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信息空间已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外国家主权延伸的第四空间,在高校育人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今天,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着尤为必要且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双目标同向同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双线融合的思政课程改革。着力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基于知识主线设计思想引导主线。结合互联网技术,通过多种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观点表达,寓思于教,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和法制意识等思政要素潜移默化作用于课程教育,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教育。
关键词: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双线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并非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育人正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1]。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一些高校率先探索专业课程德育功能,且多元化手段和设计成为高校信息化思政教学改革的热点。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等课程利用通识课程给学生传达正确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清华大学创新教学模式,将“慕课+讨论”形式的混合式课程运用于思政课,通过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讨论等环节实现综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是深水区之一,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而信息安全作为当今信息化时代普遍关注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视线,是一个较好实施“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贴近生活、案例典型的独特优势在隐性促教上作用明显。福州大学五位一体的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中强调思政课程体系可形成“通识思政教育”“专业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以及“课外思政活动”四部分相辅相成共助思政强心[3]。而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中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理清目标重方法,分层次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4-6]。
1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
信息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专业学术知识与生活结合度相对较高,存在很多与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等相关的可延展讨论的问题,尤其存在很多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并分析讨论的问题。信息安全思政课程建设目标应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由个人见社会、见国家,层层递进地实现深化思想教育。
(1)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专业技术基础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大学生思想纯真者有之、叛逆乖张者有之,专业学习能帮助学生在科学层面认识世界的真相,但引导学生辨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化大潮中辨别错误的认识和渗透,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价值观。
(2)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上,引导学生增强为社会和国家建设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脚踏实地奋斗的栋梁之材,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金融、军事等方方面面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是高依赖的,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更要追求贡献社会,做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发展的积极的一份子。
(3)培养学生大局意识,以思想为眼、技术为器,强化文化自信、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建设。信息安全涉及的技术方面很多,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通过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学习报国的爱国情怀,并引导学生付诸行动。
2双线融合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2.1体系设计中应注重递进式思想教育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学习着眼点更多是技术学习促进个人发展上,政治意识不强,家国情怀没有突出表现。思政教学的案例及知识体系设计中,要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既要纠正学生存在的“唯实用论”观念又要避免每个知识点都“思政化”。[7]注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案设计,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思考到思想意识层面的思考,由小见大,分层渐进的路线,在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技术改造社会,技术强大国家的意识和行动。
2.2强调主题设计,多元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思政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与专业知识教学主线发展一致,应围绕知识主题凝练设计思政主题。教学形式上,以案例学习为主,“文献学习”等为补充,围绕社会责任、法制意识、文化自信、爱国强国等主题展开,每个案例中都可设计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分层次递进的思考题,启发式地进行思想引导。为了深化教育效果,可采用讨论、演讲及线上问答等综合教学方法。基于课程实践性特色,引导学生从身边问题出发,将技术与现实结合,深入思考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明辨是非和政治立场,使思想教育更有切身性体验。
2.3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双线融合的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中要避免片面的专业课“思政化”,在专业课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功能,但不能忽视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影响原有专业课内容体系的教学。从教与学两方面设计讨论点,凝练主题,选好切入点,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目标相辅相成地融合是重点难点。[8]基于我校信息安全基础课程多年教学经验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制定了与专业知识主线相配套的思政教学主线(如表1所示),在梳理的双线知识图谱指引下引导学生实现线上学习(如图1所示)。
3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改革
3.1融合在线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互联网+大环境下,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欢迎。在线课程网站、雨课堂、QQ群等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课程建设增益巨大,尤其弥补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融合后内容量大与学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我们实施的线上促学手段有线上视频课、小组调研、互动问答等,效果展示如图2、图3所示。思想教育尤其不能仅是单向的表达,要更多设计学生表达、表现的环节,给学生思想以表达的出口,我们采用基于主题的网络互动与课堂演讲、主题讨论等多元手动结合,可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3.2确立思政教学的有效过程评价
信息安全基础在第5学期开设,对学生而言,该学期往往是专业学习内容量巨大的学年,很多学生课表满到没有空余时间,学生课业负担重,往往会导致参与专业内容外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互动模式上提高专业与思政的结合度,调度学生积极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建立适当的过程评价十分必要。在过程评价中设计了五维加权考评:平时成绩=课堂考勤与互动度+作业完成度+在线资源学习度+线上互动问答参与度+小组合作参与度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动态调整每个维度的任务量,课堂互动不足时,增进网络互动,而网络互动未能体现的要点再从课堂互动中补足。多形式、多动态调整,改变学生对枯燥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的抵触心理。对难免碰到灌水、应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以互动问答为例,不能简单地抛问题,而是围绕思政主题按“是什么。为什么?你怎么看?”分步设计问题,对灌水回答要适当删除扣分并进行积极引导。互动讨论和演讲表达中,对积极互动的同学给予加分及时反馈,实现正向激励。
4改革效果及展望
本课程在我校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等相关专业多学期中进行了多轮次的改革实践。第一轮建设时,以课上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下调研报告的形式反馈学习情况,思政教学的效果不够明显。第二轮基于线上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专业知识线与思政主题更突出,问答和小组展示线上线下结合更紧密,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状态,课堂互动增加了学生表达的时间比例。建设了一套突出课程思政教学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多形式素材内容整合的课程资源,通过线上学习缓解学生课业内容繁重与课时紧张的矛盾,注重与时事热点内容关联,保障了内容新鲜性。改进的课程互动和动态考评机制,强化了线下讨论课和线上网课的双重互动;以激励措施为主,设计合适的权重量化计算式,进一步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效能。下一步的改革需要更凝练的主题、更丰富的互动、更积极的调动,达成理想的目标,使思政教育化于无形,充分融合于全课程专业学习的主线中。
作者:王秀丽 王志军 张亮 于群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