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剂学课程思政实践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药剂学课程思政实践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药剂学课程思政实践思考

摘要:五年制高职课程教学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以高职药剂学专业课程为例,介绍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和总体设计,从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注重融入方式的多样化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并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给予评价。

关键词:高职;药剂学;课程思政

2020年6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药剂学是高职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2]。本文主要围绕高职药剂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评价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以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具有人文精神的药学工作者。

1高职药剂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药品质量安全问题与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药学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职业道德有助于药学从业人员抵制医药行业各种利益的诱惑。药剂学作为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岗位工作关系紧密,教学内容丰富、学时设置较长,因此,在药剂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专业课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关系紧密,开展药剂学课程思政可以实现思政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和未来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在授课规模上,专业课学习人数普遍小于思政课,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深度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专业课教学的厚度与温度,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以价值引领筑牢学生的专业思想,对学生合理选择职业路径、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不足,需要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通常思政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由于学生思想较不成熟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限。虽然在高年级也开设思政课程,但面临未来就业还是升学深造的选择和压力,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足。药剂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将与思政课程教育形成合力,达到协同育人效果,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药剂学课程教学团队恪守“做良心药、放心药”的准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着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药学工作者职业素养、中医药文化自信、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理想等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布置或推送蕴含思政元素的微作业、学习资源或微话题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培养学生“制好药”的专业情怀和自信、担当的职业精神(见图1)。

3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3.1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

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从纵向看,它是一门传承悠久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涵盖大量的历史人物和科学故事;从横向看,作为多学科交叉应用枢纽的综合性技术学科,药剂学与高分子材料学、医学、化学等学科息息相关,需要掌握大量知识点,主要包括药学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应用拓展以及药品相关法规和使用;从实践层面看,药剂学知识贯穿于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和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教学团队从以上3个层面出发,充分挖掘与其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创建包括文本、PPT、音频、案例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内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

3.2注重融入方式的多样化

理论教学中,通过图片、动画、微课、案例、视频等多形式立体化资源,将热点话题、药害事件、药企典型工匠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操作流程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教学设计上显隐结合,以隐为主,根据授课内容,合理采用辩论、讨论、案例分析、演讲、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道德法制、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科技强国等方面的引导,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挖掘、提炼并内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例如学习胶囊剂时,引入“明胶暗影”事件,以反面典型药害事件触动学生内心,培养学生抵制诱惑、坚守道德底线的理念,弘扬诚信品质,树立药品质量意识;学习丸剂的基本知识时,通过学生自主查询丸剂的历史沿革,了解丸剂在传统制剂中所占比例,使学生感受到从古至今丸剂在剂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片剂教学过程中引入“幼儿服泡腾片死亡”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药学服务意识,学以致用,服务患者。实验教学中,基于虚实结合的方式开展药剂学实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实施开放式的药学虚拟仿真教学,模拟真实生产环境,根据GMP要求,学生通过体验真实情境中的岗位任务,完成人员净化、环境检查、生产前准备、生产过程操作、清场等岗位操作,强化学生依法制药意识,生产合格药、良心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进入实验室,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穿好白大褂,仪容仪表符合规范,谨防安全隐患。根据实验要求,小组成员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养成检查药品和器材是否齐全、药品用量是否充足、药品和辅料性状是否符合规定、器具是否干净等的良好习惯。实验前后要洗手,实验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分工合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形成规范生产的职业道德。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操作结果,树立诚信意识。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试剂和产品均按照要求回收,防止污染下水管道和环境,培养学生安全、绿色、环保意识[3]。实验结束,所用器具要清洗干净归位,自觉维护实验室卫生,强化卫生意识。此外,进入实训车间,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实训车间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GMP要求更衣。教师以反面警示案例所带来的后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在开展注射剂的制备实训教学时,通过“欣弗”事件告知学生不要擅自更改工艺参数;以甲氨蝶呤药害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按照GMP做好生产前准备及生产后清场工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操作中形成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后拓展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开展调查,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依托学生社团“药研社”开展小剂型的制备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为居民、老年人送去唇膏、护手霜、香薰蜡烛等,教师还带领学生面向中小学开展“小小药剂师”职业体验活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

3.3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因其不受时空限制,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教师依托泛雅平台开发药剂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共享式的资源服务[4]。线上打破时空限制,通过课前课后发布视频任务、话题讨论和习题自测等活动延伸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线下课堂教学及师生交流中,教师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线下汇报、讨论、职业体验等多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能力。

4课程评价与成效

教师没有单独设立课程思政评分板块,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评价标准中,前期认真梳理课程思政目标,细化思政模块,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布置作业,在整体评价中有机渗透思政评价内容,综合反映学科能力水平与核心素养情况。比如针对实验课学生对制作失败剂型“返工”现象,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入完达山药业销售重新包装被雨水污染的刺五加注射液的不良事件,引导学生深度辨析企业成本效益和制剂安全合规的矛盾问题,筑牢药品质量第一的意识。在理论考试中教师设计同一辅料在不同剂型中的作用和所用型号,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发散思维。药剂学课程思政在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专业开展了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个人成绩与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等方面满意度达90%。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药剂学网络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各分院和办学点开放,获得好评,通过资源的开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弱化了功利主义思想,逐步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自我成长,注重自身思辨、文化觉知、内省反观、创新创业等能力提升。实践教学强化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能力等比赛中多次获奖。在专业教师层面,面对课程思政带来的挑战,专业教师通过多途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吸纳跨学科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从关注教学任务转向关注育人成效。

5结语

通过在药剂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材二次开发与资源整合深度不够,显性思政元素挖掘较为丰富,隐性思政元素察觉不足;在融入的方式和手段上还需不断推敲,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学团队将进一步探索,一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育学与课程论方面的教师、校外专家、学生组成的教材开发组,并基于科学分工与协作的模式系统化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另一方面将加大思想上的破冰力度,通过常态化培训、伙伴式学习帮助专业课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

作者:恽菲 孙琳艳 谢燕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