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含义分析
新世纪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教育理念、教育视野和教育手段等带来了新思路、开辟了新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实时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课题。传统的课堂教育和灌输式教育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在网络文化冲击下,其理论性、政治性效果被削弱。为适应新形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新载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有效趋利避害,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应运而生,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根据提出的背景和其身负的使命来看,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即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更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方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题中之义。二是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范围上的含义,即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课堂教育延伸到网络领域,开阔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使之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于网络虚拟空间之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着力点。三是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层面的含义,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影响整个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落脚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要素分析
根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含义的分析,开展此项工作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之领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顾名思义,即将该项工作的领域限定在的高校范围(文章伊始已申明)。现代高校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能够在这里交汇和碰撞,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给了错误思想、低俗文化传播空间。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信息“微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必然要考虑高校本身的特点,并与当前信息化高校建设相结合,趋利避害,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和有力保障,使高校真正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关键场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之主体
传统观念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老师和辅导员。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特殊性,涉及范围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其开展需要管理部门的领导与规划,需要服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其主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基础上还包括学校的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等。各主体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之合力,共同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之受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受众主要是指网络信息或校园网络文化的受众,即大学生。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但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而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网络信息时代,尤其是网络微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可接触到的信息量极度膨胀,各种思想、观点良莠不齐,极易造成受众思想上的混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必然要考虑受众的特点,通过合适途径,弘扬主旋律,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科学的理想信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之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不仅包括将思想政治教育搬进网络,还包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网络文化,影响网络信息受众。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前提。传统的课堂教育或者“师—生”固定模式、固定受众、固定内容的教育模式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实效性被大大削弱。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必然要创新教育理念,主动探索有效结合点,以利用网络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二是增强主流文化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政治性要求其必然要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目的也是其内容之一。一方面形成并加强以主流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从而对网络信息或网络文化的受众形成一种潜在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使主流文化占据校园网络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三是网络动态管理和网络心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要求传统内容,如“两课”,进入网络领域,形成文化影响外,还包含了高校网络建设与管理的内容,尤其是对校园网络动态和网络心理的引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行为的显性的、直接的干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特点分析
通过前文对工作含义及相关要素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在开展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并不排斥和否定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来看,课堂依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需要探讨的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奠定一定基础,其有效性则直接影响了受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认可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进网络工作的开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巩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提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和走向,同时校园文化也制约着校园网络文化。加强以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为核心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目的的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开展,增强了主流文化的网络影响力,对于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需要主体和受众共同的网络素质保障
网络素质主要是指网络自律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鉴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对能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主体和受众的提出了更高要求。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推动者,面对网络带来的诱惑和弊端,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其网络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开展情况。受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直接对象和网络文化的参与者,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锻炼和提高自身网络素质;另一方面也通过自身网络素质认识网络世界,判断和分析网络信息,影响着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的形成和走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有效性评价不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开展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在纷纷采取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同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本身的有效性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涉及面广,难以将其分割评价,其最终评价体现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上;二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尤其是在网络“微文化”的影响下,网络文化的不确定性,使主流文化的影响力难以判断。笔者认为,在信息网络技术普及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必然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探索,以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此项工作的评价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工作落实。
作者:邹玉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依法治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各种困难的经验总结,是随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政治优势。高校中的党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中新生力量的源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显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深水区制定的基本方略。那么,作为最具时代特征的高校党员,应该保持坚定的法治信仰,把推进依法治国在校园和社会上的各方面的制度管理的融合作为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的内容之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在高校这种特定环境下,与学校各个领域以及学校每一群体都是密切联系的。加之,依法治国的主体是社会中的人民群众。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依法治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拓展高校每一个人的法治视野。进而这些高校群体进入社会上,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行动把法治的观念间接地影响身边人。法治观念辐射的力度越大,推进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改革深水区的进程就会越快。反过来看,这是由于处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深水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现阶段的上层建筑。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决定了中国的思想上层建设必须把依法治国融入到思想意识观念的每一个方面。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莫过于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住建设经济基础的后备军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并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部分。如果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体现出法治思想观念,就说明依法治国在人民群众得到最高的肯定。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依法治国能够为年轻大学生和社会其他群体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安定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政治功能,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提高社会群体的政治意识,对于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起到引导作用。在高校中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的过程。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中的文化功能,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好法治文化的传播工作。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上的各种多样文化思想的融合让人们进行文化、思想信念的选择出现了混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国内各种法治思想观念的整理、组合,用一个最恰当的方式进行传递给校园群体。只有在文化教育中渗透着依法治国的思想,才能保证依法治国在高校执行的可行性。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依法治国的缺陷
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还停留在一种由教师在课堂上主讲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局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以人治为主导的的模式,残存的“权力本位”、“等级观念”、“以权代法”等封建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观念的树立。这样的传统模式,虽然保证了课堂效率,却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权利。我国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文,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法治内容。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不和谐的现象可能性大大超出国外其他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课堂教学中的法治要素的缺失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规范性,一些高校对这些课程的设置充满了随意性和主观性。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相结合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翻开课本,法律基础的内容被安排在最后两章。而其中的内容把所有的法学门类都包含。可想而知,这样的法律基础的内容只能简单提出概念,根本不可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相比其他必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课程的课时是少的。这样有限的课时,根本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最初的目的。整个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就更不能要求通过这些课程能够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近年来,高校校园的投毒案、故意杀人的案件的发生,也表现出高校大学生很多都是法盲。就算课堂上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的,也不能做到知法懂法,就更别提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2.校园文化中的法治要素的缺失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现在对文化工作提出的各方面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也在各个高校开展。各大高校围绕大学精神,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充分展现出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从课堂教学的法治要素的缺少,再叠加上外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法治要素的缺少,是很难让高校大学生产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就更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产生积极的张力空间,不能实现法律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得到内化。
3.校园群体的思想理论观点的法治要素的缺失
上升到意识观念层面,高校中的法制教育传统上也一直附属于道德教育存在,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依法治国的张力空间。政治属于属于上层建筑,是“形而上”的范畴,道德和法律属于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形而下”的范畴。同时,道德教育重在自律,而法制教育重在他律,二者仍不可偏废,也无法相互替代。尤其是在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法律思维、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的培养教育在高校中显得格外重要。理论认知的缺失必然会带来实践行动的缺失,无法从本质上树立法治国家的决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依法治国的创新路径思考
1.法律文化的独立空间的营造
从个人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给法律知识的教育营造一个独立空间,摒弃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可以单独邀请社会上服务经验丰富的律师作为特邀教师,定期到学校为高校大学生普及社会上应该涉及的法律法规。让这些特邀教师,运用自己经历的案件和社会上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专业的法律方面的分析。这样的课程开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利意识、程序意识、制度意识和公正意识贯彻到每一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中。细化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可以将法学方法论纳入培养方案中。除了对法律原则的学习外,还应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法学方法,为广大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时运用法治思维指导工作实践打好基础。这样,从个人层面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从全局层面来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法治内容的指导下,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学生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范畴下,先保证依法治校的环境的形成。让高校的大学生做到依法可循的制度,辐射到整个校园里。到一定成熟期时,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学生事务部门和教职工事务法务部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近法律条条框框的执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为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张力空间。
2.把握法律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前提下的准确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法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定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确定首先要符合我国《宪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规范,特别是要符合《宪法》中关于人的基本权利的基本规定。所有的高校除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致,还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保证法律知识的准确性的前提性,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合理的规划好推进依法治国的张力空间。针对高校校园文化中缺失法治要素的局面,高校要开始把法治要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除了在大学精神中强调爱国主义的国家层面的内容和团结友善的个人层面的精神文化,还必须把法治融入到大学精神等精神文化内容中。还可以充分现在新媒体的各种平台,宣传法治观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从外在的物质条件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张力空间。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管理方法的法治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化的功能。仅仅靠“学分”只能暂时或者说是表面上完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融合的教学任务。解放“学分”对大学生的束缚,就必须在传统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下进行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在高校中通过实际活动践行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通过卷面成绩反映出来。而是需要多方面考核,汇总出最后的成绩。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便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良好育人环境,同时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依法治国的张力空间。
作者:王琪 秦亚杰 眭国荣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魅力与创新
一、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高校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简称“两课”。目前,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本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由于家庭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承担更多任务,三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协调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只是单纯地将规范性的内容丢进教育对象的“美德袋”中,受教育者被视为被动接受的“道德容器”。实施过程中抛开了人性的丰富内涵,这种违背人性发展规律的灌输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沦为缺少主体能动性的、空洞的、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最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抽象轻具体、重理念灌输轻生活引导,形成一种“知识中心论”倾向的单向教育模式,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育活动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克服显性教育的不足,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优势,弥补显性教育缺陷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及时有效地把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传递给个体。但由于这种教育方法的外在性和强制性,教育内容的空洞化和缺乏实效性及教育过程的教条化和缺乏娱乐性等弊端,使得显性教育并没有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也没有内化为自身的德性,只是按照某一标准去“克隆人”,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形成“知善不行善”的双重人格。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潜隐性、渗透性、非强制性等特点,将教育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由于隐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教育者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图,使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教育特点,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潜移默化,落实显性教育目标
显性教育的目标是明显的、具体的,这种直接向学生展现的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吸收、转化、内化的过程。如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愈发显得圣人化、缺乏感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只是把教育对象教育成为“道德工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隐性特点,可以将具体的教育内容隐藏到设计的活动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寓教于乐。在创设的情景中,学生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显性教育内容的真实性,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体验。教育对象可以在拥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将认知转化为情感和意志,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增强大学生的自觉践行力。在自身实践的体验中习得相关知识,更有利于显性教育目标的落实。
(三)创设情境,完善学生个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涌入国内,文化的多元化势必会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很多隐蔽性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教育者不容易察觉,单靠显性教育的灌输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环境氛围中渗透各种教育内容,对于缓解或解决相关问题有很大帮助。同时,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很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感应。良好的氛围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变以往的“目中无人”、“人学空场”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创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应对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不可或缺的渠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网络的日益普及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一方面为显性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扩展了工作空间,增强了影响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克服隐性教育中的部分局限性,在网络活动中,师生的互动参与和信息的及时快捷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参与活动,并和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要并发挥好网络媒体的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要构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第一,要搞好校园网的建设,在校园网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校园网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要运用多载体传播方法,要根据90后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充分运用影视、歌舞、动漫、图片等形式,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直观、有趣,增强其吸引力。第三,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要保证网络的安全和内容的正面性,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消除其不良的影响。第四,要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和网络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为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强有力的人力支持。第五,在网络媒体交互运用和交流的过程中,运用通俗、生动、幽默的网络话语形式,消除师生之间的话语霸权,尽量消除师生之间两代人的代沟,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在互动交往中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具有促进、感召和约束作用,无论是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亦或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孩子的品格。因此,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优化校园、社会、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和谐、上进的环境。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起到价值导向、思想凝结、精神激励和关系融合的作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是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在无形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发挥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家风等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对人的品德发展的有效引导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环境的一体化、互动化、合力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提升。
(三)充分开发利用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性、学识、行为在无形中影响着受教育者,这是教育者身上透露出的隐性教育资源。教育者将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内化于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系中,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渗透并不是受教育者被强制接受的而是出于其自愿和自觉去接受的。教育者的自身着装、言谈举止、人格品质、教育态度等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好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学识上,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以获得专业知识为己任的能动个体,对教师的学识要求更高,所以教师的学识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其次,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要想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不仅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还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走出挫折、困惑。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中去,平等交流,信任并尊重学生,通过自己丰富学识,言语间将自己的人格魅力传递给学生。
作者:宋增伟 任凤梅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校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选择
一、重构教育内容,提高认同度和接受度
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的教育,也包括道德观、法制观、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人和培养人在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需要。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内容陈旧、视思政为政治教育的工具等现象。主要表现就是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学体系“高大上”,难接地气,既游离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又游离于学生的生活需要。“对思政教育者提出的内容和要求,部分学生不愿意听、听不进,或者听了也不认真去做,行为规范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因而对德育应起的激励作用显得软弱无力。许多学生毕业离校后,对学校德育的印象淡漠甚至反感,基本观点不明确,人格发展不健康,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善于待人处世,因而生活不愉快,工作不适应;还有的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对抗情绪、消极影响。”在高等教育中,被教育者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若干素质,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因此,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和重新构建,使教育对象主体乐于接受,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教育内容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和共鸣,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接受。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构建要体现时代性。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创新性、感召力和说服力,教育者应不断创新、更新教育内容,充分结合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以及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实际。所谓时代性,一是应着力于将党的最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及时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应善于从高校教育实践中提练和概括新观点,为大学生最关心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需要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指导。如应将中国梦教育、信念信仰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生命价值观教育、公民人格观教育、成长成才观教育、就业创业观教育等纳入教育体系,并作为目前的教育重点。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构建应体现生活化。“在学生压力普遍增大、生活问题增多的情况下,思政教育不能只给学生以理性的教育,只灌输给他们‘应该’做什么的理念,而应该深入个人、深入学生生活、深入心理、深入思想实际的指导。”高校思政教育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引导学生创造美好而道德的生活。第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引导并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第二,要贴近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高校思政教育积极营造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第三,要贴近学生的交往生活,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人共事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高校思政教育只有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再次,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发展性。通过思政教育,促进受众协调、全面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受众主体内在的发展需求,使原本“培养人”“为了人”的教育异化为“目中无人”“急功近利”等,限制并抑制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当前,思政教育要以人为本,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坚持思政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更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和舞台。
二、优化教育过程,发挥教育者和受众的不同作用
现代教育学理论主张教育者主体和受众主体教学相长、相互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双方都是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出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其中,教育者起的是主导作用,即受众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受众所起的则是主体作用,即通过受众主体的积极活动方可达到教育者的施教目的。“教师主体性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发挥中起外在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优化高校主体性思政教育过程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众的主体作用。首先,在高校主体性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再以“权威”“专家”自居,而是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教育者身份和角色转变是实现教育过程优化的前提。“教育者的权威和受众的服从”的思维定势需被打破,改变思政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高高在上,以权威自居,以专家出现,一味地充当“学生思想的把关人”,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偏颇。教育者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向教育者与受众互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主体性思政教育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心灵沟通,把思政教育过程从教师独白的舞台变成学生与教师合演的舞台。”教育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主体”双向互动的关系,这种过程就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众的主体作用共同发挥的过程。其次,思政教育的过程不能是教育者向受众灌输思想和结论的过程,而是激发和培养受众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过程。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者应根据社会价值导向和受众主体发展需要,提出受众主体关心的社会与人生话题,以引起内心共鸣,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教育者只有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与学生的人生发展课题相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只强调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不断地挖掘能引起受众学习兴趣的素材,激发其探究欲望,有利于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话题,并由所提话题展开去,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对所提话题进行思考、探究和解释,才能体现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再次,思政教育过程不止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受众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考察和衡量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否被理解、认同和接受,不但要看受众的言论和行动,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教育者要引导受众学习和接受思政理论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受众自觉自愿地进行自我选择、教育、提高的品质和能力,成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体。
三、创新教育机制,为主体性思政教育目标提供保障
高校主体性思政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高效运转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科学、连贯、有效的机制保障。只有创新教育机制,才能适应实施主体性思政教育的需要。首先,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高校主体性思政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导向。改变以往思政教育中那种教育时单向灌输,考核时一张试卷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应加强过程的考核,注重平时的表现。从评价内容上来说,要从理论知识水平、思想政治表现和日常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克服传统的以纯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片面性,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使其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评价主体上来说,既要考虑教育者的评价,又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评价,实现二者的综合。克服传统那种单方面地以教育者的评价为标准的片面性评价方式,做到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其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高校主体性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有赖于良性稳定的保障机制。邓小平说得好:“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实施高校主体性思政教育不但要求建立一支全面理了解和掌握主体性思政教育理论、谙熟主体性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师队伍,而且有赖于制度的保障,即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评价手段的更新、考核方式的改革和教师教育工作量的合理计算等。另外,要利用微信、微博、BBS等网络媒介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开展主体性思政教育活动,经费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再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机制。主体性思政教育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意味着要取消和放弃对思政教育活动的管理和掌控。而是主张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参与到主体性思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切实的指导,确保主体性思政教育活动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管理,协调和理顺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管理,引导和培育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通过管理,搭建各种平台,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和管理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结合实践经验和现实情况,针对高校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究,希望对日后高校合理安排管理活动有所帮助。
作者:沈宝莲 常月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思政部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内容更加丰富。
新媒体环境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教育内容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报纸、电视和课堂都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这种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智能被动地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种现状,学生在数字技术的影响能够更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更多的选择,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供很多新的信息,而且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比如说除了传统的文字信息,新媒体还可以配合相关的图像和音频来增强教学的效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大的影响。
2、拓宽了平台。
新媒体环境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生普遍倾向于通过这些技术平台在思想观念上紧跟时代的脚步,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教育平台上,传统课堂教育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建立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教育平台,比如说微信、校园论坛和微博互动平台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平台不仅能够迅速地传播海量的信息,而且还能够为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可能,现在网络媒体中有很多关于时政的评论,这些评论能够为学生的积极思考提供思路,而且选择正确的内容向生宣传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的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方便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而且还能够使这些新型的教育平台能够充分地为学生所用,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更新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环境在开放性的媒体的影响下更加复杂。
新媒体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更具复杂性,新型的媒体技术为拓宽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且很多信息能够跨地域传播,一些负面的信息也能够在这些平台中大肆传播,跨文化的媒体传播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带来很大的挑战,一些腐朽的思想开始进入学生的视野,这是网络高新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公众的道德观影响,因为一些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会传播一些低俗的信息,这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广大网民匿名评论提供了可能,其中的有些评论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会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这些影响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复杂的媒体环境会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因此高校的相关人员要加强分析媒体传播路径,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充分的准备。2、多样性的媒体为教育者提出了新课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他们要不断地尝试新领域,这样才能使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大学生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快速适应时代的变化,他们需要不断地转变观念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发挥新旧媒体资源的互补优势。
新媒体能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让仍然可以通过旧的媒体传播新的内容,而且还要实现新旧媒体间的互补,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高校广播一直以来在传播信息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并不能取代广播的作用,但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原有的思维,将两种技术结合到一起,比如说在校园广播中可以加入互联网中的热点,而且还可以开通网络互动平台,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广播传播渠道,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
2、更新教育手段和载体。
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影响师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来辅助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还要保证网站中的内容的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站的多功能服务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领校园的精神风貌,网站要及时更新信息,并且可以设置交流互动平台,这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更加有针对性。
3、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不仅要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要将多媒体提供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比如说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要体现时代性,熟悉网络中流行的语言,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更好地服务自身的教育工作。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创新的思维来发挥新媒体的效益,利用机遇,克服挑战,这样才能使新媒体提供的资源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作者:刘杰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法律与思想政治的关系
法律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是个人意识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两者联系密切,在调整人们思想行为规范方面具有互补的作用;同时具有共通性,法律的普及要依靠思想政治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的丰富则需要法律的不断完善。两者缺一不可,法律意志的体现要符合人们的思想道德精神,否则毫无意义。
(二)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齐头并进。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思想政治教育有漏洞,学生思想道德不过关。高校具有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落下,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将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发展和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思想教育,能够提升其法律意识和思想修养,减少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三、高校法制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法治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靠有限的课时是完全不够的。其次,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思想教育主要依靠说教方式,课外实践、探索性活动较少或几乎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法制思想教育的进行。再次,大学生普遍对法制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笔者调查发现,80%的在校大学生认同法制思想教育应作为选修内容。
四、加强高校法制思想教育的举措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是保障大学生知法守法的必要手段,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核心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增设独立的法制思想教育教研室
除一些个别以法律为特色的高校外,其他高校很少设有法制教研室。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教学简单、方式单一,已成为法制教育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制教育大多数作为选修内容进行,学生很难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开设独立的法制教研室,能够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教学方式方法并实施。
(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法律思想素养
在教学环节中,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一个理论素养完备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加强理解与认识。从高校法制思想教育现状来看,绝大部分高校缺少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高校部分法律思想教育者缺乏专业的法律教育背景,理论水平不够高,缺乏实践经验,很难保证法制思想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高校应从培养教师法律思想素养入手,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提高法律教育者的法律思想素养。
(三)丰富法制思想教育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法制思想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笔者认为可结合学校实际从以下几点入手。
1.成立相关法律协会,定期向同学们宣传法制教育。
学校可根据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学习、法制培训、法制竞赛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法律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可根据实际,定期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一些法律界的知名人士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另外,也可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附近监狱、看守所等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严肃对法律的认识;同时,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演讲比赛等,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思想教育。
五、加强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我素养,融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人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从实质上讲,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观念,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因此,将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培养广大学生的法制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刘佳丽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第七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对策探析
一、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近年来,社会道德问题、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清形势,做好自我调整,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高校要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和能力。其次,教师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联系时事政治,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信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总之,高校只有根据时展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才能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推动学生政治社会化。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加强大学政治心理素质的塑造。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政治心理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国家交付的政治目标。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使其充分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和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以此使大学生精神受到鼓舞,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心理素质。第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大胆思考,不断对所学到的政治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第三,培养大学生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受传统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忽视了摄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满足政治社会化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道德和法律素质,高校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法律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长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政治公民。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当今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党政领导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同时要大力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大学生社会成为一个政治文化教育平台。此外,高校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在政治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政治要求。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对国家政治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大学生的政治技能得到提升,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政治生活。
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高校来完成的,但高校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势单力薄。其实,家庭和社会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大作用,这就需要有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多方的合力,共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推动学生政治社会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起主导作用,在校内有效的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家庭和社会要积极配合高校,在校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这样,大学生在校内学到的政治理论和知识可以在校外的大环境中得到实践和检验,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从而强化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五、引进网络介质,加快信息传递
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的是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但当今社会每天的信息量巨大且传播迅速,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将社会上的有效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从而制约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高校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并且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采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将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大学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可通过互联网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向大学生快速的传播大量的政治文化,使学生在欢快的上网气氛中便学到了政治知识,从而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质量。
六、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政治上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更关系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胡腾 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增进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聆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想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学生可以随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大胆放松地表达现实中不敢、不便或不易说出的话。同学之间通过微博进行学习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加强沟通、增进交往;教师与学生可以借助微博更加平等自然的交流,摆脱了抵制、负面、被动的心理,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增进师生关系。
2、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传统,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微博在近些年来的兴起给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微博虽篇幅不长,却方便传播,吸引力强,具有及时、图文并茂的特色,而且还可以借助声音、视频等方式传达,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3、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微博具有方便、高效、及时等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微博把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分享给他人,教师可以在微博平台里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关注学生的变化,据此采取有针对性地教育。此外,学校通过建立微博平台,各种消息,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和关注学校动态。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切实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教师和学校一直处于学生教育的中心地位。微博作为一种公共平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主导话语权,这就使得教师和学校由以往的中心主导者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的权威性得到某种程度的削弱。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低,无法顺应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丧失了在微博等平台下对学生的关注和控制力。要求教育者不断提升接受新鲜事物和网络技术的能力,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运用微博的能力。
2、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微博作为一种承载网络信息的新兴的、开放的传播平台,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表达情感和情绪,甚至可能发表一些不恰当言论,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网络中不实或垃圾信息横行,微博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错误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对学生进行高效地监督和引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了许多问题。
3、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高校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和说教,教育场所一般局限于教室,教育载体主要包括班会、学生组织、校园广播和报纸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微博将学生的互动平台逐步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都在逐步发生改变。学生开始质疑课堂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的讲座与听报告等教育活动会使学生反感甚至抵触。
三、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平台
高校应开通学校官方微博,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改善学校管理。通过微博及时信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通微博通过微博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平等亲切交流,使双方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2、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引导
微博的兴起弱化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管控力,为了充分发挥微博对于舆论传播的积极作用,“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网络信息、审查、监管制度;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制度、应急预案和干预措施;健全校园舆情管理的问责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从各个层面进行约束和规范”。
3、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针、灵魂与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微博,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融合微博这一新兴互动平台,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还需全面客观的认识微博,正确恰当的利用微博,发挥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功能。
四、结语
诸如微博等一大批网络新兴传播媒介或互动平台的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让微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作者:胡铮 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九篇:微博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与大学生的联系
1.满足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的成人意识十分强烈,且对于独立性的要求有所提高。大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也希望有完全的自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像课外活动、社会活动以及交友方式,他们都希望可以自己做选择。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安排学生的时间与活动,大学生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不希望被他人束缚,渴望创新与改革。微博的应运而生,让大学生找到了一个个性化想法表达的平台。在微博上,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关注者,不再受他人控制。
2.构建了有效交流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较大,很有可能会产生焦虑的不良情绪与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十分需要一个合理的个人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微博是一个网络上的新兴事物,它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运行的方式,让大学生找到了一个交流或者发泄的平台。他们借助微博诉说自己的内心想法,缓解内心压力,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一定益处的。同样,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关心的时事进行交流,在自由、开放的平台上沟通,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自由化。
3.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微博促进了大学生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但在微博这个自由化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的草根原创作品以及自由言论得到传播,这给网络环境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微博上的信息是实时传递的,但网络监督要满后于信息的上传。大量没有经过核查的信息在微博平台上传播,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与虚假信息,这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冲击,动摇其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微博可以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登录与浏览,使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二、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以微博为载体建立新的工作平台。
微博受到大部分学生的追捧与使用,高校的宣传部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当关注这一问题,加强协作与联合,利用微博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在微博交流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学校提倡的观点融入到微博中,从而让学生在浏览微博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责部门要就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需求进行真实有效的学校调研,建立一个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微博平台,利用网络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高校宣传部门建立一个以高校或者以部门为名的官方微博,将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校内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中,利用投标或者讨论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的看法,促进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形成。学校的学生工作办公室也可以建立一个官方微博,每天设立不同的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看学生的留言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微博平台的建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2.利用微博传播正确言论。
微博的传播性较强,互动性强,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在应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识并把握好微博的特点,利用微博做好舆论方向的引导。高校的微博平台应当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活泼的风格,时尚的话题以及生活化的内容,才能吸引广大的大学生粉丝。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学习微博的利用方法,成为微博应用达人,促进自己成为学生中的微博头领。像学习流行的网络用语以及微博语言都是必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者形象,才能融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加强正面舆论的传播。
3.利用微博加强校内人际交流。
微博平台上有着无限的沟通机会,人们可以通过自主参与成为微博中的一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博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微博,辅导员可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辅导员通过个人微博的开通,与学生相互关注,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学生的心声,多与学生交流他们喜爱的话题,在交流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发挥微博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浏览微博时进行自我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促成了微博的广泛使用,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微博的力量,借助微博这个工具开发更为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吸引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从而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
作者:郑腾 单位:郑州大学
第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探究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属性,遵循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方针,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加之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对青年学生的“三观”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这就更加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立足实践,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全面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对青年思想意识的消极影响
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利益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并存是我国当前的显著特征,一些腐朽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思想等难免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大环境很容易让青年人的“三观”受到挑战,也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不受重视
思政理论课在部分高校得不到重视,思政教师的工作认同度和成就感不高,故而影响工作投入度和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课,一般采取大班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考试多流于形式,这无形中也给学生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思政课不重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整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而目前高校的思政课的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足,高校思政教师与教学班级的比例严重低于国家规定水平,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素质有待提升,有些教师专业素质不强,其理论功底、教学深度和广度都无法满足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要求。这两方面因素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缺少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弱。而大学生思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兴趣,照本宣科的纯理论教学吸引不了学生,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五)互联网对学生“三观”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网络是个双刃剑,在加强与世界沟通的同时,也引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消极因素,网络中的黄色、暴力信息严重打乱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判断标准,有些学生开始沉湎于网络交友聊天、色情网站浏览、武侠网络游戏,更有甚者为此通宵达旦,长期逃课,不仅影响正常学业,而且导致“三观”的瓦解和崩溃。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全面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文件精神,切实把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到政策层面和实践中来。只有提高领导层面对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全体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二)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需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交流活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并拓宽知识面,加强理论修养。同时建立系统、规范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思政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三)增强思政教育课的吸引力和学生的主动性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重视实践案例和切身体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根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将思政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和社会形势发展相结合,在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思政教育平台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进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各个角落,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看待互联网平台,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利用好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合理引导和教育,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作者:任杰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