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优势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以及民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较大的挑战,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大。传统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师生互动性较差,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反感的情绪,思政教育讲座的学生参与率较低,学生缺乏兴趣,讲座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学校采用学分绑定的方式,强制要求学生接受讲座教育,成效不如人意。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对传统思政教育进行全面的调整与改革,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以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

(一)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大学生喜闻乐见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优秀,而大学生们对互联网思想政治的青睐便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方式更能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他们对互联网中的新鲜事物显然更有兴趣。当代大学生已经完全摈弃了传统书信,转而使用各种数字化方式进行交流。从各类IM工具到电子邮件,从互联网论坛到虚拟社区、讨论区,从微博到SNS社交网站,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甚至衍生出了互联网“宅”文化:大学生在校时除了上课从不出宿舍,放假时非不可抗力绝不离开家甚至是自己的房间,生活大小事一应通过互联网解决。诚然,这一现象代表着数字化生活的到来,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性。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使学生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

(二)网络思政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思政教育者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实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这一价值理念。采用网络传播具体事例的方法,能引起广大师生的共鸣,形成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研究每个事例中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进而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与更迅捷的响应能力

相比旧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互联网拥有更深刻的影响力、更迅速的响应力以及更大的覆盖范围。就信息传播而言,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其实效性也必然更强。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遍布互联网各个角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宣传正能量与积极信息的优势。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比以往更丰富的资源,也获得了比以往更广阔的舞台,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开新局面。

(四)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多的运用方式

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特点选择合乎自身需求的资源;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渠道;互联网的超时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以摆脱传统工作模式下的种种限制。互联网的上述优点有效改善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单调的缺陷,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够与自身专业学习甚至是生活娱乐有机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高效、影响更深远,响应能力也更强,能够随时按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作出调整,因此也更为大学生群体所喜闻乐见,获得更好的效果,所以,高校应在下一阶段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充分重视与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以互联网为基础,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有效结合在一起,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与手段。大学生群体是始终走在互联网时代前沿的弄潮儿,在互联网高度覆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利用互联网交流、沟通、学习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从最早的门户网站浏览、电子邮件、聊天室到新世纪后兴起的即时通信软件、论坛、SNS网站、博客等等,大学生的互联网社交方式日趋丰富,但相较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却并未得到长足发展,这一现象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互联网的方式过于单调。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确发挥了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的优势,但却未能认识到其虚拟性背后的巨大教育潜力,导致当前的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出现失衡。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真正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到位。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发展、新媒体一无所知,仍在通过最传统的门户网站、互联网聊天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却并不了解微博、人人网(SNS网站)、微信等前沿互联网新媒体。身为最时尚、站在时代浪潮尖端的大学生,他们对互联网中诞生的各种新媒体更感兴趣,适应能力也更强,这与迟迟无法了解互联网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深入研究WEB2.0时代出现的各种新媒体,自身互联网应用能力迟滞不前。例如,在通过互联网沟通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沿袭了以往通过即时通信软件、手机SMS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但他们不仅没有在内容上进行创新,连信息的前沿性都难以保证,更无法及时回应大学生在校园论坛中的疑问、意见以及建议。在应用即时通信软件时,仅掌握了文字沟通功能,对多媒体沟通如视像通话不甚了解。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应用以及互联网语言交流上存在脱节,难以真正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觉性不高

高校思政教育者队伍主要由党政干部、共青干部、思政教育理论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构成。要在新世纪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但要拥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与坚定的政治立场,更要拥有纯熟的互联网应用技巧及相关知识。互联网是虚拟世界,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行为不能说明其实际思想动态;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为不了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顾忌较多,难以深入使用,更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被互联网记录下来,招致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舆论抨击;另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持保留态度,因此也不予采用。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被分化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两大板块。比起线上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愿意开展线下教育,眼见为实地确认自身教育工作收获成果,忽视甚至无视无法亲眼证实教育成效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政教育者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与知识能力。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前提是要对网络的特点、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认识,熟练对网络的操作与使用。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思政教育者素质发展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在思政教育者中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网络知识缺乏、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因此致使思政教育者对网络片面了解,他们主观认为网络只会让人沉溺,对思政教育的开展百害无一利,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网络的机会甚少,加上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难以从心底里真正接受网络。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育者由于缺乏对网络知识、操作的认识,在出现思政教育工作问题时,运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实际上,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程序与目的,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与传播,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水平。目前,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致使思政教育者通过网络来收集、传播信息的难度加大。一些思政教育者欠缺收集、研究、总结信息的意识,导致难以详细、全面的分析过去、现今的发展情况,对未来的教育信息也难以进行准确的掌握与预测,也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外教育信息。加之部分思政教育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较低,不能熟练、快速的操作电脑,致使网络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实践意义。

(三)大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

互联网思想教育自学的重点是自觉和主观能动性,然而,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往往在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不会主动在互联网搜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事物的发展是在内因推动、外因帮助下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环境,而内因才是事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切作为都只是外因,只有大学生的自学、自省、自觉才是内因。当前,国内大学生自学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学生是一个三观尚未成熟、思想多变、叛逆且对一切保有怀疑心态的青年群体,在面对目不暇接的互联网信息时,他们更乐于接受媒体或有心人士编造的阴谋论,满足潜意识的猎奇欲望,而对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存在反感。第二,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现实原因的影响下,专业知识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的绝对重点,而精神文明建设反而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次要工作。第三,大学生是一个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群体,许多大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看视频,而不是为了学习。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自我教育的情况比较鲜见的现象。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所需要的软硬件建设相对薄弱

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全面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所用到的场地、设备、设施,即为硬件,本文中所提及到的校园网络平台,也是硬件的内容之一,软件则是指用于网络思政教育的技术,以及软件开发。国内高校互联网事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与此同时,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应用开发也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进而改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事实上,通过十余年的辛勤工作,国内各高校的校园互联网平台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同时仍然有许多不足。投资失衡问题最为严重。校园互联网平台建设需要在硬件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许多高校的硬件水平较低,导致师生在访问互联网时常出现服务器响应过慢甚至不响应的问题。但高性能的服务器以及主干网络设备、线路采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因外来用户访问量较大,导致学生、教师都需要将互联网资源与外人进行分享,这也增加了服务器的负担,甚至导致校园网出现信息安全问题。这种信息安全问题有可能是校园网内部的信息外泄,也有可能是外来低俗文化入侵校园网、互联网骇客入侵、病毒攻击等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带来了极大不便。鉴于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校园网需要采购更多的外接设备以改善硬软件条件,这些设备都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到位。当前,许多高校受限于资金,对硬件设备的投入过少,加上当前高校互联网主要是在科研上得到运用,教学工作应用较少。近年来,高校加强了对网络教育的重视,将网络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些许问题亟待处理,集中体现在教育方式与实践成效上,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网点击量少,吸引力不强,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没有真正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QQ、微博、博客成为了大学生之间交流联系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但在查看学生留言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很少评论跟帖,对学生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缺乏主动意识与责任意识,致使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作用下导致的,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其发展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加以解决,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患于未然。

(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化,冲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肓

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此其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理念、思维逻辑、知识结构甚至是伦理认知都与以往的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当代大学生显然对各类事物的包容力更强,价值观更为多元,对文体娱乐的兴趣远超对政治的兴趣,这些特点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学生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坐在讲台下听讲;无论认不认真,都能够接受程度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讯息。但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生不再受现实课程的约束,也不可能主动去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是参与趣味性更强的游戏、视频、音乐等活动。从源头上看,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原因繁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外部环境的变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都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大冲击,受到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数出生并成长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中国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文化最丰富多彩的“黄金十年”,这也造就了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包容性强、逻辑思维方式多样、个性鲜明甚至张扬的“90后”大学生。在了解这一点后,互联网中出现的大量“宅文化”“隐蔽青年”现象以及各种恶俗文化的流行,也就逐渐成为了见怪不怪的平常事。诚然,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不成熟与冲动,但追根溯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还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受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出现了种种怪象,甚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同样在此影响下常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口误、认识错误等等问题。

(二)网络放大了社会阴暗面

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是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某种层面上看,这些问题会长期存在于某个时间阶段中,且会出现严重加剧的情况,鉴于此,也应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问题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得到解决,但同时也会受到网络虚拟性、高效性、广泛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影响,而随之趋于严重化、扩大化,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最终导致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加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在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进程中,通常都会出现思政教育者网络意识偏低、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实践成效不高等现象,部分高校软硬件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进程。

(三)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弱化

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手足之间的关怀和交流,而在中学时期又因学业竞争的巨大压力缺乏休闲时间,即便学校放假也必须要在各种补习班、家教中接受继续教育,所以,对缺乏手足之情的大学生而言,唯有通过短时间的上网冲浪放松精神。进入高校后,从前过大的学业压力突然减少到一个极低程度,使得许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整日沉迷于互联网,成为了网络“宅青年”。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都较浅,且处于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年时期,所以他们的意识会受到互联网中各式各样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所影响,极大扭曲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这种扭曲对于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是毁灭性的。与此同时,中国当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思想理念、道德伦理都处于冲撞、动荡状态,大学生群体的判断能力与思辨能力都正在成长时期。在这一阶段长期深入互联网当中,容易被互联网中各种相互冲击甚至彼此矛盾的思想理念所误导,加上国内互联网道德伦理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伦理道德的认识相对模糊,甚至未能意识到互联网虚拟空间也需要道德伦理来维持基本秩序。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应该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但要了解问题,更要详细研究问题的成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国内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都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化乃至消解。在根本原因淡化消解后,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终将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成为极具时代气息的教育事业。

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是摆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广受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手段,让大学生能够顺利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良好互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渠道。譬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一些SNS网站(如人人网、校内网)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以轻松、非官方的话语与大学生进行沟通。要对互联网信息筛选方式进行创新。互联网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海量互联网信息当中必然有一些低俗内容,这些内容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创新互联网信息筛选方式便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专业人员合作开发一款基于关键词技术、兼具互联网舆论监控与屏蔽、分析功能的程序,追溯大学生互联网言论的起源点,及时屏蔽虚假信息以及低俗、不良内容。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在互联网中建立互联网不良行为投诉窗口,为大学生提供举报互联网不良信息及行为的渠道,并通过及时回应大学互联网环境。要创新互联网舆论引导手段。互联网信息传播有其基本特点,而校园网舆论的特点则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息息相关,这也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当代大学生最青睐的信息平台,了解他们对事物判断的取向与标准等等,再综合形成校园互联网舆情基本规律。通过校园BBS、校内网、微博等广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站来传播有关社会问题的多媒体信息,并引导大学生正面、客观看待社会问题,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要创新校园互联网实时监控手段。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平台,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要开发一款能够及时分析、筛选、拦截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程序,并使用自然人把好信息的最后一关。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传播优势,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在互联网中唱响主旋律,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通过互联网增长大学生的见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性。要在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当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而网民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或多或少都能够反应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水平,而其伦理道德水平则完全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程度相关。除此之外,更要创新互联网团体心理健康援助体系。在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涉及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互联网也能够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提供各个角度的解读和帮助,其援助之广泛性是传统心理辅导难望项背的,这一点也正是大学生互联网团体心理援助体系所需要充分利用的,要通过聊天室、IM系统、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个性化心理咨询。

(二)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文化的需要,对此,高校应重点培养一支思想道德高尚、知识文化储备足、实践工作能力强、创新思维强的网络思政人才队伍,进而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进程。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思政教育成效高低的关键,思政教育者应积极参与高校开展的培训教育课程,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网络意识、网络操作能力与教学能力,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网络意见》中强调,要加大对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制度,从整体上掌握网络的发展规律与发展特点,全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网络信息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然会受不良信息、垃圾文化的影响,对此,思政教育者应在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前,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确保传播信息的健康性与正面性,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信息辨识与网络操作能力,及时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反馈,帮助学生搜索、选择正确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去,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交流与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态,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的课程教学计划,从根本上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要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应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网络操作能力,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播、反馈,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来。第二,加强对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浏览大学生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尝试通过网络来实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占据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发展一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科学性。第三,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网络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更能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思政教育者根据网络反馈回来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的去予以解决。加大对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第一,加大对思政教育者理论、道德、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思政教育者的道德文化水平能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造成直接的影响,思政教育者应认真钻研、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上把握网络舆论与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特点,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深入探究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第二,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网络道德素养。思政教育者要真正意识到网络基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自我定位具备清晰的认识,明确在网络条件下,思政教育与自我能力应进行相应的改变与提高,积极参与网络知识培训课程,为思政教育者提供更多学习、进步和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第三,增强思政教育者的网络知识储备与操作能力。思政教育者要占据网络主导地位,将网络有效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过网络来完成信息的监控、辨识、筛选、处理、反馈等环节,同时还要定期对校园网站进行维护、更新、管理,提高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

(三)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规范高校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在两个领域展开,第一个领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二则是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技术与电子集成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主要领域。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海量性、私密性导致互联网道德失范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如非法窃取他人信息、攻击他人互联网设备、互联网诈骗、传播虚假信息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学校、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加强互联网监管工作,预防不良信息造成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要从下列三点上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以全面严谨的法律法规约束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强化大学生互联网行为监管,对不良信息坚决予以屏蔽,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通过严厉的处罚震慑大学生的互联网失范行为。其次,建立健全高校互联网管理规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能够严格依循该规范进行互联网活动。制度建设是高校互联网安全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应体现在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中。互联网管理规范涵盖了互联网安全权限等级以及权限行使范围;制定互联网管理系统的操作规范以及工作制度等等。要明确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等等。最后,要大力弘扬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互联网精神。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了解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与大学生特点相契合的站点,培养文明上网意识。

作者:黄艳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