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党的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三贴近”原则的思想根源和精神实质
(一)思想根源
中国共产党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于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其更加系统化、实践化和中国化。视群众观为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基本内容的群众路线。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邓小平同志把党的群众观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和发展。他把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概念的外延具体化,把知识分子、其他劳动者和工人农民一同纳入“人民群众”的范畴,扩大了人民群众的范畴,从而也扩大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史主体论的丰富和发展。
当前,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新形势下全党做好群众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实践、新发展。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我党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走群众路线已成为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指南,走群众路线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宝贵经验。2004年8月,基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16号文件,鲜明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同时还要“一切信任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其实质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创新工作手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执行力。
(二)精神实质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新老问题交织等成为社会存在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学生群体本身特点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呈现出迥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的思想问题、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也各不相同。只有贴近这样的实际,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准确分析他们思想观念形成变化的根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针对性更鲜明,执行力更顺畅。贴近生活,即为大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大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以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差异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各不相同。他们不同程度地面临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心理等压力、困惑或困难,需要理解、关心和情感支持;每所大学都客观地存在着特困生群体、后进生群体和边缘群体(指那些远离集体、游离于集体边缘的学生),他们需要正确的帮扶和教育引导。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正确区分他们面临的不同情况和问题,才能及时恰当地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贴近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学科专业差异等原因,个性特征非常明显,总体上主体意识、自我意识都很强。他们渴望自己的个性得到尊重,知识兴趣和爱好能得到发展,价值能得以体现,主体作用能得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学生当中,真正了解当代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平等和发展的观点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和创造活力,达到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目的。
二、“三贴近”原则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原则与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内在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要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在“一切信任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这个过程无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群众观、实践观和人本观的运用和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历史主体论、实践主体论、权力主体论、利益主体论等丰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
(二)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的根本理念和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一切信任学生,一切依靠学生”是工作的认识论,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三贴近”与群众路线从根本上都体现了相同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实践。
(三)都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同志也强调,全体党员务必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一切信任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求立足于工作对象的实际,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从人民的意见中汲取智慧,是对求真务实精神的最好诠释。
(四)“三贴近”原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自1929年《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以来,群众路线就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同志曾强调:“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也成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作风和制胜法宝。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走“三贴近”之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本质上是要求走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路线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三、“三贴近”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动体现
高等院校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落实“三贴近”原则,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动体现。
(一)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会大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冲击性的影响,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日千里。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对混淆性言论的自我判断能力,往往人云亦云,导致部分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消极、偏激甚至错误。所以笔者认为,贴近实际,最大的实际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大一统的理论“灌输”为主,内容陈旧、方式粗放,学生感觉“假、大、空”。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克服自身的僵化思维和惰性,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运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和引导。首先,要与时俱进地同青年人走在时代的前列,紧跟时展的步伐,从“共同语言”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度,为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奠定情感基础。其次,要增强关心大学生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性格特征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再次,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取得的任何成绩和进步都适时地给予赞美与鼓励,以达到强化他们的优点和专长的目的。最后,在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导地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和指导,为每个学生搭建不断向上发展的阶梯。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力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首先要扩大对大学生生活内容和突出问题的认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内容也日渐丰富和扩展。除了学习、日常生活、第二课堂、人际交往等外,参加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求职、网络生活等极大地丰富着他们的青春,但是心理亚健康或者不健康、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和现象日渐凸显。特困生、后进生和边缘群体占据着不小的比例,对他们的帮扶和引导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轻重和缓急,从而及时、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的保障。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高校还需建立或完善以下机制:一是学情反馈信息机制。定期和特殊时期的问卷调查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突出问题。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按学生人数配足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是学生具有心理健康意识的前提,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保证大多数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心理健康咨询(反馈)网络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危机和心理事件的保障。三是多渠道的师生交流平台。在传统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MSN、博客、微博、微信等及时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四是职业教育和咨询机制。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的学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培训与指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顺利就业的必要“养分”。五是奖学助学机制。大多数学生认可的考评奖励机制和规范的贫困生认定、帮扶程序是励学、助学的保证。六是家校联系机制。家校联系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也是个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贴近学生自身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全面发展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必须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教育引导方法以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突出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载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职业取向、职业定位等差异,同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是动态发展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全面地发展自己。最后,要全面科学地考核和评价每一个学生。科学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同时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在考核和评价学生时,必须坚持系统全面的观点,坚持德智体美劳的平衡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的原则;坚持既重视考核,也重视评价的原则。
“三贴近”原则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显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生命力,落实“三贴近”原则就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践行。
作者:张蓉 单位:四川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