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三全育人”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三全育人”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全育人作为新形势下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努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如教育主体合力不足、教育过程连贯性不足、教育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首先,需要整合思政教育主体各要素,达到全员育人的目标,其次,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超广覆盖面格局,达到全过程育人的效果,最后,努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内容体系,达到全方位育人。从广义上来讲,就需要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角度构建出一个和谐共生的多元化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内涵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及各要素的有机联动,建立一个“大协同”的联动体系。“三全育人”的“全”字正是表明了要在一个更高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合力。

1.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全面性。全员育人的实质是全体人员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统筹各方面的育人力量及资源,全体教职工都应该自觉地把育人工作落实到各个岗位中。这里的全员既包括党政机关、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也包括直接和间接进行解疑答惑的各类专业课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同时也涵盖受教育者学生本身、优秀杰出校友、前沿专家学者、时代楷模和其他社会力量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身份优势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体现了教育的广泛性,即教育的宽度。

2.全程育人。强调的是育人过程的贯穿性。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时段,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意味着一名学生从开始入学到最后毕业的全过程都必须体现出教育为本的理念,并且关注其对学生的长期影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性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从“点”到“面”再到“多维立体”的转变,在对大学生进行持续性、全面化的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如开学时的入学教育、学期中的专业教育、学期末的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环环相扣,进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3.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必须以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作为工作基础,加大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构建理论和实践、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等多个维度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它强调的是如何完备的进行育人教育。全方位育人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到了各种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了一个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也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强调了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注重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涌现一大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透视

1.教育主体合力不足。教育主体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育人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全面性,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基础就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合力,统筹好这些育人合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导师、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行政部门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引了正确的方向,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思政工作的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这样片面的认识,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一些高校还存在思政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人员配备不充分;还有的部门开展思政工作时出现单打独斗的情况;部分高校与二级学院对思政工作重视度不高,责任机制仅仅是一些形式;一些学校外的育人主体如家庭、社会认为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承担,全员参与的育人合力有待加强。

2.教育过程连贯性不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连贯性有待加强。全程育人意味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期末毕业的整个过程,大多数高校注重新生入学时的教育,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但大多学校忽视了对大学生中期和毕业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涯中存在一些“断层”和“盲区”,育人工作缺乏连贯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还存在着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的探讨、重视课堂学习忽视课下学习等问题。

3.教育资源整合不力。现阶段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多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的来看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之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整合不力的问题有待改善,存在对教育目标没有很清晰的定位、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党委领导这些育人主体的地位被弱化等现实问题。目前来看,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比之下,学校里其他部门成员参与其中的力度较小,兄弟院校资源、政府资源等整合效果不明显,因而育人合力不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大多高校还是以传统说教的方式为主,形式上显得单一,内容上比较老旧,缺乏创新,学生的参与度较少,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不够深刻。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整合思政教育主体各要素,实现全员育人无人不在。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对育人的保障和主导作用。高校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教育主体,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思政工作当作事关全局的工作来抓。二是要注重育人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育人主体 -教师队伍的作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以及后勤工作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诉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的作用,特别是社会资源,整合成强大的育人合力。育人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各高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例如,政府、企业、各行业协会、知名校友等,加大对思政工作的参与力度,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四是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认识,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我性作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每个人的育人潜力,增强育人的成效。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格局建设,实现全程育人无时不有。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整体性的趋势,要从“单打独斗”转向“协调联动”,从“单方面”转向“多样化”,从“点线面”转向“多维度”。一在时间上覆盖从新生入学贯穿到毕业整个过程,育人工作的开展也要贯穿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覆盖于各个年级,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空间上课内课外覆盖全过程。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程和思政队伍的建设,对思政课堂进行高效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丰富学生志愿服务、多样化社团等体验。三是范围上包含高校各部门全过程,如教育、行政、服务等,推进行政、教务、后勤保障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四是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有效结合。高校常见的线下育人形式有思政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教育班会等,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融入线上育人方式,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与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如“微信”“慕课”等,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工具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和载体。

3.整合多元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无处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点”到“面”再到“多维立体”的转变,对大学生进行持续、多方面的教育。一是推进高校学生各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两者相互渗透的育人格局。专业课教师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相结合,加强课程的相互融合度,形成育人合力。二是整合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改进,统筹全方位、多领域的育人资源,如社会、家庭等,使各项工作高效出色的完成,并达到互联互通、协同协作的效果。三是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方面采用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等方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教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新的社会条件和剧变中作出相应的方法调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者:黄峥 孙建荣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