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观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农林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从生态校园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史教育、生态学科建设、生态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农林院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这些做法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教育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重要使命之一。农林院校作为培养高端农林人才的摇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及独特优势。探讨农林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农林院校的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理想信念、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等根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时代内容,如生态文明教育[2]。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把它写进了党章之后,生态文明教育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理念,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国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观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过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结果遭到大自然报复,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领为灵魂。公民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属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规范公民的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还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公民的生态价值,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文明素质是新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生态文明教育应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让受教育者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生态环境工作者的责任,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反之,生态环境的状况又关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匹夫有责”的社会氛围。二是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有机身体一样爱护自然界这个无机身体,与自然界共患难。马克思主义生态道德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如果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致使人与自然“物质交换”断裂,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存。“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三是有利于宣传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确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公众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将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凝聚全社会力量建设美丽中国。
二、农林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林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环境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农林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学科优势
一是与农林、生态、环境相关学科较为齐全,一级学科有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环境科学技术;二级学科有生态学、园艺学、土壤学、林业基础学科、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等,这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林院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二是实践教学基础良好。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农林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巩固所学知识,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些基地也是学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人才和技术优势
农林院校拥有一批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这些生态、环境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掌握该领域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最前沿的实用技术。农林院校是农林、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此基础上,农林院校培养了大批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人才。
(三)农林文化优势
农林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了独特的农林文化资源,建有馆藏丰富的动植物标本馆,拥有各种生态和科研实验室等。为农林院校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四)校园环境优势
农林院校发挥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在校园环境建设能较好地把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建成生态园林式校园,为师生生态意识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农林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农林院校,西南林业大学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校园建设发挥了环境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既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学习生活休憩的场所,是大学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生态校园指利用生态学基本方法原则,将校园建设成为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6],生态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发挥着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作用。从校园中获得直接的自然体验有助于培养师生关怀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操[7],使师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西南林业大学善于将植物本身的文化属性、地域文化、校史文化融入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彰显学校的特色。绿树成荫的校园中分布着种类繁多、树形各异的植物,其中不乏珍贵树种。每一种树木都悬挂植物简介,向师生普及植物知识;人工湖、草地、树荫、花草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绿色生态、适宜交流休憩的空间场所,有利于师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升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校园景观设计中采用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材料,如太阳能路灯等,不仅是对师生的环保与生态教育,也是积极践行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低碳校园设计理念的成功做法[8]。
(二)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西南林业大学团委、学生会和各社团组织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土地日”“植树节”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在校内或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活动引领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校园风尚。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参与能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终极目标。
(三)丰富的学科资源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态素质
西南林业大学与林业、生态、环境相关的学科资源较为丰富,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态观和生态道德教育,并面向全校非农林、生态和环境专业的学生开设生态文明相关选修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从生态文明的起源、重要性和如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等方面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而由具有生态专业背景和学科积累的老师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选修课,则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奠定学理基础。另外,西南林业大学标本馆收藏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木材、植物病理与真菌五大类标本近50余万份,先后被授予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公众教育基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第三批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参观标本馆作为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使同学们增长了生态知识,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优秀教师发挥了榜样的价值导向作用
西南林业大学徐永椿先生及其夫人曹诚一先生是云南林业科学教育的先驱和开拓者,在云南乃至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中影响深远、成就卓著。2020年在徐永椿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为了激励西林师生以前辈先贤为榜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西南林业大学开展徐永椿先生及曹诚一先生纪念活动。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师李乡旺在20多年间投身于研究石漠化治理,科技成果从开远、建水向蒙自、弥勒一带辐射,推广面积达80余万亩,大大提高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治理地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经初步显现。他还为昆明市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出谋划策,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极好案例。榜样的力量将激励莘莘学子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在社会广阔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支持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生态观和生态道德发挥了隐性教育的作用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大使命。农林院校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积极推动生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服务。西南林业大学积极响应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支持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如鼓励教师们对环境染污防治、食品安全等进行研究,构建无公害和林下生态种植等技术体系,到基层开展林草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实施林草生态保护恢复等,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追求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功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林院校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念教育中,将引导大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建立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笔者曾经对在昆高校大学生做过有关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关注度高达90%多,其他院校关注度为75%左右。笔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让学生在课程内容中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分享,60%多的同学选择了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问题。这些事实表明农林院校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所营造的育人环境、学术氛围,所提供的实践机会,使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
作者:李燕萍 睢子馨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