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10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

自提出中国梦以来,关于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目前,学者们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原则、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文章主要对上述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价值体现;科学化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出:“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1〕之后,多次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本质、寓意等作了详细的阐述。自中国梦提出至今,关于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大体来看,关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二是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三是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四是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此外,还有学者对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学化发展、政治属性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笔者将对上述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2013年5月4日,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青年一代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理解与践行中国梦关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因此,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财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价值所在则是理解其思想实质的前提。关于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观点。骆郁廷、史姗姗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凝聚大学生精神动力的需要〔2〕。张朋、王忠桥认为,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凝聚着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其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克服信仰危机等〔3〕。陈铭彬、陈会方认为,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源泉,增强师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最终为强化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等提供新思路〔4〕。谭来兴认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而且能充实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5〕。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几天之后,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再次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中国梦包含多层面的内容,实现中国梦也有多层面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担负着祖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担。因此,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春晖认为,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指导其走出价值观功利化的困境,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6〕。王建利、华玉武认为,中国梦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秉承的基本法则;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益于准确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清醒认识与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而且有益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摆脱与抵制错误的、非科学的理论指导〔7〕。李治邦、赵正认为,中国梦是激励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丰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还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8〕。林琳认为,在高校大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认识,还能引导其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文化基础,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敢于筑梦、追梦和圆梦〔9〕。曾丽认为,中国梦转变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10〕。

三、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与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思想开放、创造性与自我意识较强,一旦被植入了不健康的思想,不仅对个人未来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且也可能对社会造成伤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将中国梦融入其中,但前提是对中国梦思想的准确把握,不能不加限制地发挥想象,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什么原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关于此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讨论。陈月霄、裴文庆等认为,应当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主体间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调动其对中国梦的关注与认同〔11〕。徐湘蓉认为,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整体把握等原则,调动大学生实现梦想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将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12〕。李志平认为,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后备力量,在进行中国梦教育时,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体系,而且还要坚持整体把握、合力推进等原则,在推进过程中把中国梦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3〕。秦记洪认为,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相统一的,在中国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理论教育中让学生学习,在体验教育中让学生理解,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发展为“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中国梦的学习与实现中来〔14〕。

四、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2013年6月7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此,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以上这一论述全面概括出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然而,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定的方法与路径。因为如果没有方法指引,可能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中国梦的轨道,进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造成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冲突或矛盾。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者的见解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点或相似点。李卓成、蒋平认为,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应以中国梦为导向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将中国梦的基本要求纳入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体系之中〔15〕。骆郁廷、史姗姗认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实路径包括以下三点:打牢大学生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引导大学生在体验式教育中找到合适的路。吕剑新、孙定义认为,中国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借此机遇,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认知,创新工作平台,增强中国梦的影响力与凝聚力〔16〕。徐湘蓉认为,中国梦的层次较高、宏观性较强,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具体化、实际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握中国梦的实质,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和实践活动平台,应突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情境机制、体验机制与固化机制〔7〕。

五、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研究

除上述研究外,学者们还对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功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论析。马亚男、纪亚光认为,中国梦不仅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还凸显与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论视野;中国梦平实而富有韵味的阐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发展等有重大启示,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其科学化水平等有重要意义〔17〕。张宇晴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在于,引导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将其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而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将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起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实现梦想〔18〕。文粉娟认为,应深入挖掘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因为中国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组合,二者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中国梦的使命与价值〔19〕。陈铭彬、陈会方认为,应加强对中国梦政治属性的认识,并回归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以中国梦为理论中心,拓展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知、理想信念教育等〔4〕。

六、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自2012年11月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其基本内涵、本质、寓意等已较为清晰。第一,中国梦的内涵或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包含了民族夙愿、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盼望与美好前景等寓意,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努力的凝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梦想的承载。第二,中国梦的时间维度。中国梦既是历史的与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第三,中国梦的空间维度。中国梦不仅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梦,也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梦,是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第四,中国梦的实现条件。2013年5月31日,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指出了中国梦的实现条件。第五,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中国梦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在深刻理解中国梦内涵、本质、寓意的前提下,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而且充满挑战的新课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对二者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但无论是二者的价值对接、融入意义,还是融入原则、路径问题等,大都着眼于现实或实际,而很少有学者从理论层面对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进行阐述。由此可能造成研究者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形成无原则、非科学化的结论,造成对中国梦的错误理解。因此,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笔者认为,应着重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梦与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进行理论对接;二是在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坚持“理论自觉”。郑永廷在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专栏中指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理:一是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原理〔2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基础原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对接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为基础,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梦的根源,尤其是结合近现代史对中国梦产生、形成的历史基础进行研究;二是从人的思想行为的变化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为基础,论证中国梦的现实性与必要性;三是从人的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基础,探索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性内容,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服务。此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科的“理论自觉”这一问题。在学科的发展建设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存在诸多杂音,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致力于消除杂音、净化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本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与精神支持。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梦相融合的主题而言,需要坚持宣传、传播中国梦的“理论自觉”。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梦的文化建构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透彻性支撑起中国梦主题的宣传与教育,进而将二者有机融合。中国梦之所以被广泛讨论与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出路,关涉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21〕。高校如果在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问题上出现不清晰、不融洽、不统一的情况,其带来的影响将不只关涉学科发展方面的问题,还关涉民族、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教育问题。因此,高校在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透彻性来支撑起中国梦文化建构的庞大体系。第二,中国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有吸引力的教育资源。中国梦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危险性意识形态的认知,保持宣传、传播中国梦的“话语自觉”。中国梦及其相关的思想阐释中包含了诸多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如“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尤其是与先进的中国梦思想的融合。只有如此,高校才能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凸显出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在抵制错误思潮与防范错误思想侵入的斗争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进而构建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作者:彭舸? 董淑萍 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2〕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9):38-40.

〔3〕张朋,王忠桥“.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5.

〔4〕陈铭彬,陈会方.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属性及拓展功能分析〔J〕.学术论坛,2014(9):176-177.

〔5〕谭来兴.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5(1):88-89.

〔6〕张春晖“.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6-77.

〔7〕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37-38.

〔8〕李治邦,赵正.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5(3):4.

〔9〕林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中国梦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79-80.

〔10〕曾丽.高职院校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5):74-75.

〔11〕陈月霄,裴文庆,王彬彬“.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路径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0-111.

〔12〕徐湘蓉.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1):132-133.

〔13〕李志平.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030-1032.

〔14〕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4.

〔15〕李卓成,蒋平.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12-13.

〔16〕吕剑新,孙定义.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49.

〔17〕马亚男,纪亚光“.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0-13.

〔18〕张宇晴.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3(10):104-105.

〔19〕文粉娟.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

〔20〕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3.

〔21〕李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4):143-147.

第二篇:高校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导向作用,加强社团活动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娱”结合的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关键词】

高校;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也善于表现自我,每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希望通过一个平台来锻炼自我、展示自我,高校社团就是最佳途径。高校社团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建立的以共同的兴趣、志向、爱好、特长等为纽带,按照约定章程自主开展的一种群众性的大学生组织。目前各个高校的社团均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个,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社团活动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为社团文化。社团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对大学生思想认知、心理情感、价值取向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认识到社团文化的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参与自由性以及潜移默化等特点,各个高校均非常重视社团的发展,并积极引导构建优秀的高校社团文化,以期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高校社团文化

任何组织都是有文化的,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传统和风尚,表现出该组织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高校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高校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高校社团文化的载体。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组织性即每一个社团都有各自的组织章程、组织结构、社团精神、社团理念、社团活动以及社团物品等,而这些也是社团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团具有延续性,学生成员虽然因为毕业呈现流动性特征,但学生社团通过吸纳新学生仍然一届一届的延续下去,社团文化也在人员更替、吐故纳新中一步步形成并得到传承。一般来讲,高校社团文化是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实现的,社团活动是社团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高校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分为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比较于课堂教育,课外教育更具有实践意义,即大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能够深化课堂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同时课外教育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或乐于参与其中的活动方式,集“教”与“娱”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社团活动则是课外教育最好方式。社团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总的来看。高校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导向功能

高校社团虽然有章程和组织结构,但成员的组成是建立自发自愿的基础上,成员的吸收和退出不具有强制性,他们因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在社团活动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我,也是在满足自我需要和自我追求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组织特性的文化即社团文化。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社团文化能够教育和矫正学生兴趣中的不良成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兴趣爱好。自组织的社团活动,也能发挥大学生积极主动性,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很好的提升组织活动的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感,责任认知和责任意识一并得到加强。

2.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高校社团文化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鼓励大学生团结合作,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的功能。社团活动中一词的“团”有“团队”、“团结”的意思,社团文化能激发成员使命感和认同感,激发成员的团队意识。社团活动是一个自组织的大学生群体活动,能够充分的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一些在其他层面不突出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也能够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自信。另外,我国高校的社团都是在党团组织领导之下开展活动的,一些优秀党团员是社团的骨干力量,起到模范和榜样的作用,激励和感染着每一位社团成员积极向上、奋勇前进,向党团组织靠拢,模范和榜样在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约束功能

社团文化有一定的约束功能。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组织程序,社团成员的更新以及负责人的产生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社团的任何活动也不是随性和不受任何约束的,社团成员以社团名义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的公序良俗。社团文化的约束功能还体为社团精神和社团信念的存在,不符合社团精神和社团信念的行为必然受到约束和抵制,不符合社团精神和社团信念要求的人也必然不会被社团所容纳,这样社团精神和社团信念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在自发基础上形成一种意识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来弥补学校管理制度以及课堂教学能方面的不足。社团活动是开放性的,社团文化也具有外部辐射性,社团向外界展示社团精神、社团信念、社团制度等社团文化内容,同时社团文化先进与落后要接受外界的评价和监督,优秀的社团文化被学校、学生以及社会所褒扬、落后的社团文化则被批判,而社团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更多的是靠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来展示,这样,每一位社团成员为了能够使所在社团获得较高的外部评价从而获得更多的来自学校、同学以及社会的支持,就要深刻领会社团精神、遵守社团规范,将外在的社团文化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自律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途径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导向作用

高校党团组织要强化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思想引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团文化体现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学校党团组织对社团活动政治性、思想性及价值取向性方面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做好社团活动保障,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社团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主要通过社团活动来体现,需要各高校在场地、物资、经费、人员以及制度方面给予支持,使社团活动能够稳定有序的开展,良好的社团活动在教育社团成员的同时还能够向其他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使社团文化成为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娱”结合的社团活动

丰富多彩“、教”“娱”结合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是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延伸。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社团文化建设需要突出“质”,即要具有育人功能“,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作用,使社团活动能陶冶人的心灵、传递正能量。

作者:刘忠才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04):118.

[2]魏晓伟.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3]吴宝权.试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82-185.

[4]张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一直稳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面对这样多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对于人才的引用和选拔也越来越严格,如何培养符合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简单论述如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这两者的互动关系,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现代化,与国际接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了各行各业之间、国家与民众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化成为了当下时展的主流,也是时展的根本趋势。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接受新兴意识,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现代化学习意识,能够与国际快速接轨,成为全面性、综合性的人才,变为国家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新生力量。

(二)引导方向,体现正确原则

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问题成为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著问题,以被称作“新人类”的九零后为例,九零后有很强的观念意识,利己主义盛行,缺乏对于社会时事的关心与重视;但是九零后在接受新鲜事物,做出新的尝试方面更有勇气,敢于冒险,不易随波逐流,强调突出自我。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学生对于文明建设、时事政治的敏感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思想原则。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意义

高效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培养新生力量,为社会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人才战略的政策。高校思想政治需要时刻关注国际变化,更进对于人才需求市场的要求,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与社会,能够随时进入备战状态,接受全新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最终为社会建设输入大量有能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二、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扩展知识教育面

信息化意味着网络化,也就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展开的,而网络的全面覆盖性、高速便捷性、文化渗透性等多种特性都在某种意义上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有了一个较为良好的了解渠道,进行学习吸纳,充分进步。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与更多的信息相结合,配合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便捷学习。

(二)创造浓郁的教学氛围

学校是社会发展中始终不变的一方净土,而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完成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浓郁的教学氛围,我国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复旦、上戏等等,都已经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学生学习。而这种教学环境也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面的思想,塑造积极进取的观念,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对思想政治与德学习和应用,使得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教学体系改革,这其中也包括高校的教育教学,校园文化通过在互联网上的建设,将信息进行了过滤和选择,既将信息开饭,又优先选择利于学生阅读与吸收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断充盈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达成教学平等的观念,从根本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实效性。

三、反观思想政治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政治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其中主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标,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主流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的价值取向和政治面貌。而校园文化在建设和积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延续性,对于互联网的推进存在一定排外现象和滞后性,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文化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发展,提倡主流文化不断进入校园,同时对亚文化的存在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反文化现象进行坚决的反对和抵制,牢牢把握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

(二)创新发展作用

在上文中提到,校园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排外现象和滞后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其具体表现为对“反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高校思想政治则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输送大量人才,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创新的思维方式,并充满当下年轻群体具备的勇气与活力,对于文化建设是一大助力。

四、总结

国家教育方针中在针对信息化全球的现象提出要求高校主动自觉学习网络,掌握信息的快速传播手段,占据网络阵地,积极弘扬主流文化等策略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文化建设的进步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两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实效互动,前者帮助后者的教育教学手段有效实施,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后者帮助前者加强建设,与国际接轨,稳步推进。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将这两者结合,互动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游永慧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敏,张淑敏.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性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13(03).

[2]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白蕾.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及革新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子。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如今社会,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及变化及其迅速,国家和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其改进。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落后,未能顺应时展的潮流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传播讯息的新载体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同时,互联网上有很多积极健康的信息,也有很多反动和封建迷信。但是这一新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足够的重视。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新媒体来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没有就网络泛滥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危害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性

当今社会,许多大学校园都采用的是大课教学模式,群体较多。受条件制约,教师们往往都采用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并且教学方式上也很落后,很少采用网络课件多媒体等新兴设备,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少交流与互动,乏味且守旧。加之高校对思想政治课不足器重,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更为反感。因此,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不是必不可少的,已成为一个自由的课。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敢于实践的能力和知识与行为统一的人。单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现实的关注度不够

现在高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钻研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入手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能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无法做出指导和回应;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不够成熟,从而致使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乘虚而入,误导甚至荼毒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形同虚设,不能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社会价值。

四、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大,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近年来,各高校围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落实“意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还远远没有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课程吸引力不大、实效性不强的教学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大学校园中,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逃课现象,出勤率比较低,逃课现象比较突出,教学的实效性不容乐观。进入新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和挑战。主要有西方文化的冲击,网络低俗文化的入侵。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受到极大挑战。那么现阶段我们应如何推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如何改进。

五、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载体为大学生传播理想和信念。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校园,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利用网络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努力建造一个能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有效的信息的网络平台。加强同学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利用校园网了解当下大学生热衷的新事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库,提供具有时效性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通过良好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坚决杜绝各种不良和有害的网络信息。

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转变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传统教学转向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当下学生关心的热点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已达到让学生思考独立思考的目的,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来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光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更要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

与时俱进的意识必须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迅速传播,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一些不可避免遇到的新问题呈现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们的面前。但如果我们仍然按照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难免感到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原来的一些老旧思想观念和做法,顺应时展的潮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鼎新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拘泥于理论教学来纸上谈兵,要将教学领域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①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感悟社会。学会提出问题并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

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思想品质。通过社会实践,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抵制,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并且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时效性。

作者:宁帅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蒋祖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王春华.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9).

[5]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01.

第五篇: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浅析

【摘要】

高校学生宿舍作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优良学风养成的重要阵地。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转变固有观念,“寓教于乐”,发挥宿舍两个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现状;举措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当前,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宿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优势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发挥高校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全宿舍教育、引导和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宿舍管理、学风建设相结合,促进宿舍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宿舍管理、服务、引导育人水平。

一、高校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理论实践待统一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对学生宿舍的定位并不科学,只是看作学生生活的场所,没有意识到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两个方面:理论和实践。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国内高校的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宿舍管理工作者和学生辅导员在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去解决学生在宿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特定场所的特殊问题缺少更深层次的研讨与实践探索。

2、教育制度待完善、引导机制待健全

当前,不少高校对于在宿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管理机制。此外,学生宿舍教育、管理在一些高校的学工工作中的考评力度不够,这就引起了监管不到位、相关工作或教育人员动力不足等情况。同时,在引导教育机制方面也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一些高校的宿舍引导和激励机制仅限于宿舍卫生的评比;在文化引导领域,缺少宿舍文化活动,进而无法凸显宿舍文化育人的优势;在激励机制方面,对优秀宿舍的奖励机制不明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宿舍学风建设现状

1、学习交流阵地作用不明显

在传统意义上,高校管理的基础单位就是班级。因此,学生活动、学风建设、班级建设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和主体进行的;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观意识不断增强,可用来学习的场所也在不断扩增,已经从传统的教室发展到图书馆,再到学生宿舍。此外,除过上课,学生有接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宿舍,宿舍学风建设就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应该转变观念,加深认识,适应形势,强化阵地,要从根本上凸显学生宿舍的学习交流阵地作用,全面加强学生宿舍学风建设。

2、效率不高,典型问题突出

当前学生在宿舍学习生活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宿舍中逗留时间过长,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低。这也就凸显出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在学生宿舍模块的一些弊端:首先,主客体关系不明确,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其次,宿舍学风建设不连续,存在阶段性,多在各类考试前期;其三,宿舍学风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没能发挥制度的作用;最后,缺少典型经验,学习、交流与推广存在短板。

三、结合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宿舍学风建设的举措

1、转变固有观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观念,全面提升思想认识、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就会自行确立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科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引起了班级和年级松散、淡化,这也就凸显除了高校宿舍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必须对这种变革有充分的认识,不断转变固有观念,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以此保证高校学生宿舍学风建设工作的进展。

2、将“寓教于乐”贯彻在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始末

高校要把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宿舍学风建设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教育和引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和培养的中心位置。为此,就必须套索一种行之有效、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从宿舍层面讲:就是结合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思想,让学生从内心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接受学习和改变,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宿舍文化特色、优良学风创建等相结合,在快乐中高效学习,使宿舍学风建设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参与,还可以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学风建设活动。此外,还可以在学生宿舍内辟出空间,整合资源、转变心态、加大力度、争创宿舍优良学风。

3、发挥宿舍两个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

宿舍两个队伍:一是学生干部队伍,以宿舍长为代表;而是宿舍学生党员队伍。要提高宿舍长在班干部长的地位,使其发挥和行使主要班干部的职能,甚至在宿舍学风建设的特定情况下要高于班干部。作为宿舍的核心带头人物,宿舍长要发挥好优势作用,配合辅导员全面提升整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同时,要充分发挥宿舍党员的作用,将党员的模范作用全方位扩大,要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党员在各个方面督促其他同学和舍友全方位进步。以此在整个学校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宿舍这个教育引导阵地,以达到事半功倍。相对于图书馆、教室等来说,宿舍有更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更为轻松的交流氛围;要使用好宿舍这个教育阵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和引导引领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理想信念,同时争取创建优良的宿舍学风,使同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升思想认识、学习理论知识,全方位做好立德树人。

作者:陈振兴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六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由于社会、学校及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道德与纪律观念、爱国主义与民族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民办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互相补充。

【关键词】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面临困难;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模糊,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没有长期坚持的梦想

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不像高中那样紧张,目标不像高中那样明确。以至于他们课余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利用,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以至于消极颓废。甚至有的学生误入歧途,以至于荒废一生。一些学生也会在“趋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在情感和行为上也排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1]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心理承压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

当部分学生有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的时候,他们又羞于向父母,向同学诉说。这些学生不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还有就是对辅导员缺乏信任。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使这些学生走出迷茫,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

3、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纪律观念也比较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整体素质没有以往高,小部分学生偶尔会迟到、旷课。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给予劝导,更多的应该是关怀,使他们集体意识增强,发现自己的这些小错误给集体造成的影响,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4、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弘扬民族精神意识薄弱

大学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名族精神,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有些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一些西方人士,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信仰一体化。这些西方人士别有用心,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来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想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损坏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下,一些大学生出现爱国主义情感薄弱和弘扬民族意识薄弱现象。

5、大学生法律意识强,而道德观念却很薄弱

遇事总是百般推脱,没有担当,导致道德观念下降。[2]虽然大学生法律知识增强,责任道德意识却薄弱。

二、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民办高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2、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太过激进,不喜欢和别人沟通交流,特别是与辅导员,因为他们觉得辅导员就是一个监督他们的监官,不愿与辅导员交流,怕与之交流,透露的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会遭到辅导员以及父母的不认同。

3、家庭困难的学生数量增多。考入民办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也有很多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贫困生的心理变得复杂自卑,从而缺乏自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非常严峻。

4、现在的大学生不仅是贫困生增多,像富二代也在增多,他们通常都会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炫耀自己家的财富,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也让那些贫困生、农村来的学生感到自卑,更容易形成同学间相互攀比,生活作风奢靡。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5、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繁荣稳定的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苦难的洗礼,从总体上看,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人生理想。他们缺乏一种战胜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毅不拔的决心。比如说有个别学生奢靡、逃课、炫富、以此为荣,不懂得勤俭,不懂严格要求自己,缺乏理想,精神空虚,没有明确而伟大的抱负理想,恍惚度日,甚至去追求那些无聊的刺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要具备高素质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首先,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跟上时展,时效性很重要。其次,作为教育者的老师,自身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正确的观点,理性的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3]再次,教育者要有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会充分信任我们,尊重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昂杨向上的精神状态来感召学生,并有强烈的责任感。

2、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相结合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时期更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相结合,引导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结合。有了崇高的信念,才会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导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网络教育互相补充

正确的运用网络,不仅能使人扩大知识面,还能使人从网络上的一些人和事,使自己受到启发。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离不开网络的。有的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不愿意和老师当面沟通,但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朋友,走进学生心理,使他们感到如家一般的温暖,并能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面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咨询平台,及时为学生解答。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带领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以及本校的教师,全体总动员,开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活动,定期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到学校来讲座,全校学生必须参加。各个专业必须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班会,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的觉悟。各个辅导员可以不定期的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学生谈谈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事,可以让其学生写一些有关大学生思想的论文或是其他有益于提更学生思想的文章。任课老师也可以与其学生交流交流学习上的事情,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信,这样任课老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息息相关,不管是学校领导、辅导员还是任课老师都要积极地投身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这样才可以缓解以及进一步解决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以至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步伐,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成才。

作者:张玉 单位: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经录.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三个必要环节[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3]蒋丽琳、麻民能.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3)

第七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初探

【摘要】

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利用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完善社会实践环节,积极强化校园文化涵养作用,全力打造校园互联网交流载体;同时注重将西藏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力转化为现实影响力,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

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路径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因此,西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利用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一、西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西藏传统文化是西藏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因此,西藏高校要充分发挥西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旋律的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资源

西藏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藏族学者格勒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指出,西藏早期文化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古老文明及其以北的游牧文化与青藏高原土著文化荟萃的结果。[2]藏学家洽白•次旦平措通过梳理历史指出,唐蕃之间的关系史的主流是友好。[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最终融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民族团结和爱国情怀的感人故事。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的故事早已演绎成各种文艺作品深深地融化到藏族文化的血液;蒙元时期的萨迦派的萨班•贡嘎坚赞和八思巴叔侄为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近代,隆吐山保卫战和江孜宗山保卫战的伟大壮举成为了爱国主义的不朽丰碑。这些历史事实及其各种艺术演绎正是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的不竭资源,具有强大的无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西藏传统文化是西藏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涵养。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西藏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西藏传统文化这个重要的精神基因。如讲到诚信,引用一句格言“对不讲信用的人,谁敢和他交朋友”就能直白明了。[5]如讲到自由,用“自由使一切人都感到幸福,压迫使一切人都感到痛苦”的格言,[6]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还是让学生容易理解自由的某种特质。因此,西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认识西藏传统文化的作用。

3、西藏传统文化是西藏高校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中国梦就要让大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然而,怎样才能让西藏高校的大学生更贴切地了解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呢?在西藏流传甚广的香巴拉传说就是很好的素材。虽然香巴拉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幻想世界,但脱去其宗教外衣就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不过,一定要解释清楚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幻想两者的关系。西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深远。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藏医药文化,可以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服务;慈悲为怀、劝人向善的藏传佛教文化,不断引导着人们的道德实践,塑造着人们的理想人格。这些对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和本领、培养优良的社会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传统文化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藏传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敬畏自然的观念、“不杀生”的宗教戒律和各种生活禁忌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美丽西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西藏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如何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积极融入西藏传统文化。国家统编教材对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普适性,但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学要求,教材体系就必须转化成教学体系,而这个教学体系就必须适应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必须适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讲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可与《四部医典》的形成进行类比。第二,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多样化嵌入课堂。直接引入法。如阐释“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就引用格言“即使明晨就要死去,今天仍要坚持学习。”[7]这不仅能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效果,最为重要的是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滴灌式教学法。如解释事物之间的转化时,就把《萨迦格言》中的一段格言制作成了小课件,那就是“:哪怕是自己的敌人,处理得当也能变成朋友;哪怕是有毒的东西,经过炮制也会变成良药。”[8]第三,对教师素质而言,只有教师具备了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才有可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和最新成果,还要努力学习包括西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2、努力完善社会实践环节

第一,社会实践内容要丰富。西藏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建筑艺术和宗教艺术的宝库,更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不仅仅是令人叹服的绘画艺术,更应该是民族大团结历史的艺术再现。西藏博物馆是西藏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浓缩,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然,大昭寺、萨迦寺、唐蕃会盟碑、太昭古城、古格遗址、江孜宗山城堡等诸多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文学、舞蹈、戏剧、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深入挖掘的文化资源。第二,社会实践形式要多样。首先,参观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如讲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就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藏医唐卡室和藏医与天文星算博物馆。其次,无论多么精彩的语言都无法描绘出那种现场的直观感受。站在唐蕃会盟碑前,寥寥数语就能给人穿越历史;登上宗山城堡,静默无语就能让人胸中涌出无限的爱国情怀。第三,社会实践效果要提升。尽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中融入西藏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效地途径,但这却是个短板。一是缺乏制度保障,无法常态化开展;二是覆盖率低,不能惠及多数学生。因而,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提升社会实践的教学效果。

3、积极强化校园文化涵养作用

笔者以所在的西藏藏医学院为例说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决定校园文化格调高低的关键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文环境。具有典型藏族建筑风格的楼宇自然能给人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一尊高大的玉妥宁玛•云旦贡布雕像顿时带人走进了藏医药传统文化的殿堂;一间宽敞舒适的阅览室无疑能给人提供优美的阅读空间;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给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便利。“厚德、勤学、笃行、利众”全面展示和诠释着西藏藏医学院的“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优良校风;藏医历史人物演绎比赛、学海螺音藏医知识比赛、甘露宝瓶藏药知识比赛犹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学生的心田;藏医药知识专题讲座、人文素质学术沙龙不断拓展着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自发的藏药传统制作、满校园的朗朗读书声催促着每一位学子对知识的追求。这种寓教于乐的内涵式发展营造出了积极向上激情昂扬的校园氛围。

4、全力打造校园网络交流载体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指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9]因此,要高度重视西藏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阵地建设。第一,西藏高校亟需加强互联网建设。目前,西藏高校的互联网建设是较为滞后的,要努力建设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传播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名站名栏,积极打造示范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博客和微信及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第二,西藏高校的互联网建设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讲出民族团结好故事。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和网页;要主动设置议题,选择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引导,而不是被动地跟风;要密切关注网上舆论导向,及时传递校园重要信息,积极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第三,西藏高校要加强对互联网主阵地的管控。高校要依法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要掌握优秀文化传播的主动权,绝不能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态度,绝对不能让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在网络空间肆意横流。

三、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科学对待西藏传统文化

科学对待西藏传统文化是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浓厚的宗教思想和鲜明的等级观念深深渗透、无孔不入地扎根于西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科学对待西藏传统文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地肯定,也不能全盘地否定,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特别注意:一是不能因为其宗教思想和等级观念而完全否认其现代价值,否则就会出现恶果。正确地做法是要小心翼翼地将宗教思想和等级观念从中剥离出来,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不良影响。二是反对不加分析地对待、不分优劣地继承的文化复古主义。因为这容易导致出现民族狭隘主义,不利于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也不利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三是防止十四世达赖集团利用保护西藏传统文化的幌子而搞分裂破坏的罪恶勾当。因此,在西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决回击“西藏文化毁灭论”的错误言论。

2、将西藏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力转化为现实影响力

积极挖掘和充分阐发西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使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从而将这种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力转化为现实影响力,成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力量。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发展是继承的目的,没有发展,继承就变成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如雪顿节原来是宗教节日,当今已演变成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和经济发展平台,成为西藏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因此,要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

3、正确处理好西藏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为我所用,即始终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方针。一是西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绝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系统继承和创新发展;二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来实现。因此,既不能用传统文化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传统文化教育,而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坚决避免喧宾夺主。

作者:郭孟伟 单位:西藏藏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2]洽白学术思想研究课题组编.洽白•次旦平措学术论文集(汉译集)[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7.181.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1).

[4].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2)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

微传播平台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微传播平台带来的新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微传播平台,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形式、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平台;创新

近年来,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发展迅速,由此开启了一个信息的“微”时代,“微”时代是一个信息精简、内容涵盖广的信息时代,是文化资讯的快餐时代。以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为代表的这些传播平台,以其信息海量、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等特点,逐渐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大多数人获取资讯,开展社交的形式。当代大学生,正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较强的适应能力。微传播平台的兴起于发展,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追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在“微”浪潮的背景下,在微传播平台已经渗透进大学生校园生活各方面的背景下,如何将微传播平台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当前环境下继续开展好,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微传播平台

众所周知,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将用户联接在互联网中。在这些平台中,信息可以即时传播,同时用户还可以进行交流互动,是一个集信息传播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微传播平台,即以微博、微信等平台为主要代表的互联网媒介,通过裂变式的、去中心化的、多级的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的传播交流平台。由于微传播平台具有即时传播、关系网络传播的特征,微传播平台很快受到了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微传播平台发展的特点

微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取资讯和日常交流的平台。之所以在发展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收获了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因为微传播平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平台具有开放性

作为具有开放性的平台,微传播平台的开放性将传统互联网平台、软件的开放性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使其同时具有门户网站和即时交互平台的功能。微传播平台延续了传统互联网平台与各大交互媒介的开放性,即任何人都能对该平台的信息进行浏览,或是经过注册,用户能对该平台的信息进行评论,或是他用户进行交流。但是,微传播平台与传统的门户网站和交互平台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不仅人人都能注册成为用户,且人人都能成为发声媒体。在微传播平台中,用户不仅可以进行评论和转发,还能将原创的信息在自己的主页中,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的者。

(二)信息传播具有针对性

微传播平台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顾名思义,微传播平台不仅是互联网中的一个新兴传播媒介,在此基础之上,微传播平台是依托先进数据技术而具有更完善功能的传播媒介。互联网中的信息犹如浩瀚的海洋,而微传播平台呈现出传统互联网平台全面与多面的特点的情况下,还能实现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即传递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传递给每个用户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一方面,信息是实时更新的;另一方面,根据用户的自定义的喜好和日常浏览资讯呈现出来的偏好,微传播平台将用户可能关注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用户。因此,微传播平台中信息传播具有针对性。

(三)信息具有多样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微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不仅是内容方面宽而泛的多样性,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了“简化”的多样性。微传播平台是精简的、即时的交互平台,由于在篇幅上的限制,微传播平台中的内容具有简短、碎片的特点。在信息内容方面,微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体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用户可以可以对网络资讯进行评论转发、将原创信息上传至平台进行分享,还可以通过文字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及视频数据等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在微传播平台中进行分享与交流。

三、微传播平台创新策略

(一)创新理念,以学生为本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完整性的教育,而微传播平台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互联网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这样的传播载体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创造了新的教育氛围。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理念,积极利用微传播平台开展工作。由于高校微传播平台的受众是学生,要实现平台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要加强教育者与学生在平台中的互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者,微传播平台为高校提供了信息、情感沟通、舆论引导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出发点都在于“育人”。因此,高校微传播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更应当注重以学生为本。

(二)创新内容,注重教育实效

在微传播平台中,传播内容本身虽然看似简短,但是确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微传播平台中信息的精简性和参与互动的随意性,吸引了广大学生群体,但是,学生更希望浏览到的是新颖、精辟、或是趣味性强的内容。因此,高校利用微传播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关注的内容,注重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创新教育内容。通过生活点滴等实际的材料与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入热点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能使学生从中得以启发、自我教育,还能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方式,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下一步的教育工作。

(三)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

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微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而这种多样化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创新的渠道。从通过教科书及传统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宣传教育,已经实现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一次创新。微传播平台则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接近学生生活的载体,教育者要尽可能的丰富教育内容的形式,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信息,使教育内容由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图文、声音信息,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还应当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以往单一的课堂交流,扩展为课堂内外更为密切的师生交流。

(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可控性

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平台监督管理机制,应当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微传播平台中传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微传播平台本身,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大多来自互联网,而互联网中信息资源可能存在着真实性、时效性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对信息的监督管理,使平台中传播的信息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的,使之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作为官方平台,高校在微传播平台的运行中要明确定位,关注舆论导向,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第二,对于在微传播平台中发现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回馈管理。微传播平台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平台,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直接反映的问题,以及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群体存在的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都要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关应对或预防措施。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创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性与计划性的继承,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微传播平台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牵涉到诸多方面,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方法、手段与要求,具有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时代特点,立足以学生为本,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作者:马也名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J].青年记者,2012(6).

[2]毕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第九篇:高校文化自觉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

文化自觉管理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存在一致性,把文化自觉管理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构建起文化新领地,进一步发挥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指引、传承和传播功能,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觉管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角色转变,立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并举、注重人文关怀和优化大学的文化环境方面着力。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文化自觉管理首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坚持以人为本,主张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和能动性,将“人”作为管理和其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是文化的结果也是文化的缔造者这一理念,认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关心、满足“人”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提升和自我实现。高校文化自觉管理就是去建构良性的高校文化,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塑造明确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大学生对自我的管理。[1]进一步从大学生来讲,所谓的文化自觉管理,就是指大学生自觉对自身进行教育和管理,对自身行为进行支配和对环境加以改造与控制调节。它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管理,将教育客体化身为教育主体,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参与意识,以期大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道德、发展、人生等的管理过程中,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鞭策自己、调节自己。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需要将文化自觉管理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指引和熏陶价值,建构合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目标的契合

文化自觉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发挥组织成员的自主意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因此,文化自觉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尊重成员的合理诉求,重视他们的情感和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尊重人和发展人。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人文关怀。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尊重。高等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为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创设条件,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促进个体社会地位改变等方面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正实施学分制改革,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体现;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制度,也是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宗旨,用文化自觉管理理念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科学的求真和人文的求善统一起来,实现政治导向、科学教育和人文培育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新趋势。

二、文化自觉管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转变

(一)大学生:由教育客体向能动主体转变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喜欢思想的碰撞,参与意识较强,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教育主体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顺应他们的心理期待,激活他们的内在能量。同时,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尊重大学生的个体选择,提高育人实效性。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以人格养成为抓手,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格尊重,通过大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其认识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所在,从而让大学生实现由被动教育转为主动学习,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

(二)教育者:管理职能向服务育人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担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精神指引的重任,日常工作中还承担管理任务,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忽略管理育人的作用。在文化自觉管理视域下,需要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意义的管理职能走向更突出的服务育人。[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为教育对象服务,要坚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将管理作为媒介,管理中蕴含关爱,以情感为纽带,实现管理中的育人功能。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心理发展、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价值实现和谐统一。

三、文化自觉管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分析

(一)科学与人文并举,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化自觉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文化价值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它的全部意义与终极目的就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重视发挥科学与人文双重教育功效,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公正性、自律性,使他们善于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1.构建合理的人文学科体系。

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也不可避免地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认可。但人文并没有与科学同步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需要坚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将人文学科的发展摆在与自然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首先是“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人文教育可以以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蓝本,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定期开展人文知识讲座。讲座内容和形式灵活,非常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能够产生很大的精神效应。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将文理学科进行混合,而是要将文理两个学科有机结合,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每个教育者的育人过程中,融入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2.重视德育,强化传统德育的感化功能。

人文精神的培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培养,使他们明晰能为与不能为;要创新形式,以喜闻乐见的道德载体,培养大学生对优良道德观念和道德传统的情感认同;要磨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提高大学生践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确保社会生活的公正、和谐、有序。其次,要强化对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和养分,对传统道德要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加大宣扬的力度,从而唤醒大学生内心的道德基因和对民族传统道德的记忆,以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并且更自觉地践行道德要求,有效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道德伦理氛围。

(二)注重人文关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相结合

在文化自觉管理指引下,应树立人文关怀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解决大学生的具体问题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情感、价值和追求,解决他们在价值追求、人生理想、信念信仰、情感和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困惑迷茫,帮助大学生解决升学就业、生活困难、适应障碍等各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是文化自觉管理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3]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张扬,抗挫能力不强,当面对学业、情感、发展、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考验时,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关注,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指导,就很有可能酿成事端,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损失。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提供个体关怀、情感感化,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思想引领的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群体作为个体之和,尊重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统筹兼顾,优化大学文化环境

从文化自觉管理的角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优化大学校园环境,挖掘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提高育人效果。校园文化环境,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环境,也有软环境,既有现实空间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有虚拟空间的校园文化环境。优化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要做到各类校园文化环境统筹兼顾、全面建设。[4]首先,要处理好文化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大学的文化硬环境,如校园建筑、结构布局,既体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又凝聚渗透着文化内涵。重视校园文化硬环境的塑造,在硬环境建设中坚持建设与塑造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挖掘高校硬环境中的优秀文化内蕴,对其文化浸润价值加以提炼和利用。此外,当前要非常重视虚拟空间的校园文化这一领地的育人,要以各种手段和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虚拟空间的育人能力。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友、交流的重要空间,特别是新媒体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视角和展示平台,也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因此,要把建设和发展大学的新媒体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积累知识,使大学生在新媒体所传递的正确价值导向中耳濡目染地逐步得到提高、不断完善自我。

作者:曾喜平 单位: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蓝廖国.文化管理视域下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俞明祥.试论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何永斌,朱云生.告别功利:文化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4]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第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应用

【摘要】

微博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提供了丰富资源,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健全高校微博机制,开设“微博课堂”,发挥微博的明星效应,加强微博监管,以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平台。

【关键词】

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体应用

微博是一种实时信息交互系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通过微博平台实时地获取和分享各类信息。微博内容简明,操作便捷多样化,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的交流习惯,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随着微博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以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大学生在接收和传播信息的同时,思想观念也被塑造着,同时自身也在形成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思想导向是一把“双刃剑”,应当充分利用其积极效应,摒弃其消极负面影响。[1]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营造一个健康完善的思想教育管理体系。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多为“90后”,其深受现代网络的影响,特别是近年特别流行的微博平台,当代大学生视角更为敏锐,思想更呈现多元化、自由化和个性化。为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将教育管理与微博平台进行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向一个积极创新的方向发展。

一、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微博的互动性特征,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微博在信息转播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用户在接受消息的同时,也在发送、转发和评论消息,实现了信息的互相交叉和融合。而传统教育方式多为单方向被动灌输的教育方式,利用微博的互动性,可将思想教育方式向双向互动性方式转变,增加大学生的兴趣,以提升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若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可参的互动活动,带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传达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起到对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作用。[2]

2、微博的开放性特征,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微博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体是一个更为开放性的平台,每个学生都可在微博上注册账号,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突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高校应重视微博开放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传统课堂或校园场所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微博平台教育,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另外,学校可通过微博平台及时充分的掌握学生思想活动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微博的多样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微博是一个操作简便的操作平台,用户可以方便的创建修改信息,根据个人喜好或兴趣进行搜索话题,并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也使得微博内容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学生利用话题群或兴趣群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也可关注一些权威人士的微博,与其进行互动交流。这些信息通过整合分享,形成了海量学习资源。大学生可利用微博平台的搜索、分类和查询功能,获取所需知识信息,也可分享自己的内容,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在当代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环境下,传统直接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受到学生的排斥,而微博这样内容丰富的软平台为思想教育所用,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健全高校微博机制

随着微博的广泛应用,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在利用微博关注学校的一些最新动态以及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交流。学校可通过微博深入了解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和新闻,倾听学生的心声意愿,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微博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信息的交流反馈,可让学生与学校执行部门进行沟通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了解和掌握微博这一媒体手段,建设一个权威的、公开透明的校园微博平台,树立高校微博新形象,健全微博平台管理机制,及时全面的回复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或困惑。这种新的交互机制可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通过微博调研、意见征集、投票和点评等活动,点燃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以达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有些高校的微博平台,内容和语言风格过为严肃,对于学生提出的反馈信息未能及时答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待于加强微博建设方面的投入。[3]

2、开设“微博课堂”

在线微博课堂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微博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结合微博平台优势,将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成果以更为新颖和现代化的形式展现给大学生。例如,利用微博回答大学生在思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某个主题进行话题讨论,对最新政治事件进行评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将校园课堂教育和网络微博课堂进行结合和融合,将课程教育变得更活跃和高效。

3、利用微博实施思想辅导

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辅导员辅导和校园宣传等活动,这些资源相对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很难做到一对一的学生思想深度辅导,如何更为贴切深入的思想辅导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师生进行贴切的心灵沟通是思想教育的最佳方式,贴切的交流可摒弃师生之间的代沟,而微博通过文字方式的展示正是师生内心想法的表现,师生之间通过文字倾诉内心的想法,可有效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同时,微博便捷高效的沟通方式,通过也使得高校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与大学生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

4、发挥微博的明星效应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干扰。若不对学生思想进行相应的干涉和引导,任其发展,有可能部分学生去追捧一些社会陋习,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扭曲。学校可重复利用微博的明星效应,以知名的学者、校友、学生骨干为楷模,吸引大学生关注明星学者、明星校友和同学,以他们较高的思想道德修为、学术成果和社会影响力感染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微博环境,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

5、加强高校微博监管

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平台优势,可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校教育与学生思想活动更为贴切具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微博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的开放性也为不良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例如,要求校园微博需要学生进行实名注册,对自身所发表的言论要负责任,加强微博言论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以营造一个公信度较高的沟通平台。监督机制要能够抵制虚假、造谣、迷信等不良信息,净化微博,对违法不良信息和宣传者进行追责。另外,思想教育管理者应通过微博,提倡自我约束,自发举报虚假不良信息,共同澄清言论环境。加强对高校微博环境的监管,不仅可以维护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4]

三、结论

在现代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微博平台优势,将传统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仅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对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丁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蒲清平,赵楠,朱丽萍.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2(7)95-98.

[2]沈革武,阎高程.校园微博文化建设及其文化育人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65-67.

[3]张国圣.重庆大学:把大学生思政教育变成一种享受[N].光明日报,2010-06-28.

[4]秦洪涛.利用微博平台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