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深远意义。在新形势下,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这一实质性问题,在话语理念、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等关键点实现话语转换,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一代寄予厚望,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定位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载体的话语体系建设在获得发展新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要求的挑战。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创新话语体系,如何在符合高校学生群体成长发展需要的同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个不容忽视、亟须解决的课题。
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教育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日趋个性化和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引导力被不断消减,也使青年大学生的话语角色主动性不断增强。
(1)意识形态斗争消减了话语信任度。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拔节孕穗”时期[2],其认识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略显薄弱,极易被错误的信息和舆论误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歪曲抹黑英雄人物,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一定的历史认同偏差,进一步消减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信任度。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冲击了话语权威认同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获取越发容易,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轻易获取远超于从教师处获取的各种资源,这消减了师生之间原有的话语信息不对称,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权威性,进一步拉大了大学生与思政理论课教育者之间的话语隔阂。
(3)传统的思政理论课话语除了规范性、政治性等特点外,其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而网络话语则更加灵活多变,其话题和内容大多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当代大学生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勇于创新,网络语言因其灵活多变深受青年大学生青睐,网络平台的“去中心化”更是给了青年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现自我的平台。但网络信息碎片化、快餐化等特征,限制了大学生对重要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思考,导致大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缺乏全面性和足够的辨别力。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创新路径
2.1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内容转换
(1)实现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化。“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话语表达的过程中必须关照现实生活。宣传思想工作要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善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强,多采用文本话语教学范式,用理论来讲理论,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脱离受教育者的空话,导致受教育者不能充分理解其内涵,甚至出现排斥或反感情绪,“化人”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也限制了教育话语应有的强大魅力,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2)社会实践是一部生动厚重的教科书,蕴含了许多极具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的活生生的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联系当今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解决青年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引导他们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赋予话语表达生活元素,使教育教学话语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撰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概括,其中很多内容是从政策文件中摘录出来的,属于文件式话语,语言相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教材话语是对教学话语的深层次加工,不能只是简单的复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者将教材话语等同于教学话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演变成政策宣读或文本重译,导致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新时代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教材话语为基础,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育者要在把握理论知识内涵与精髓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教学话语讲授教材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引导受教育者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善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增强话语内容的营养性,在增强学生获得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话语的解释力。
2.2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方式转换
(1)话语发出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要实现双向交流。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大中班制的上课模式使教师无法及时开展互动,也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使用话语开展教学时多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需求。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使用“独白式”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师生之间缺乏对话和互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把握着课堂话语权,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能产生。一切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3]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启发受教育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引领者。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应构筑平等的对话意识,同等参与话语论证的过程。为此,“单边话语”应向“交互话语”转变,应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健全平等的对话机制,积极搭建对话平台,通过交流讨论、探究教学等方式实现双向交流沟通,在不断讨论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由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2)话语发出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要实现多维沟通。多维沟通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的有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将话语内容、形式等要素形成合力,保障话语作用的同向性。当前,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供给和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教学话语的效度,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切实满足学生的话语需求。
2.3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资源转换
(1)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和核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优化一定不能脱离话语的理论来源,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融合。一方面,思政课话语须坚持学理性与思想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能量,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话语,切实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强化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与受教育者身心、认知、思维的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4],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现有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回归现实生活,结合受教育者的痛点和关注点,循循善诱,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优秀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凝练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例,孔子提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些话强调做人要行君子之道,讲究道德修养,见贤思齐,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塑造。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目标[5],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积极意义。这些传统道德话语不仅可以恰当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还可以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3)灵活运用网络文化中的优秀话语。当前,“00 后”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网络媒介是他们重要的活动场域。“00 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习惯深受网络文化、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教育者可借助这一特性,把握受教育者的话语动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授有深度的内容,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话语体系,成为扩展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重要方式[6]。但是,网络语言的引入并不是把网络流行语一股脑倒入课堂,而是有甄别和筛选的引进。有些网络热词、流行语富有生命力,记录了新时代的风貌和民众心理;而有些网络语言虽风靡一时,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教育者对网络语言要有所甄别,要能够辨别优劣,汲取其中富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新鲜词语,摒弃那些仅供娱乐或戏谑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稳固成熟的逻辑概念和范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话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要继承和发展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将其作为话语创新和优化的前提与基础。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初心,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教学话语创新的实践边界,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征,不盲目迎合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既保持价值理性,又带有生活趣味;既保留理论价值,又兼顾实践意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展中创新,在求真中进一步提升实效,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李娜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