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
多元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出现混乱,行为无所适从,社会主流文化的确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预言:未来的世界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场文化震荡,面对文化震荡,人们会因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现如今,多元思潮的激荡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多种文化模式和多种价值取向冲击着旧的文化传统,社会在思想领域处于失范状态。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的中心,当代大学生最先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而这些思潮对其思想的冲击影响也非常大,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出现混乱,行为上无所适从。从中国社会实际来看,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但这种主流思潮的建立,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并没有能够受到足够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生的评价中也相对较低。我国的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果社会主义的大学不能够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则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因此,这种主流文化的确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正确的引导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上都存在着滞后的问题,这些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造成一定影响。事实上,教育本身是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可是,要想达到不教的目的,就需要让受教育者能够明白所教授的道理,接受所教授的内容。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知道,人虽说是理性的动物,有评价标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指导;但人的行为毕竟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和局限性,在思维不成熟的时候,由于缺少理性的科学的辨别能力和价值观,很难为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在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当今时代,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能够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指向标,需要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性权威。
二、理性权威的界定及其重塑
(一)“理性权威”的界定在教育学中,“权威”一直都是一个颇具争论的话题。一方面,由于权威本身具有的强制性和客观性的特征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外在的强加和压抑,“权威论”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批驳;另一方面,由于权威对于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又受到另一部分学者的推崇。马克思说:“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协作的过程,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劳动者,都必须在指挥的统一规范下,才能将这一过程完成。而这种指挥的意志,就是一种权威。马克斯•韦伯也曾说:“尽管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以强制为核心的‘权力’,但却是这种建立在立法、意识形态、领导权、动员倾向性、虚幻共识等方案上的权威驾驶人们的信念,从而使人们心悦诚服,愿意接受权威,愿意受其领导。”从根本来讲,权威是一种共识,是人们的公认,是对人们的一种影响,具有支配性。也可以说,权威是一种有着影响与被影响的社会关系,是权威者对权威对象的支配并使其服从于权威者,依赖于权威者的思想和领导。理性权威的概念来源于马克斯•韦伯。他曾将权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权威,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权威,即理性的权威。理性权威是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权威主义所认定的权威概念,“蕴含理性的权威不但具有可理解性而且具有交往性和境域性,真正的权威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而是具有反思性的理性权威。”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以高度组织化和集团化为特色的社会活动方式。秩序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秩序,学校教育便无法进行,而秩序是需要权威的,适度的权威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理性权威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一个人成长时期的航标就像海上的灯塔一般,可以指引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人可以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可以具有独特的个性,但在某种自己敬畏的权威指引下,人们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言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并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思想的升华。
(二)理性权威的重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重塑理性权威可以为大学生形成明确的信仰保驾护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信仰源于敬畏,敬畏的形成离不开理性的权威。理性权威不是一种强迫,而是一种因为自身的正确而获得他人认可而产生的一种力量。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认为,理性的权威作为教育的源泉是“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即理性的权威是作为内在的凝聚力以主体的身份而存在的。权威虽然表现于外部,但其来源却是发自于人们的内心。理性的权威是个体依据自身的权威意识和自我存在的需要来选择的,而不是通过强权和制度。因此,这种权威容易唤醒受教育者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向往;这种精神的力量,可以成为吸引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动力,可以成为他们形成信仰的指引者和保护者!其次,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讲,重塑理性权威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这个特殊矛盾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活动过程,贯穿在过程的始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这个矛盾和解决这个矛盾的运动,思想政治教育便不复存在。”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其实质就是培养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发展。“应有”既是标准,也是目标。“应有”状态是经过历史和事实所证明的正确的状态。既然是目标,是标杆,其本身的正确性不容置疑。从这点来说,“应有”状态本身即具权威性。因此重塑理性权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来讲,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重塑理性权威可以从行为上规范大学生,防止其越轨行为的出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理性权威是建立在正确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其内在的合理性加上令人向往与崇拜的魅力,无形中会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使受教育者见贤思齐。同时,权威是一种规范,有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思想还不十分成熟的大学生们能够接受这种规范的要求,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行为与思想保持一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更容易体现出来,大学生的行为则可以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性权威的重塑
理性权威,是一系列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的要素的集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看,重塑理性权威,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制度权威、传统权威和教师权威的重视。
(一)制度权威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制度权威是指:“人们对于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生产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关系的结构性和秩序性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的服从关系,是在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异化现象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人们共同意志的服从。”可以看出,合理的社会制度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并自觉维护,是良好社会秩序形成的保障。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必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因素与环节,社会制度的合理化存在一定问题,人情关系与科层政治并存,规则被潜规则代替的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制度的公平性权威遭遇到了挑战。对于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社会阅历相对较少,一旦遭遇这些现象时,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对社会制度产生怀疑,进而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产生不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加强对社会正面现象的宣传以及对负面现象的抨击,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合理看待社会事物,维护理性社会制度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生致于社会的大环境下,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完成自我社会化的转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传统权威
费耶阿本德说:“世界并不直接呈现给我们,我们必须通过传统这个中介来理解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特征,而每一种精神特征都必然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渊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是本质上便存在的一种历史遗产,或是一种时代的成果。这种先前遗留下来的传统,对后世人们有着一种制约,是一种文化的前提。传统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精华元素,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构成了人们活动的生存背景,也是一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文化对于自己的影响和作用。这样,传统不仅在权威的确立中施加影响,而且传统本身即是一种权威。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屡经挫折而又百折不挠,不断走向兴旺发达,依靠的正是这样一种凝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大学生之所以存在着道德失衡现象,原因之一是他们缺少中国传统美德内化的教育。许多大学生在经历了四年大学的专业学习之后,以前曾经累积的一些本来就不是很明晰的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削减了,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社会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信念教育时,必须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认识传统,敬畏传统。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不至于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断裂;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精髓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果结合起来,共同对受教育者起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师权威
雅斯贝尔斯在著名的《什么是教育》中,将教育归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在他看来,这三种类型中权威不仅是存在的事实而且有存在的必要。经院式教育以知识、教材为权威,教师是权威的“人”;师徒式教育以教师为权威,教师的权威带有绝对性;苏格拉底式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处于权威地位的则是对真理的无止境的追求。“这三种教育类型都需要学生具有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的敬畏之心。”因此,教师的权威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无法忽略、不容规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并不是一种强权和胁迫,而是一种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代替不了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自古以来,言教不如身教,教师权威正是要用这种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使学生的心灵趋于完美,人格臻于完善,为学生的前途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制度权威的重塑,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适应;传统权威的重塑,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历史文化魅力的认同与接受;教师权威的重塑,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与尊重。这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志在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临新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破旧思维,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与时俱进,重塑理性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建设人才。
作者:郝嘉利 单位:山西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