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寻(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寻(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寻(10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效果,在以前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忽略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两者对于高校学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则是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来探析两者有效的融合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心理健康;高校学生

学生在高校期间,可以说是学习知识最为专业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将更加的具有专业性,在专业领域内的教学也更加的深入。但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心理和性格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则正是针对学生的内在性格进行教育和培养,以让学生可以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现代高校学生较不足的地方。而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都忽略和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重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度问题。

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可以说学习的内容是最为专业和深入的阶段,因此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而对于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就有所忽视。其中的重要原因为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特别是在工作初期,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工作效果和初期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初见引起的各领域的重视。知识是力量,而如何运用这种力量则更为重要,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直接决定了高校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如何运用知识力量。但多数高校仍然把教育教学的目标放在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忽略了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学生对于两者的理解和认知。很多高校学生本身并不在意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而两者在教育教学中原本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政治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可帮助学生改善自身的心理问题。但因为部分高校学生并不在意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直接影响了两者融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和老师在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时,并没有针对两者存在的优势和缺点进行科学的教学分析,制定合理而有效的融合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把两者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但实质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是分开教学,并没有达到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科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开始,也是两者有效教学的重要开端,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提前做好教学分析和教学研究,针对学生的需求、社会未来发展,两者教学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而这里的教学目标应分为长期和短期的教学目标。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后,学生的根本改变。短期的教学目标则是学生每一次学习的收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包括: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效果。以不断实现短期教学的目标,来确定两者是否真正的融合并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融合的方式。

想要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最主要的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首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感到学习无兴趣以及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而通常人们在思想政治方面出现问题,往往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针对这方面可结合实际的事例来进行综合教育。事例的选择可是现在学生们所关注的话题、时事,也可是近年来所发生的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或是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然后以心理健康问题为引入,探析其中的思想政治问题。通过以实际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为教育媒介,可令高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三)注意事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都属于人们思想意识、心理情况范围,但思想政治主要是以中国国情为核心,而心理健康更多的属于心理学范畴。心理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虽然近年逐渐受到国内教育领域的重视,但因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两者在融合教育时仍有需要存在的地方。如:在利用心理学干预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时,应以中国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的工作环境为基础,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另一方方面当两者融合教育时,应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如:不同学生因性格不同所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核心。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因此针对两者的特殊性,不但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用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包括: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心理分析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但多数教师在综合教学能力方面都有所不足,因此校方应为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针对不同教师在综合教学能力方面的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同时定期举行研讨会,各专业教师可相互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教学资源。通过提供全面的学生个人信息,可了解到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真是两者融合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人的心理和思想是最为复杂,最为变化莫测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考虑,这就需要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相应的研究,以保证两者融合的教育教学可以与时俱进。

作者:王海军 单位:西京学院行健书院

参考文献:

[1]赵士兵.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年03期

第二篇: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载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入信息海量、种类复杂、价值密度低且信息处理高速的大数据时代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实物、传媒、管理、文化、活动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变革过程。但我们更要明白在大数据时代,要如何有效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载体进行结合,找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的有效的对策,以便利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对策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在大数据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海量的数据。高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对于高校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就是信息类型繁多。高校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仅包括文字,还有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等等。这也要求数据处理人员有着高超的数据处理能力。价值密度低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项特征。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在产生大量信息的同时,其信息的价值也随之下降。大量无用信息的掺杂导致了有用信息提取的困难度也大大加强。速度快、时效高使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显著特征。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处理速度大大加强,但同时也提高了人们驾驭信息的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高校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国家所认可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其教育内容、方法的过于单一、枯燥,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成效不大,因此高校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的状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媒介将主流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传输给受教育者,进而形成受教育者自己的思想、品德。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这种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处于教育者(主体)与被教育者(客体)之间,主要的作用就是连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它不能单纯地被定为实物或是活动,如会议的场所、有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让主客体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实际物体或具体的活动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

1静态载体

(1)实物载体。即将实际物体作为载体,比如开会时的场所、材料、设备等;理论学习时的学习材料、学习设备等都是实物载体。(2)传媒载体。现在的大众传媒载体主要有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两大类。印刷传媒有报纸、书籍、杂志等,而电子传媒则包括电视、电影、网络、广播等,其中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

2动态载体

(1)管理载体。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结合,通过一定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使人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这其实是用外在的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内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规范化、普遍化。(2)文化载体。是教育者利用文化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3)活动载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置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变革

第一,实物载体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都已经进行了更新换代,如由以前的板书、课本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传媒载体的变革,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最大的变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当你花一分钟看完一行字时,新浪已经更新了4万条微博,邮箱已经发送了十几万条邮件,百度已经有了百万次的搜索查询,QQ、微信也已经发出来几十条信息……除此之外,各种视频软件、媒体广播也无时无刻不在更新着信息。然而在几十年前,我们却只能通过书信、电报、报纸、书籍、广播、电视来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时间从几天到几分钟各有不同。如今,我们只需要一个电话、一个信息、一个搜索就能知道我们想知道的一切消息。第三,管理载体的变革。管理载体是指管理者将一定的规矩、制度通过组织体系,向被管理者展示,以此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习工作积极性的目的。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管理这个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要求学生从课堂上学习,管理方法单一,效果甚微。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已经加强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融入到高校机制、制度及学生日常活动之中。第四,文化载体的变革。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通过书本文化来传递,内容枯燥乏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人群,有着无限的新奇想法与独特个性,他们敢于去想去做,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校园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文化。通过这些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信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第五,活动载体的变革。进入了大学,每个人的时间都充裕起来,而且大学的活动也有很多,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加学校活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学校晚会演出或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会。随着多元文化的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越来越多。有了大数据时代快速的信息流通,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各种信息,也能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

五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的对策

1传媒载体变革的对策

(1)把传统传媒载体与新兴传媒载体相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手机、网络等载体成为人们身边必备的东西,尤其是网络更是无处不在。而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更是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淘汰。但我觉得传统传媒载体中的广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有很大的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学校里的,更有的是一直窝在宿舍里的,而且学习时间相对宽松。而校园广播是全校都可以听到的,所以高校可以在下午下课到吃晚饭这个时间通过广播,让学生播报这一天所发生的新闻、时事、微博热门等,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见解或看法,使内容不会太过死板,中间再配上一些歌曲。这样不仅可以引起高校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高校也可以开通学习广播的微博,大家可以在微博里发表自己对于新闻时事的见解,广播台进行抽取宣读。也可以发表对广播台的改进意见等,通过网络将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2)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对于网络载体来说,高校应该有专门的数据处理人员,每天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兴趣、思想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2管理载体变革的对策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求人才本身的作风正、思想高、管理能力强之外,还要符合新时代高校的发展。高校可以尽量吸收新鲜血液,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毕竟年轻人总是更容易交流,更有思想的共通之处,更加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2)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高校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高校的规范化管理。这样能够营造出公正、公平的管理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给予学生更多正能量的作风方式。

3文化载体变革的对策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数据的快速流通,各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这其中透露出的各种学生活动、校园建设、教学设备、管理方式等构成了每所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优化校园环境、丰富高校信息传播媒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观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4活动载体变革的对策

(1)丰富活动形式,注重实践教学。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理论教学,主要以课本为载体,大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所以我们可以加强实践活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活动中,寓教于活动,能大大地提高教育效果。(2)着眼于大数据时代,及时收集信息。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及时了解一些公益网站或贫困地区的信息,组织学生参加,从活动中进行思想组织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梁瑶福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军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与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4).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石国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4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5]柯文进.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1(11):23-25.

第三篇:隐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经包装后的西方意识形态具有很强隐蔽性和诱惑性,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分析,运用适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确保高校教学教育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关键词:

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将其资产阶级主体思想和意识形态经过粉饰和伪装,融入到文化输出和交流之中,让大学生在享受着文化乐趣过程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其思想。这种隐蔽性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冲击,导致大学生世界观的扭曲。对此,我们应结合当前教育实践,采取有效方式和策略,抵制各种西方资产阶级主体思想和意识形态渗透。

一、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表现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西方国家通过隐性组织,以互联网传播和大众文化消费为媒介、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学术精英为主要对象,将西方资本主义主体思想和价值观,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途径进行渗透。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其一,传播内容的隐蔽性。意识形态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学说,表面上看,它与意识形态渗透无关。但是,西方国家把其意识形态内容和思想经过“包装”处理,通过文化交流、融合和输出,让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渗透腐蚀目的。比如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影视、图书资料等,表面上,它们只是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但是,通过观赏、阅读,就领悟到渗在作品里的西方习俗、信仰、观念和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事物辨别能力差,这种隐藏在文化内容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危害性特别大,它会侵蚀着大学生思想和灵魂。其二,传播形式的隐蔽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习惯等方方面面的交流和融合,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传播形式多样。为达到目的,他们挖空心思,想尽办法,通过学术交流、资金资助、访学、境外培训、国际会议、学术讲座、课堂教学、西方教材、“大众文化”产品消费等方式,把其意识形态融入其中,毒害我们的教授、学者和大学生。特别是在“大众文化”消费和课堂学习中,通过看、听、讲等过程和新、奇、特等审美形式,使大学生从心灵上潜移默化接受、传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二、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应当始终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来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取向。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前途发展至关重要。人生观和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思想文化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了冲击,我们传统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已引起了大学生反感。因此,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时宜、谋发展,踩准时代步伐,改进教育形式和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大学生思想。同时,要积极开展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思想保证,是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战斗堡垒。因此,我们高校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日常学生辅导和教育管理等过程和环节中谋求发展和创新,使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反映我们民族精神、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线更加坚固,大学生抵制各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能力更加强大。

(三)推进高校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发展创新,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随着教育国际化发展,高校引进了很多国外教材和原版著作,这些教材和著作是在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指导下所形成,内容必然暗含了很多西方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尽管表面上并未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但其主体思想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格格不入。在引进教材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善于批判和吸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专业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外,还要不断提高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喜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沉浸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中,自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比较研究西方教材和著作。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使其跟上时代步伐。西方思想往往通过创新形式让高校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思想浸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学习每个环节。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运用生动典型案例,通过座谈交流、比较辩论等方式活跃氛围,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教育教学氛围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通过实习、社团和服务社会等活动来实践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辨别力,自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

(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鉴别能力,发挥教师的思想引导作用

邓小平曾说:“一个学生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品德败坏的老师,能培养出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高尚情操的有用之才。因此,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思想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实施的“青马工程”,就是一种全面提高青年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很好形式,通过“青马工程”的实施,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教育,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的言行举止都能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观点,用行为引导、感染、净化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判西方文化思想,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作用

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高校政治稳定和精诚团结、正确引导大学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动力,是高校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它们凭借其强大经济、科技实力,把其主体思想、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灌输到高校大学生当中的美梦,使得我们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产生动摇、理想信念出现模糊。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高校大学生,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斗志,提高他们政治素养,增强他们的政治免疫力,才能使他们有效的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成为祖国未来希望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合格的接班人。

四、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分辨政治是非、抵御西方主体思想腐蚀和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重要保证,是确保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办学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作者:阮天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左元,李林英.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3:14-16.

[2]刘君涵.冷战后美国价值观输出的特点与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9:87-90.

[3]李刚,彭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新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41-44.

[4]王静.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李琳.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

[6]兰亚明.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第四篇:人文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关于人文理念

人文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在当时“人文”指的是礼乐之教,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文化。而在当下,“人文”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人文”首先指的是“人”,这里的人指的是具有独立的个性与尊严的社会人,他们有文化,有追求;“文”则指的是有秩序、有条理。也就是说,当下“人文”的核心即是指人类在整个社会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真善美的状态,符合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规范,即其是以“人”为中心的,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存状况以及生存价值的关照。因而,当下的“人文”具有以下三种特征:首先是人性,要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追求人的尊严与价值;其次是理性,要从理性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不断地追求真理;最后是超越性,要追求生活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的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因而,基于人文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核心,在充分了解学生自身需求与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发展成才方面入手,对学生的成长予以关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理念的内在关联

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颇具人文色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理念与人文精神,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为其教育对象不断提供内在人文关怀的过程。因而,作为一个人文性质的学科,一项具有人文性质的精神生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理念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关联。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丰富性、多层次性的科学的教育。作为学科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着学生对秩序与真理层面进行追求与探索;作为道德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升人的道德评判能力以及培养人的道德信仰和人生态度的层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感及使命感。因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个人文性质的学科就颇具人文关怀与人文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在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对人本身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理念核心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引导与满足人作为其教育的前提,把理解、尊重、关注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而人文理念本身倡导的就是对于人、人性、人的尊严以及生存状况方面的关注与肯定,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因而,从人作为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人文理念在本质目标的追求方面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特征,而人文特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导向。

三、基于人文理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思路

改进与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人文关怀,使大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落到实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即是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以人性为基础,要做到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人、尊重人与关心人,要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的做法是将高校的大学生当作基本的教育对象,对其进行刻板的教育,但往往会忽视教育本身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塑造,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的内在价值,最终能够使其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因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人文素养,从“人”本位出发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增强人文关怀的角色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实现,更应该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其人文关怀的角色意识,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做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流于课堂形式,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培养人、塑造人,在人的精神建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瑞萍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第五篇: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困难及途径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普通本专科院校在校学生共2391万余人,女生数量占总在校生数的51.35%,连续四年超过男生。与此同时,我国女硕士人数连续三年超过男生,女博士所占比例也逐渐递增。而高校女生作为社会女性发展的代表,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女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女性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理论

我国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妇女受压迫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而妇女解放是一个受人类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制约,受人类精神文明程度影响的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出,妇女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中起着相当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妇女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二、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

总体看来,高校女生处于刚步入成年的时期,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追求和憧憬,她们在校遵守纪律,勤奋努力。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使高校女生思想面临着多种问题,给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困难。

(一)社会期望度低

社会环境中,高校女生在择业方面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用人单位考虑自身利益,往往倾向于招聘男生优于已到生育预期年龄的女生,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和有关调研机构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受访女大学生表示在求职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大众传媒环境中,对女性社会定位相对刻板。例如,商业广告中厨具、洗涤用品的主角往往是女性,并体现“贤妻良母”的形象。对于追求事业、个性丰富的女性形象,社会往往冠以“剩女”“灭绝师太”等带有贬义的代称。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女生的培养预期倾向于温婉、贤惠,并传输“女性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家庭”的观念。而教育领域为追求男女平等,往往奉行“性别中立”教育,这种忽视性别差异的教育客观上忽视了高校女生的性别差异和心理感受,缺失了对女性的关怀教育。

(二)自我意识偏差

2010年,浙江的王红芳教授对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女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女生相对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认为能够妥善维持家庭和睦才是女性成功的标志。

(三)心理素质偏低,抗压能力差

高校女生在成长中往往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呵护,加上女性的感性和敏感,使许多女生进入高校后不善于处理寝室矛盾,无法解决情感问题,难以化解学习压力,造成情绪低落。与此同时,高校女生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压力和外界评价的影响。

三、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体现女生社会性别教育

高校应积极开设女性健康、女性心理、两性交往等女性学选修课程,并重视对高校女生进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提高高校女生审美品位及自我修养,培养女性自我意识,使高校女生更加勇于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唤醒高校女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主体地位和存在独特性的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潜能、独特人格和尊严的觉悟。只有唤醒高校女生主体意识,才能使她们拥有深度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的价值和潜力,进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高校女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以培养女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为目标。

(三)培养高校女生法制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对高校女生进行法制教育,向高校女生介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与女性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高校女生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学会用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自我保护。

(四)重视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女生在成长成才中面临着社会传统观念、社会角色定位、就业环境差异和生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视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高校女生心理讲座、女生心理咨询、女生心理座谈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她们体会到理解、尊重和被接纳的感受,对高校女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成才意义重大。

(五)构建女性特色校园文化

重视良好的两性和谐校园文化特别是女性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女性特色元素,如鼓励高校女生建立女子协会、创建女子论坛,扩展高校女生发展平台;帮助高校女生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开展女生生理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等,帮助女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贴近高校女生,探索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作者:赵蕊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第六篇:多元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并逐渐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多元化的文化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冲突。高校是各种文化与前沿思想的集散地,而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与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与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而,多元化的文化也成为了我国当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探寻在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策略也成为了新内容与新挑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民族孕育发展而来的,是随着中华民族的迁徙、疆域的扩大不断积累与融合而成的,是我们的民族逐步积淀累加而成型的,因此,当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形为准则依旧受到传统文化的极大影响。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化的发展促进现代文明的形成,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交织在一起。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也感受着不同文化的交替与变化,这种文化上的冲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变化。他们既要遵守传统的礼仪道德,接受家国天下的观念教育,又受到现代文化当中张扬自己独立个性的影响,他们在这种矛盾中蜕变、成长,又在这种蜕变与成长中感受着日益显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的思想斗争当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指路明灯,通过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在这种复杂的文化冲突当中有能力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二)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碰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发展得生机盎然,但在我们不断改革、不断开放的过程当中,外来文化也不断进入。尤其是当今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网络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等院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网络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互联网上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都试图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多元文化在其中猛烈地碰撞着,由于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的不实消息、暴力信息甚至是西方腐朽的、不健康观念也充斥其中,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不同的文化思想给大学生带来了冲突,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渗透

当前,多元文化体系已经渗透到了高校当中,高校的校园文化主要是由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构成的。高校的主流文化是社会所需求与期待的,它包括主流的文化信仰、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等;而非主流文化似乎在高校当中更为流行,它是一种与当前主流社会文化所背离的一种亚文化,主要包含网络文化、课桌文化、非主流语言等,是当今大学生的思维一种创新型的表现形式。当前,校园主流文化已经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更多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一些非主流的语言方式来进行的,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与主流社会文化有脱节现象的产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必须重视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一些融合,将非主流文化当中可取的部分利用起来,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当中,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积极培养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校大学生。

二、多元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思维

一方面,多元文化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多更新更开放的特点,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主体地位,使高校文化不再单调、枯燥,并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也给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思维、新的方式,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为灵活、丰富,从而充实校园文化。

(二)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

多元文化的发展不仅使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他们也因此见多识广,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心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不再是十几、二十年前的那一代,他们拥有更为灵活的思维,更为开阔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些来自于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必然带给他们不同的视野与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学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因而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三)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自身的潜在能力

来自于不同时间、空间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个人取向与选择,他们能够选择符合自身个性的文化,并利用这些文化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使自己拥有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更为强大的内心。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

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大学生行为的先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上文所述,由于各种文化在高校的校园中互相碰撞、渗透、融合,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要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地开展,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日常生活上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在思想上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引领大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理性、深入地看待社会风气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座谈会、主题演讲和辩论赛等,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从而能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传统层面上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外乎就是说教、宣讲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们在思维方式层面上更为活跃,在信息获取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他们获得信息的速度要远远超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了,这就要求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时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选择更为适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与优越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这种网络化的方式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另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大学生推送最新的动态,这样不仅方便快捷,同时也有利于广大高校利用大数据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及时的关注。

作者:郭苏豫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第七篇: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里度过,所以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同时,加强对宿舍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宿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各类特长的学生聚集在各个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大学生涯的重要部分,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高校宿舍文化的研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破点,使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加具有表现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论涵盖了文化、活动、传媒和管理等四个方面,其中文化载体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在文化建设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加容易开展。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同学之间沟通越来越少

现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对集体生活并不习惯。在现代社会,手机、电脑等科技工具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物品,而网络更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浏览互联网和玩游戏过程中,大量不积极、不健康的信息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恶劣的影响。手机社交软件的流行让现在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低头族,却越来越忘记了沟通。大部分学生现在在寝室里在网络上做的最多的就是游戏和八卦信息,大部分都与学业没有关联,与室友之间的交流减少,造成宿舍之间情感淡化,甚至出现为了电脑游戏逃课的现象。过度的打游戏和上网聊天既影响自身的学业和身体健康,又影响了宿舍内其它同学。近年来,同一宿舍的同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大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而发生矛盾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稍加沟通误会就会解除,现在却出现了一言不合就语言和肢体魔檫的情况,这些都和现代大学生的个性自我有很大关系,很容易出现个体矛盾激化,个体之间的摩擦容易为后期宿舍成员之间矛盾激化与爆发埋下种子,不利于构建宿舍的和谐关系。

(二)高校宿舍舒适度较低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步入小康阶层,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之后,学生和家长宿舍的舒适度和硬件条件也要求越来越高了。比如只有一少部分学校实现了四人标准的小宿舍住宿环境,很多高校的老校区还是拥挤的大宿舍,一间宿舍八人,甚至是十人,而且没有独立的卫浴设施。目前,高校宿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逐渐开始普及空调和热水器,但结合学生最想校方改进的建议来看,建设适合大学生的娱乐场馆、增加宿舍的个人空间是学生最需解决的问题,反映出当前高校宿舍硬件设施发展水平与学生物质文化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宿舍的基础设施要逐步改善,只有居住环境让学生舒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被关注

大部分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还停留在表面上,有高校利用大扫除和宿舍评比来来推进宿舍文化建设,但是不久就恢复原状,这种形式化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宿舍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道德取向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宿舍占据着每日生活的大量时间,寝室作为学生休息、休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人格完善与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场所。如果不能够对高校寝室正确引导,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形成不正确的观念。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的发挥,不仅有益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实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直接联系,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

二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使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踏入社会之前,学生要在这个聚集地里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步入学校开始,学生就需要开始适应这个小社会。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和家人住在一起,从未开始适应过和一群陌生的人居住在一个屋檐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的不同,所以要在摸索和试探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的观念

而维护好这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对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至关重要。一个范围内群体生活方式决定着群体区域文化,反过来群体区域文化也影响着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宿舍里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也可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感和使命感,每个成员之间更好的协同合作,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凝聚力。在这个大家庭里,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影响集体形成优良的道德风气。

(三)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缺乏,很多大学生追求快速成功和盈利的捷径,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的新闻报道也在逐年增加,正是因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过于相信他人,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务实的精神。积极地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身自制力,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观念。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高校宿舍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研究探索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对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进行结构分析。

(一)物质层面-建设舒适的宿舍文化环境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的宿舍物质条件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要丰富寝室的文化环境,为了达到优化寝室文化环境的目的,可以通过优化寝室空间布局、张贴名言警句等方式,并让学生参与到寝室环境优化中,实现寝室内部环境个性优化,寝室整体环境民主优化的目的。

(二)精神层面-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已经设立了心理咨询部门,但是大部分高效的心理咨询室如同虚设,还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由于面子的原因,害怕同学的嘲笑,另一方面是学校的部门忽视,所以,应该加强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逐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向学生宣传心理咨询室的益处,丰富高校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心理咨询室更加容易被接受。

(三)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开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活动更具吸引力、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比如宿舍间的足球赛,拔河赛,文明寝室评比活动等,寝室长定期交流反馈交流反馈每个宿舍的情况,及时解决宿舍管理中的问题和矛盾。建立和完善一套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中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和测评,并和考试成绩形成一个综合测评系统,直接与个人的评优和奖学金挂钩。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宿舍管理人员的培养,宿舍管理人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员,容易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因此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要经常走进宿舍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给他们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使同学们产生亲切感,进而达到管理的效果和目的。

(四)行为层面-加强行为的引导与养成

在传统的应试考试模式的影响下,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更加自我,思想更为极端,抗挫折能力弱,矛盾突出也就更多。大学生的价值观过于出现很多不正确的方向,例如追求享乐、铺张浪费、虚度人生的消极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90”进入大学校园,我们也应该及时更新宿舍文化建设的理念。针对现在的学生独立性差的特点,给与更多的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疏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不能只重视了成绩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着重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增进情感交流。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行为约束能力,及时排解心中的情绪,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确保思想道德理念健康,同时帮助自己周围的同学。

总之,高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反映出高校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同样可以反映出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宿舍文化虽然整体较为积极,但是向上态势较为缓慢,宿舍文化建设和发展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

作者:李金东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南甫.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2]韩春霞,李泽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途径探微[J].大学教育,2014,(7):99-101.

[3]刘东伟.高校宿舍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3,(27):91-92.

[4]陈明生.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8):114-117.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优化

摘要:

环境不仅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能够发挥出一定的育人功能,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校园环境,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大学生接受到更全面的思政教育,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人机环境等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

思政教育环境,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影响其教育活动效果的各种外在条件、因素的总和,其中包括社会这个大环境,以及学生所处在的校园小环境等。而对于大学生来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校园环境的好坏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想更高效、顺利的落实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各高校就必须要梳理、解决当前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优化环境,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构建校园物质环境,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对于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首先,应对新校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进行科学把握,进一步美化校园,优化硬件设施建设;其次,应积极推动校园建设内涵式的进一步发展,恰当的融入人文关怀,在规划和设计校园时巧妙的融入优秀的思想文化,比如,蕴含人文精神的伟人雕塑、画像等物质景观,为学生创设出高雅,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氛围,并且能够时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紧跟时展步伐,构建精神文化环境

首先,在历史传统与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加强与改革创新为中心时代精神的有机整合,对具有特色化的大学精神做出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歌、校训,以及校史等校园文化符号来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与外在形象。其次,从教风、校风,以及学风建设为着手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形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还要对其思想行为做出进一步引导,积极开展“创建优良学风”等主题的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学风。同时,还要努力建立起一直高素质、结构合理,并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构建优良教风。最后,要积极组织各种健康、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其文化活动中恰当的融入主流价值观念,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构建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人文关怀,建立规范民主制度环境

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促进高校和谐、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并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约束进行科学整合,在制定和修订学校制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充分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全面适应学校未来创新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协调各方意见,尽可能的达成共识。其次,紧跟时展步伐,进一步用户校园制度体系。高校制度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运行效果,对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及时废除,积极推行、完善各种新制度,积极革新各种奖惩、聘任与考评机制,积极构建科学、诚信、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程序。再者,构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只有将其服务理念融入到制度制定、执行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出充满生机的制度环境;最后,构建完善的评估反馈机制,并严格检查、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从而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贯彻落实提供重要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执行的稳定性、规范化。

四、构建和谐语境,打造和谐校园人机环境

首先,教育者应树立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全新理念,不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优秀、高尚的人格与言行来影响学生,还要在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中坚持以生为本,并善于采用平等、民主的交流管理方式来教育、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参与学生活动,真正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构建出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其次,要及时纠正、减少同学间存在的不良现象与影响,全面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能量,真正落实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以及人际交往能量与思政教育的巧妙结合,进而通过开展人际交往、礼仪,以及各种社会交往、扶贫等课程与活动促进大学生加强对自身、集体与社会发展的关注。再者,要更新理念,构建积极和谐的语境。教育者应在话语交际过程中恰当的融入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善于采用诙谐、幽默的话语来进行知识、理念的传递。全面调动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并逐渐将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实践。总之,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构建和谐轻松的话语语境。

五、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创建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首先,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充足的网络设施与条件,并努力培养一支即熟悉思政工作业务,又了解网络技术的师资队伍。同时,应注重校园网络安全的维护,在结合国家相关举措的同时,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不断增强校园网络主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大监管力度,注重对各种网络信心的监控、过滤,从而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长效机制。其次,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的导向作用,科学整合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并利用校园网来创建思政教育专题、红色网站等,运用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并逐步成为网络主旋律,以及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手段。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其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并利用网络获得更加新颖、丰富的知识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总之,各高校应正确认识到,优化校园环境,对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对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积极作用。在实践工作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掌握,高校思政教育校园环境石由物质、制度、网络,以及精神文化环境等众多因素相互影响构成的一种复杂体系,通过深入、全面分析和优化这一体系,对于高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各高校应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赵翠翠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涛.优化校园环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5.

[2]陈南南,秦自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97-100.

[3]何会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和谐校园建设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第九篇:生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

在生态论视角上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其面临着人本理念弱化、与周围环境欠缺沟通的生态困境,本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提出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主体与环境视角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等教育对策。

关键词:

生态论;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人本理念的弱化

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时,会将学生视作统一整体,认为他们没有差异,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整体教育之上,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性有所忽略。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丰富的人性与人的社会性划等号,对个人在社会整体中的绝对服从态度与无私奉献精神进行重点教育,放弃了对生命个体正当需求的考虑,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视抑或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上弱化以人为本理念,不遵循受教育者的接受规律,致使高校师生之间关系出现疏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周围环境欠缺沟通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受到社会、家庭以及文化等多种环境的影响与限制。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多元价值共生的转型期,部分高校过分关注于对学生的教育,对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价值有所忽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外界环境脱节,这是其生态危机的另一种表现。第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欠缺沟通使得其教育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的后劲,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环境欠缺沟通,使得教育工作出现滞后性,无法形成先导性与前瞻性,由于欠缺对学生家庭背景的了解,部分学校难以有效沟通与联系学生家长,教育合力的形成亦无从谈起;第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欠缺沟通,最终难以避免道德失范、道德滑坡、价值真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确立的理论依据

(一)整体互存理念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确立的基本依据。反对孤立与片面是生态学与生态世界观得以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前提之一,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还是生态思想立论所应遵循的一项原则。其一,唯物论表明人与自然及社会高度统一,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二,知识论表明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其专业化与全面化互相依存。为满足社会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所需,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即应从整体理念层面对自身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把握。

(二)动态平衡观点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确立的主题依据。生态学理论是从动态平衡的角度观察生态系统中人与物及其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能量的循环与交换的,以此来对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予以维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论方法与社会背景、教育对象以及目标手段的动态把握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掌握与应用时需严格持有运动、联系、变化以及发展的观点,通过对动态平衡的探索,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和谐共生思想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确立的核心依据。生态学强调在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对立统一中实现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内部要素的互动,又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它能借助生态学共生理念协调要素、系统以及环境之间的比例,使之实现共同发展。

三、基于生态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是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工作开展的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理念表明,以人为本原则是社会现实所需,是生态论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以学生为本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化,因此,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视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服务,将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贴近,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打入大学生群体内部,不断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进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从主体与环境视角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既要在主体角度视发展性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又要在环境角度以联系与优化的整体模式为依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认识,同时对教育工作及环境之间的价值予以重视。在主体层面,教师、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四大价值主体。其中,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动精神以及生命主体的人性价值是生态与和谐的最终体现。由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应满足以下两点:首先,主体的基本特性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的主要依据,其自我选择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新型发展观均应在系统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其次,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之时应严格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将关注重点转到学生身上,将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转到对学生精神文化世界级理念之上,使学生个人内部的人生价值系统统一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三)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十分复杂,在把握之时必须对生态运动过程中生态的复杂关系予以体现,在反映主体及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要反映不同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其生态的动态平衡。首先,将对边缘、弱势群体、区域间生态平衡以及教育活动的和谐共荣体现出来;其次,将高校教育活动中生态圈层对人文关怀与生命本真意义的赋予体现出来;最后,将理论生态圈层构建中的整体和谐性予以体现。

作者:高光琪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邹绍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9-81.

[2]李立娟.生态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课题信息: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生态论视角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研究(HB16JY019).

第十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致力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将浅谈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希望能为大学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品德修养

大学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当代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高校辅导员应努力做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本文将从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增强课堂凝聚力,跟随时代教育的发展;实施理想教育理念,推进辅导工作等三个方面来浅谈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1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据教育专家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过程并不顺利,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立足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忽略了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心灵世界比较空虚。作为辅导员,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理应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启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不断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身的精神动力。此外,辅导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例如在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的时候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注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灵活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判断力,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用道德修养和法治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趣培养,让学生学会包容,团结友爱,直面挫折,继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聆听优美的音乐以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另外,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学习社会知识,不断积累社会经验。

2增强课堂凝聚力,跟随时代教育的发展

辅导员要注意增强课堂凝聚力,跟随时代教育的发展,借助现代技术制作完美的课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归纳思想政治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时候,辅导员可以用清晰的课件呈现重点知识,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告诉学生思想是由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重要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继续革命理论”等。改革开放后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集体智慧结晶。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讲解思想政治知识,推动了教育灵活化的发展,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另外,多媒体辅助工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设备,辅导员应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运用立体和动态的方式来展现思想政治知识以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目前,很多学生都不理解课本中的思想政治知识,对于这一问题,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搜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辅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共产党宣言》的时候,辅导员可以通过展现有条理的课件让学生知道《共产党宣言》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灭亡和社会主义一定会取得胜利。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时,辅导员要辅助学生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梦的内涵,通过挖掘与发展教材中的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施理想教育理念,推进辅导工作

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实施理想教育理念,为学生做好榜样,全面推进辅导工作。《礼记》中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辅导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结合理想教育理念,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从而培养高尚的品德,保持健康、活泼的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爱国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作为高校辅导员,理应致力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要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其次,要注意增强课堂凝聚力,跟随时代教育的发展;另外,要实施理想教育理念,全面推进辅导工作,从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作者:刘杰超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2]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3]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6).

[4]常会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思考[J].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