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微文化建设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微文化建设的现状
微文化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新入职的辅导员开始慢慢使用微博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用“微”出来的文化引领大学生积极的生活和学习。
(一)微文化建设得到一定的重视
微文化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以“微”字开头的媒介为载体形成的一种主流社会文化,““微”字头大军最初在互联网中兴起,后又延伸至现实社会,所涉及领域范围愈来愈广,可谓无“微”不至”具有极强的个体化、自主化、多元化等特性,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千古难逢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随着微文化的不断成长和在校园的不断扩大化,微文化的建设博得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眼球,在得以广泛应用的同时得到了相应重视。无论是传播校园文化还是教育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离不开以网络为载体的微媒介,高校都自觉建立了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在“微”平台上最新消息,传播最新资讯,辐射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鉴于此高校对微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认识到微文化建设对整个校园氛围的影响之深,在通过“微”平台传播校园文化时会更加注重筛选信息内容、信息节奏等,尽量扩大微文化的正面作用,削弱微文化的负面影响。微文化建设深刻影响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微文化建设得有条不紊、有理有序、张弛有度,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更广阔地发展舞台。
(二)微文化建设体现的创新理念
一是注重人的意识。微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微文化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互联网大范围推广以及人文精神淡薄的情况下,高校将对微文化的推广提到议程,并不断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方向,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微文化的建设当中。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主流文化,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理念,通过微载体组织相关微活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充分肯定了高校大学生身份地位和社会责任,还极大地鼓励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作风,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地思想政治教育,也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具有时代感。文化产生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一定时期社会形态的反射,而微文化则是当前社会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国文化发展逐渐由单一性转变成多样性。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继续迈开,外来文化汹涌而入,给国内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形成了大范围社会思潮,这种现象则主要表现在微文化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微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高校师生间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也更具时代性,各种“微”平台聚焦更多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常识等内容,既方便了师生沟通,又极大拓宽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微文化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架势冲进各大学校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受到影响。三是充满人文理念。高校微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的文化内涵。高校通过微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沐浴在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环境中,感受微文化带来的震撼力,深受熏陶。高校微文化建设,融合各界思想教育精华,转变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角色定位,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不但给予教育客体足够的人文关怀,也客观督促着教育主体不断转变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等,微文化在高校的生长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此外,高校借助“微”平台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灵活转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切入点,对高校大学生人生规划、理想追求、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等给予全方位指导。
(三)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微文化建设
微文化对大学生影响深刻,必须用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微文化在校园健康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微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受多元价值观影响,正处“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易受微文化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微文化强化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互动交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微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发扬优良传统的作风,推进校园文化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新鲜感,构建和谐、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微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高校每个角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微文化建设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今开展微文化活动的初衷之一,不管是科教类活动还是文体类活动都是为了塑造当代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举办的。微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和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都有帮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主要以“两课”开展为主,灌输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诚然,这种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了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但受互联网迅速发展影响,“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不断弱化”,微文化恰逢当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转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平台,逐渐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对其思想状况的了解借助微平台,拓展更易使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际作用。
(五)微文化建设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传统的“填鸭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文化建设中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微文化建设作为依据新时代教育背景出现的教育方式,改善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要想真正使其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课本内容的理论讲授,显然实效不大。有必要结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充分发挥微文化的作用,让学生不单是为了纯粹的“学习”,更学会“运用”。通过微文化建设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更接地气,使大学生更易接受,如,可通过微博、微信发表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允许学生发表评论,增强交流互动,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六)微文化建设丰富了大学生综合发展舞台
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不但要学习好,更要品德好,要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好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高校微文化建设就要本着这一目标,通过微平台开展具有民族意义、时代意义、历史意义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锻炼其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给予大学生更宽广地交流学习平台,丰富大学生多元化的业余生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微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微平台的教育功能
以微博、微信为主的微平台在大众眼中更具有娱乐性,社会大众群体多将其视为释放压力、交友聊天、插播广告的载体,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例外,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并未对微平台有高层次地认识和利用,忽视了微平台的教育功能。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用微平台如微信、微博等下达学校通知、各项会议通知、课程通知等,对微媒介的应用还停留在肤浅层面,用微信、微博私信聊天功能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也不普遍,还主要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传统教育方式还未彻底转变。此外,高校微文化建设并不健全,通过微平台传播教育内容还较少,多数以转发他人内容为主,发表个人日常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者居多,原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微博说说、微信朋友圈内容极少,浪费微平台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不能通过微平台创新教育理念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理念滞后性。
(二)微文化的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促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激荡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碰撞,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市场化进程中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带来极大机遇和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通过课堂之外的方式进入学生视野,尤其是通过微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对部分头脑简单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影响高校校园整体文化氛围。微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和虚拟性,致使其中鱼龙混杂,不但有正面积极的思想,更有复杂、消极的内容,大学生过分依赖、信任微平台传播的内容,极易造成自身意志动摇、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不但毁灭自己原本正常健康的人生信仰和目标,也将导致身边同学思想滑坡,负面影响的逐渐扩大化不但危机校园文化建设,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尖锐的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微媒介的应用能力不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偏高者居多,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偏少,年龄结构的不均衡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综合素质的不均衡,尤其是在新媒体运用能力上参差不齐,年长的教育者本身思想较保守,对新鲜事物认可度不高,因此疏于对新媒体的认识、学习和运用,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落后,不但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和反感,而且不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高校大学生脱节、与快节奏发展的社会脱节,难以带出更具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同时,年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匮乏于年长思想政治教育者,造成其运用微媒介做学生思想工作中缺少厚重感和信任度,存在的不足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此外,由于微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认识存有不足,还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建设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少对微文化建设阵地引领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培养高素养的文化公民以及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传统,校园文化包含相互交融的四个子系统:校园文化价值系统、校园文化体制系统、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校园文化符号系统”,微文化则是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符号系统的一条分支,对校园文化引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道德风范引领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予以相辅相成地引导,容易造成微文化在高校的不健康发展,影响高校整体发展。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将微文化这种特殊性的文化置于一定高度,并未对微文化建立相应地发展机制,不能给高校微文化建设阵地予以特殊发展环境和支撑;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微文化发展认识不足,对于其发展模式比较模糊,没有像对传统文化那般清晰的定位,在微文化发展上缺少经验;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难把握高校大学生对微文化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且微文化的虚拟性和多变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带来一定蒙蔽性,不完全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能把握大体方向,但很难在细枝末节上做到天衣无缝。
(五)高校微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影响力欠针对性
由于微博载体的广泛影响,大学生身心受其影响较大,所以,微文化的好坏与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而当前高校微文化建设缺少对学生发展和校园发展的针对性,脱离校园精神文明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打造正面、向上的学校风貌。微文化没能在高校发挥实效性,缺少对规范师生行为、践行校园规章制度上的建设,并未将微文化建设与校园精神文明巧妙融合,是高校微文化建设的弱点。同时,各个高校微文化建设也缺少与本校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结合,走千篇一律的发展道路并不利于高校微文化建设发展,难以将微文化独特优势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优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微文化建设的对策
微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认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重视微文化的运用,把握好主旋律,优化微文化内容,尊重文化多元性,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财力保障,加大人才储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一)把握时代脉搏,彰显微文化建设主旋律微文化是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传播主流文化,彰显出微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旋律。将微文化建设始终以党中央最新教育精神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积极鼓励先进、励志的微文化优先发展。其中,用正确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是高校微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微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脉搏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建设文化强国这条主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简单易懂、诙谐有趣的语言风格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充分利用微平台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传递我国最新、最真的理论精髓,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学生实际生活,切实发挥实效作用,培养高校大学生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健全的伦理道德。
(二)优化微文化发展内容,提升微文化建设品质
微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塑造品质具有重要关联。微文化在校园内的发展建设,必须本着符合广大师生发展需求的原则,加大鼓励具有正能量的微文化发展内容,严厉打击具有负面影响的微文化内容,通过优化微文化建设发展内容,不断提升微文化品质,使微文化在高校思想建设上发挥先进作用。校园活动可借助微平台,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增加活动影响面,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在开展大型文艺活动中也可借助微平台开展互动环节活动,活跃现场气氛,刺激演出人员,暴涨高人气的关注度,促进活动晚会顺利开展。此外,微文化建设与发展可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并将微文化立为专项科研课题,不断深化内涵、探究发展思路,促进高校微文化建设。
(三)培养微文化发展原创性,尊重微文化多元性
环境的复杂性对微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微文化的发展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成熟,微文化才能保持永久生机和活力。作为微文化的发展者和传承者更要激发自身的原创精神,保证微文化原创性,才能开拓更广泛地发展前景,同时要切实尊重微文化多元化的特性,不排挤任何种别的微文化,只吸纳、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微文化,创造更多大学生喜欢,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富正能量的高校优秀文化载体。高校可鼓励大学生大胆自主创新微文化,比如,提升自拍自演的微电影质量、精美化自编原创的微小说、见解独到的微博、在朋友圈传播更具个性化、时代感地感悟感言等,在创新微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自身思路和眼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积极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做微文化的开拓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校园文化的先进者。
(四)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净化校园微文化环境
微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微文化每一种成长都是互联网的一种进步,微文化与互联网的关系可谓唇齿相依、休戚相关。微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必须跟紧互联网发展步伐,抓住机遇,改革创新。然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弊端也逐渐显露,稍微对其监管疏忽,就易酿成互联网灾难,影响社会风气,微文化环境首当其冲受到破坏。“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环境本身具有育人功能”,因此,国家明确指出了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高校也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监管力度,承担起净化网络环境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不但在现实生活中讲道义,在虚拟世界中更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创造文明、正面的微文化,远离涉黄、涉黑的阴暗面,净化校园微文化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高校微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育人实效性
科学发展观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永远以全民利益为先,提高人民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使人的思想政治水平与行为能力达到我国的社会标准。高校微文化建设目的也是为了给学生学习、成长创造更优越的校园环境,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保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才能真正使微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即大学生成为祖国栋梁之才。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要为本。微文化迎合了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度强的需求和“玩”微成风的现实需要。微文化建设作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其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优化内外环境,净化互动内容,传播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六)加大校园文化投入,夯实微文化建设基础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热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新内容、新挑战,正因为新兴所以比较容易受高校管理层的忽视和冷落,因此,导致微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较小,限制微文化更高层次地多元化发展。高校管理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微文化建设投以更多支持和关注,充分重视起微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但要着眼于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如建校舍、扩校区、增设备等,更应意识到校园文化软实力对校园发展更具影响力,应在财政资金上向校园文化建设以一定倾斜,给校园微文化建设足够的经费,开展创新型微文化建设工作,确保微文化事业顺利开展。微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合了人工创造与灵感的符合时展规律的软实力,体现校园精神风貌与校规校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施教作用的舞台,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人生境界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各高校要列出专门预算为微文化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使微文化发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提高微文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健全管理机制
要想使微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健全管理机制,使微文化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走得更远。首先,要提高微文化组织程度。一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新媒体运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灵活运用微载体,带领发展微文化;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牢固树立以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养大学生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幻的微媒体中都能守好道德底线,不做有损道义的事情,自觉维护微文化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将微文化建设置于重要高度,使高校自上而下都能客观、充分认识微文化发展境地和前景,利用微平台做好相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并明确微文化建设具体发展思路。其次,要强化人才储备。要在工作实践中,除组建技术人才队伍外,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储备,清楚了解谁是微文化的优秀推广者。最后,要健全高校微文化管理机制,针对微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个体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特点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确保微文化发展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作者:卢尚月 单位:广西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