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为不教”下在思想政治课中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为不教”下在思想政治课中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为不教”下在思想政治课中实践

摘要: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创新改革带来重大机遇。为了培养更多实践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课程更要得到创新和改革,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智慧“教为不教”在教育界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效果不够理想,部分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技能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来说,若学生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与信任,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与习惯,难以做到与国家携手共赢。中职生技能水平不高,可以利用技能培训提升,但思想道德品质出现偏差则无法补救,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1]。为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教为不教”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并提出具体优化策略,旨在更好地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为不教”;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

“教为不教”理念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国家出台的多个教学文件也指出了目前教育事业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揭示了教学的真谛,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指明方向。而如何将“教为不教”理念应用到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使得原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转变教学的局限性,提升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为不教”概述及要点分析

(一)概述

基于理论角度,“教为不教”可以概括为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而教的方法也是不教。这里的“教”是只教给学生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体来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单独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即便在教师不教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掌握学习思考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上确立并且积极履行“教为不教”这一理念,需要深入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验证。学习的核心在于成人,而教师教育的重点在于育人,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习得。

(二)要点分析

第一,精选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积极性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明显不高,而且因为年龄的关系,很容易出现盲从等情况。因此,整体的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兴趣爱好有所不足,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入手,基于“教为不教”这一教学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事实案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来激发起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其感同身受,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学会表达的同时,也能够发展其思维、想象能力。第二,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为不教”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书本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查找资料,进行班级讨论,培养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创设出平等、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为不教”理念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长期以来,教师都秉持着师道尊严,坚持师生有别,无形中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中职学校学生而言,综合素质偏低使其无形中加剧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更要在这一理念下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班级氛围,致力于打造一种更加宽松,且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更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二、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未能准确聚焦教学目的

从长期的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育教学人员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很大程度仍然依赖于原有的工作经验,整体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稳定的保障机制,也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偏低。还有部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对学校内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认知,经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等情况。甚至会出现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异,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不是很高。同时,部分中职学校在开展思政教学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创新优化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学未能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政治觉悟以及法治素养的提升[1]。并且,中职学校也没有认识到向学生传授一系列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关联性。

(二)教育观念过于陈旧,忽视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目前仍有部分中职思想政治课采用仍然传统教学方式,每年制订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但是内容过于简单,在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也无形中加剧了工作量,使得教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甚至会出现阻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也会变得十分缓慢,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以后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没能培养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思想政治知识也只能被动接受。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城市的中职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时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今后就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学校对思政课程设置的理解过于片面,导致教育观念很难与时俱进,甚至一些课本上关于思政教育的内容陈旧,很难匹配新时期素质教育下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思政教育的要求。也正是因为教学观念过于陈旧,板书教学和填鸭式教学仍然属于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真正发挥,教师忽视了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导致学生对思政知识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三)教学场域过于狭隘,无视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中职思想政治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运用,避免在日后工作岗位上出现业务素养不足等情况。由于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过于薄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愿意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精神上的熏陶,这种过于功利的观念会无形中影响中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看法。学生长期的享乐心理、安于现状,也驱使其很难真正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念相匹配,甚至忘记了一名新时期学生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而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很难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与理论相联系,致使思想政治课程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除此之外,部分思政教学内容仍然教条化严重,并且内容更新不够快,以及教学方法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模式下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得到提升,更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3],扼杀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目前中职学校思政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思政教育变得十分单调且无趣,更多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由于部分思政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陈旧的情况,没能够做到因势利导,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开展教学,甚至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加强自身业务方面的学习,在思想上也很难得到拓展,认为思政课是中职学校的边缘学科,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即可,导致思政教学不够理想,且效率低下。这一系列的情况都严重偏离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一些相对偏远地区的中职学校内部开展思政教学时,由于信息化水平不够深刻,且信息化手段应用相对浅显,没能够做到多渠道、多感官地展开思政教学活动,造成理论和实际不够匹配,也很难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展示。

三、“教为不教”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定位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目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往往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注重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而学生通过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但是,在“教为不教”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这种教学模式,是相对片面且功利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真正激发,也很难实现教与不教的最终目的。针对这一情况,中职学校需要在教学前,召开研讨会或是教师小组合作会议,来深刻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真正教学目的。比如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探索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以客观、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任何思想理念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大量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分歧。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把握基本观点的同时敢于质疑,并勇敢克服困难。在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时,教师要明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客观、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历史探究、对比论证,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强烈的道德信念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新时期,作为一名今后建设祖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思想道德理念。还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基本道德属性,积极把握道德的限度,坚守底线。而法律基础这部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教授学生掌握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调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分析、家庭、社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可行性的实施方案,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二)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由于思考是智慧的钥匙,也是认知的重要催化剂,因此思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职业素养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作风以及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行为的综合表现。作为现代合格的职业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以及职业作风,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其成为符合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人,并能够可持续且全面发展。因此,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许多方面是吻合的[4]。因此,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位置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结合,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重视知识的自我构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教为不教”的初衷。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主题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思考、自我尝试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课前认识和理解误区,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转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进行教学。其一是发展性原则,指教师制定的所有课程和环节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其二是接受性原则,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的学习[5],主动思考社会、了解社会,并且投身于实践中,真正实现“教为不教”。教学过程要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主动探索知识,避免出现教师主观加工后再传输给学生的情况。

(三)注重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社会实践是中职学生验证和运用理论学习成果的必然环节。对思想政治教学而言,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和印证。面对目前思政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知行不统一的情况,以及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需要中职学校在“教为不教”教学理念下,拓展实践平台,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创造条件。比如课上讲解理论知识,课后教师设计主题任务,统一组织安排,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认真考核,引导学生在“认识—实践—新认识—新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升华,并在一次次实践中强化理论认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职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教授,更需要实践教学的检验,因此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为不教”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培养内容上,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关。从新时期的特点来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有核心的价值、有理想的信念、有能力的素养、有中国的精神,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也包括在内。在内容上,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培养目标上,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基本一致。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总体指向,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有效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以及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4]。二者的目标,都是培养符合一定标准要求的人才,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在培养途径上,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是统一的。从教学现状来看,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实现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对此也应该反复进行实践和不断创新,才能够内化在学生心中,在培养途径上,二者是协调统一的[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中职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中职思政课程的开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其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进而让中职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对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1]。在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与“教为不教”理念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教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达出更加深层的思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洪娟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