烈。例如每次出新系列的苹果手机时,就会看见许多大学生贷款、骗钱,甚至是卖器官来满足自己的欲望。90后的大学生主观想法强,他们敢于反抗,敢于质疑,在面对学校或社会上不公平的待遇时敢于公然发出质疑的声音,很少顾及后果。在倾听长辈、老师的指点教育时,总是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打断其他人的发言,这就是没有耐心,缺少礼仪教育的一种表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和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中采取的方式、手段、程序等的总和,是教育工作者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必须的工具要素、中介要素、关系要素。而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种类

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疏导教育法、对比教育法、举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鼓励教育法等;对待情况特殊的状况也可以转换教育方法,例如心理教育法、冲突教育法等。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也可以多种方法相结合,在实际中进行转换,使教育方法更加有效。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相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素质是优秀的,绝大部分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尽管如此,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教师的付出与收益不平衡,劳动所得达不到劳动价值标准,因此有的教师不安于现状,追求名利,教育工作就会受到影响。

(二)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一部分的高校重视的是学校的风气或是荣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学校的不重视必然会导致学生本身不重视这门学科,这样就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因此,学校要定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三)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理论与实践连接不紧密

许多高校都采用课堂式的教学方法,很少开展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理论的知识不运用到实践上,就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信息化的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联系实际,从大学生的爱好及性格特点入手,解决他们即将面临的一些思想政治上的困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党中央及政府部门已多次下达文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且高校应该对教育的机构,场地及设施进行完善,建立有效的教育和学习机制。

(二)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

如今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人们以离不开网络世界。利用互联网知识量以及传播快的特性,可以更好的进行教育工作。当然,互联网有利也有弊,扬长避短,利用它的优势开展网站学习,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等活动。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锻炼,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举办9•18纪念活动,五四青年活动等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实践中学生能更好的受到教育的熏陶和影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去奋斗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工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完善高校教育工作体系,高校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和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王颖 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树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消费导刊,2007(11).

[2]邓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1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