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述(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述(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述(9篇)

第一篇: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

大学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可靠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努力寻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路径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媒体技术普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生活娱乐的工具和途径,也成为大学生交流联系、讨论热点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新媒体特点,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1.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的界定至今没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代表这个时间段得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总而言之,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从载体到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都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认为,新媒体是指通过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设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与载体。它既是载体也是技术,更是手段。

2.媒体的特点

(1)时效性与持续性并存新媒体的过程受外界干预较少,发送者能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所思所想所闻所感。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信息的变化,信息从产生到传送到接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具有很强的及时性。此外,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如果没有及时关注,新信息的不断,就会使时间较长的信息沉底,这种传播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但只要者不删除信息,信息都能够持续保存,而且能够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进行快速定位。(2)互动性与开放性并存互动性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传输的;二是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都能主导信息的交流,均具有话语权,是双主体,可以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自由切换。信息的开放性是指个体,组织或机构都能够借助新媒体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在新媒体信息交流中参与的主体和交流内容都是多样化的。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话语权被高度分散。信息的权威体系被打破,信息传播系统的开放性得以大大地加强。(3)普适性与个性化并存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地域、国家、阶级、行业、语言等的边界,消除了传统媒介的边界,不再把特定的受众作为传播对象,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的参与性。新媒体用自己的媒介形态运行着“一切人对一切人的传播”的效能。人们利用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与主张。新媒体低成本与易操作,使得大众都能够参与到新媒体信息的处理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虚拟的网络建立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模式,参与者既可以个性化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的定制和检索,如各类搜索引擎。这样,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和接受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转变为“小众传播”。(4)数字化与可视化并存新媒体就是依托数字技术而衍生出来的新的传播媒介。数字化就是将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通过数字化模型的搭建,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转变为计算机语言,通过排列组合来表示和传播信息。基于这种数字化的处理方式,人们可以将数字、数据转变为可视的文字、图片、音效、视频等。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室课堂限制,把教育从教室延伸到所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讲座讲堂等线下平台,拓展到网络教育虚拟课堂、讨论组、聊天室等线上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得到较大的丰富。(2)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课本,讲稿,内容上限制较大,信息量比较小。而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专题教育网站,以及各类app,接触到海量的教育信息,可以大大补充课外知识。新媒体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它的内容更多更全,也更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可。(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遵循人们正确思想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1]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学生可以隐匿身份与教师进行交流,能够打消学生的顾虑,学生得以尽情的倾诉自己的问题,和教师进行自由互动。

2.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输在时间、空间和速度上的限制。大学生被多元化的信息包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思潮相互碰撞,交织。新媒体的包容性,使得各种信息的泛滥、不受控制。新媒体环境下,无法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和基础传播不同层次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迷茫。新媒体环境下充斥的各种不良有害信息极大的污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样的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原来的单一环境变得错综复杂。(2)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被削弱。因为,每个人都能平等的获取信息,受教育者可以脱离教育者的教学安排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受各方面制约,教材中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修正。受教育者借助便捷的信息检索手段和信息数据库,可以了解到比课本更新更全的信息。他们的知识面可以得到极大的拓展,甚至超出教育者的知识范围。教育者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的先验性优势正在丧失。另外,网上精品课程等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课程知识的多样化学习渠道。(3)新媒体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高校思想政治育的内容,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主题班团会等主流教育形式,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单一被动的接受状态,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和快速的更新换代,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范围,才能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校园新媒体是高校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必然成果。“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3]我们要通过健全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会明辨真伪。高校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新媒体已经渗入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将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结合。强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透力。

3.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做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媒体素养。所谓媒体素养,简单说就是个人驾驭媒体的能力,即运用新媒体技术,认识,处理,创造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媒体育人”的意识,及时掌握新媒体动态,掌握新媒体语言,拉近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另外,还需要强化理论素养,正确分辨网络信息,防止其自身被新媒体中的不良价值观的误导。同时要发挥新媒体功能,对被教育者加强监督,进行合理引导。

作者:张永红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63.

[2]邱伟光,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中医药人学出版社,2007,15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摘要: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广大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多数高校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面试技巧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过于注重实用性反而忽略了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作用,从思想上改造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利用各种措施来有效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就业思路。

关键词:

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其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热点。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与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即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技术和知识总是赶不上社会的变化,这样在就业的时候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各个高校都实施了多种方法来消除这个矛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则另辟蹊径,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几种措施,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贡献一份力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观不同所造成的就业偏差,即需要就业的学生面临岗位稀缺、无班可上的境地,而一些掌握着丰富就业资源的学生则缺乏积极主动的就业态度。就业偏差是就业指导中最重要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塑造良好就业观、解决就业偏差的有效方法。通过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纠正其在就业中的消极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行动,从而使学生达到充分就业、有效就业的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心理素质,使其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扬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精神,保证本职工作的质量,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为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高校的毕业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学生的就业前景也愈发暗淡。通过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这种不利局面。例如中央了关于支援西部大开发建设的相关指示,高校就可以根据西部的就业环境和学生的专业分类来将人才输送到更加需要的西部地区,这样既缓解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形势,也给毕业生找到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并且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能够服从甚至自愿前往西部地区就业。这时就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支援西部地区建设的重要性,对西部地区的就业建立起积极的态度。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有了好的政策和机遇,学生也难以及时把握。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更要为培养正确的就业理念而服务,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下,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就业观,敢于奉献自己,善于转变观念,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2.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对于就业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渐复杂化、综合化,这就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能解决学生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人单位和高校生源之间的矛盾。因此,各个高校都应该着手建立并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从事该职业的教师与普通教师不同,要更加注重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即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思想政治水平。因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能够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不同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制定目标,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一个考验。如果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来给学生讲授,尽管会产生不错的效果,但是会给高校带来额外的负担;相对的,如果将部分教师集中起来由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其效率将大大提高,对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3.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由于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导致导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例如择业不当导致岗位拥挤,因此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就业指导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指导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全面分析本地区就业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行有机的结合,从中发掘其内在的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断进步,就业岗位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不仅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努力实现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是广大高校要做好的首要工作。而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作者:覃芳芳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性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

本文就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性格导向作用的因素展开分析,分别从家庭、社会以及网络信息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举措,以期丰富相关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格导向

基金项目:

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性格导向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2532358。

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晚期,霍尔将青年期形容为“疾风怒涛”的人生过渡期,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一年龄阶段也是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性格再构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能够开展得当,大学生的性格将会得到涅?,但如果开展失效,则可能导致终生无法弥补的后果。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社会以及近年来令大学生痴迷的网络信息。以下将就此详细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性格特征

(一)稳定性和可塑性并存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业已基本形成,处于青年中晚期,即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的思维特征就是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渐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性格特点会渐渐形成定势。而一旦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定势”,他就会以积极或消极的“定势”为心理背景,用于今后的社会活动中。

(二)情绪的波动较大

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的内容随着阅历的增加日益丰富,使其能够对于外界事物体验深刻但却仍旧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如大学生刚入校门时青涩紧张,情绪内敛,懂得收敛性格适应环境;大学三年过后早已熟悉了校园的一切,情绪也就趋于稳定;大四面临毕业走出校园,情绪再次发生波动,担心毕业、择业。

(三)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又不稳定

基本上一名普通的大学生都会为自己在大学阶段制定若干个奋斗目标,并会为此而努力进取,这是大学生意志水平提高了的一个表现。然而,许多大学生虽然会制定目标,也可能会为之努力过一阵子,但却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表明大学生的自律性还较差,意志水平不稳定。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性格导向作用的因素

性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参与与影响,性格的形成不是个人作用的结果。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具有重新塑造的功能,然而却又受到许多因素干扰和影响,目前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导向作用受家庭成长环境因素影响

如果大学生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重智育、轻德育,那么这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很有可能带有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不良性格。如果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赏识教育,那么他多半是乐观、积极,敢于挑战的学生;相反,如果其经常受到父母的打击,那么该生多半会是消极、怯懦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教育打造出不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时,会有明显不同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导向作用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如果受到积极社会因素的引导,大学生就会充满了正能量,无限发挥个人的潜力,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如果受到消极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则很容易误入歧途。如国家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积极组织并参与国学比赛等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活动。相反,有些社会媒介一度宣扬选秀成名,许多大学生就容易不思进取,幻想一夜成名。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性格的形成也起到相当大的干预作用,也会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导向作用受网络信息影响

网络目前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扩充知识领域,到维系人际交往,网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领域中最为先进的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快,走在时代前沿,接触网络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无可厚非,然而凡是都有两面性。如果网络信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因素,如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接收前沿知识信息,其收到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相反,如果大学生接触网络后的表现是沉溺于网络游戏,或受到网络消极负面甚至虚假的舆论、信息的影响,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它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更会对大学生的性格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导向作用

(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性格导向作用,就一定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为大学生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和刺激的时候拥有面对困难的精神支柱,坚定自己的信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遇到问题时抱以科学的态度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积极的应对,为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性格品质奠定夯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使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得到新的成效。

(二)注重了解大学生的时代背景

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这既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也包括他的社会背景。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导向作用,就要首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于特殊性格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要详细了解他的家庭环境背景等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真正为大学生性格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信息时代接轨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接受并利用新的时代产物。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然要懂得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动态,接收最前沿的资讯,另一方面也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有时当面不容易说的问题,师生间可以通过网络来进一步沟通理解。

四、小结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导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培养和改造大学生的性格不能一蹴而就,要把这一工作融会到学习、劳动、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中去,做到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持之以恒,不能松懈。

作者:付明明 张峰 贾闯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玮,陈金玲,韦红微,黄翦.大学生多元性格特征及引导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5,13:28-30.

[2]付明明.思想政治视角下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D].佳木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1.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连续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的构建,需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以期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模式构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中,现代《辞海》对其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人文关怀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是对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保障以及人格、尊严、权利等的维护,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自我关怀和社会关怀,是一种运用文化渗透和感情慰藉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具体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维护人、帮助人。心理疏导是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的不良心理或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行疏导的一种方式,主要由相关心理学专业人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缓解或者解除求助者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等,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和困境。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当他们面临就业、学业、感情等问题时,更容易出现一些反常心理状态,甚至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使他们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人在18岁到25岁阶段属于成年早期,亲密和孤独的冲突挣扎于内心,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正确的心理疏导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坚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一直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对思想政治工作做了明确的表述。特别是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表明我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更加与时俱进,达到了新的境界。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连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说明这两部分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短板。这为我们今后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找到了新的着力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这一方面,中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起来,〔4〕较美国等国家有很大差距,且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少,人本理念未能常态化践行,所以如何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真正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模式,做好心理疏导,彰显人文关怀,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又要直面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其思想变化,分析其心理问题,塑造其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调查发现,诸多因素使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引发了他们思想上的波动,所以应特别注重对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引导教育,开展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逐步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使他们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升自我价值,以逐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否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体现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

社会的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使得个体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思想、学生、生活、情感、心理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文提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可以说是切中了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时弊,找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牛鼻子”。面对新情况,针对新问题,只有构建起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模式,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包袱、心理困境和实际困难,才能从源头上真正吸引大学生、感染大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基点

一只水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这只水桶的容量,只有设法改变最短那块木板,才能使水桶装更多的水,这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所以,在薄弱环节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逐步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基点。从功能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传播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又要通过对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关注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适应了环境的变化,符合大学生思想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工作实际并根据党的十八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部署,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提供正能量。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大学生,其实施也是要依靠大学生,所以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穿于、体现于教育的目标、方式、方法、手段和结构等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中,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为了大学生、依靠大学生、发展大学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才能落到实处。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实践指向。

(二)尊重个人价值和个性差异,构建科学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每个人都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首先具有个人价值,个人价值是指个人或者社会为满足个体需要、个人发展所做的贡献,“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观念’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出丑。”〔7〕这就要求社会关注、承认并满足个体的正当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为个人创造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人也是社会中的人,具有社会价值,“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个人价值的实现要以社会价值作为基本载体,这就要求个人和社会要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契合点并达到有机的平衡,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个性差异则是由于大学生智商、家庭、阅历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诸多方面的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反映个人的优点和特长,也可能阻碍个人的进步发展,应给予高度关注。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的构建,应承认并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尊重其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处理好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和个体性发展的关系,有机整合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形成与教育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设计符合每一个有差异个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体系,彰显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另一方面,要把大学生看成社会化的人,以帮助其实现社会价值的视角来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体系,使其思想和道德等方面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形成民主化的工作范式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即对教育者的影响具有主观选择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参与并自觉内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尊重和维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构建的基本前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民主化的、地位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工作范式。首先,要切实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想他们之所想,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双方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产生共鸣,以情感沟通促进心灵交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日常的实际行动。其次,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尊重但不能“失重”。教育内容要开放但不放任,教育方式要鲜活但不失理性,教育载体要创新但不猎奇。要想在实践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就必须开放教育视野,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制定科学教育目标,不断拓宽教育内容,运用合理教育方式,搭建多种教育平台,真正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权与教师的主导权、话语权紧密结合,共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注重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弘扬务实工作作风

时代的变化使我国当前在校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95后”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各种思想冲突越来越明显等,都使当前大学生面临来自经济、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而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现实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就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由大学生现实需求和实际困难所引发的思想问题以及大学生多层次的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出发点,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是要切实解决好现实思想问题。网络信息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更加复杂,各种思想充斥于大学生头脑中,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解决,则会对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极为不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切实解决好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由其实际困难所引起的,不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各种思想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同时也应看到,单纯靠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各种实际困难,应站在全局高度从学校层面帮助解决,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对这些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协调学校予以有效解决,或者帮助大学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五)推进专业化和常态化建设,提升心理疏导工作的有效性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现实问题都与其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为一体、密不可分。近些年,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心理不良状态、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情况,从马加爵、药家鑫到林森浩,这些极端行为的个例屡见不鲜,值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面对如此情况,采取怎样的措施,如何有效地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回归正常,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目标。上文已提及,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要把队伍的专业化和工作机制的常态化作为突破口来抓。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应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鼓励专职辅导员进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学习与考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并加强辅导,切实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与覆盖面。在机制的常态化建设方面,应继续完善新生入学心理测试制度,通过它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化心理教师,逐步探索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使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化、常态化。

(六)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9〕中国也有句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真谛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校期间的思想问题,更要培育他们自主解决思想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自主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要培育并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教师要重点教授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如何理智面对、冷静思考、缜密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使他们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好这些,思想政治课教育尤为重要,要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以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立场和科学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应对问题的态度,分析形势、讲明道理、指出思路,使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系统的思维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持久地运用,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和能力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作者:王国成 张雷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孔祥利,杨继顺.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师教育,2009,(2):8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4〕孙林,张旭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取向”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9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9〕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539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文化思想修养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愿望,然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根”和“魂”,如果认真汲取能够与当代民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会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面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结合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了三点应用措施,即:重视和分析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重视和认可优秀传统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和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关键词:

民办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环境之中的,人的精神素质在文化被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转化。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概念和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如果未来将这种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精神素养传递到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之即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切认真体会到人们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那将是人们都希望做到的和看到的。鉴于此,本文就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教育的现状对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二、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快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已经是迫不及待,需要各方的力量和资源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第一,有关数据表明部分高职院校对此方面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其中指出高校建设时看中的是办学规模和师资建设等等这些外在的硬件设施,并不是十分看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软实力,不能自觉地主动围着这以软实力投入有效的资金和师资建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严重。这一切说白了是对教育的曲解,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去深解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思政教育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背景下面教学必定是环境不好而影响了自身的教学发展。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定义是偏向于个人的素质和技术能力并不是对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在。对人才的这种定义和理解无疑会导致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1]。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单纯只是采用知识传授方式来教学,这样教学无疑是缺乏思想教育灵活性。教师们在从事思想教育活动本身的时候,无论是从思想教育方法还是教学结果上面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有针对性的知识引导,使得学生们在理解思政教育的同时难以形成一种完整的教学目标意识和教学理念的建立,一味地单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点,不能活学活用。就事实而言人们所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及实践和理论一体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教育的思想和教育的理念并且要勇于实践和研究的一种行为和心里上的双重能力建设。一味地对教育接收者单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可以的对于教育结果发现是作用不明显微乎其微。实际上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不难发现这样的脱离课堂出来的集体活动存在很严重的形式主义,然而这也就意味着这必将导致在当今社会对人们学生提出的高要求,目标不能转化为学生内部心理的思想道德标准的建设,而且也很难将受教育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外在的个人品德行为[2]。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在适应当今社会中这个日益发展迅猛的社会,互联网、新媒体等等已经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都是无处不在的。[2]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现在当今社会人们周围还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即为单一的传授教学知识,知识课堂上面而且仅仅针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不能针对身边的好人好事和优秀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正能量的教学行为。这种单纯一味的教学不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部自身的建设来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主动性,使得我要学变成被动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并不尽如人意。教育工作者在当代不仅要根据中国的社会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表率还要实时的将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优秀劳动模范英雄事迹广为传扬,还要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深切地体会人们教学的内容,使之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行为道德准则,接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洗礼,还要为当今社会建设,中国梦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3]。第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赋予新时期思想教育时代内涵。古往今来历史优秀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在每个时期都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赐予他不同的当代文化特色。一方面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是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建设。最后一方面是要把核心的优秀思想体系赋予它新时代的价值和内涵所在。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培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让优秀的文化遍及社会每个角落,让每一个社会上的公民从自己做起切身实际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涵,把空洞乏味的说教变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总能够有新的突破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渗透性而且有古典文化历史名著作为铺垫,影响力深远,深入人心,其次中国绝大多数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依据历史古典人物传记为依托这就使得很多高校的学生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发展使得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显著效果[5]。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知识素养和文化内涵,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是当今社会赋予的时代要求。第一,重视学生进校教育,教育引导规范行为。通过系列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传统名篇,结合“校纪校规”宣传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第二,重视专业引导,结合专业谋划发展。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发展,引领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做好人生规划,让学生回归到大学生活的真正状态并实现人生目标。第三,重视思政课堂教育,强化修身提升修养。对照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缺点,领悟个人的成长与修身的重要性。以诚信做人、做事、做学问为目标,践行人生诚信诺言,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第四,重视规划第二课堂,搭建平台引领进步。搭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系列平台,在实践中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国学读书会、传统文化艺术展演、国学书画展、国学征文、国学演讲辩论赛、古诗词朗诵比赛等。要想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渗透,一方面可以采用理论教学和文艺茶话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形式多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模式氛围轻松而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邀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通的教师,专家学者等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和思政教育相关联的专题知识讲座,最后还可以运用现存的历史古典名迹,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探访,参观历史名迹,以此来通过看、听、说,体会这样的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和领悟进行学生实践活动创新,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有效结合。由此可见,只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并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才能够确保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和发挥。

作者:张峰 单位: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翠.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1).

[2]马骥,赵玉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31-133.

[3]董军,杨玲.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5):136-137.

[4]马国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变异功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98-99.

[5]孔凡芳.略论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3(5):176-177.

第六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高校基层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乏,特别是班级建设、党建创新、家校互通、师生互动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需求越发强烈。基于此,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原则、交互性原则,构建基层学院思政教育微型网络平台,创建“微”班级、架构“微”支部、搭建“微”校通、实现“微”查询,从而推动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更高效开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架构;现实需求;技术环境;架构路径

当前,利用网络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核心在于网络载体选择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在活动形式的选取上,很多高校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探索,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当前基础之上,如何进一步扩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效果,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成了扩展教育效果与功能的重要选项,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网络教育生活化外在的形式必须与大学生的网络娱乐、学习、事务管理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基层学院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关键,其开展思政教育有人数少、头绪多、事务性强等诸多特点。化解基层学院思政教育的困境必须遵循教育生活化的原则构建微型网络平台,推动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架构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现实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公民道德教育何素质教育〔2〕。而上述教育必然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探寻大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需求,从而推动生活化教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必要。事实上,在当前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基层班级精神家园的缺失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以及学分制的逐步实施,很多高校已经取消了固定教室的设置,实行了流动教室制度,作为学生组织单元中极为重要的“班级”组织随着活动场所的萎缩,班级功能也在逐步丧失。传统意义上利用“实体班级———教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班级板报等传统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都不再可能,因此寻求全新的“班级”载体就成为重要的命题,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虚拟班级”的创建提供了契机。

2.大学生党建创新载体缺乏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时事的重要窗口,如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能主动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不能正确认识网络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固守传统的工作手段与模式,就无法实现与青年学生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无法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无论在形式和手段上都将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网络特点,这正好迎合了现在青年人的心理特点。〔3〕因此利用网络开展党建的教育手段创新、组织发展形式创新、信息反馈方式创新都成为可能。

3.家校互通信息平台缺位

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式的实现上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逐渐代替家庭教育。家庭由于远离了学生求学的城市,家庭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淡化。如何利用网络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也摆到了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面前。

4.师生交流互动渠道缺少

由于专业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辅导员所带班级数量偏多,致使学生不能经常地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出现很多困惑、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同时也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网络的优势恰恰在于及时与便捷。因而通过网络的载体架构通畅的师生互动的渠道实现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师生互动就成为可能。

二、架构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技术环境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提供了技术支撑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4〕,谁占有互联网就会占有话语权。高校必须正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变化的现实,积极应对挑战。〔5〕基于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重构高校学生事务平台成为必然。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从桌面向移动终端迁移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迁移更多的是二次创新。传统的B/S模式更多的是起着数据库的功能,大量业务的调取和处理还是需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

2.“微信”的勃兴提供了最佳载体

微信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移动信息技术终端在青年中有较高使用率,因此基于微信开发基层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就成为可能。基于微信的“微平台”由应用客户端和对应的Server端构成。学生安装了微信客户端后,只需在微信中关注“微平台”公众号,并完成个人身份认证,就可以在移动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便捷地获取“微平台”Server端的各种应用。基于微信架构平台的好处为: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用户黏度;增加使用的便捷性。

三、架构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路径

1.设计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具有了新的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趋于生活化、大众化,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6〕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架构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原则,即设计模块时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娱乐、日常事务管理等诸多生活片段相契合,以避免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所引起的低效,通过生活化的需求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强调平台的交互功能,以信息交互理论为设计理论基础,调动一切技术手段与措施推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增加平台的吸引力与社区性,提升平台的可参与性。三是强调平台的“微”,不追求功能的面面俱到,只着眼于基层学院层面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同时用户群体约在1000人左右,组织架构以班级和学生组织为基础。

2.登陆策略

基层学院思政教育平台只对本院师生开放,具有用户数量相对较小、人员组织相对单一、功能诉求相对简单等特征,因此在登录策略的设置上,采用严格的实名制,姓名即用户名,确保平台信息的真实性,也强化“班级家园”的概念。平台注册具有封闭性,一次注册完所有用户后,就关闭注册权限,确保平台社区的安全性。

3.模块设计

学生工作信息交互平台设计架构了六大模块,即公共模块、班级模块、党建模块、电子档案系统模块、生涯与职业模块、工作模块。公共模块主要包括“学院之声”、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团体博客、心灵之窗、学院问吧、资源共享等七个子模块。公共模块主要实现学院各级组织、社团之间的交流,信息公告,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感悟,学生心理健康的网络咨询、信息提供等;班级模块以学院自然班级为单位,展示班级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等;党建模块主要实现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互;电子档案模块架构了完整的个人成长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查询;生涯与职业模块主要是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等信息,同时通过课程作业的提交,实现资源的共享;工作模块是记录辅导员的每天工作情况,工作技巧的交流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实现策略

1.创建“微”班级

班级模块设计遵循传统班级体制的架构,一个班级一个空间,每一名同学均可以在班级空间中进行自由发言、评论,上传班级开展的活动,感受班级氛围,创建“网上家园”。平台所构建的虚拟班级形式给同学一个全新的交流场所,极大地弥补了集体观念逐渐淡薄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甚至发帖数都形成了比、学、赶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加强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班级之间的交流,也方便了辅导员了解班级同学的现状。团体博客、心灵之窗架构了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场所,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将工作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隐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学生的大部分发帖教师都应积极给予回复,有利于吸引同学参与创建“微”班级。

2.架构“微”支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高校党建工作创造了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在学生党建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尝试架构学生党建“微”支部。通过平台,一方面利用学生电子档案系统实现了学生信息的共享,确保了党员发展对象遴选的准确性;二是充分利用平台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三是利用平台建立思想汇报提交系统,要求所有提交入党申请,对党组织有追求的同学每两个月提交一次思想汇报,思想汇报可长可短,但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各学生党支部书记对同学提交的思想汇报以留言的方式进行反馈,鼓励同学参与思想汇报的讨论与互动,真正实现思想汇报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作用,尤其是支部书记的回复有效地解决了同学的一些困惑,极大地改变了很多同学思想汇报“假、大、空”的现状;四是将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网上公示,广泛听取来自各个渠道的声音,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置于全体同学的监督之下;五是建立网络信息反馈系统,形成立体化的反馈意见渠道。在党建模块的运行策略上,设立了信息的隐私属性选项,即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为了保护一些同学思想汇报、情况反馈中的不便于公开的信息,同学在发帖留言时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私密级别,可以只让发帖者本人和老师看到,或者所有同学看到等不同选项。解决了一些同学的顾虑,确保了信息的准确和有效。

3.搭建“微”校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创建恰恰架构起家庭参与学生教育的通道,平台设置了学生班级模块,包括班级的基本构成、班级全家福、班级活动的开展形式展示、班级同学的交流等,这些信息对于家长了解班级的状况非常必要,此外学生电子档案系统可以准确地反馈同学的信息,家长通过交互平台可以直接查询到子女在校期间的成长信息,实现了信息对称,防止部分同学不真实反映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状况。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子女所在班级的同学互动,真正实现了家庭教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从当前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转变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补的良性轨道上来,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果。

4.实现“微”查询

学生工作开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信息的掌握情况,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信息才可能有效地开展工作。然而在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时间和准确性无法保证。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电子档案系统模块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系统涵盖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考证情况、任职情况、处分(违纪)情况、缴费情况、教师评语等。系统在权限设置上给全院教师、学生均开放了查询权限,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熟悉班级同学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同时也让同学本人随时查看自己的相关信息,包括辅导员对自己的实时评语等,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作者:王友建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6〕宁波,王燕.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7-59.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杨弘宇.利用新兴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21-123.

第七篇:大学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要】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谈起,分析了网络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而提出改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网络;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正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而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独特的优点和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下,以网络为载体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隐蔽、含蓄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大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教育内容的隐蔽性,即教育主体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二是教育活动的超时空性。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教育资源广泛性,即利用校园中各种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目的等隐藏于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及载体之中。

2网络是改进大学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2.1网络为大学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4.5亿,而高校大学生网络的使用率几乎是100%。《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6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3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表达个人意志的主要场所。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正是由于大学生中存在着使用网络的庞大群体,所以,网络也成为大学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2.2网络的特征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超时空型、渗透性、互动性、资源丰富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正好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首先,网络的丰富资源增强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网络凭借其快速,便捷,图文并茂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其次,网络的渗透性增强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通过网络,教育主体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在普通的发言和观点中,使学生无声无息的接受了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再次,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在以网络为载体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平等,平等对话,使受教育者心理没有负担,能够轻松交流。这样,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载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完成的,这种教育方式针对性很强,但往往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教育方式也有些单调,不易被学生接受。而自从网络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后,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qq、微博等载体随时随地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学校要坚持以学校与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积极合理地利用高校网络载体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利用校园网络,切实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通过主动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近距离地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意愿和现实诉求,并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二是要利用学校官方网络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官方平台,一同来关注学校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使大学生们将自身进步与学校发展紧紧相连。

3.2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载体更好的教书育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网络的出现,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既方便又直接的互动平台。现在,很多教师都开通了微信、QQ、微博等,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些教师担心“说错话”而不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主动开通并进入网络载体中,积极开展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等,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学生解决理论与现实中的困惑,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不能把个人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迫接受,而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个体思想的有效主体来对待,多引导,少责骂,通过教师自身的渊博知识和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使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3家长可以利用网络载体更好的实现家庭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有着多元化的思想,注重个性的发展。所以,以前那种“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大学生了,不少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都在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随着网络的产生,不少家长也开始使用网路产品,纷纷开通微信、微博等,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家长随意抒发自己的消极想法,甚至一些错误的言论,这势必对这些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对于他们刚刚树立起来的正确的“三观”产生质疑。因此,家校联系必须要加强。首先,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应更多的关注学校的网站,关注辅导员、班主任的微信、微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不定期的和辅导员沟通,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家长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家长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微博等,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平等进行交流,积极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积极回应。这样,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作者:王展妮 陈巧玲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泽英.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无锡: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戴艳军,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10(3).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摘要】

当今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新的方法和开拓新的路径,抓住大学生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以前单一的说教式的方法,注重加强精神生活的引领,注意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改进学生党建工作,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探析

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困境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理论灌输法”基本上就是指有计划地通过高校的“两课”进行传播教育,包括理论的教授,学生的学习、研讨、考试等形式。另外就是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谈话,集体教育等形式,这种灌输来自“外面”,当然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和必要手段。然而这种手段有点“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过程中难免会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可能。这种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较高,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现实表现。

(2)很多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会采用实践锻炼法。通过教育者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形成良好的品德,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理论,也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容易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活动中往往受教育者并不是出于自身要求而是被动听从老师指挥,不能扎实有效的进行实践锻炼。

(3)进行咨询辅导法,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体进行咨询或是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疏导,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1]这种方法虽然实效性很好,但是仍然属于被动型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往往都是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才会进行单独的咨询辅导,这种被动型的教育引导属于“亡羊补牢”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求较高,必须得有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咨询辅导技巧才可以顺利开展。

二、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法

(一)针对特点,分类引导

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将学生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其实质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合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合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科学性的体现。

(二)倡导修身,有效自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靠“外因”,同时要求大学生本人作为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里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行为管理,包括自学,反省,反思,自律等。运用自我修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掘和引导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

(三)组社建团,强化“互引”

利用学生社团进行集体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多种实践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通过学生活动中的竞赛、讨论会来形成进取的、和谐的、健康的氛围,使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受到影响、感染、熏陶,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对照比较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不断调整自我行为,逐步形成符合大学生公众利益和社会普遍规范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四)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得走进学生生活当中去。尤其是辅导员,不仅要当学生的人生导师也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带到学生当中去,利用身边的小事“润物细无声”的进行。其次,教育者本身利用榜样示范法,“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2]。但这种方法对教育者自身的理论和行为要求较高。

(五)多种媒体,同声引导

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同时发声,营造氛围。张贴海报条幅利用图示文字来感染学生。利用微信、QQ、微博和网页等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同时利用自媒体观察学生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或影响。以网络为载体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也要求必须占据网络等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是与时俱进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

(六)科学考评,奖惩促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要优化科学考评,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制度,形成制度使教育者有章可循,大学生遵守考评制度。同时奖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评比、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可以倡导新风与正气,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严肃的惩罚制度可以规范行为,可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作者:孔繁帅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美A.班杜拉.林颍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识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第九篇:微博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摘要:

上世纪新一代的网络科技革命催生出了新的Web2.0时代,这个新兴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孕育出了新的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微博和微信。考虑到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逐渐构成了当代人们交流主要媒介,相关高校已经在尝试将日常的教学生活与微博和微信相联系。尤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相关学者和高校管理者正在运用微博和微信这两类新兴媒介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此,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运用微博和微信的优质功能,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微博;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Web2.0时代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革新创造了一定的可能性。以Web2.0为时代背景的媒介大变革催生出了新的媒介平台———微博和微信。根据一系列的社会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社交媒体:微博的用户数量早已超过5亿,而微信用户也早已突破这一数字。在众多的微博、微信用户中,大学生的比例早已高达86%。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和微信在广大大学生中的深远影响,因此,考虑到微博、微信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具有极大地变动性和不确定性,高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着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微信时代的现状

在微博、微信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学界的一大焦点。微博、微信作为高科技革命的新兴产物,确实具有其他通讯手段所不具有的鲜明特点,诸如传播及时,受众面广、影响范围大等。微博、微信凭借这些方便快捷的传输特点,以及优秀的用户体验,已经受到多数大学生的青睐,并且逐渐在这一群体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微博、微信支持PC端、手机和平板等多种终端的使用,使得用户在接受信息时更具有“人性化”特点。而大学生作为微博、微信使用用户的中坚力量,已经为这两种平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了不一样的解决思路。

1.在微博、微信时代,学生的思想极容易受到错综复杂的信息的干扰。虽然学生在该类社交平台上可以充分享受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便捷,但是这也给一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荼毒”。正是因为微博、微信时代可以赋予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更多的自由,也就成为他们进行“自我表现”的首选。

2.在这个以“草根”文化为主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开始变得对短小精悍的“片段信息”有了不一样的喜好。考虑到现代生活的压力大、节奏快,人们开始将阅读的重点放到片段化的文字当中,以此来节省时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微信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在微博和微信时代所催生出的新兴媒介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在微博、微信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对既存的和未知的问题做一些分析:

1.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和内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教授的是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授课方式也以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主,而不注意去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能力。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导致许多高校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比较被动,不能很好地与教师在课上进行有效的互动;另一方面,教师也只能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知识来编排教学的内容,从而会忽视掉时代的发展特点,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效连接。

2.大学生思想与时展联系更加紧密。为了响应国家加强对“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提议,广大高校对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发扬传统中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念。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一些高校就会忽视对当代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虽然传统的文化可以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塑造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应注意的是,不能只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忽视了对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3.对教师的个人素质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家”,其思想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该项教育的质量好坏。不能否认的是,现在仍旧有很多的教师不能接受微博、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搭建起的新平台,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建设会受到该类平台的影响。更有甚者,会排斥新兴平台在师生中搭建起的“互动平台”,认为这会影响到师生间正常的课堂交流。因此,教师需要首先提高自己的修养,逐步认可并接受微博、微信平台在现代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微博、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因此,针对以上对微博、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以提升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准:

1.加强学生对微信、微博平台的认识,指导其正确使用新兴平台。广大学生需要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来看待这一新兴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两个平台上的信息比较繁杂,大学生需要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并且要在交流中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基本规范,来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科学,积极向上的网络教育环境。

2.积极开发微信、微博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微博、微信的“即时性”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需要对这类新兴平台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与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做到“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及”。鉴于微博和微信已经在高校的发展建设当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首先从学生平时关注的事件范围入手,在学生的视野关注范围之内建立有效的交流群组,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鼓励其跟上时代潮流。微信、微博时代的到来,已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教师作为这一革新的主要实践者,自然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从业人员涵盖内容较广泛,不仅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还包括各系别的辅导员教师。在微博、微信时代下对于这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不仅仅是在操作新的媒体方面做出了新的定义,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做出本质性的改变。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微博、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教育假设的当务之急。高校思想政治从业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时,不仅需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需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发展平台。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尽快将微博和微信平台运用到教学生活中来,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节奏,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其自身发展的体验,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作者:田子蕊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冬鸣,李东,商雷.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153-154.

[2]杨化.试析WEB2.0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294-296.

[3]郑培钢,魏佳佳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教育探索,2013,(9):139-140.

[4]孙宣山.浅谈微博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