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5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使用区域的不断扩大,全球的网络信息网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由于计算机网络在政治观、道德观、思维心理、思维方式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导致每天看电视、看报纸以及听广播的时间非常少,然而,对互联网的关注程度却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上网几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甚至有些学生每天要花费数个小时,这引发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如通宵打游戏、通宵上网、通宵看电影等,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色情、暴力、网络综合症、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以及无政府主义等。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混杂,特别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混乱,在以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避而不谈或者众口一词的一些观点,网络都可以对其进行相反方面的叙述,尤其是在对一些有关重大意识形态的问题进行讨论时,许多别有用心者会利用网络大肆地散布和传播反动性的言论或进行反面性宣传。然而,由于网络具有无中心、大众化、匿名性等特点,很难对其采取较为统一的监督、审查制度,这就使得大学生经常在无意识过程中遭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处于叛逆阶段,其自我意识还未成熟,且大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还不能帮助他们在事物面前做出正确而又明智的选择,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对其及时做好有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他们就可能会受到网上一些不良言论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评判与选择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等特征,所以计算机网络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和观点,从而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大接触面。然而,由于大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没有成熟,极易受到网络上许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如果大学生长时间接触网络,就很容易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经常处于冲突、矛盾以及迷茫的环境中,这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倾斜,走上思想歧途。对于这种有可能发生的严峻问题,需要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广泛的关注。所以,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处于历史的高度,拥有忧患意识,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二)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以及匿名性特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虚拟世界,并且可以随着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在网络上不受约束地模拟虚拟性角色,这种虚拟化以及非实体化的行为导致许多人通过网络选择各自的交往对象,甚至在网上不负责任地跟许多人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且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与此同时,网络还具有一定的间接性以及匿名性,当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感情交流时,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增加相互间的神秘感,这就使得人们在网络交谈中往往忽视对方的身份信息。然而,由于缺少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与监督,网路中不受约束的人性有可能产生不良的破坏欲望。大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控制力以及充足的生活阅历,所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规范意识,过分地沉溺在虚拟化的网络游戏中,上网时精神特别亢奋,然而,离开网络之滞后,精神就开始倦怠,这一类型的学生大多企图通过网络逃避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压力以及情感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毫无节制地在虚拟化的网络上浪费时间、金钱以及精力,企图通过网络发泄自身对这个社会或者对学校的种种不满。然而,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够帮助他们逃离现实问题,反而使得一些学生在网络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不仅导致自身学业被荒废,还给他人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所以,在面对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匿名性等特征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网络中大量的信息垃圾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可以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但网络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以及信息,如暴力、迷信、色情以及淫秽等不健康内容,有关种族、民族以及政治仇恨等反政府内容,这些信息垃圾严重污染网络的运行环境。高校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人格的塑造期,他们能够广泛、活跃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且接受程度较为多元化、弹性化,因此,如果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深切地理解网络信息时代所具有的生活方式,将有可能导致大学生整个群体道德水平的下降。所以,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垃圾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培养网络法制观念

通常情况下,引发大量网络犯罪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法律的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他们的网络法制观念,使他们了解网络违法的后果非常严重。虽然说网络是虚拟的、不现实的,但是网络犯罪是要接受法律制裁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对他们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能够做到自觉守法、自觉护法。

(二)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随着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很多大学生需要面对学业、感情以及就业等多重压力,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提供了虚拟性以及平等性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网络交流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与寄托,形成一定的网络依赖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层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力度,帮助依赖网络的大学生转变网络观念,了解心理咨询对缓解自身压力的重要性,并与大学生进行有关网络使用的谈话,充分了解他们对网络的看法,纠正他们的网络思想问题,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且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然而,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观点以及态度,我们需要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不断研究时代新情况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思路,从而尽我们的最大努力解决新的问题,以便减少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作者:木尼拉·阿布都外力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第二篇:高校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过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隐性的,但对施教者,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有意识、有目的性的,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的网络施教队伍。

第一,施教者素质必须全面,有综合、多重的施教意识。

在网络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施教者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完整、积极的认知,个人素质综合优秀,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天然具有信息的优势地位,通过这个信息优势,施教者在教学中比较容易树立信誉。因为网络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大学生容易挑战施教者的权威,施教者的知识结构必须有更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高的质量。毫无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度。

第二,施教者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内容的信息不是灌输的,也不是对大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而是引导、启发、熏陶大学生,让大学生在隐性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接受施教者有目的的内容。这种特殊教育要求施教者准确把握互联网用户的心理状态,做到对思想政治工作火候到位、控制精准,让大学生真正喜欢、欣赏和接受。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了解用户的心理状况,从而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施教者对大学生认知程度是其同大学生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施教者了解大学生要全面、准确,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了解互联网的用户,不能以偏见看待、尽量避免首轮效应、刻板印象在了解大学生中的负面作用,理解某些事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能片面地评价大学生。消极方面不回避,也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既要考虑认知因素,也要要考虑情感因素;既要看到主观方面,也要看到客观方面;既要展望未来,也要了解过去。此外,了解大学生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知道人们的思想观念、知识、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进一步用积极的思想去引导大学生,不能浮在表面的感觉。了解大学生,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避免粗心大意,要做详尽的分析,掌握影响其思想、认识,形成的深层原因和复杂背景。

第三,施教者对教育的内容要有深刻的认识,并在网络环境中灵活运用。

一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的,而是方法论和思想意识形态等。这要求施教者对教育内容有深刻的认知,精通网络语言并能准确地表达。网络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拥有更高的操作电脑的能力和更高的技术要求。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课程类型的直接说理,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和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必须经历一个中间环节的“二次消化”。这就要求施教者对教育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做到“深入理解、真诚信仰”,只有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和社会实践融为整体。

第四,施教者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素养。

施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施教者个人的人文关怀和个人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论素养是施教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递活动,施教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对理论有清晰的认识,还原理论的真实性、先进性和透彻性,要真正引导大学生把现实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的实践和行动,而不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教给别人”。能力素质是指施教者可以熟练地将宣讲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包括施教者启发大学生接受的能力,引导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对各种难题的准确、合理解释能力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政治素质、个性品质、理论水平和个人能力都是潜在的存在于施教者身上。因此,施教者彰显人文关怀,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

二、掌握大学生的受教心理

如果在网络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就必须研究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从网络传播学来说,首先,须要研究的是传播的客体———大学生,尤其是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把关注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放在研究的首位,并且要精准且及时地反映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掌握大学生的心态,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网络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迷惑心理甚至对抗心理,我们要正视,掌握其规律,然后去消化它。同时,传播者应变被动为主动,规范和调节互联网用户的接受心理。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施教者,只有施教者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矛盾,按照提前设定好的教育方案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内容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准则,使其逐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动态地把握舆论导向

第一,网络舆论导向的概念和特征。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形式,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热点的社会问题有一定影响、倾向性言论和意见的综合。网络舆论导向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集中、最直接的地方。主要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社交网站、新闻评论、聊天室、聊天群、电子邮件、博客等途径传播,具有直播突发、内容丰富、平等互动、观点偏差等特点。是大学生揭示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事件的观点集合地,也是个人情感与意见最常见的工具。

第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科学分析网络舆论。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信任”和“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大学生思考的惯性。面对网上各种积极的信息,不完全相信是大学生的第一反应,更有一些人会根据自己的猜测,来极力证明这种不信任的正确性,不相信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直觉。如2011年,公众质疑红十字会事件,就是网络质疑的集中爆发。二是容易被简单化思维引导。一般来说,很多大学生被简单化思维主导,这表现为他们对一些事物或人的判断是基于简单架构的价值观念,如“对”与“错”。在网络上各种传播方式并存,多样传播手段共举,高度的互动性和灵活性,使其具有其他平台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也就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

作者:王娟 张影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第三篇:少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欠缺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是建设一支作风端正、业务精良、政治素质强的思想宣传工作队伍。但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由于受本民族语言影响,一些民族的思政工作者表达能力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同时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以及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足,理论功底较浅等问题,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理论,却无法创新的应用到实践中,思政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

1.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落后

很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较为单一、老套,机械性对课本知识的内容进行讲述,甚至仍在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及学生思想的变动。重理论性,但是实践意义不强。重科学性,但是实效性不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多学校进行了相应改革,但是改革的范围窄、幅度小,大多只是形式上加入了相关讨论环节,教育模式仍然没有突破性,加之学生的思维、理论基础条件的限制,教育中贴近学生、贴近地区、贴近时代的事例不多,情景教育少,使得学生理解不透。

1.3、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一些边远的自然条件较差的农牧区的各族群众还没有摆脱落后的局面。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大幅度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大学生很不适应。另外使用汉语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学校日常的学习、外出、交际等过程中一大难点,使用汉语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需要从头学起,使得汉语学习成绩难以跟上。同时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社会经验方面,所以会产生自卑、自信心不足、认知偏差、悲观思想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家所说的“双困生”。

2、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调查中,问及“关于民族文化问题”,在问及“本民族风俗应予尊重”问题,有86%的学生表示赞同,6%的学生表示比较赞同,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等为荣,并极力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且有很强的民族团结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维护民族团结、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持否定观点。对此,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灌输。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把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工作形势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2.2、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首先,多渠道开展帮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结合少数民族学生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际中的需求和意愿,可与学生谈话交流,解决存在的学习困难;其次,各高校应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制度和措施,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包括各类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奖学金和学费减交、免交、缓交在内的助学体系,努力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2.3、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生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积极、高雅的校园氛围,为各民族学生提供沟通平台,引导他们正视生活习俗差异和民族文化,促进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增强各族学生之间团结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4利用网络载体,构建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和新课题。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时代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高丽娟 阿不都拉江·那斯尔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第四篇:高校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

一、校园网络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深远影响

校园媒体是校园内各级组织向校园内各种人群传播各类信息的媒介。校园媒体的传播人群多数为校内人员,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多为校内外新闻咨询、学生活动、学习指导等相关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媒体已经在当前的校园媒体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随着手机软硬件的发展,移动网络媒体迅速在校园内蔓延开来,和传统互联网一道成为校内人员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易于接受并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尤其是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为“90后”,这一代人被称为“衔着鼠标长大的一代”,表现了他们对新兴事物尤其是网络的高度依赖性,同样这些新兴事物对他们所造成的反作用也是巨大的。因此如何将校园网络媒体更好地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目前各高校研究探索的问题。

二、大学生使用校园网络媒体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纸质问卷抽样调查和约谈的形式,开展了校园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方面影响的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89份,其中网络有效问卷387份,纸质有效问卷502份,调查对象涵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生的年级、性别、文理科比例基本符合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结构和分布特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调查数据对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做了相关分析,有48%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电脑上网时间在1~4个小时,17%的同学在4~6个小时,6个小时以上的同学占4%。有44%的同学平均每天使用移动终端上网时间在1~4个小时,19%的同学在4~6个小时,6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7%。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时间和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基本相同,说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校园媒体,并且移动互联网在校园内的使用已经形成规模。希望从微信、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中获得校内外热点信息的学生占21%,获得与学习、科研相关信息的学生占23%,获得校园日常生活服务信息的学生占28%,获得开展党团日活动信息的学生占28%。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新媒体给予了肯定,学生表示如果学校、学院等各级组织开通微信、微博和人人网等媒体平台,学生将会积极关注,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微信。有27%的同学建议相关部门开通公共微信账号,有27%的同学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分年级分专业的QQ群和飞信群,有24%的同学建议相关部门开通公共微博,仅有11%的同学不希望开通上述媒体平台,还有11%的同学认为应维持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各类网络媒体在校园内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校园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入口,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校园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远影响

(一)校园网络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1.开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校园网络媒体的普及虽然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校园网络媒体中吸取社会上的积极思想和优秀文明成果,在不断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更加多样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论是思想宣传工作还是政治教育工作,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单向地接受教育,没有主动性。而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受时空的限制,教育者无法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校园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师生之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工作形式更加多样化,使受教育者也能主动参与其中。

3.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校园网络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使这些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校园网络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纯枯燥的理论宣讲,而是形式多样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实际需求,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校园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提出了挑战

当今网络媒体已经趋于成熟,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能够迅速地获取各类信息,了解和吸收当今社会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但是这种迅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得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侵入到校园中,对于那些思想觉悟稍差的同学有可能会造成其思想认识的混乱,影响其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提高警惕,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全面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网络媒体给学生群体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尊重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类差异,不断探寻校园网络媒体对学生群体影响的规律,积极探索适合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因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教育中的主动权,能够自然而然地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但是随着学生从校园网络媒体中获取各类信息和经验的便捷和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丧失了获取信息的优势地位。同时由于网络思想的多元化,教育工作者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四、网络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

目前,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媒体的重要性,也加强了对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但建设的力度还不够。按照全国思想教育宣传工作的精神,高校在校园网络媒体建设上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校党委宣传部、校学生工作部、校网络中心在校园媒体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如高校舆情引导员、网络正能量传播志愿者等组织;其次,按照不同层级建立不同的信息、信息沟通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各级微信平台、QQ群等,全校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定期检查监督;高校还应对校园网络媒体过程管理专项经费进行预算。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网络媒体真正发挥其效能,传播正能量。

(二)探索校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途径

虽然校园网络媒体的兴起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多便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两者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校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校园网络媒体由于信息繁杂,容易使学生受到一些落后、腐朽思想的影响,而传统媒体具有导向鲜明、公信力强等特点,因此想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实现传统媒体与校园网络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使两者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报纸的可信度、深度和导向性,结合互联网的便捷性、广度和扩展性,制作电子报刊;也可以结合移动互联网制作手机报。这种宣传教育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注,还能以其信息的可靠性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校园网络媒体在新领域的应用

校园网络媒体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网络的匿名性和现阶段法律法规政策的不健全,也使校园网络媒体的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据个人目的和喜好来实施不恰当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学校的和谐稳定。因此学校要积极拓展并及时占领逐渐成熟的新兴校园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移动通信、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论坛等工具,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合理地使用校园网络媒体,使其能够真正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四)掌握学生使用校园网络媒体的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校园网络媒体时代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互联网产品更新迅速,大学生乐于尝试新事物

网络的发展速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影响。从使用电话沟通,到后来的OICQ、QQ,再到博客、BBS,到现在的SNS、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产品不断地更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掌握大学生目前正在使用、关注的校园网络媒体,利用当前校园网络媒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微信中的朋友圈给用户带来了私密性的社交圈子,这种模式为用户增加了社交安全感并且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信息氛围,因此很多大学生经常在朋友圈中展现、更新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动态。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就能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指导,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2.掌握学生使用校园网络媒体的时间规律

由于网络媒体中信息量大、实时性强、更新速度快,因此有可能影响了学生对校园网络媒体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相关信息的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上网最多的时间段是18—22点,上网学生占到31%;8—12点,上网学生占到18%;22点之后上网的学生占到17%。这表明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对网络信息有着聚集性的需求,因此校院两级部门在利用校园网络媒体时可针对这一特点在适当的时间进行信息,可提高所信息的关注度,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在上课时间内也在使用校园网络媒体,这就需要学校、学院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校园网络媒体。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校园网络媒体育人的能力

首先应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校园网络媒体的使用方法,使校园网络媒体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应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校园网络媒体开展相关教育的主动性,使其真正了解校园网络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利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利用。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网络媒体由于具有快速及时、传播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了突发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已在社会各类突发事件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但网络信息真实性难辨,传播迅速,不易控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培养学生应对网络媒体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及时准确信息,降低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高校应主动借助校园网络媒体的强大作用力,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将传统宣传媒体与校园网络媒体相结合,掌握学生使用校园网络媒体的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使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各高校还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其能主动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作者:任忠诚 魏洪斌 郭浩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第五篇:国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国际化视野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国家间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在国际化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使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向国际化教育迈进。近年来,通过对国外先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使我国思政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当前国内思政教育的不足,从而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思想道德教育,以更好地改革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缺陷。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以及品德教育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不仅要灌输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球各国普遍重视的教育主题。美国倡导公民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责任感方面;法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方面;英国强调智慧和礼仪的同步;日本倡导集体主义和民主意义精神;韩国则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意见的统一,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目标。虽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培养重点不同,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是一致的。因此,我国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是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文化交流与渗透的需要

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感染、相互渗透,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类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具有其必然性。古时就已经出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发展到近代,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逐步扩展,以商品和资本为载体逐渐流向世界各国,成为各国人民交流与联系的纽带,使各国市场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市场,为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和渗透打下了良好基础。多元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播和发扬,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推行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教育重点放在不断灌输意识形态,与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和渗透。

(三)西方文化领导权对我国思想政教育的影响

西方社会以资本主义文化为主题,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占据领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西方经济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文化的国际化,西方文化借助经济方面的优势和政治方面的特权不断向全球其他国家渗透,从而在多元化文化中占据领导地位。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加快,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必须借助网络在更多国家更多民族立足。受西方文化领导权的影响,我国在国际化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理念,弥补我国本土文化的不足,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上站稳脚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二、国际化视野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新理念

国际下视野下,要有效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树立国际化新理念是基本前提。对此,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次重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最终达到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的目标。

1.明确目标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实现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接轨,必须从我国本土文化出发,将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国际化视野看待以人为本,不仅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人本思想,也与西方文化强调的人本主义相一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首先要转变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教育目标与国际化环境的有效融合;其次,将灌输意识形态与培养思想道德结合起来,即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还要培养国际化综合型人才。

2.把握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以理论形式呈现,导致教育过程过于呆板、严肃,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紧张,产生逆反心理,严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在国际化视野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恰当把握教育过程,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创造灵活民主的教育氛围。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中,正确引导学生,使其逐渐理解、认同主流价值观。

3.重视结果

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使信息越发纷繁复杂。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正确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向学生灌输主流意识形态,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价值观进行鉴别,最终选择认同和支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让学生正确看待新思想、新观念,鼓励学生思考,尊重学生观点,积极挖掘学生思想和思维中的创新点,使学生的思想能够跟随国际化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实现教育目标。

(二)国际化视野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群体正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认清不良思想道德并自觉加以抵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大趋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适当引入西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通过与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比较,突出自身优势,使学生从内心认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自觉参与到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是开展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为核心,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注重树立社会公德以及坚持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不仅要坚持与世界市场环境一致,还要发扬本民族传统。

(三)国际化视野下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点在于情感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情感教育的创新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公德和基本行为规范从认可、支持转向自觉行动,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柔和,更易接受。情感教育的创新强调以学生为主题,使学生在情感上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网络技术教育方法创新则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传统重讲授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实现现代化。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势不可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教育模式上推陈出新,不断改革。国际化视野下,面对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影响,一方面要吸其精华,弥补我国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弃其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不良影响。树立目标,把握过程,追求结果,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国际型人才。

作者:郑洋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